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股的盈利路徑

成長股的盈利路徑

11 人贊了文章

之前文章說了,我是一個偏愛成長股的投資人,在我的選股標準里,成長性是首先要考慮的問題。所以,業績變化大、業績緩慢增長的企業會排除在我的選股範圍外,這也是我不買銀行股和周期股的原因。不是說他們不好,而是我自認為能力有限,只把注意力聚焦於成長股。

我的實盤裡展示了一個基金賬戶,首要選擇標準是低估的指數基金,其次是大盤藍籌指數基金,因為我不買大盤藍籌,所以用它的指數基金來中和我的配置。我和股市有個十年之約,十年之後若是我自己擇股的賬戶收益率沒有跑過指數基金的收益率,我就不再擇股,以後家庭的股票資產的配置全部都替換成低估值的指數基金。我對投資低估值指數基金能賺錢深信不疑,但我自己的投資能力還有待市場檢驗。

做個簡單的乘法,千億市值的股票=50億凈利潤×20倍市盈率

=40億凈利潤×25倍市盈率

等式的兩邊都是需要考慮的問題。一般來說,企業越大,估值水平就越低,比如說格力2880億市值,對應的靜態市盈率只有12.86倍。而同行業的蘇泊爾,432億的市值對應33.1倍市盈率,浙江美大108億對應35.52倍的市盈率。跟企業本身也有一定關係,比如格力主營業務單一,市場對其成長能力一直質疑,所以它的市盈率低於同樣是幾千億市值的美的集團。但最根本的還是企業的大小,小企業取得同樣的凈利潤增速比大企業容易的多,高速增長的可能性也大得多。

以金禾實業為例。金禾實業今天的市值是117億,翻倍盈利則市值需要達到234億。按15倍的市盈率,金禾實業需要15.6億元的凈利潤才能支撐翻倍目標。如果把盈利目標定為50%,則市值需要達到191億,凈利潤需要12.73億元。而2017年金禾實業的凈利潤為10.22億,按券商給出的凈利潤的平均預測和上面的分析來算,2019年可達到50%的盈利目標,2020年則可達到翻倍的盈利目標。

估值其實是個很個性化的指標,有人願意給20倍,有人只願意給10倍,樂觀的人甚至願意給四五十倍。但斌在新版的《時間的玫瑰》里說,2007年的時候茅台盈利是28億,2013年是151億,凈利潤增加了4倍多,但是市盈率一直在跌,靜態市盈率從73倍跌到了8.8倍,賺了這麼多錢,還彌補不了市盈率的損失。

投資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為什麼A股這麼多人虧錢,不僅僅是因為好公司少和定力不足,還因為用過高的價格買了股票,哪怕是極優秀的股票。

再優秀的公司,也不值不計成本的買入。A股市場商業模式最優秀的茅台都會讓投資者飽受折磨賺不到錢甚至虧錢,何況別的公司?

我始終認為,凈利潤增長得到的錢,是投資者該得的,市盈率增長的錢,是市場先生的禮物。凈利潤增長是準繩,價格圍繞這著它上下波動,上市公司的凈利潤情況每三個月才公布一次,而價格每天都在變化。我目前想到的辦法是波段操作,只做正向的,也就是先買夠底倉,遇到大跌就買一點,然後等著漲賣掉新買的這部分,事與願違一直跌我就當加倉了,反正時間站在我這邊。這半年三隻重倉股坐過山車實在太多次了,這個辦法也賺不了大錢,但可以減輕坐過山車時的無力感。實盤的賬戶不會做波段,看到最後哪個賬戶盈利多,如果坐著不動多,那以後便坐著不動吧。

很多自詡價值投資者,長線投資者的人嘴上嚷嚷著買優秀的公司長期持有不動搖,面對這幾天的市場情況,不少人又說市場泥沙俱下要完蛋了,公司雖好但君子不立危牆之下,還是先跑,等情勢好了再進。我也不知道會不會崩盤,留待日後驗證我是傻子,還是他們是傻子。

本文寫於2018.6.19市場重演千股跌停日第二天。

推薦閱讀:

價值投資黃頁(第10版)
梁軍儒:價值投資20年,我的長矛與厚盾
巴菲特:煤炭業消亡在即 可再生能源多多益善
分享一段寶貴的投資經歷
從投資的角度如何看待銀行業和銀行股?

TAG:股票 | 投資 | 價值投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