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拖延

9:拖延

來自專欄終身成長詞典68 人贊了文章

前置思考

請閱讀以下關於拖延症的一段材料,並思考:這給你什麼啟發?

在豆瓣上有一個叫「我們都是拖延症」的小組,成員數已經超過14萬。

成員們用文字宣洩著,拖延帶給他們的痛苦、悲傷、懺悔、無助以及絕望:

「拖延症晚期,我快瘋了」、「後天就要交報告了,怎麼辦,還沒做完」......

有的則通過打卡,表達自己想要戰勝拖延症的決心:「打卡,病入膏肓者的自救」。

《拖延心理學》里有這樣一句話:

拖延就像蒲公英。你把它拔掉,以為它不會再長出來了,但是實際上它的根埋藏得很深,很快又長出來了。

Q1:什麼是拖延?

A:

1、拖延,指的是:

在開始或者完成一項外顯或者內隱的活動時,有目的地進行推遲。

拖延往往造成以下兩種結果:

一是目標任務在最後期限內無法完成。

二是目標任務在最後期限內才剛啟動。

每個人在不同程度上,在某些情境上都會拖延,無非是有多嚴重,是不是習慣性地拖延,是否演變成拖延症

拖延,是時間管理上最常遇到的一項問題。

一項調查數據顯示,70%的大學生都存在拖延的情況,在正常的成年人中,也有大約20%的人,每天出現拖延情況。

2、拖延症的前提性問題,是缺乏興趣

比如說,吃貨在美食麵前,很難拒絕大快朵頤;粉絲面對愛豆時,追劇投票十分積極;宅男在遊戲之中,持續多時都不厭倦。

如果你發覺,是因為厭惡這項任務而拖延,你需要重新思考你的價值觀,你追求的生活意義。

這是根本性的問題,如果這個問題沒有解決,其它的解決方案,都只是技術性的。

當然,根本性的問題,很難一下子解決,需要持續思考。而技術性的解決方案,也可以緩解拖延的嚴重程度,輔助我們找到槓桿解。

雖然是否有興趣是前提性問題,但精讀君要提醒的是,產生興趣,是一種能力,不是自然而然,就會有興趣。

很多事情,一開始覺得枯燥、無聊,如果深入探索,激發成就感,後續就能夠產生濃厚的興趣。

因此,簡單以沒興趣為借口,來心安理解地拖延,是一個思維誤區,讀友們要注意規避。

同時,精讀君還要提醒的是,做任務不僅僅是因為興趣,還有其它因素。

比如說,有些是職責所在,有些是刻意練習的必經之路,有些是達成目標的必要步驟。

所以,我們需要加強理性認知,明確任務的價值,從而調動足夠的自律,來完成這個任務。

Q2:怎樣應對拖延?

A:

1、應對缺少規劃型拖延。

當我們對於所要做的事情,缺少必要的規劃時,我們總是不知從何著手。你想不出來,於是就把它放在一邊。

應對的方案是:利用規律的習慣。

我們可以設置生活與工作的習慣、要事清單,並按照清單,逐項完成。

習慣清單一般包括持續堅持的習慣列表,例如閱讀、寫作、健身、語言學習等等。

要事清單,需要羅列出一天中最重要的事務,並安排一天中效率最高的時間段來執行。

當你依據清單,逐漸養成了良好的生活節奏後,做事就容易專註,從而減少拖延。

村上春樹在《當我談跑步時我談些什麼》一書中寫到:

當他成為職業小說家,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早睡早起,徹底地改變生活狀態,清晨五點起床,晚上10點前睡覺。

每天無論如何要寫滿4000字,無論質量是高還是低,都要寫滿10張稿紙,每張400字。

這就是習慣清單的力量。

再舉一個例子,很多人上班時會拖拉,例如習慣先刷微博或者刷微信朋友圈,總告訴自己,開工前花10分鐘讓自己放鬆等。

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參考18分鐘時間管理法。

第一步:為一天設定一個計劃(5分鐘)

在打開電腦前,坐下來在一張空白紙上,寫下一天內能讓你接近目標,並在每天結束後覺得高效而成功的事。

遵循精要主義,根據緊急重要矩陣,把最難和最重要的事項,安排在一天最開始的時候。

如果你想完成某件事,最好明確定下準備執行的時間和地點。否則,把它從你的列表中去除。

第二步:重新聚焦(每小時1分鐘)

在手機或者電腦上,設置每小時響鈴一次的鬧鐘。

當鬧鈴響起時,看著你的列表,並問自己前一小時是否高效,然後看著你的清單,認真地再次承諾,你將如何利用下一個小時。

就這樣,一個小時接一個小時地,管理你的一天,不要讓時間管理你。

第三步:檢查(5分鐘)

關掉電腦,檢查你的一天,哪些奏效了?你在哪裡集中精力了?你在哪裡分心了?

從中學到的經驗,能幫助你明天更加有效。

除了上述的18分鐘時間管理法,讀友們還可以參考生涯規劃、年度計劃、PDCA循環、GTD管理法、單核工作法、4D工作法等,來提高自己的規劃能力。

2、應對缺少技能型拖延。

工作中,當面對眼前的任務,無論用哪種方式,都感覺任務複雜難處理時,我們便會試圖繞開它,從而造成了拖延行為。

應對方案是制定相應流程

每一個具體的問題,我們都可以運用還原法,對問題進行拆解,將大問題拆成小問題,或者拆成一個一個的小環節。

然後,針對每個小問題或者小環節,都可以整理出知識類型中的Know-how,來形成詳細或者固定的流程化處理方案。

為直觀起見,必要時可以運用圖解,畫出流程圖。

比如說,某位拍賣行的員工,因工作的性質,需要經常參加項目招標,寫項目投標書。

在剛開始的時候,可能經常要花上兩到三周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完成一份標書。

每次花費的大量時間、精力以及精神壓力,讓這位員工對這項任務感到懼怕,從而常常將其擱置。

為此,該員工可以總結出一個標書完成清單。該清單需要羅列一份標書需要包含的具體內容,以及完成各項內容的詳細步驟。

如此一來,往後寫標書時就可以參考這份清單,按步就班地製作標書。

一旦步驟列清楚,知道預計用時有多長,哪些部分簡單,哪些部分複雜,就可以有充分的心理準備,針對性解決。

甚至,該員工還可以把整個標書的任務,根據清單進行劃分,用類似甘特圖之類的工具,編排若干個人同時協作,就更容易縮短任務完成時間。

任務難不可怕,缺技能也不可怕,只要我們善於拆解任務,對症下藥,就不會過份焦慮。

一旦能夠從容應對,缺少技能型的拖延,就容易規避。

3、應對完美主義型拖延。

完美主義認為,成敗決定著一個人本身的價值。

因此,他們把每一次表現,都看成是對能力的一個定論性的衡量,從而產生了害怕失敗的心理。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因為害怕失敗,便會缺少動力和激情,去嘗試之前沒有做過的事情。

甚至,拖延這個行為,對於他們來說,可能是將他們從可能發生的失敗中保護起來的庇護傘。

這就是一種自我妨礙。

應對方案是:運用5分鐘策略。

運用5分鐘策略前,你先選出一件要做的正事;然後把所有干擾項,都關掉5分鐘。

干擾項必須包括,經常讓你做事分心的事物,例如手機,郵箱等。

接著,在沒有任何干擾的狀態下,堅持做5分鐘正事;5分鐘過後,如果你無法堅持下來,那麼就可以選擇放棄,或者是做其他事情。

但事實證明,當你堅持了5分鐘後,你便發現你擁有了做事情的狀態,因而你會持續進行下去直至完成。

其實,我們做很多事情都是如此。

只要有必要條件就可以即刻行動,不需要等到所有條件都滿足。

原因在於,一是很難有所有條件都滿足的時候,二是即便滿足了所有條件,往往會錯過最好的時機。

越拖延,心理負擔越重;不考慮太多,先做起來,只需要5分鐘,你的思路就會專註到任務本身,然後根據這種工作慣性去做,拖延問題就能夠緩解。

4、應對非理性思維型拖延。

人類從原始動物進化以來,天性中就保留有尋求舒適、懶惰的潛意識思維。它使我們傾向於,那些便捷或者能給我們帶來愉悅的事情。

如果大腦中理性的那部分,意即人類意識,沒有非理性思維進行適當地干預控制,而是放縱這種本能,就很容易帶來拖延。

應對方案是:設立獎懲機制激活理性思維。

激活大腦中的理性思維,我們需要培養紀律機制,即建立一套獎懲機制。成功就獎勵自己,失敗則進行懲罰。

比如說,想讓一個完全非理性的小孩遵守學校規則,這也許是件難以辦到的事。

但如果你提供一個獎勵方案:「他今天如果可以好好上學,那麼周末就可以郊遊。」

如此一來,相信他完成事情的概率,就大大提高了。

塞繆爾·約翰遜說:「我們一直推遲,我們知道最終無法逃避的事情,這樣的蠢行是一個普通的人性弱點,它或多或少都盤踞在,每個人的心靈之中。」

面對拖延繼續拖延,這種無力感,日積月累,最後會把人壓垮。

我們只有行動起來,提高執行力,對症下藥,分而治之,才能克服這個人性弱點。

以上是4種常見導致拖延的原因,但並沒有窮舉。

精讀君拋磚引玉,希望讀友們能夠仔細歸因,從而針對性地設定解決方案,並量化反饋,直到找到有效方法。

後置思考:

①這4種類型的拖延,有哪些在你身上出現頻度較高?為什麼?

②除了詞條中提到的4種拖延類型,你還發現有哪些新的類型?

作者:精讀君,《終身成長詞典》開發者。

每天精讀一個新概念,持續精進更好的自己。閱讀更多詞條,優化知識體系,請搜索微信小程序:終身成長詞典


推薦閱讀:

拖延症,這裡有葯,治嗎?
面對拖延症之你用好環境這個BUFF了么?
心理誘因:心理學家教你如何克服拖延症
Understanding and Treating rocrastination: A Review of a Common Self-Regulatory Failure 國外拖延文獻
和「明日」先生的日常交流

TAG:時間管理 | 拖延現象 | 自我管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