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揚人性的英國長篇小說大家 狄更斯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25 人贊了文章
狄更斯創作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人道主義,也就是常說的寫出了人性,這指的是他在人物道德方面的塑造成就。我很討厭人性這個被用爛了詞語,但是卻提不出一個更好的概念去代替,能夠用合適的而且易於傳播的概念對某一創作特色進行總結推廣,這是書評人和理論家應該有的天賦,顯然這種天賦在我身上有些缺乏。
而之所以稱他為大家,這是因為他以一己之力把英國長篇小說提升到成熟的高度,在他之前的英國小說要麼故事性強但描寫粗糙,要麼刻畫細膩但情節方面偏弱,狄更斯吸收了這兩方面的優點,完成了小說各個層面的水平上的平衡,還通過連載讓小說這種藝術形式真正大眾化,讓小說走進千家萬戶(鼓掌)。
|生平和創作
狄更斯家境不好,童年曾經做過童工,但是一直很喜歡文學。後來進入新聞家當記者,積累了大量素材,也鍛煉了文筆。1837年發表《匹克威克列傳》從而一舉成名,擺脫了貧困生活。狄更斯家庭生活不是很和諧,他成名前一年同上司的女兒凱瑟琳結婚,但是婚後兩人並不合得來,最後長期處於分居狀態。
狄更斯非常高產,而且除了詩歌,當時的各種文學體裁都嘗試過,尤其以長篇小說成就最高。
他的創作可以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1837發表第一部小說《匹克威克外傳》開始,一直到1841年。這段時間共有5部小說,一般採用流浪漢小說的形式,通過主人公的流浪展示社會生活,但是結構上比較松。整體風格樂觀向上,善良貧苦的小人物總歸得到仁愛的資產者的庇護,最後得到幸福生活,縱有批判也比較溫和,也和幽默摻雜在一起。
《匹克威克外傳》是代表作,寫退休的商人匹克威克遊歷英格蘭,整體基調非常輕鬆快活樂觀,加上作者的幽默風格,受到讀者廣泛歡迎。
第二個階段開始於作者在1842年的美國之行,狄更斯本來把美國看成是自由民主的天堂,但是這次美國之行讓他大為失望,這個階段結束於五十年代前期。幻象的破滅讓創作中陰暗色彩加重了,但是作者的寫作速度放慢後,作品水平卻大大提高,這段時期的個人風格達到成熟,六部作品部部都是精品,有《大衛·科波菲爾》、《荒涼山莊》、《艱難時世》和《小杜麗》,《董貝父子》《馬丁·朱舒爾特》提的不多,算是四十年代過渡時期的作品。中篇值得一說的有《聖誕頌歌》。這段時期的小說總體基調還是樂觀的,但是已經透露出一絲悲涼,劇情結構已經脫離了流浪漢小說那種對單一主角經歷的依賴,而是有一個總體事件框架,人物塑造也日趨成熟。
《大衛·科波菲爾》有自傳色彩,寫出身貧寒的大衛怎麼當上知名作家的,因為本書重點放在大衛如何經過挫折和教訓走上正確的人生道路上,所以是典型的教育小說,浪蕩子密考伯是塑造最成功的人物。
《荒涼山莊》主要批判英國的司法和政治制度,綿延數代的庄迪斯遺產案審了這麼長時間卻沒有結果,幾萬英鎊的遺產居然有已經被訟訴費搞得一乾二淨。這部小說里凡是粘上法律的都沒有好結果,主人公卡斯東也成為這樁懸案的犧牲品。本文開頭的關於霧氣的景物描寫很出彩,象徵了英國法律的昏聵和污濁。
《艱難時世》主要寫勞資衝突,最出名的是裡面持有「事實哲學」的葛擂硬(什麼鬼翻譯,好遠古的人名譯法),他用自己那種接近樸素功利主義的人生哲學教育孩子,結果卻讓孩子生活陷入困境,這才醒悟。可惜當時的功利主義還沒發展到規則功利主義等先進形態,被狄更斯寫進去罵一下也沒啥好說的。
第三個階段是五十年代中後期到作者因為中風而逝世,這段時期藝術水平達到巔峰,作品的冷峻色調開始作為主要色調,批判性和批判廣度都很強。《雙城記》、《遠大前程》都是這一時期的作品,最後留下一部未完成的《我們共同的朋友》。
《遠大前程》是一出幻象破滅的悲劇,主人公匹普不滿於自己的鐵匠生活,一心想進入上流社會,但是幻想破滅後重拾正直的美德。
狄更斯作品的典型結構是多元整一,是指多個敘事單元通過各種聯繫構成一個統一的整體大事件。不過他最突出的創作特點還是在人物塑造上,他喜歡在道德這個單一層次上塑造人物,而且其特點一般具有確定性明晰性,出場時人物的特點作為人物的本質性格,一般很少發生變化,也符合一般讀者的常識很容易把握。其人物塑造主要是反映「人道主義」的思想內涵,狄更斯通過強調樸素直觀的倫理來反抗資本主義社會的種種黑暗。文筆上狄更斯很少直接寫人物的心理,而是通過外部表現來暗示,再有就是幽默的語言風格。思想上則是對維多利亞時代英國的批判(現在看到維多利亞時代我只會想起蒸汽朋克),還有就是人道主義。
|《雙城記》
雙城記的優勢主要在劇情上,其劇情結構是典型的多元整一型,嚴謹有序。小說由五個敘事單元組成,梅尼特一家、德伐石一家、厄弗里蒙地家族和卡爾登家族,還有一個比較遊離的克朗丘,這五個單元相互獨立,但是又通過線索、人物、情節等聯繫為一個整體,並且有整體的事件發展階段,有整體的開端發展高潮,而且敘述手法靈活多樣。劇情的核心特色是懸念,梅尼特醫生和厄弗里蒙特侯爵的關係是整個小說的大懸念,各種小懸念也有很多,各種線索散見與全書,最後高潮才串聯起來。
法國貴族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虐殺手下的農戶,醫生梅尼特(馬奈特)寫信向宮廷告發,卻被反咬一口關進巴士底獄十八年,在其中寫了一份血書控訴侯爵全家。那個被侯爵虐殺的農戶一家有直系血親存留,這就是另一個重要人物,革命群眾德伐石太太,她同貴族有血海深仇,一直暗地裡參加革命活動。這段故事是前史,小說通過倒敘敘述了這段經歷,並且將其作為核心懸念。
故事從醫生的女兒把神智失常的父親接到倫敦開始,兩人一起在英國開始新生活,這時女兒邂逅法國旅英青年代爾那,兩人的愛情很快發展到要結婚的程度,黛西的另一個追求者律師卡爾登於是主動退出情場角逐。但代爾那是厄弗里蒙特家族的人,梅尼特為了女兒的幸福,放棄了自己的仇恨,同意兩人的婚事。法國大革命爆發了,德伐石太太積极參与大革命,同時執著地向厄弗里蒙特家族全員復仇,渴望把這一家統統送上斷頭台,這時代爾那為了營救自己在法國的代理人回到巴黎,正好被德伐石太太認出,於是被關進監獄。醫生梅尼特、女兒黛西和律師卡爾登奔赴巴黎企圖救出代爾那,結果德伐石太太在審判中出示了梅尼特當時所寫的血書控訴狀,這使得代爾那被判處死刑。卡爾登最終決定犧牲自己替換出代爾那,於是醫生一家團聚,幸福地回到倫敦。
雙城記的人物主要突出一個道德上的對立,一類是仁愛的化身,梅尼特一家都是,另一類是缺乏道德冷酷無情的人,厄弗里蒙特侯爵兄弟暴虐不仁,德伐石太太殘酷而崇尚無差別復仇,狄更斯喜歡用的漫畫式人塑體現得很充分。卡爾登在其中最為突出,是一個聖徒式的人物,犧牲自己救出情敵,絕頂的利他主義。
設定背景上,狄更斯採用了所謂的現實主義手法,就是大量收集相關原始材料,但是又會考慮表達效果加以改編,不會死板地為了反映寫實而寫實,背景因而顯得厚重而靈活。在本書中就是對於大革命前後法國社會的描寫,底層和頂層的階級對立極為嚴重,社會矛盾極度激化,暴虐充斥著社會各個層面,最終轉化為殘酷的大革命。
而設定主要是表達思想的,狄更斯的思想就是人道主義。他批評大革命之前貴族的暴虐統治,也批評大革命的群眾暴動,這兩者都是喪失理性而趨近瘋狂的。而解決這一問題的方法被狄更斯設定為樸素的道德,只要人人講究仁愛和寬恕,世界就會好起來。他寫法國意在借古諷今,他認為英國的社會矛盾已經在激化,很像大革命前的法國,因此寫此書勸誡英國人用溫和改良的方法緩和社會矛盾。
文筆上象徵的手法很突出,有時象徵用來渲染氣氛,比如寫聖安東尼區街道上流淌的酒,他將其寫成血河,暗示狂暴的大革命即將到來,有時用於人塑,比如寫卡爾登就難後面容宛如聖徒,暗示卡爾登的德行可與基督聖行媲美。
另外,馬奈特可以寫成女名瑪奈特,代爾那可以寫成女名黛爾娜,這算是男女通用的名字嗎,拼音打字真是神奇……這些英式三字名還算好記,音節少,比俄名好記多了,寫奇幻可以多使用類似的名字,有異國風味但有不至於太難記。
在劇情方面,多元整一確實很強,而且強得親民,以前回答過網文如何擺脫升級流模式的問題,我說要從單一的人物成長驅動變為事件驅動,這個多元整一的結構就很符合我理想中的通俗小說面貌了……
還有就是《聖誕頌歌》常常被放進幻想小說中,因為其中包含大量的超自然要素,當時的小說家並不避諱超自然的設定要素,反而在現代的高雅低俗的現代主義區分產生以後,任何超自然要素(我是指幻想小說那種,超自然的自然化,不是現代主義那種偏非理性的)都被認為是擺不上檯面的,可見審美的建構性。
推薦閱讀:
※如果能夠早一點相遇
※文學需要什麼樣的批評(文學觀象)
※文學已死,娛樂當道
※歐羅巴郵票2009--天文學
TAG:英國文學 | 文學 | 查爾斯·狄更斯CharlesDicken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