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再以你的名字呼喚我了,今年大熱看這部!
來自專欄網易王三三49 人贊了文章
這幾年美國校園類型片有點疲軟,除了少數如美劇《十三個原因》比較出彩外,再無當年《美國派》、《歌舞青春》、《朱諾》等的轟動。
反觀我們國內,雖然湧現出大批青春片,口碑卻也都挺撲街。
終於,市面上又有一部久違的美式青春佳片來提振中年少女們了。
《愛你,西蒙》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美國青春校園類型片。
充滿自由活力氣息的美國校園、獨立民主又互敬互愛的美式家庭風格,以及酸甜的愛戀——這個屬於十七歲永恆的主題,即使是中國觀眾也司空見慣。
電影的新意在於,主人公西蒙是個還沒想好怎麼出櫃的男生,影片完全圍繞他的 coming-out 心路歷程鋪展。也因此有很多評論認為,這是一部用青春校園外衣包裝的同志片。
西蒙十四歲時就逐漸意識到自己大概可能也許是 gay ,因為他一直夢到哈利·波特。
他生長在一個超級有愛的家庭,爸爸帥媽媽辣妹妹萌。
而且他有兩個青梅竹馬的小夥伴,和一個結識不久但一拍即合的好朋友,他們組成了海報上的四人幫。
哪怕知道身邊都是包容開放的人,西蒙也不想打破這種和諧穩定的關係,而是一直佯裝和壓抑自己。
直到學校部落格上一封匿名出櫃信的出現,他找到了可以傾述的對象。
他和匿名出櫃男在 Gmail 上互相袒露心事,也在私下不斷猜測對方的真實身份。
是他?是他?還是他?
這個時候情節必然是要峰迴路轉的。校劇團的怪胎馬丁發現了西蒙的小九九,並以此要挾。
西蒙為了保護自己的同時也是匿名出櫃男的秘密,做了一些傷害朋友的舉動。但最終還是被識破了,朋友們對他很生氣很失望,匿名出櫃男也害怕得失聯了。
這個時候情節必然是要再次峰迴路轉的。在家人的鼓勵下,西蒙戰勝了灰色恐懼,坦誠布公,不僅修復了友誼,也收穫了愛情。
簡單地梳理一下故事情節就可以知道,為什麼更傾向於定性本片為「涉及同性戀題材的青春校園片」,而非「用青春校園外衣包裝的同志片」。
因為它強調的,是個人成長過程中,自我認知的形成以及友情和親情的力量。而這正是所有青春校園片想要傳遞的。
只不過太多此類型影片為我們提供了失敗的借鑒。那些動不動嗑藥、鬥毆、墮胎的極端元素,企圖以狗血換熱血,令觀眾對其望而生厭。
於是《愛你,西蒙》就像十寒一曝似的,「暖暖的,很舒服」。回想起上一次觀看青春校園片獲得這種正面積極力量的,應該是在《怦然心動》了。
在這部2010年上映的片子里,關注的焦點同樣是青少年內心真實的「成長的煩惱」:是選擇接受世俗的教條、還是忠於自己內心的判斷?
的確,「成長的煩惱」就是青春校園片的核心。
《美國派》是瘋狂試愛的煩惱,《朱諾》是兩個小孩生小孩的煩惱,《愛你,西蒙》則是如何向世界說明自己的煩惱。
關於出櫃的壓力,西蒙有這樣的困惑:為什麼異性戀不需要特別說明呢?於是他開了這樣一個腦洞——他的死黨們向父母坦誠自己異性戀的取向,和父母知悉後的反應。
雖然我們不一定有和西蒙一樣的煩惱,但在十七歲的時候,怎麼樣向世界說明自己真的挺難的。
「我喜歡什麼?」或「我不喜歡什麼?」,「我想要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和「我不想成為一個什麼樣的人?」,凡此種種。
這種以探索自我為主題的電影的興起,最初可以追溯到新浪潮時期。值得慶幸的是,特呂弗鏡頭下回眸凝視觀眾的孩子,他的影子如今依然能在優秀的商業電影中找到。
當然,好萊塢的價值輸出是說教型的。
在《愛你,西蒙》中,它化身家人和良師益友,給予主人公引導和關愛,也把價值觀念傳輸給觀眾,輔料是一堆爆笑又爆淚的台詞和橋段。
那又怎樣?在這個孤獨星球上,哪個十七歲的少年不希望開一輛二手車,上面載著最愛的朋友們,每天都喝很多冰咖啡和碳酸飲料,每天都有聽不膩的流行音樂和笑話八卦,最後還能在摩天輪上等到喜歡的人出現。
推薦閱讀:
TAG:影視 | 電影 | 同志影視LGBT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