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國外的科研環境什麼樣

國外的科研環境什麼樣

來自專欄土鱉的論文修養21 人贊了文章

引子

出國工作已經快兩年了,時間過得真快!這近兩年來,先後在捷克共和國和澳大利亞做科研工作,一方面為項目不停忙碌,一方面在想著怎麼出成果、發文章、以及下一步如何發展。在國外(這裡的國外主指西方發達國家,下同)做科研的近兩年中,感覺研究硬體(儀器設備、分析平台)和軟體(時間管理、學術交流)上和國內還是有所區別。硬體方面,國內許多地方平台已超國外,但似乎利用率不高,而且對儀器維護管理不夠重視。軟體方面,國外較國內更重視時間管理和學術交流,但做事情速度不及國內。

本文主要講講國外科研的時間管理觀念。

長期工作計劃

在西方國家,科研工作者非常重視計劃。

我所在的科研組裡,年初都會將未來一年需要做的主要事情逐月列出來。研究組長給我們看了他的計劃表,哪個月份開會,哪個月份礦山試驗,哪個月份項目總結等都很清晰。在組長的建議下,我在1月份花了一天的時間做計劃,根據實際情況,清晰列出每個月需要完成的任務。當然,我既要完成項目要求,又要把握基礎科研問題,比如就微生物與礦物作用機理方面展開若干研究,儘可能詳細可行。後來組長也將我的計劃與他的計劃綜合起來,進行規劃。

這個計劃雖然比較宏觀,但至少,當做完逐月的計劃單時心情是愉悅的,因為在這個過程中對未來12個月的使用有了一個綱領性的思考。當然,有人會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事實很多時候也是這樣。但有了一個大概的表,會不至於因迷茫而浪費時間,因為當鬆懈下來的時候,這些表會告訴自己該做什麼了。

記得在國內做學生的時候,每年也會做個計劃,但都是非常籠統的計劃,當任務一樣交給導師了。所以時間利用不夠合理,在年底的時候往往非常忙碌,加班加點到通宵工作的事情時有發生。

短期工作計劃

西方國家一個很大的特點是做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提前預約。

如果開展一個實驗,一般需要提前好幾個月去準備,比如一個小小盆栽實驗,尾礦準備,植物種子育苗,營養液準備,溫室檯面使用預約,還有安全培訓(澳洲做什麼都需要安全培訓(INDUCION)。比如需要用到溫室,就需要提前預約,然後有專人講解這個溫室的構造,需要注意的安全和環保事項等)。

很多培訓都需要至少提前兩個星期去準備。因為這些都涉及到與人打交道,需要預約時間。我們試驗的尾礦,都得從澳洲某礦山運回來,在特定倉庫中心儲藏,有專人管理,如果需要取用,就提前聯繫負責人,然後約車過去取。在取之前需要做倉庫中心的安全培訓(要去現場接受安全培訓,通過之後方可進入倉儲區域)。

試驗藥品訂購很慢,源於較慢的快遞速度,西方人力成本高,快遞速度簡直「蝸牛」,這與國內差別甚大。我之前訂購了些鐵化合物(硝酸鐵、氯化鐵、硫酸亞鐵之類),足足等了三個月才收到。這個在國內讀書的時候是很少出現的,記得在國內讀博士期間,我們有時候「很任性」,比如臨近做實驗了,突然發現缺這個少那個,然後一個電話打給供應商,讓儘快送來,很多時候普通藥品當天就送來了,這在澳洲和歐洲一些國家幾乎是不可能的。

去年剛來昆大工作的時候,因為可能做一些分子實驗,用到另一個研究中心的實驗室,所以需要做那邊的培訓。由於那個實驗室經常會處理一些廢水(包含醫學廢水),所以要求試驗者必須已接種上一些必要的疫苗(比如乙肝疫苗)。可惜我以前接種的疫苗未達要求,於是費了好多周折,終於在培訓計劃開始後第10個月的時候接上了所需要的疫苗。但以前已做完的培訓此時又需要更新,所以直到現在也沒能夠通過安全培訓。幸運的是有幾個同事和學生可以幫忙在那個實驗室做一些分析。

所以,在國外工作,一定要提前計劃好,如果沒有注意這一點,效率可能會非常低。

時間利用觀念

在博士期間,很多時候都是起早貪黑,所謂「科研狗」,起得比雞早,睡得比狗晚。我也見到不少「夜貓子」(包括我自己),這些人在白天工作時間,談笑風生或是被各種電腦網頁里彈跳出來的新聞所吸引。等到夜深了,回顧一天的生活會有一種慚愧感,於是開始奮發工作到凌晨直至通宵達旦。

來到國外後發現,老外時間觀念普遍很強,晚上實驗室和辦公室都是漆黑一片。和老外預約時間都是精確到分鐘,一般提前幾分鐘過去,不要過早,也不要遲到。

我在2016年五月份去德國亥姆霍茲地學研究中心(GFZ)面試時有一個切身經歷。之前已經通過了兩輪面試,第一輪在二月份,和那邊教授skype視頻聊意向,第二輪在4月份與那邊課題組成員在網上面試,後來教授又通知我去德國面談。對於那次面試,我也準備了很多,認真看了她們組發的文章,準備了一個博大的PPT,甚至也專門花精力去了解組裡每個成員是做什麼的。我前一天晚上就到了波茨坦(第一次去歐洲心情很忐忑,恰逢瓢潑大雨)。第二天10點的面試。結果由於時差早上5點就起來了,一個人在小鎮上逛悠,9點走到GFZ,在裡面晃悠了一圈,9:30分很快找到了那個教授的辦公室並敲門進去。教授正在忙碌著什麼,看到我提早來有些驚詫。隨便問兩句後,便開始咄咄逼人的追問各種極其細微的實驗操作問題。後來我想了想,可能不應該提早去,那半個小時她應該在做計劃中的其他事情。第二天安排我和實驗室其他四個博士後交流,時間依然是10點。不幸的是,我依然提前了半個小時過去。最先約見的那個博後說他目前暫時沒時間,後面的也都在忙自己的事情。顯然,他們在那個時間點都安排了需要做的事情,不容打擾。我只好在走廊裡面等了半個小時,然後再進去和他們交流。

雖然最後未能有幸進入那位德國教授的研究組工作,但第一次感受到了他們時間利用觀念的強烈。澳洲這邊合作導師,每天工作時間利用效率非常高,各種科研行政事情都很快擺平,同時還能抽出時間和同事聊聊天,到下午下班時間就完成任務回家了。

以前有一個舍友的合作導師是在CSIRO(聯邦科學院,相當於中科院)工作,研究領域為動物代謝學,主攻蛋白質組學。年紀40出頭便是正教授了(澳洲拿正教授是非常不容易的,很多人終其一生也就到副教授)!這個教授成果斐然,工作時間從來不允許被打擾。無論大事小事,都先發郵件,如果能很快解決,她會在喝茶的功夫過去分分鐘幫你解決。在繁忙的paper工作之餘,她每周都會抽出一到兩天時間親自做實驗!可能是受這個教授的影響,從國內研究機構過來交流研究的一位舍友,在澳洲CSIRO這9個月期間累積了數篇SCI 的數據,在他回國之前已經投出去一篇並收到了返修意見。

此外,西方人很重視學術研討會的成效,很多時候,研討會結束的時候,一個標準版的會議紀要會發與會者。甚至不少時候,一個高質量會議結束的時候,一篇文章的稿子也就出來了,再潤潤色就可以投稿直至發表了。我博士導師合作的一個德國教授就是這樣(此教授在菌根生態學研究領域處於國際領先水平)。

我曾試過這樣去高效利用時間,但發現很難執行,往往在一件事情上「卡殼」,後面的事情就無法完成。但當某一天「突然」完成既定任務的時候,內心是喜悅的。

國外許多科研工作者時間利用觀念很強,分秒必爭(圖片來自網路

契約態度

國外科研工作者很注重契約態度。

此前在捷克的時候與斯洛維尼亞及捷克的好幾個研究所有合作。有個實驗需要用到不同方面的測定(電鏡、光譜、微生物、基本理化測定等等),由於所在大學不具備電鏡和光譜平台,所以千方百計找了好幾個合作者。不過,還好的是,老外比較樂於合作。比如捷克科學院物理所的一個老師同意幫忙分析礦物形貌晶體TEM,查理大學一個老師願意合作進行微生物測序分析,(當然作為無名小卒,我的面子沒這麼大, 這些都是依託組裡的研究基礎)。於是2017年1月份分別把樣品送給這兩位合作者,後面就是等待。物理所的那個老師一直到8月份才把數據發我(汗啊)。但不得不說,她做得非常認真專業,每個樣品都有從不同角度分析的圖片,而且還額外做了EDS,EELS, SAED分析等。文章寫出來後,她還對相關的描述進行了詳細修改(外國人的文章署名很重視,沒有貢獻是不能隨便加的)。

其他的幾個數據也分別等了近一年才有結果(目前依然有數據在等待中)。速度堪比蝸牛爬行,但質量很高。從這裡可以看出,西方人很注重契約,只要答應了,就一定會去認真做,不管用多長時間。當然,澳洲這邊也是,很多實驗都需要等等等。但完成質量很高。

國內很多時候相反,聽有個師兄說過,他們給一些公司送樣,測試速度很快,但得出來的結果效果很差,幾乎無法使用。從這件事情,我發現,老外做事很認真,完成工作不疲於應付,但速度也確實慢了許多。國內在一些時候確實是快,但缺少認真勁兒,貌似只把任務當任務去應付,完成就行了,並不關心質量。

目前國家提倡工匠精神,也應該就是看到了這一點吧。

總之,這些也並不是說西方科研環境就好,硬體不一定比國內好,軟體有值得學習的地方(比如時間管理和利用、契約精神),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做事速度慢)。


推薦閱讀:

日心說,自然科學的拯救者
植物的演算法美:如何敲出一個漂亮的 Sunflower
檢驗真空泵潤滑油是否變質的幾種方法
溫室大棚降溫方法及注意事項
圖解陽澄湖大閘蟹的成長史

TAG:自然科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