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原來我只是你的皮卡丘
來自專欄簡單心理Uni57 人贊了文章
恐怕大多數心理學家都會同意,將自己與他人比較是一種了解自己的方式。不管人們承不承認,比較總是在被動或者主動地發生著。就算再佛系,聽多了「別人家小孩」的故事,也不禁要想一想「我有那麼差嗎?」
比較不僅無處不在、歷史久遠,還跨越不同物種。比如雄性鳥類在求偶時會通過婉轉鳴叫和展示羽毛來「炫耀」自己優良的基因,唱得好聽又長得好看的雄鳥將獲得與雌鳥交配的資格;即使是看上去很佛系的大熊貓,也會為了求偶大打出手。相較於其他物種,人與人之間的比較早已不局限於求偶這一個目的,它的背後也蘊含著更豐富的心理需求。
社會心理學家 Leon Festinger 在1954年提出社會比較理論(social comparison theory),他認為人們傾向於通過將自己的想法和能力與他人作比較,從而獲得更準確的自我評價。
社會比較理論在廣告界應該是人盡皆知,廣告往往通過營造理想化形象來影響消費者對自己的認識。比如,廣告和媒體營造人人都應該追求的美的「標準」,人們不斷「被迫地」將自己與廣告和媒體中的「完美形象」作比較,讓消費者覺得自己不夠瘦、不夠好看、不夠聰明等等,從而開闢大家對自己產品的「需求」。
1.我們為何比較?
自我評價(Evaluation)
如前面所說,在Festinger(1954)最開始的理論中,評價自己的想法和能力是兩項社會比較的基本動機,我們為了更了解自己所以拿自己和他人做比較。簡單地來說就是人們希望知道「我做的怎麼樣?」和「我應該怎麼想或感覺?」
但是很顯然,人們不僅僅比較這些。在後續的研究中,心理學家們提出人們還會比較自己與他人的性格、擁有的東西,甚至是……親朋好友。
這也就不奇怪為什麼總有父母說「你看看別人家孩子多能幹」了,他們其實不是在拿你和別人作比較,真正的較量其實存在於他們和「別人家孩子」的父母之間。舉個言簡意賅的例子,你就像是你父母的皮卡丘,他們希望你打贏另一隻皮卡丘或者噴火龍,其實只是想證明自己是一名優秀的神奇寶貝訓練師。
自我改善(Improvement)
在了解了自己的情況以及和別人的差距之後,人們才能開始尋求改變,這也是比較的另一個目的(Taylor & Lobel, 1989)。
就像在你的父母了解到自己是一個不夠優秀的「訓練師」之後,他們就會開始加倍「訓練」你,可是一般會拿自己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作比較的父母,通常不會有一個比較先進的教育理念。所以他們所謂的加強訓練其實就是——更頻繁地用錯誤的方式來教育你。(嗷,我可憐的皮卡丘!)
自我強化(Enhancement)
將自己與他人的比較第三個目的是增強自我和自信,你對自我強化的需要決定了你是和比自己好的人比,還是和比自己差的人比(Wills, 1991)。
換言之,當你缺乏自信的時候,你可能會選擇和那些你覺得不如自己的人去做比較。比如:你考了60分,你可能會安慰自己,雖然你的分數不高,但是比那些考不及格的人,你還是不錯的。
2.什麼樣的人愛比較?
研究發現,某一些人比其他人更傾向於進行社會比較(Gilbert et al., 1995)。你也許遇過一些人,他們可能好看又有錢,好像已經站在了金字塔的頂端,但是他們依然樂於比較,一遍遍嘗試「碾壓」身邊人的自信心。他們可能不必或者不是為了向別人證明他們擁有什麼,他們這樣做其實只是在填補自己內心的需要,但是很顯然社會比較並不是一個有效的方法。
如前述,人類具有了解自我的本能動機。並且人們傾向於通過客觀、非社會的標準來評價自己,但是當他們無法獲得這些信息的時候,他們就會開始拿自己與他人作比較。
因此,對自我的不確定感是人們熱衷於社會比較的核心原因。當人們無法從內在清晰地認識自己的時候,便會向外去尋求反饋和參考依據,以此來判斷自己的樣子和位置。
但是通過社會比較來了解自己,宛如刻舟求劍,你可能永遠都找不到那個「丟失的自我」。與對自我的不確定感相關的特徵還包括:低自尊、不確定的自我結構、抑鬱狀態、過渡敏感等,具有這些特性的人更傾向於將自己與他人作比較。
3.向上比 vs. 向下比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的經歷,你考了一個自認為不錯的成績,興緻勃勃地回家將試卷展示在父母面前,自豪的表情定格在你的小臉蛋上1秒、2秒、3秒,你沒有獲得期待中的讚許,換來的是「還有努力空間」。
當你想為心中失落努力爭取說「我的成績在班上算很好的了」的時候,他們會告訴你「要向上看,不要向下看」。我們可以通過這個例子,來了解「向上比 (upward comparison) 」與「向下比 (downward comparison) 」的不同。
社會比較的方向服務於我們的需要,如果你想要改善自己,你會想要比你更好的人去比較。你可以通過比較了解你們之間的差異,學習他們的優點,提升自己的能力。所以一些家長叫孩子向上比,是希望孩子獲得更好的成績,但是同時這也挫傷了孩子的自信心。
相反,如果你想要強化自己,比如說你想要提升自信心,你會想要比自己差的人去比較。你可以安慰自己其實還可以,沒有那麼糟糕,以此調整自己的情緒。大部分在打壓式教育中長大的孩子,一般都缺乏自信,會想要通過向下比的方式來建立自信,向父母證明自己。
孩子與父母不同的動機造成了「向上比」還是「向下比」的矛盾,一方希望通過比較獲得認可和讚許,而另一方想通過比較來激勵孩子繼續努力。很多親子關係的問題可能就是源自這種不斷地「錯過」。
簡而言之,人們會為了解決問題向上比,而為了解決情緒(獲得自信)向下比。其實還有可以兼顧情緒穩定與問題解決的第三條路,這個魚和熊掌可以兼得的方法就是——向上溝通(upward contact)。
4.如何停止比較?
向上溝通
向上溝通就是和你覺得比自己某一方面好的人溝通,如果對方也願意與你溝通,你可以從對方身上獲得有價值的信息,和他們聊一聊他們是如何克服苦難、取得成功的?有沒有你可以借鑒的地方,從而幫助自己尋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同時,聽到對方的成功經驗,也會讓你感到有希望、充滿動力和激勵人心。
保持好心情
除了向上溝通之外,保持良好的情緒也可以幫助我們避免社會比較的侵擾。正如,CoCo李玟唱的,好心情就像夏天吃著冰淇淋,好心情就像礦泉水清涼在心。研究顯示(Wheeler & Miyake, 1992),人們在心情好的時候:
- 會更多留意自己好的一面;
- 會更多想到自己好的一面;
- 朝更好的方向去評判自己;
- 對自己有更高的期待。
人在心情好的時候,更傾向於將自己看作是溫和、友善和有能力的;而人在心情不好的時候,更傾向於將自己看作是反社會、迴避、不善言辭和沒有能力的。
我們以為是因為「向上比」才讓我們不開心,所以通過「向下比」來調整情緒,我們總以為是比較讓我們不開心。但是研究顯示,我們弄反了邏輯關係,其實是:
- 因為我們感覺不好,所以才會去跟「比我們好的人」比較;
- 如果我們感覺很好,我們則會選擇跟「沒我們好的人」比較。
所以,其實是比較在應情緒的景,而非情緒被比較影響。如果下次你又開始與人比較,你可以把它當作是心情好壞的指示器,把注意力放到本應該被看到的情緒上,而不是本末倒置的,執著於比較的種種想法。
你看待自己的方式其實和你的心情有著很大的關係,當你下次煩惱於社會比較時,除了向上溝通之外,你也許可以做一些喜歡的事情,讓自己開心起來。為自己的生活加一片好心情的濾鏡,你會愛自己多一些,也會少一些與人比較~
當我們沒有自信的時候,總會把別人想得太過完美,把自己踩得一無是處。當你發現自己這樣做的時候,你要意識到這只是你的一個狀態,當你在這個狀態中的時候,你是沒有辦法全面、客觀地看待自己和他人的。
沒有人是完美的,沒有人的生活是沒有挫折的。每個人都在經歷著自己生活中的苦與樂,如果你沒有看見他們的苦,那只是因為你離他們還不夠近。
我們都希望自己可以了解自己、成為更好的人,但是成長從來都是由內而外,而非由外而內的。如果你做不到不比較,那麼就和自己比吧,和昨天以及過去的自己比較,你會發現自己已經走了很遠。曾經你以為過不去的山丘,都早已化為你身後的春秋。
如果社會比較是束縛你的精靈球,那麼做一隻不願被困住的皮卡丘。
原文發表於:媽,原來我只是你的皮卡丘!
學心理諮詢,到簡單心理Uni: 簡單心理Uni - 最有態度的心理諮詢學習社群
免費心理課程領取點擊→:《聽曾奇峰講俄狄浦斯期》
心理諮詢師執業直通車→:「簡單心理Uni金牌基礎訓練課程·2018年秋季班」
推薦閱讀:
※國家自信不能只在嘴上說說
※把自信帶給每一天,把快樂與喜悅分享給別人
※美刊評投資五宗罪 過度自信危害最大
※自信男人的魅力所在
※中國文化自信,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