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響中國歷史的十場會議,十一屆三中全會未入前五
來自專欄吃瓜群眾17 人贊了文章
明天就要開會了,這首關於開會的詩,送給大家,祝大家元宵快樂!
會不在聽,到會就行;心不在會,坐完則靈。斯是開會,我卻閑情。
抽著紅塔山,喝著老龍井。談論處世學,話說山海經。可以拉家常,眯眼睛。無群言之亂耳,無公務之勞神。雖非麻將場,堪比歌舞廳。有道是:「開完就行」。
經過沸沸揚揚的安邦華信事件的預熱,又在史無前例的一個月兩位政治局委員訪美的加持下,這一次的兩會,估計將是這五年來最重要的一次。
可比2012年決定了中國命運的那次兩會。
對於即將到來的大新聞,我們拭目以待。
當然,我們也不要太緊張,畢竟都是見過大世面的,這一篇就曆數了對中國影響深遠的十場會議,哪一場都是響噹噹的重要,十一屆三中全會都未入前五,讓我們追溯歷史,回味下那些年,我們的祖先經歷過的大場面。
第十位:劉邦朝會
秦朝夷滅,漢朝鼎新,然而漢朝的開國皇帝劉邦卻不怎麼開心。
因為西漢政權建立之初,秦朝儀法已廢,新的禮儀法度尚未確立,朝廷秩序雜亂無章。而劉邦本身是一個大老粗,他的老鄉團也是如此,所每逢朝會,史記記載是:「群臣飲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
大臣們喝高了,在朝堂之上大呼大叫,拔劍砍柱,這是一個新國家該有的氣象嗎?
馬上得天下,那不能馬上治理天下,已作為皇帝的劉邦,對此十分厭惡,所謂君臣有別,他不能再像戰爭時代那樣搞君臣無別,因此,當時的大儒叔孫通,徵得劉邦同意,依據先秦古禮及秦儀,主持制定朝廷禮儀,制定了《傍章律》十八篇,關於朝廷、宗廟、君臣、貴賤等禮儀法度與等級秩序方面的法律規定皆有設計。
是故《漢書?高帝紀下》載:「初,順民心,作三章之約。天下既定,命蕭何次律令,韓信申軍法,張蒼定章程,叔孫通制禮儀。」
經過叔孫通制定好的立法,在漢高祖七年,長樂宮建成的慶典朝會上,實行了。
朝會按照叔孫通制定的禮儀制度進行。天亮之前,謁者領著諸侯大臣們按照一定的次序進入殿門,院子里排列著保衛宮廷的騎兵、步兵,陳列著各種兵器,插著各種旗幟。此時,有人喊了一聲:「趨。」殿下的郎中們站到台階的兩旁,每個台階上都站著幾百人。功臣、列侯、將軍,以及其他軍官們都依次站在西邊,面朝東;丞相以下的名種文官都依次站在東邊,面朝西。
九行人設立了九個儐相,專門負責上下傳呼。最後,皇帝的車子從後宮出來了,皇帝的隨行人員拿著旗子,傳話叫大家注意,然後領著諸侯王以下直到六百石的官吏們依次向皇帝朝賀。從諸侯王以下,所有的人都誠惶誠恐,肅然起敬。
群臣行禮過後,又按著嚴格的禮法擺出酒宴。那些有資格陪劉邦坐在大殿上頭的人們也都叩伏在席上,他們一個個按著爵位的高低依次起身給劉邦祝酒。等到酒過九巡,謁者傳出命令說:「止。」哪一個人稍有不合禮法,負責糾察的御史立即把他們拉出去。
整個朝會從始至終,沒有一個人敢喧嘩失禮。劉邦看到朝會井然有序的狀況,心滿意足地說:「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
沒有刀光劍影,沒有重大決議,但高祖七年十月的這場朝會,卻是一場影響中國歷史的會議。
這場按儒士制定的禮法進行的朝會,不僅是儒家首次登上大一統國家的政治舞台,更代表漢朝走上了「以禮治國」的道路,為後世各個朝代開會提供了會議範本,因此,要講開會,以此為首。
漢高祖七年十月,長樂宮朝會上,劉邦大手一揮:「全面推進以禮治國!」
第九位:白虎通義
東漢第三位皇帝,漢章帝的建初四年(公元79年),中國出了一本書。
這本書是將皇帝與儒家們經學辯論的結果撰集而成的,作者是大名鼎鼎的班固,因辯論地點在白虎觀而得名《白虎通義》。
《後漢書·章帝紀》:「﹝建初四年十一月壬戌﹞於是下太常將、大夫、博士、議郎、郎官及諸生、諸儒會白虎觀 ,講議『五經』同異。」
白虎會議的的宗旨,根據章帝詔書和楊終建議所言,就是要減省當時經學界盛行的支離繁瑣的章句之學,協調各派學術,共正經義,取得「永為後世則」的效果。
與會者數十人,包括今古文經學各派知名學者,由五官中郎將魏應秉承皇帝旨意提出議題,經諸儒討論、發表見解後,再由侍中淳于越上奏,章帝親加裁決。儘管與會者中不乏有較高學術造詣的經學家,如今文經學家丁鴻、古文經學家賈逵等,都是當時頗有名氣的學者。但章帝卻將總結會議成果、撰寫《白虎通》的任務交給了史臣班固——用意是要超越於各學派之上,而體現官方最高權威。
因此,《白虎通義》可以說是由參加白虎觀會議的諸儒生共同起草,漢章帝予以選定(包括章帝本人的論斷),最後由班固整理、編纂成書的。
在今天,很多人不會知曉白虎會議的重要性,但在學術界之人來看,涉及當時古文今文白虎會可以說是一場漢代關於「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
東漢完全以儒治國,而儒家當時分為古文經學和今文經學兩大派。在古文經學與今文經學撕逼不已的當年,白虎會議用國家的權威和意志,確立了今文經學的領導地位。
《白虎通》是代表最高統治者意志的具有法典性質的文獻,其思想宗旨是論證封建宗法等級制度的合理性,使之神聖化、規範化,主體是神秘的唯心主義思想。它以神秘化了的陰陽、五行為基礎,解釋自然、社會、倫理、人生和日常生活的種種現象,是故史家曰:「讖緯盛於東漢。」對宋明理學也產生了一定影響。
一言以蔽之,公元79年,白虎觀會議上,漢章帝以國家意志,發起了一場全國性質的「真理標準問題的大討論」,這比後世的我們,早了一千九百年……
第八位:十一屆三中全會
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地位,不必多說,大家自知。
然而,這場意義深遠的大會,只能排在第八,沒辦法,後面的七場會議,各個都比它牛啊。
第七位:商鞅公會
公元前359年,勵精圖治的秦孝公打算任用商鞅,在秦國國內進行變法,但擔心保守的國人非議,所以召開了一次朝會,命大臣們商議變法。
這是商鞅的第一場硬仗,作為初來乍到的外國士人,他的對手卻是舊貴族代表甘龍、杜摯等元老大臣。
這批大臣群起反對變法,他們認為利不百不變法,功不十不易器。「法古無過,循禮無邪。」,對此,商鞅針鋒相對地指出:「前世不同教,何古之法?帝王不相復,何禮之循?」、「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古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然則反古者未必可非,循禮者未足多是也。」
從而主張「當時而立法,因事而制禮」,以歷史進化的思想駁斥了舊貴族所謂「法古」「循禮」的復古主張。
商鞅舌戰群儒這場朝堂之上的大辯論,為商鞅後來的變法打下輿論基礎,成為商鞅變法的先聲,也成為秦國走向富強的第一步,開啟了戰國裂變。
在商鞅於朝會上揮斥方遒的138年後,秦掃平六國,統一天下,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命運轉折,就在這一場朝會上形成。
公元前359年,秦國櫟陽的朝堂大會上,一個年輕士子的慷慨陳詞,開啟了一個強大的帝國時代,影響中國歷史的會議,它當之無愧!
第六位:葵丘會盟
商鞅變法的朝堂大會,自然是要比十一屆三中全會重要多了,但這一場會議的重要性,又自然比商鞅朝會重要的多。
這就是齊恆公的葵丘會盟。
戰國有七雄,春秋有五霸,判斷春秋五霸的一個基本條件,就是有無主持過諸侯會盟,而葵丘會盟,就是齊恆公主持的第一次諸侯會盟。
齊恆公雕像公元前681年,齊桓公「奉周天子之命」,向各諸侯發出通知,約定三月初一在齊國北杏(今山東東阿)會盟。
諸侯會見完畢後,共推齊桓公為盟主,並在會上訂立了盟約。葵丘會盟是諸候和好籤訂盟約之會,盟約「五禁」、「五命」。按照現在的話說,就是:不許亂築堤壩,不許限制糧食出口;凡是不孝的兒子,就把他殺掉,凡已經設立的太子就不要更改;官位不可世襲,官員不得在外兼職,國君不得擅自殺士大夫;要培養人才,表彰有德之士;要尊老愛幼,善待外國來賓等。
從這些條約中可以看出,這是一次以齊國為主導的國際和平會議,旨在讓各國人民修養生息,發展經濟,同時也保證了周禮式微的背景下中原文明的傳承,這比1942年《聯合國宣言》發表,整整提前了將近2600年!
更為重要的是,在葵秋會盟上,面對四周蠻夷侵襲華夏的困境,在管仲的獻策下,齊桓公喊出了這震古爍今的四個字:
「尊王攘夷」
就是這四個字,開啟了華夏族對蠻夷的團結反擊,保證了華夏文化的生生不息。
就是這四個字,讓後世的仲尼含著熱淚說道:「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
公元前618年,葵秋會盟上,齊桓公振臂一呼:「尊王攘夷!」就憑這四個字,葵丘會盟,青史鑿名!
第五位:遵義會議
是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岱岱給排到歷史第八,遵義會議,位列第五。
一米八三的人,畢竟比一米五七的人,看的遠。
不必說太多,只要三個字——毛澤東,這場會議,就註定留名青史
江山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一代天驕。成吉思汗,只識彎弓射大雕。俱往矣,
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第四位:鹽鐵會議
你也許很奇怪,能力壓遵義會議葵丘會盟的大會,竟然是很多人都不甚了解的鹽鐵會議?
是的,就是它,一個重要性被嚴重低估的會議。
在漢武帝之後的漢昭帝時,霍光組織召開了一次討論國家現行政策的辯論大會,其參與人員之廣泛、會議中討論的自由度之高,都是漢代歷史乃至整個中國古代歷史上少有的。
鹽鐵會議的本質是對漢武帝時期推行的各項政策進行總的評價和估計。桑弘羊代表了全面肯定漢武帝輪台詔以前各項政策,並希望繼續推行這一政策:而賢良文學則代表了否定漢武帝輪台詔以前的各項政策,要求加以全面地估價和修改。
漢宣帝時,桓寬根據當時會議的記錄,整理為《鹽鐵論》。
鹽鐵會議有三層重要意義。
第一層意義:它是討論要不要執行漢武路線的一次全國大會。
這場會議辯論激烈,歷時5個月,此會後,漢朝決心與民休息,收縮官營政策,罷去了郡國酒榷和關內鐵官,國力得到一定恢復。
第二層意義:它是霍光與同是輔政大臣桑弘羊和上官家桀的一次權力交鋒。
作為內朝代表的霍光與外朝代表桑弘羊進行了權力較量,苦於政治力量不足的霍光發起了鹽鐵會議,憑藉著反對桑弘羊政策方針的賢良文學派力壓桑弘羊一頭。
鹽鐵會議以霍光的勝利為結束,會議後第二年,桑弘羊與上官桀謀反,被霍光一併消滅,自此,霍光成為西漢唯一的權臣。
第三層意義:它代表了儒家為主體的賢良文學派正式進入政治舞台的中心。
漢朝一開始,以黃老治國,儒家不受待見,到了漢武帝,雖然他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但漢武是實用主義者,行霸道用幹吏,儒家僅僅是進入權力外圍,並沒有獲取多少政治話語權,但鹽鐵會議後,霍光借賢良文學派之手剪除了政敵桑弘羊,這讓儒家得以進入權力中心。
拉一派,打一派,是千古不易的政治手段。
因此我們看到,在外儒內法的漢武帝之後,他的子孫已經控制不住儒家對朝政的影響力。
漢宣帝曾對太子恨鐵不成鋼地說道:「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奈何純任德教,用周政乎!」
從漢武的外儒內法,到漢宣之後的內外皆儒,儒家在漢朝的政治影響有此長足進步,標誌性節點,就是那次鹽鐵會議。
因此,考慮到儒家士人在之後兩千年發揮的重要影響,代表整個群體進入政治舞台中心的鹽鐵會議,意義十分之重大。
公元前81年的二月到七月,西漢長安的朝堂大會裡人聲鼎沸,唇槍舌劍,當時沒有人能意識到,就是在這短短的五個月時間裡,儒家士人完成了政治上的華麗轉身,登上了歷史舞台的最中心。
這一上台,就是千年之久……
第三位:牧野誓師
能被選進前三的會議,都是在中國歷史上起到開天闢地的作用的。
牧野誓師,榮列第三。
西周用了9年時間,才完成了代商大業。
1、消除後患階段(掃除後顧之憂)
前1055年,周文王姬昌出兵伐犬戎前1054年,周文王姬昌出兵伐密須2、剪除羽翼階段(切斷商朝與其西邊屬國聯繫)前1053年,周文王姬昌出兵攻黎前1052年,周文王姬昌出兵攻邘前1051年,周文王姬昌出兵攻崇3、軍演試探階段(試探人心向背及攻商可能)前1048年,周武王觀兵於孟津4、牧野決戰階段(攻破朝歌)
公元前1046年,經過9年準備的周武王,在進軍到距朝歌七十里的牧野,舉行誓師大會,列數紂王的罪狀,鼓動軍隊決戰,一戰而破朝歌,開周朝八百年基業。
這一場誓師大會,傳達著一個王朝的滅亡,昭示著一個王朝的興起,因時代太過久遠,周朝的宗法制禮樂制分封制對中國影響太過於深遠,故將牧野誓師列為第三。
詩經曰:「牧野洋洋,檀車煌煌,駟騵彭彭。維師尚父,時維鷹揚。」
第二位:秦始皇朝會
秦皇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雲,諸侯盡西來。
如果說牧野誓師是周王朝的龍興之會,那麼橫掃六合的始皇那次朝會,則是中國所有封建王朝的龍興之會。
因為在那場大會上,秦始皇和大臣們討論的議題是:到底是分封制,還是郡縣制?
支持分封制是以王綰為代表的一批大臣。王綰認為燕、齊、楚地處偏遠,不利於管理,主張將秦始皇的兒子、宗族還有功臣們封到燕、齊、楚等國,就是沿襲西周的制度——「封親建戚,以藩屏周」。
當時有絕大多數大臣支持分封制,然而廷尉李斯站了出來,成為持反對意見的少數派。李斯堅決反對分封制度,他認為分封制度就是變相削弱皇帝權利,剛剛統一的國家又變成四分五裂,分封制實在不可取。
後秦始皇力排眾議,採用了李斯的郡縣制,把全國分為三十六郡,「聲威震於殊俗」。
這一整套中央集權制度,從根本上剷除了諸侯王國分裂割據的禍根,對鞏固國家統一,促進社會發展起了積極作用。所以,這一制度在秦以後的帝制社會裡一直沿用了近兩千年。
太祖詩曰:「百代都行秦政法,孔學名高實枇糠。」誠譽也,那場關於分封制與郡縣制大討論的朝會,奠定了中國 近兩千多年的中央集權體制,功澤後世,標榜史冊,榮列歷史第二,實至名歸!
第一位:?????
尊王攘夷的葵丘會盟才第六位,封神大戰的牧野誓師都只排第三位,開郡縣制先河的始皇朝會才排第二位,到底是什麼會議,能力壓它們排第一位呢?
只有一場會議, 才能為中國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會議。
它就是大禹的塗山會議。
上古時代,大禹治水,功高蓋世,他在塗山召開了一次諸侯大會,史書記載「禹會諸侯於塗山,執玉帛者萬國」。在此會上,一部落首領防風氏遲到,被大禹處死,眾皆肅然。
看來,凡是重要會議,開之前,都需要人頭來祭旗,才能成功威懾。
這次塗山之會被認為是中國夏王朝建立的先聲。
也是在塗山大會之上,確立威信地位的大禹,用各方諸侯進獻的材料,鑄造成幾九大鼎,即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禽異獸。
九鼎者,上古神器。它象徵著九州,是「天命」之所在,是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九鼎集中到夏王朝都城陽城,顯示夏王大禹成了九州之主,天下從此一統。
公元前21世紀,上古中國從塗山之會後,進入夏朝時期,步入國家形態。
如此歷史意義,把塗山之會列為第一,諸位愛卿有異議嗎?
小結:
讀史使人明智,面對即將到來的重量級兩會,我們又有何驚,上面這十場會議,哪一場不秒殺今天的兩會,估計明天兩會能排進歷史前一百就不錯了。
當然,我們新時代下,還是有一次會議的歷史地位,有望排進歷史前列的,我們可能見證歷史。
2022年的二十大,我們翹首以待……
更多乾貨文章,關注微信公眾號
吃瓜群眾岱岱:daidaichigua
推薦閱讀:
※九年級歷史下冊複習提綱
※阿列克謝耶維奇 很多人講述的事件構成歷史
※100位中國歷史人物(1)——黃帝
※一段被掩飾拋棄的歷史《泰景亨策》126
※詹姆斯·邦德53年歷史回顧:5部最佳電影和5部最爛電影|界面·娛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