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的心到底是不是現代醫學的心?
來自專欄縱橫雜談18 人贊了文章
不停地跳動,收縮舒張,把富含氧氣的新鮮血液送到全身的每一個器官、組織;又把飽含二氧化碳的血液回收,再送到肺進行氣體交換。這個生命不息工作不止的動力泵就是心臟,這是全世界連小學生都懂的常識。
但是,小學生都懂的道理太過淺顯明白,我們不能把中醫等同於小學生,中醫的道理必須是博大精深莫測高深令人摸不著頭腦的才行。中醫從不認為心臟是血液動力泵,而是主思考和情緒的器官。現代醫學已經發展到能夠清晰看到心臟的跳動和血液不停的穿流其中,能夠安裝起搏器幫助心臟跳動,能夠用體外循環代替心臟動力,能夠打開心臟做手術;你非要說那坨肉正在思考,豈不是睜眼說瞎話?所以中醫也不能太不講常識,對常識,必須用高深莫測的說辭,把人繞暈了才行。現代中醫的說法是,中醫的心不是那個具有解剖意義的心,而是功能心;也就是說,不是血肉意義的心,而是主要包含了大腦功能的抽象的心。這個說法始於民初惲鐵樵,現在已經是中醫界的共識。
但是,幾千年來的常識不是這樣的,我們先看看古典名著里的解剖心吧。《水滸傳》里有兩個被暴徒虐殺的著名美女,一個是潘金蓮,一個是潘巧雲。「那婦人見頭勢不好,卻待要叫,被武松腦揪倒來,兩隻腳踏住他兩隻胳膊,扯開胸脯衣裳。說時遲,那時快,把尖刀去胸前只一剜,口裡銜著刀,雙手去挖開胸脯,摳出心肝五臟,供養在靈前。」「楊雄一刀將婢女迎兒揮做兩段,然後把刀先挖出巧雲舌頭,一刀從心窩裡直割到小肚子下,取出心肝五臟,掛在松樹上。」文字有點血腥,意思很清楚,武松和楊雄都挖出了解剖心。那個時代的中醫想必不會說「你們挖出的不是中醫的心」吧。《紅樓夢》里說黛玉「心較比干多一竅,病如西施勝三分」。這是說黛玉比比干心機還要多,說的雖然是功能,但「竅」這個概念卻是解剖意義的。《西遊記》里孫悟空被情勢所逼要拜金角和銀角大王是說過,「我為人做了一場好漢,止拜了三個人:西天拜佛祖,南海拜觀音,兩界山師父救了我,我拜了他四拜。為他使碎六葉連肝肺,用盡三毛七孔心。」在破壞唐僧和金鼻白毛老鼠精好事時鑽到妖精肚子里說,「也不怎的!只是吃了你的六葉連肝肺,三毛七孔心;五臟都淘凈,弄做個梆子精!「雖然是神話故事,但這「三毛七孔心」卻是標準的中醫解剖心概念。
《金瓶梅》里西門慶與李瓶兒偷情回家時,女婿送來一封信,親家陳洪牽連大老虎腐敗窩案,西門慶看罷當即「驚損六葉連肝肺,唬壞三毛七孔心」。然而,西門大官人還是毫髮無損地過關,如願娶得李瓶兒,做她的葯。這潘金蓮就不高興了,覷個機會,用一隻白獅子寵物貓把李瓶兒的兒子官哥兒嚇得手腳抽筋。李瓶兒當即也是「驚損六葉連肝肺,唬壞三毛七孔心。」《金瓶梅》是偉大的世情小說,可見「三毛七孔心」不僅是中醫解剖概念,也是三千年中國人的常識。是的,並非小說家言而已。中醫對心臟解剖的研究始於四大經典的《難經》,「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以後一直到清代,所有的中醫著作都視之為定論。並進一步確定心的解剖意義,「心象尖圓,形如蓮蕊,其中有竅,多寡不同,以導引天真之氣,下無透竅,上通乎舌,共有四系以通四臟。心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心下有膈膜與脊脅周回相著,遮蔽濁氣,使不得上熏心肺,所謂膻中也。」(《類經圖翼》)現代醫學認為,功能是與解剖結構相連而密不可分的,不存在沒有結構的功能。其實古人也是這樣認為的,這本來就是唯物主義的常識。比如,產後抑鬱不語,古人是這樣解釋的,「產後虛弱,多致敗血停蓄,上干於心,心竅閉塞,神志不能明了」,結構上的「竅」(就是「七孔」)閉塞了,相當於血栓形成,所以才神志不明的。這是從宋到清的中醫產科經典理論,在《婦人大全良方》《寧坤秘笈》《壽世保元》《女科百問》《女科證治準繩》《女科經綸》《萬病回春》《女科旨要》等經典中均是定律一樣的結論。那麼,中醫心的「三毛七孔」到底指的是什麼結構呢?古人不會憑空想像拍腦袋胡亂一說吧。孔,竅也,就是出入口,電影院里的exit和entrance。自維薩里以來,心臟解剖已經毫無秘密可言。它有四個腔,左右心房和左右心室,我們一個一個的看。
右心房是心臟的第一個腔,它有三個入口,即上腔靜脈與下腔靜脈兩個口(接納全身靜脈血液的迴流)和冠狀竇口(接納心臟本身靜脈迴流);有一個出口,即右房室口,血液由此流入右心室。右心室是第二個腔。入口自然也是這個右房室口,在右心室里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看到它的結構,是三個三角形的瓣膜圍成的一個約11厘米周徑的入口。這瓣膜叫做三尖瓣,像門控一樣,控制血液不至於倒流。右心室的出口叫肺動脈口,口周緣附的與三尖瓣不同,是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肺動脈瓣,也是防止血液倒流的。這些精巧的結構與功能的關係就是硬幣的正反面,完全關聯;它們真的不是思考的結構啊。左心房是第三個腔。有左右各兩個肺靜脈口,共四個入口。出口是左房室口。左心室是第四個腔。入口左房室口,其門控又不一樣,是二尖瓣。出口一個大的叫主動脈口,周緣也有三片半月形的瓣膜,叫主動脈瓣。在主動脈口上還有兩個小的出口,叫左右冠狀動脈口,供應心臟自身的血液,屬於出口轉內銷。綜上所述,心臟的孔常態下有右心房的上腔靜脈口、下腔靜脈口、冠狀竇口、右房室口;右心室的肺動脈口;左心房的四個肺靜脈口和左房室口;左心室的叫主動脈口和左右冠狀動脈口。共13個孔。我們不必這麼嚴格,且去掉心臟房室間的口(左房室口和右房室口)和心臟自身血管的口(冠狀竇口和左右冠狀動脈口),那麼,還有8個孔。古人只少了一個,可以說很接近真實了。
病態情況下會多出幾個竅,如房間隔缺損和室間隔缺損,還有動脈導管未閉等。那麼三毛呢?心臟里長得像毛的東西只有三尖瓣和二尖瓣,細分的話是五毛,粗分的話是二毛。古人觀察的不夠細緻。中醫的解剖心還有很強的政治文化意味,它像人一樣,分三六九等。清《友漁齋醫話》:「心為赤帝,為神明之府。象如倒懸蓮蕊,色如縞映朱。心者,纖也。所納纖微,無不貫注。重十二兩,居肺管之下,膈膜之上,附著脊之第五椎,外有赤黃裹脂,是為心包絡。中有七孔三毛,上智之人,七孔通明;中智之人,五孔通明;下材無孔,則不智。」天才之靠才有七孔,平庸之輩一孔都沒有,真是欺人太甚!寫這本醫話的醫生叫做黃凱鈞,是嘉慶年間浙江嘉善一個小鎮的中醫。同是小鎮老中醫,黃凱鈞和鴻茅鎮的王天吉還是不一樣,他留下了真實的醫學著作,並且堪稱經典,直到2011年還被上海中醫藥大學選入《醫話名著注釋叢書》,是其中六種之一。也就是說,心臟解剖按人分三六九等是中醫界的共識。
既然是共識,自然不只一本書這樣說。醫聖張仲景的老鄉,清代醫家長沙周振武是難得的對解剖有興趣的中醫,他有一本書,《人身通考》,說的更詳細更精準:「七竅三毛,星應熒惑台斗。熒惑,南嶽火星,七孔以應北斗七星,三毛以應三台。此心至誠,則帝載無所不應之。此上智聰明之人也。中智五竅三毛,下智三竅一毛,常人二竅無毛,愚人一竅,下愚一小竅,無竅則神無出入之門。」雖然他說得像真的一樣,但我們知道,這是基於政治文化的一種想像,不是真的解剖。中醫真的解剖並留下文字和理論的只有清王清任,嚴格說,他也不是解剖,而是「看剖」,他說,心臟里沒有血,只有氣。錯的更是厲害。方法學上錯了,根本就錯了,不奇怪。錯了就是錯了,古人沒有精確解剖,能粗略得到「三毛七孔」的解剖學結論,也很不容易了;並且,不落後於別的民族傳統醫學,不必感到慚愧。但是,堅決並集體不認錯,乾脆說中醫的心非血肉之心,這就很沒意思了。狡辯到底,堅決不認錯,這似乎是傳統文化的精髓之一,直到今天也絲毫沒有改變,不獨醫學然。原作者:棒棒醫生
原出處;新浪博客
原地址:中醫的解剖心_棒棒_新浪博客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