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讀書筆記
來自專欄終身成長詞典123 人贊了文章
前置思考
請閱讀以下關於錢鍾書記筆記的一段材料,並思考:這給你什麼啟發?
楊絳先生在《錢鍾書手稿集》的序中,提到錢鍾書做筆記的3個習慣。
一是願意花比讀多一倍的時間做筆記。
「他說,一本書,第二遍再讀,總會發現讀第一遍時會有很多疏忽。最精彩的句子,要讀幾遍之後才發現。 」
二是寫了筆記後不存書。
「他愛買書,新書的來源也很多,不過多數的書,是從各圖書館借的。他讀完並做完筆記,就把借來的書還掉,自己的書往往隨手送人了。
無數的書在我家流進流出,存留的只是筆記,所以我家沒有大量藏書。」
三是筆記寫得多。
外文筆記,「筆記本共一百七十八冊,全部外文筆記共三萬四千多頁。「中文筆記,「中文筆記和外文筆記的數量,大致不相上下。
日札,也就是讀書心得,「共二十三冊、二千多頁,分八百零二則。」
Q1:什麼是讀書筆記?
A:
1、讀書筆記,指的是:
為了提高閱讀質量而輸出的筆記。
讀書筆記的寫法有很多。
比如說,摘錄出有啟發想記下的內容。
比如說,寫下對書中某個觀點的看法。
由上述定義,我們知道,讀書筆記的目的,是提高閱讀質量。
輸出檢驗輸入。寫讀書筆記,尤其是根據一個主動閱讀者的要求來寫,會倒逼閱讀者提高閱讀質量,從而從閱讀中獲得真正或者更多的價值。
簡單地說,如果讀書筆記質量不高,那麼閱讀質量也不高。
2、寫讀書筆記,具有必要性。
很多人不習慣做讀書筆記,就更不用說,像前置思考中的錢鍾書那樣,大量做筆記。
原因在於,很多人沒有充分認識到,讀書筆記的重要性。
讀書筆記的必要性,至少體現在以下2個方面:
一是讀書筆記就是寫作。
在輸出中,精讀君提到,寫作就是學習。
原因在於,寫作需要組合素材、斟酌文字、轉變角度、整合思想、反思提高,而這就是一個走向自覺、完善自我、不斷成長的過程。
作為寫作的一種形式,由於讀書筆記有明確的對象,即所讀的書,方式和方法明確,對於初學者而言,更容易操作。
二是好記性不如爛筆頭。
有些人讀完書一段時間後,發現自己記不住什麼,也表達不出什麼,甚至時間一久,就好像沒有讀過這本書一樣。
這是一種常見現象,歸因來看,是這個人閱讀的時候主動程度不夠,沒有通過寫讀書筆記,將讀到的知識整合到知識體系中。
從前置思考中的筆記數據,我們可以發現,錢鍾書先生的筆記量,十分驚人。
錢鍾書是一代大師,很多人認為他是天才,過目不忘。
楊絳先生卻解釋說:
「他本人卻並不以為自己有那麼『神』。他只是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不僅讀一遍兩遍,還會讀三遍四遍,筆記上不斷地添補。所以他讀的書雖然很多,也不易遺忘。」
以錢鍾書之才,仍如此勤於做筆記,何況我輩。
Q2:怎樣寫讀書筆記?
A:
1、認知讀書筆記類型。
讀書筆記的方法很多,要根據閱讀目標而定。常見有以下6種:
①提綱式。以記住書的主要內容為目的。
②摘錄式。摘錄精彩的句子、段落,供日後熟讀、背誦和運用。
③仿寫式。模仿所摘錄的精彩句子,段落進行仿寫,學會運用。
④評論式。主要是對書中的人物、事件等加以評論。
⑤心得式。記下自己感受最深的內容。
⑥存疑式。記錄讀書中遇到的疑難問題,邊讀邊記,以備後續弄懂。
這些劃分只是粗略概括,不只這些類別,不同類別還可以組合使用。
每位閱讀者,都要根據自己的閱讀目標,來設定自己讀書筆記的類型和寫法。
2、參考精讀君的模板。
精讀君這個讀書筆記模板,主要是針對非虛構類作品。
在給出樣例之前,精讀君先解釋這個模板設計出發點,具體包括以下3個方面:
①精準系統地還原作者的主要觀點和依據。
如果沒有完整、系統地還原作者的主要觀點和依據,就相當程度上失去了評價、批判和學習的意義,就好像堂吉訶德與一個並不存在的敵人戰鬥。
閱讀質量中提到的分析閱讀,要達成的目標之一,也是這個。
②採用一問一答的方式進行內容還原。
一問一答能夠有效展示觀點和觀點之間,觀點和依據之間內在的因果邏輯,從而能夠有效地進行內容還原。
如果問題與問題之間,觀點和依據之間,沒有強邏輯關係,要麼是還原方面有問題,要麼是作者的闡述存在漏洞。
同時,問答這種形式,便於理解和記憶。
讀友們想一想就知道,我們日常學習、交流,經常採用問答形式。而類似知乎這樣的問答平台,已經成為知識分享、交流的平台類型之一。
③針對作者的觀點和依據,表達自己是否贊成及相應的依據。
如果學習只是還原,沒有自己的評價,就難以整合到學習者的知識網路中,閱讀就難以發揮最大的產出。
以上就是精讀君讀書筆記模板設計的出發點,相應的缺點是,比較費時。
對於值得精讀的書,可以採用這種寫法。當然,讀友們也可以根據自身的情況,做簡化或者增補。
以下是精讀君根據上述讀書筆記模板整理的案例,供讀友們參考。
《超級快速閱讀》第一章第一節閱讀筆記(P4-P16)
本節作者回答了5個問題:
1、閱讀之前是否需要做準備?
2、為什麼要進行邏輯梳理、宏觀定位?
3、為什麼閱讀之前不準備的習慣難以改變?
4、如何梳理書籍脈絡、明確宏觀定位?
5、為什麼快速瀏覽、製作視覺卡片,能使閱讀更加高效?
問題1:閱讀之前是否需要做準備?
作者觀點:是的,作者認為閱讀之前需要做準備。不做準備,從第一頁翻到最後一頁的讀法,是不科學的。
準備工作是梳理書籍的邏輯脈絡,明確在所屬學科知識網路的宏觀定位。以《超級快速閱讀》為例,其邏輯脈絡和宏觀定點陣圖如下(略)
我的觀點:我同意作者的觀點。如作者所言,絕大多數人都沒有閱讀前準備這一習慣。
所謂「開卷有益」只是戰略上正確。戰術上我們要明確「開卷方式」。
首要就是做好「閱讀準備」,就好比鍛煉之前要熱身,出行之前查地圖。
問題2:為什麼要進行邏輯梳理、宏觀定位?
作者觀點:原因在於,邏輯梳理和宏觀定位,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和吸收更多的新知識。
如果不這麼做,人腦中的緣腦區域,會感知到閱讀環境中,存在不確定或不穩定因素,容易感到恐懼,甚至驚慌失措。
因此,從大腦處理新信息的角度,我們傾向於尋找整體的邏輯關係,理清頭緒,再做出確定的反應。
這一過程的科學機理,要從腦科學角度來看。根據大腦分區的進化順序來分,大腦可分為三個部分:
一是最原始部分的腦幹,負責指揮人體的四肢和其他器官履行最基本的功能;
二是比腦幹稍先進一級的緣腦,主要支配人的感覺和情緒,負責保持人體內環境的動態平衡;
三是最晚進化形成的大腦皮層,其最重要的功能包括語言、邏輯分析、分類整合、推理辯論等。
每當人腦接收到一條新信息時,緣腦作為信息過濾器,首先被激活。
緣腦將新的信息與既有經驗進行分析比較。如果信息正面,緣腦就會允許這條信息傳遞到大腦皮層,等待進一步深度處理。
例如,你曾經成功地完成過一次產品展示,那你在今後的工作中,一般會更樂意接受此類任務。
邏輯梳理、宏觀定位,就是避免毫無目的、雜亂無章地向大腦輸入信息,使得緣腦對信息的反應,能變得更平和,不那麼容易反感。
對此,作者做了個比喻:閱讀好比玩拼圖。
試想,當你拆開一幅有幾千塊小碎片的大拼圖時,肯定不會隨便撿起一塊就開始亂拼,而是要先看清楚,最終的完成圖究竟是什麼樣的。
接下來,才從大堆的拼圖碎片里找出四個角,給整幅拼圖搭起一個框架,再分區域一一拼起。
想像完成後拼圖的輪廓,拼出四個角,就是拼圖大工程的準備工作;同樣,邏輯梳理、宏觀定位,就是閱讀的準備的工作。
我的觀點:我同意作者的觀點。
我感興趣的是作者沒有回答的設問:「為什麼小孩都知道拼圖之前做準備,而大多數成人都不做閱讀準備?」。
我覺得,原因至少有三個方面:
一是不知道「閱讀之前要做準備」這一知識;
二是不會從「拼圖準備」、「鍛煉熱身」、「出行查圖」這些知識,遷移到「閱讀準備」;
三是「拼圖準備」是直觀現實有形的作業,而「閱讀準備」相對而言是無形的作業,成敗反饋不夠直觀。
就此三點而言,第一點反映了學習的意義,第二點反映了學習的能力水平差異,第三點反映了閱讀筆記的重要性。
問題3:為什麼閱讀之前不準備的習慣難以改變?
作者觀點:同樣的,根據緣腦的工作模式,當人腦接受到一條負面信息時,緣腦會試圖攔截這一信息,從而保護心理不再受到同樣的負面影響。
此外,如果人腦接收到的信息,沒有太大的傾向性,既不積極也非完全消極,那麼它仍然能夠通過緣腦的過濾與監控,順利進入大腦皮層。
但在這種情況下,大腦皮層無法得到強烈的刺激,印象不深,信息無法進入長期記憶區域。
由大腦的工作過程來看,固守既定的工作與學習模式,或者是沒有打破,此前學習的不愉快經歷與消極情緒的連結,或者壓力過大引發腦幹的本能反應影響思考,都會阻礙我們學習新知識,改正不科學的學習習慣。
原因在於,不管我們至今慣用的學習方法多麼低效,緣腦都會固執地認為:
「反正我一直都是用這種方式學習和思考的,而且我至今都活得好好的,因此自然沒有必要冒險去改變。」
要養成好的學習習慣,則要親身踐行,體驗到成就感帶來情緒上的轉變,讓緣腦接受並做出積極的反應,逐漸將這種新習慣,定位為積極情緒的催化劑,從而養成新的行為模式。
我的觀點:我同意作者的觀點。情緒不僅影響學習,也影響人際溝通和工作。
這也就是緣腦的強大之處,即便大腦皮層十分理性,但緣腦作為信息過濾器,有很強的「好惡」,會時不時去干預大腦皮層的運作。
喜歡這門課的老師,從而喜歡這門課;討厭這門課的老師,連帶討厭這門課。這是十分普遍的現象。
人的非理性這一面,影響我們學習、工作和生活之廣、之深,令人驚嘆。
因此,我們必須了解緣腦的工作機制,從適度迎合緣腦的角度,去設計學習和工作流程。
問題4:如何梳理書籍脈絡、明確宏觀定位?
作者觀點:具體的做法是,花5分鐘時間快速瀏覽全書,並做視覺卡片。
在快速瀏覽的過程中,注意力應主要集中在標題、副標題、插圖、表格以及被加粗或是斜體的關鍵詞上。
視覺卡片的做法,本節沒有給出介紹,但給出了樣例,「繼承法」視覺卡片(略)。
我的觀點:我原則上同意作者的觀點,但作者在此處的回答過於簡略,可能後面的章節,會有更具體的闡述。
檢視閱讀還應該包括前言、序、後記等,重點是研究目錄,5分鐘的時間編排也值得商榷。
以上視覺卡片的例子,更像是讀完後整理的卡片,而不是閱讀之前的預測式視覺卡片。
問題5:為什麼快速瀏覽、製作視覺卡片,能使閱讀更加高效?
作者觀點:快速閱讀得來的粗略的整體印象,能夠給我們的緣腦發出積極的信息,讓它感覺更加安全。
同時這種做法,和製作視覺圖片一樣,能有效地激活你的右腦,最大限度地運用左右腦。
從腦科學來看,左右腦綜合運用能提升學習效率。作者舉例如下:
有一天,「兩條腿」拿著「一條腿」坐在「三條腿」上。突然,「四條腿」跑了進來,一下子搶過「一條腿」。「兩條腿」情急之下,就掄起「三條腿」朝「四條腿」砸了過去。
如果習慣於左腦思維,機械式地重複閱讀,這段話很難理解、記憶。
如果結合右腦思維,將這些亂七八糟的腿變成生動的圖像,閱讀成效就會顯著改觀:
一個擠奶女工,坐在三條腿的小板凳上休息,手裡拿著一塊炸雞腿。她剛想咬一口,一隻土狗沖了進來,把雞腿叼跑了。女工一氣之下,掄起小板凳就朝土狗砸了過去。
從以上例子來看,大多數人之所以不擅長閱讀和學習,並不是天賦問題,而是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自己的大腦。
我的觀點:我同意作者的觀點。
閱讀和學習,就是將新信息與我們既有的知識網路整合的一個過程。如果連接的節點很少,就容易受遺忘曲線的影響,時間一久,連接就容易中斷,整合就會失效。
左右腦結合,多種感官並用,這些都是為了強化連接的數量,提高連接的強度,從而提升整合學習的效果。
3、定期重溫讀書筆記。
做讀書筆記的當下,由於手、腦並用,多種感官刺激,閱讀質量通常較高。
但這不意味著,後續就不會遺忘。只是相對不做讀書筆記而言,不容易淡忘而已。
重溫中,精讀君提到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意思是說:只要沒有進入長期記憶,學過的內容,都會慢慢遺忘。
因此,我們有必要定期重溫,翻閱此前的讀書筆記。這麼做,至少有兩點好處:
一是提升記憶,避免遺忘。
如果定期重漫翻閱,只要重複幾次,進入到長期記憶中,後續基本上就沒有翻閱的必要。
二是診斷成長,啟發思考。
過去做的讀書筆記,代表的做筆記時點的水平。重新翻閱,我們會看到此前讀書筆記的不足之處。
如果看不出不足,往往意味著,我們在讀書筆記所涉及的議題上,沒有進步。
通常,如果一個人是終身學習者,每天進步一點點,再看此前的讀書筆記,結合寫之後的學習和成長,往往會有新的視角,啟發思考。
在詞條的最後,精讀君要強調的是,慢慢來,比較快。少就是多。
與其簡單追求閱讀速度,不如追求閱讀質量。
一目十行,確實需要掌握一些閱讀技巧,但從根本上說,取決於一個人的認知深度和思維水平。
後置思考:
①像精讀君這樣,認真地寫讀書筆記,你有過類似的學習體驗嗎?
②輸出倒逼輸入,在寫讀書筆記上,你有什麼體會?有什麼經驗?
作者:精讀君,《終身成長詞典》開發者。
每天精讀一個新概念,持續精進更好的自己。閱讀更多詞條,優化知識體系,請搜索微信小程序:終身成長詞典。
推薦閱讀:
※真正的高貴不是優於別人,而是優於過去的自己
※當你覺得你很幸福的時候,請相信這只是你的錯覺
※如何對時間產生知覺?《奇特的一生》給你答案
※一個成熟且優秀的男人應該具備哪些特質?
※產品經理必讀書單(2018史上最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