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父母是「熊孩子」的幫凶

為什麼父母是「熊孩子」的幫凶

16 人贊了文章

乘坐交通工具,最怕遇見什麼?可能「熊孩子」就是其中一個答案。

坦白講,我其實不太喜歡用「熊孩子」、「熊家長」這類的字眼,我更願意相信他們都需要幫助。每個孩子誕生時,本性都如月光一般皎潔清亮,他們本質並不壞,只不過在成長的過程中缺乏了正確的引導。

教育本身就是一項知易行難類的問題,很多家長與我一樣,是第一次為人父母,我們其實在非常努力地撫養小人國的孩子們,所以我不忍苛責任何一個付出一切去愛孩子的媽媽。但是要明確的是,孩子犯錯,雖然並不代表你是一個失格的媽媽,卻意味著你必須要充分重視並及時調整。

這個世界沒有絕對的自由,無論是父母還是孩子,都要為越矩的行為買單。畢竟當孩子的年齡走在心智前面時,這個社會並不像你那般願意包容他。

身為父母,下意識站出來為孩子挺身而出是一種源自生物起源的衝動。所以有時我們可能不願承認孩子錯了,這是根植在血緣內的愛和保護。但是要知道,一味地縱容反而會把孩子推向更為偏執、放肆的深淵。

承認孩子錯了,是為人父母的智慧

我稍後說到的這件事兒,應該很多人都體會過或見到過:前天我出差回家見到這樣一幕,一個小男孩很興奮地踢小區里綠化的樹,他的媽媽坐在旁邊玩著手機不以為然。這時候男孩踢空了,摔在一旁痛得直哭,媽媽立刻心疼地上前查看孩子有沒有受傷,一邊哄一邊用手打著那棵樹:

「媽媽幫寶寶打樹,它壞,都怪它讓我們寶寶摔疼了。」

我走過去問這位媽媽,為何孩子自己摔倒了要打樹,媽媽臉上儘是無奈:「孩子哭個不停,我總得給他出出氣吧。」

不陌生吧,門框將孩子絆倒,我們讓孩子射門框,爸爸把孩子惹哭,媽媽讓孩子打爸爸......在這種迷之邏輯下,為了不讓孩子受委屈,所以繼續代替孩子做出相同甚至更加出格的事,這本身就是一個錯誤的思維。沒有耐心對孩子進行引導,反而選取最為快捷的止哭方法,背後暴露出來的,其實有一些「懶」的成分。

斯賓塞在《家庭教育》一書中說,

「懶惰是親子教育的天敵,這會在潛移默化中給孩子強化著這樣一個印象:孩子你沒錯。」

一味地認為「他還是個孩子」,並寄希望於「他以後會慢慢懂事」,在親子教育中是要不得的,這會給孩子灌輸「我做什麼都無所謂」的觀念,讓孩子在為人處世中失去「對」和「錯」的判斷與選擇。

教養是一個本性與社會性漸漸磨合的過程,我們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應該學會培養孩子的教養,因為除了我們,沒人有耐心和責任去承受孩子的出格行為。敢於承認孩子錯了,才是為人父母最大的智慧。


用「3C教育法」引導孩子建立教養

明確孩子的錯誤後,怎樣進行正確的引導呢?

浙江衢州的一位媽媽,就身體力行地展示了讓人感慨的教育方式。這一天,圖書館的店員開門後,發現了門縫中被人塞了一張紙條與40元錢,紙條上交待了原因,原來是這位媽媽的孩子在店中偷了4本畫冊,媽媽發現後一早就帶著孩子來道歉,卻發現店中沒開門,於是她留下了道歉紙條和購買畫冊的錢。

孩子的世界中,處處隱藏著親子教育的影子。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一個大學生著急去考試,騎自行車時因為著急而不小心刮到了路邊的寶馬車,他本可以逃之夭夭,但是他留下了道歉的紙條,寫明了需要去考試必須立刻離開,留下了自己的聯繫電話,還把身上所有的錢都拿出來賠償寶馬車司機。我相信,這樣知理、負責任的孩子,一定有像「浙江紙條媽」一樣的父母。

孩子有時出格的事情時,有時可能不是出於惡意,這時父母的引導方式則顯得格外重要。國際上有一個非常流行的「3C教育法」,可以很好地幫助媽媽們進行親子教育。

【Control:培養共情】

要注意,這個Control不是「控制」,而是「掌控」

它指代幫助孩子建立情緒的掌控,說白了就是要孩子有同理心。

我帶著女兒萬萬去公共場所之前,都會提前讓她有共情,比如我會告訴她:

「寶寶,你平時看喜歡的書時肯定不喜歡媽媽影響你,那麼一會我們去電影院,看電影的叔叔阿姨們一樣不喜歡被影響,所以我們一會不要大聲喊叫好不好?」

再比如說排隊時,我會告訴她:「一會我們付了錢就可以吃這個麵包了,很餓對不對,但是我們不要隨便跑到前面去哦,因為其他排隊的人跟我們一樣餓。」

綜藝節目《放開我北鼻》中,林更新說9點之後不能再畫畫,雪兒的面子有些掛不住,情緒立刻有了較大的起伏,偏偏要與他對著來,大哭著不睡覺。雪兒其實明白自己的行為不合適,就把「見不到媽媽」作為偏不睡覺的理由。

這時候易烊千璽走到她身邊說:「哥哥也見不到媽媽,但是哥哥也自己一個人睡。」雪兒聽到後立刻不哭了。

只有給孩子建立與周圍人的同理心,他才會明白自己的某些行為是會給旁人帶來煩惱的,他才會因照顧他人的感受而學會控制自己的行為。

【Commitment:建立責任意識】

兒童心理學家吉姆泰勒說過,「讓孩子最快成長的方式就是學會為錯誤負責。」

當孩子明確做錯事需要承擔時,他會更加深刻地懂得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我在幫助孩子建立責任意識時,會讓她自己列出解決方法。比如有一次女兒在姑姑家做客時,把自己喜歡的發卡偷偷帶走了,她知道錯了後,我會與她交流之後的解決方案。

列舉了好幾條,比如她帶著發卡去給姑姑道歉,比如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賠給姑姑一件新發卡,再比如她寫一封道歉信。我幫助她排除不合適的選項,共同選擇了最合適的方式,鼓勵她去承擔後果。

要知道,孩子在建立責任意識時也在挖掘潛在的能力,他們的精神世界,遠比我們想像得要豐富與強大。

【Challenge:讓孩子學會規則】

如果想讓孩子變得自律,就需要在腦海中建立規則意識。

萬萬5歲的時候,我和老公一起商討了一份家規,包括不剩飯、不發脾氣、門禁、定期大掃除等多項條例,並用漫畫的形式描繪出來,做成海報貼在家中。

我和老公主動遵循這些家規,並經常用挑戰的形式吸引萬萬的好奇心與參與度。比如我會在周末晚上睡前對她說:

「寶寶,我們新一輪的挑戰開始了,從下周一到周天,我們挑戰把發脾氣的次數定為5次,如果超過5次,你就輸嘍!」

再到下一周,我把挑戰的次數縮減為3次,在這個過程中,萬萬能夠漸漸控制自己的情緒,不會再隨意地變身暴走蘿莉。

這樣的挑戰滲透在生活的每一環中,包括在公共場合我也會跟她定下「我們比一比誰能在圖書館中不說話」的挑戰,孩子的參與熱情都非常高。

孩子不會一輩子都是孩子,我們也不能永遠做裝睡的父母,我們留給他們最好的財富,從來都不是物質上的富足,而是立足社會的教養。他們可以變得越來越好,我們同樣可以,當我們願意為了彼此變成更好的人時,親子相處的魅力就可以開出花來。

作者:王十三,職業撰稿人,國內外多家兩性品牌簽約作家,親子情感專欄作家。對於父母和孩子而言,生活就是一所學校,一草一木都值得研究與共勉。

推薦閱讀:

教你一招:男人怎麼才能讓家庭更加的幸福
家庭觀念極強的八字結構
【幼兒急救】圖薦《年輕父母必看:家庭急救常識大全幼小兒》
2017年家庭裝飾報告,正在悄然興起的6個家裝趨勢
從面相看家庭好男人長啥樣

TAG:教育 | 熊孩子 | 家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