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小米,你思考過這些嗎?
來自專欄蒜苗地74 人贊了文章
這篇文章的靈感源於這個提問:
從問題描述來看,題主問的其實不是小米的盲區,題主關注的其實是小米在哪些領域沒有取得市場突破,而這其實是屬於小米的產品結構問題的。
為了把這個問題聊得更深入和更透徹一點,我們必須要先了解一些產品結構的知識。
一、波士頓矩陣和小米
美國著名的管理學家、波士頓諮詢公司創始人布魯斯·亨德森於1970年提出的波士頓矩陣從市場佔有率和市場增長率兩個維度對企業產品結構進行了劃分,共分為四個類別:
- 雙高的是明星產品,既有市場影響力,又有預期前景;
- 佔有率高,增長率低的是現金牛產品,市場影響力不錯,但發展前景一般;
- 佔有率低,增長率高的是問題產品,前景可期,但目前沒有市場影響力;
- 雙底,瘦狗產品。
題主的問題其實是,小米目前的市場佔有率低的產品,也就是問題產品和瘦狗產品有哪些?該如何進行企業決策以尋求突破?
小米以miui、米聊和小米手機三駕馬車切入市場,但很快,由於微信的壓倒性優勢導致米聊的市場佔有率難以得到根本性提升,且沒有可期的發展前景,因此很快被歸於瘦狗產品,進入近乎放棄狀態。
小米平板自2014年發布平板1開始,其市場份額一直未取得突破,且從米板1到米板4,其市場增長也屬於停滯狀態,被歸於瘦狗產品,近乎放棄。
這是兩個很明顯的例子。
也就是說,小米的企業戰略管理其實是遵從企業管理的基本原則的,雷軍是在用科學的企業管理方法去經營小米,而不是在用情懷去感動人心,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前提,只有明確了這個前提,我們才能以更科學的方式去思考小米,而不是掉入情懷的陷阱。
繼續聊波士頓矩陣,波士頓矩陣是企業戰略管理的一部分,它對產品結構進行劃分,其根本目的是為了進行企業決策的。
明星產品和問題產品,都是高增長率,有前景的產品,由於市場佔有率不同,其決策方向不同。
對於明星產品,既有市場佔有率,又有可期的前景,毫無疑問,無腦支持和發展,即便犧牲短期利潤也再所不惜,這其實就是小米手機性價比的根本目的,犧牲利潤換取市場規模。
而對於問題產品,則需要對產品的發展前景進行考量評估,因為對於這類產品,為了迅速佔領市場,需要足夠的資源投入,但不是說有了投入,問題產品就能好變成明星產品,這裡就牽涉到資源分配和決策問題了。
對於小米,一個很明顯的例子,2017年秋天,小米將全部的宣傳資源都給了mix2而忽略小米note3,以期將mix2打造成明星產品,可惜失敗了。2018年春天,小米進行了調整,將資源重心從mix2s轉向了小米8,包括宣傳、供應鏈、備貨等等。
目前來看,效果良好。
二、小米的現金牛產品是什麼?
現金牛產品是企業產品結構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是企業盈利的源泉和現金流的保障,也是企業產品發展的最終目標。
對於現金牛產品,其市場佔有率不錯,但可預期前景一般,這個時候就可以適當提高售價,以獲取利潤最大化,保證企業利潤和為明星和問題產品輸血,保證企業的正常運轉。
但小米這種新興的且處於高速發展的企業,他們沒有現金牛產品。
這就是雷軍說的,做感動人心的產品,硬體不盈利。傳統企業產品的正常成長路徑是問題產品——明星產品——現金牛產品。而小米把這個掐斷了。
然而,小米畢竟是一家正常的企業,情懷可以拿來收買人心,但卻不能當飯吃,小米必然需要一定的現金來源去維繫企業的正常運轉,小米靠什麼來保障企業的正常運轉呢?
第一,靠融資
也就是小米的ABCDEF輪融資和後續的上市融資,但融資是有代價的,目前來看,小米融資的代價就是2017年那400多億可轉換可贖回優先股的非經營性負債。
不要覺得非經營性負債沒事,那可是實打實的債務。
融資只是短期策略,是不可持續的,融資本身的回報需求進一步提升了小米的盈利壓力和期望值,所以小米所希冀的其實是另一件事兒——互聯網業務。
第二,把互聯網業務培養成現金牛
這是一個極其大膽且富有創意的想法,因為互聯網產品的可複製特性,導致其邊際成本極低,只要能把規模做上去,其利潤率超高,這是一種極其理想的盈利方式。
雷軍說小米的硬體不賺錢,以感動人心,這其實是個幌子。雷軍的真實想法是:「硬體做上天了才多少利潤?利用良心的硬體圈住大量的用戶,利用高毛利的互聯網業務躺著賺錢,這才是商業的最高境界呀」。
問題在於,小米顯然高估了依靠硬體切入互聯網的難度和代價。
miui用戶是基於小米手機的,2017年,小米單台手機的售價是800+,但互聯網的人均收益只有50塊錢,這意味著小米的互聯網業務拓展成本實在是有點太高了,而收益。有點太低了。
小米的另一個流量變現的可期點是IOT和圍繞小米建立的生態鏈,問題在於,這些硬體的盈利能力也不高,目前來看,生態鏈企業維繫自身的盈利需求都很困難,更別說給小米輸血了。
這就是小米目前財務問題的根本所在。
前段時間,大家在爭論小米是否是互聯網企業,小米專利專欄負責人 @雄偉撰文對其進行了陳述:
雄偉:一文看懂小米是否是互聯網公司但很顯然,這篇文章沒有抓住重點,人們之所以爭論小米是否是互聯網公司,不是在爭論小米是否提供互聯網業務,是否按照互聯網模式發展等等。
人們爭論的焦點是,小米是否能夠擁有與互聯網公司相匹配的盈利預期?投資小米是否能夠獲取可期的收益?這才是投資者關注的根本。
互聯網公司的高PE值是源於其超高盈利能力的,這種盈利能力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是迅速發展的能力,第二,超高利潤率。
而瘦狗產品,既不能盈利,也沒有可期的市場,該放棄的時候就得果斷。
三、小米目前的產品布局及運營現狀如何?瘦狗和問題產品有哪些?該如何突破?
首先,我們為什麼要思考這個問題?
曾經有人說,咱們是玩兒手機的,直接討論手機不就行了,管那麼多幹什麼?誰關心?
我覺得 @楠爺給出的答案很有意思,楠爺的很多內容,本來就不是給消費者看的,是給做企業的人和二級市場分析師看的,自然不需要站在消費者角度。
這個問題實際上也是如此,企業的發展和市場狀況,這本就不是消費者需要關注的東西,如果你只是消費者,只關心產品好不好用,這個答案其實早就可以關掉了。
但如果我們跳出所謂的消費者的條條框框,以企業管理者和運營者的角度去思考,這個話題會變得非常有意思。
實際上,在而今的時代,沒有所謂純粹的消費者,消費者本身就是商品和服務的提供者,所以,站在經營者的角度去思考企業運營,對每一個人都是有意義和必要的。
另一個現實是,盈利能力是一個企業保證長久生產和持續提供優質產品的前提,我們曾經所追捧的,如樂視、樂檬、大神、ivvi等互聯網手機品牌,都消失在了歷史的塵埃中,而如魅族、鎚子、nubia等則陷入了困境和掙扎。
企業都不能正常生存了,又何談產品良心?
但無論如何,思考產品結構的目的,一定是思考企業的運營狀況和問題,可預期前景等,以期為企業優化提供建議,或者為投資策略提供參考。
好了,說完了為什麼思考這個問題,我們回到正題——小米目前的產品布局如何?
打開小米的官網:
小米目前的產品包括手機、電視及盒子、筆記本和平板、智能家電、健康家居、出行兒童、路由器及手機配件、移動電源和插線板、耳機音箱、生活米兔。
此外,小米還有基於miui的十來個互聯網應用APP,小米金融,小米支付等產品。
實際上,小米在大類上真正取得突破的並不多,甚至沒有一個能夠達到題主提出的「佔山為王」的實力,在一些小的分項上表現還不錯,如手環、充電寶、平衡車等,但由於這些品類本身的存在感不高,對小米的實際影響不大。
先說軟體和互聯網:
2010年,小米成立的時候定位是互聯網公司,這其實是沒錯的,因為彼時的三駕馬車,米聊是類似微信的產品,有機會成為移動互聯網入口。
miui在那個年代有成為「中國安卓」的潛質,就是通過刷機,讓所有的中國境內的手機都用上miui。
相對而言,小米手機就只是米聊和miui的推廣平台,顯得並不重要,盈不盈利無所謂的。
可惜,隨後的發展顯然超出了雷軍早期的預想,小米互聯網入口的核心——米聊折戟;而隨著國產手機們的崛起,刷機慢慢成了一個歷史名詞,miui只能依附於小米手機,無法超越小米硬體平台繼續擴張。
倒是小米手機一騎絕塵,成為了明星產品。
之後,小米的移動互聯網業務被迫調整,收窄到了基於小米手機的miui平台,以及以此為基礎的十幾個自帶應用,如小米視頻、小米音樂、多看閱讀、小米應用商店、小米天氣等等,米聊由曾經的三駕馬車之一變成了miui上的一個app。
然而,被迫徹底龜縮到小米手機硬體上的miui,其獲客成本變得高昂,一台手機一個用戶;用戶擴張變得艱難,受限於手機市場的激烈競爭,小米的佔有率難以得到質的提升。
同時,作為互聯網企業的兩大現金牛法寶——遊戲和廣告,由於小米硬體的局限性,小米自家遊戲很難在全平台擴展而成為爆款,導致遊戲小米的遊戲業務發展困難。而小米的廣告業務也迎來了小米用戶的強力抵制和反抗,這直接導致了小米作為互聯網企業的單位用戶營收也難以得到實質性的提升。
硬體上,小米的核心依然是手機+電視+筆記本的「三大件」,以及由此展開的配套服務。
一個很有意思的數據,2017年,小米宣布其生態鏈營收達到了200億,同比增長100%:
而根據小米公布的財報數據,小米將手機以外的全部營收都歸入了IOT與生活消費品業務,包括小米電視、路由器和小米筆記本業務的:
隨著樂視電視的倒下,小米電視迅速崛起,前景可期,筆記本業務表現不錯。
但是,如果剝離小米的這些核心產品,單純考慮其真正意義上的生態鏈產品,也就是在其他的大類里,小米目前的表現並不樂觀。(小米筆記本是名義上的生態鏈產品,實際上主要為小米控制,是小米的核心產品)。
以智能家電為例進行說明:
這是小米目前最希望切入的領域,也是小米智能家居布局的根本所在,但是,家居電器三大件兒,空調、冰箱和洗衣機,小米目前都沒有取得突破。我們來看小米智能家居的版圖:
從圖中我們可以看出,小米目前切入的都是一些相對小眾,且競爭不夠激烈的領域,如家用投影儀、凈水器、空氣凈化器、掃地機器人、高端電飯煲、高端水壺、高端電磁爐等。
某種意義上說,這些都是問題產品或者瘦狗產品。
小米對於硬體的基本戰略是,迅速出擊,利用小米本身自帶的流量在很短的時間裡面做出規模效應,利用規模效應來降低成本,形成性價比,以極致性價比幹掉競爭對手,形成壟斷。
可惜,目前的小米存在兩個問題:
- 對於技術壁壘較高的領域,如空調、冰箱和洗衣機,小米所扶持的那些生態鏈企業,並不具有核心技術和競爭力,難以迅速做出足夠出色的產品,實際上,這些具有更大市場空間的領域,已經被巨頭們所把持,如格力、美的、海爾等。
- 對於技術壁壘不高的領域,小的確可以做出不錯的產品,可惜,這些領域本身的利潤率就不高,也就不存在什麼利用性價比佔領市場了。
比如電飯煲,小米米家壓力電飯煲的售價是999,這相對於動輒三四千的進口電飯煲,性價比確實不錯。
但問題在於,電飯煲的主流消費市場可不是動輒三四千的進口電飯煲,而是售價300以內的普通電飯煲。購買高端進口電飯煲的用戶不會太在意性價比,而在意性價比的用戶又不會考慮高端電飯煲,因此,小米的這款產品變得尷尬。
即便小米後續推出了售價399的非壓力款,市場競爭力依然不足。
實際上,高端電飯煲的售價之所以動輒三四千,不是因為廠商們無良或者弱智,而是因為這個領域的消費市場本來就很小,很難形成規模效應,因為廠商們必須重點關注單品利潤。
最近《我不是葯神》熱映,關於進口專利葯的討論進入了大眾視野。
一個很有意思的小故事,在歐洲某地醫藥行業大會上,某醫藥巨頭ceo被問及專利藥費用昂貴的問題,以及對待強制許可政策(對某些特殊專利葯,強制許可仿製,而不受專利法保護)的態度的時候,
該CEO回答,如果全世界都把2w一盒的專利葯強制許可生產,2000塊錢賣出去,以供應需要這種藥物的病人,那麼,10年後,針對一些新的疑難雜症,你花20w,甚至200w可能都不再能夠買到這些葯了,因為藥廠們都死了。
對於擁有足夠市場規模的細分市場,我們才能談性價比,小眾領域談性價比,那就是殺死行業。
如大疆,大疆無人機如果走性價比的路子,四軸飛行器市場估計就沒有任何進步的機會了。
即便是在有足夠規模的細分市場,盈利依然是極其重要的,比如汽車領域。
以上內容說明,小米所說的,用性價比顛覆行業,其實是個偽命題!顛覆行業的從來都只能是技術創新,而非性價比!在技術創新上,小米顯然能力不足。
四、小米該如何解決這些問題?
在這個問題的問題描述中,有這麼一段話:
另一類是小米產品殺入某個領域卻並未衝破壁壘,佔山為王,成為真正的顛覆者,我們更關注後者。
題主提到了「顛覆」二字,這也是小米自身及雷軍在反覆提到的問題。
是的,很多人以為小米是建立在顛覆的基礎上的,但實際上,小米目前的危機卻恰恰是因為我相對於傳統商業的確實造成的,渠道、營銷、推廣以及盈利能力。
但實際上,小米真的顛覆了什麼嗎?
產品?
對於手機,雷軍的「風口上的豬」理論被人們所熟知,很多人認為小米手機顛覆了中國的手機行業,這種說法是不對的,顛覆是屬於吹風的人,而不是風口的豬。
而這股風的根本是工藝進步帶來的移動端數據處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安卓和ios系統帶來的移動端任務處理效率的大幅度提升+運營商網路的發展帶來的移動端數據傳輸速度的大幅度提升,由此帶來的移動互聯網浪潮的興起。
商業?
很多人認為小米顛覆了傳統的手機商業模式。
但實際上,直到今天,手機出貨的主力依然是第三方渠道,包括線下和京東,小米財報顯示,2017年,小米的營收中,第三方渠道佔比高達65%:
小米自2017年開始大力發展小米之家、小米小店、京東商城和第三方渠道,名曰補課。
補的其實就是曾經引以為傲的「顛覆了第三方渠道,還利於消費者」,由此導致的薄弱的渠道能力的課。
正如我前文所說:
這其實就是小米手機性價比的根本目的,犧牲利潤換取市場規模。
小米將這句話做到了極致,所以小米成就了如今千億級別營收的行業巨頭。然而,小米並沒有顛覆什麼,它所做的一切,依然逃不過人們研究了幾百年的商業路子。
正是因為如此,小米此前在商業運營過程中所缺失的內容:渠道、研發、盈利能力和品牌建設,而今成為了小米公司發展的最大掣肘。
這些東西不是因為小米顛覆了而不需要了,而是因為小米在急速發展過程中不能兼顧而已。隨著小米正式上市,小米的前期資本積累已經完成。
但小米如果想從一家創業成功的典範向商業巨頭進發,小米必然需要補齊這些缺失的東西。
推薦閱讀:
※央媒倡議:春節放下手機,多陪爸媽
※華為手機起飛 後面的硬仗還沒開始
※離開了他們,你還能好好活下去嗎丨你手機里最捨不得刪掉的照片
※手機號碼吉凶測算,不會我教你算!
※是智能手機也是相機 美圖手機2體驗評測(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