魔都超級颱風與下一場戰爭最好的偷襲方式:天氣武器
7 人贊了文章
據說魔都有個超級颱風要來,我看到很多人的說法是:「放心啦,沒事的,魔都這些年不都次次都說超級颱風會正面吹襲,結果最後不都拐了嘛,魔都有結界,不可能吹來的。」
其實,如果沒看到這些信誓旦旦的說法,我可能還不太在意,但經歷過英國脫歐、美國大選之後,一聽到這些拍著胸口說跟過去一樣不會有意外的說辭時,我下意識的反應是:「糟糕,特么的,這次搞不好不但會正面吹襲,還有可能造成出乎意料的損失。」
我希望我是錯的,這次真可以錯。當然,只要颱風不把我冰箱吹走,估計待家裡撐個三五天問題也不大。
作為一個在海邊長大的人,我對颱風有一種奇怪的嗜好,自從1996年經歷了湛江的那場超級颱風「莎莉」之後,我發現自己竟然很喜歡在打颱風的日子,一個人站在陽台,一邊看著滿天空亂舞的閃電,一邊任由凜冽的狂風吹過身體。
那種大自然的狂暴,一道道閃電從一條線擴散成無數道裂紋,將整個天空撕開成無數道碎片,對人的震撼,是躲在城市溫室里的花花草草們一輩子也未曾體會過的。
而正是因為這個奇怪的嗜好,讓我對颱風這種天氣系統很敏感,就好像一個人接觸多了,你會對這個人的脾氣有一種說不出的直覺。
我覺得不對勁的是,這些年的颱風,已經跟我過去感受的那些有了很大的不一樣。
過去的颱風,是狂暴中有一種說不出的美感,而最近這幾年的颱風,我發現我已經感受不到那種自然的美感,我在風中更多感受到的是一種狂躁,一種被成倍加強過的狂暴。
尤其令我覺得古怪的是2015年那場吹襲湛江的超級颱風「彩虹」。
一般人對於颱風的吹襲路徑是沒什麼感覺的,甚至湛江這個二線城市可能很多人連在什麼地方都不一定知道。
但如果有一定軍事常識的人就應該知道,湛江雖然不出名,但在軍事上它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因為這裡駐紮了南海艦隊司令部、還有一支海軍陸戰旅,乃至全軍最早裝備蘇-35的空二師,甚至去南海填島的很多船舶,就是從湛江裝船出發的。
三年前,「彩虹」幾乎是一條直線從洋面上以一個非常高的速度直撲湛江。
我上圖圈出的紅點是當時彩虹的中心。你猜那裡是什麼地方?
正是艦隊司令部和很多重要艦船的錨泊地。
包括071級塢登,052C,052D,還有前出太平洋監察美日艦隊的天狼星,很多時候都會以湛江為錨地。
開車路過湛江的霞山區或者從海灣大橋上,經常就能看到一艘艘中國最新銳的戰艦。
2015年那場颱風,幾乎讓湛江這個城市一夜之間失去城市的功能並持續了好幾天。
停水,停電,整個城市的日常運作在幾天之內都幾乎無法進行,而且停泊的艦隊根本就沒有辦法在那種海況之下出海,連停泊在港內都未必能百分之一百保證安全。
如果是一場戰爭的話,幾乎已經相當於被扔了幾千噸炸彈造成的癱瘓效果。
我在過去的文章《很難再有代理人戰爭了,下一場衝突:失控的大國之戰》里說過:
美國的軍事實力現在是存量佔優,但增量和潛力,都是遠遠不及中國的。
所以這種國家,最有動力在軍事層面發動冒險性非常高的偷襲行為,就像二戰時的日本,明知道美國當時的戰爭機器和工業能力一旦全面啟動會壓著它打,就只能寄希望於偷襲能一舉擊潰美國的有生力量。
今天的美國,就像當年的日本。
明知道中國的戰爭能力和工業生產能力一旦全部放開,直接能壓著美國打,卻依舊不死心地想用軍事冒險來打斷中國的發展。
而日本的三本五十六當年是怎麼偷襲珍珠港的?航母。
今天的人覺得海戰就應該是航母加艦載機配宙斯盾,但在二戰中期的時候,航母其實完全還沒有今天這種地位,在那個年代,戰列艦才是海戰的主角。
三本五十六敢於劍走偏鋒地選擇用航空母艦和艦載機來偷襲美國的珍珠港,一舉摧毀了除航母以外的大多數停泊在港內的美國戰艦。
如果未來美國選擇對我們發起一場偷襲,絕對不會像過去那樣還用航母加F-18,在中國的岸基彈道導彈的射程內,美國的航母連靠近都是一種妄想。
在這種情況下,它只能選擇一種根本不可能被人熟知的手法來偷襲。甚至最好的偷襲結果是對方連自己被偷襲了都不知道。
在我看來,人為製造出的或者經過催化加強的像颱風這種天氣系統,絕對是一種絕佳的偷襲武器。
相比於製造降水等小範圍的天氣改變,製造颱風甚至需要的成本更低,可能都不需要拿一隊C-130運一飛機碘化銀到大氣層上。
為什麼?四個字:蝴蝶效應。
美國氣象學家愛德華·洛倫茲(Edward N.Lorenz)1963年在一篇提交紐約科學院的論文中分析了這個效應。
「一個氣象學家提及,如果這個理論被證明正確,一隻海鷗扇動翅膀足以永遠改變天氣變化。」
在以後的演講和論文中他用了更加有詩意的蝴蝶。
對於這個效應最常見的闡述是:「一隻南美洲亞馬遜河流域熱帶雨林中的蝴蝶,偶爾扇動幾下翅膀,可以在兩周以後引起美國得克薩斯州的一場龍捲風。」
其原因就是蝴蝶扇動翅膀的運動,導致其身邊的空氣系統發生變化,併產生微弱的氣流,而微弱的氣流的產生又會引起四周空氣或其他系統產生相應的變化,由此引起一個連鎖反應,最終導致其他系統的極大變化。
由於誤差會以指數形式增長,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微小的誤差隨著不斷推移造成了巨大的後果。所以洛侖茲認為,在大氣運動過程中,即使各種誤差和不確定性很小,也有可能在過程中將結果積累起來,經過逐級放大,形成巨大的大氣運動。
他看到的是誤差,我當時想到的卻是:「如果我能抓住那隻蝴蝶,我是不是就控制了一場颶風?」
多年後,我在劉慈欣的小說《球狀閃電》中看到一樣的想法簡直就呆住了。
有我們這樣想法的人肯定不是少數,這個原理的軍事效應實在是太吸引人了,我覺得任何一個大國的武器研發人員都很難抗拒這個想法。
不管是中國、美國、還是歐洲、日本……幾乎現在所有人類的重要大城市都分布在沿海,如果能夠人為製造出一場又一場的超級颱風從洋面上發起進攻,那麼對於打擊這些國家的經濟重心絕對是除了核武器之外最好的選擇。
而對於那些艦隊重要的錨泊地的襲擊,則可以在短期內完全癱瘓掉港內艦船的出海能力,甚至是重創一些核心船艦上面的高精密武器系統,讓他們在特定的一段時間內喪失掉戰鬥力。
哪怕是幾天時間,對於現代戰爭的節奏來說,都早已是勝負之分。
所以,從推己及人的角度來說,如果美國人沒有相應的研究和計劃,才是不正常的。
我感覺,往後,我們可能會見識到越來越多根本不像自然生成的所謂「自然現象」,甚至一個洋面上同時出現三個「超級颱風」也未必是那麼罕見的事情。
希望這一次,我們的「結界」還有效。
在中美已經離撕破臉不遠的情況下,給那些重點的經濟命脈城市和軍事要地配備能夠抵抗那些超級颱風的「結界」,看來也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最重要的是,永遠不要以上一場戰爭的形態,去揣摩下一場戰爭。你永遠不知道對手的武器庫里,還有什麼是你不知道的。
有興趣的人,我感覺可以找以下兩本書來當拓展閱讀:
劉慈欣的《球狀閃電》
關於美國HAARP系統的《豎琴計劃》
推薦閱讀:
※宣岩時評-0225,面對危險,中國毅然以軍事變數應對
※用兵棋遊戲拯救英國的少女
※軍事述評:以色列大開殺戒為哪般
※堅持科學發展觀加快軍事立法工作
※中國即將迎來東北亞的大勝利?THAAD部署即將生變 韓國以拖待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