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金庸齋·仙曲
來自專欄一襟晚照22 人贊了文章
洛陽易生,通音律,尤工簫。屢試不第,入豪紳王公家為賬房。
忽一日,王公甥孫攜客自華山至,數十人皆劍仙玉女輩,錦衣華服,相貌不俗。內有一丐者,出一冊,謂琴、簫譜各一卷。文字古奧,王公闔府不能識,乃招生同辨。生以曲譜大異尋常,未敢輕言,遂引東城篾匠處。
東城篾匠,年逾古稀,風雅不俗,所居遍植綠竹,鬱鬱蔥蔥,別有洞天,貴人招不能至。又能畫竹,千金不售;亦善琴、簫,生常與奏和,自愧不如。
匠依譜,撫琴則斷,吹簫則啞,亦惑不可解。其姑出,重整琴簫奏之,方履險如夷,舉重若輕。其樂時慷慨激昂,時溫柔雅緻,忽高忽低,忽輕忽響,雖極低極細,仍清晰可聞。偶有珠玉跳躍,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漸增,先如鳴泉飛濺,繼而如群卉爭艷,花團錦簇,更有間關鳥語,彼鳴我和。漸漸百鳥離去,春殘花落,但聞雨聲蕭蕭,一片凄涼肅殺之象,細雨綿綿,若有若無,終於萬籟俱寂。久之,眾方如夢初醒①,皆謂仙曲。
居旬日,客辭去,匠亦親送丐者。王公孫有好事者,以匠倨傲欲毆,拳未及身,竟落水中,疑劍仙止之。
未幾,匠亦渺。後有人言見之於華山,疑亦仙也。
生自是不復言簫,常與人言「得聞此曲,雖死無憾」。壽至耄耋,無疾而終,眾皆以仙曲之功也。有好之者嘗求其譜,唯憶中有五音反奏焉②。
譯文:
洛陽有個玩音樂易先生,尤其擅長吹簫。多次復讀都沒考上,就在洛陽當地大土豪王家找了份賬房先生的工作。
忽然有一天,王大土豪的外孫從華山帶來幾十個客人,男的都是劍仙,女的都是玉女,都穿著高檔衣服,長得跟普通人不一樣。來客中有一個穿得破破爛爛像乞丐一樣的人,拿出一本冊子,說是琴譜、簫譜各一卷。冊子里都是很古老深奧的文字,王大土豪一家都不認識,既然說是曲譜嘛,於是就叫玩音樂的易先生來認認。易先生感覺這譜子調調跟當時的流行音樂不一樣,不敢瞎說大實話,就把大家帶到東城篾匠家。
這篾匠七十多歲,風雅不俗,住宅邊上都種著竹子,鬱鬱蔥蔥,別有洞天,根本不鳥大人物(所以他們只能屈尊自己去篾匠家)。篾匠能畫竹子,高價也不賣;又擅長彈琴吹簫,易先生以前跟他pk過,輸得體無完膚。
篾匠照著曲譜,彈琴就琴弦斷,吹簫就簫聲啞,也搞不明白這曲子怎麼玩法。結果篾匠的姑姑出來了(這姑姑得有多老啊),重新調整了琴簫來彈和吹,履險如夷,舉重若輕。其樂時慷慨激昂,時溫柔雅緻,忽高忽低,忽輕忽響,雖極低極細,仍清晰可聞。偶有珠玉跳躍,清脆短促,此伏彼起,繁音漸增,先如鳴泉飛濺,繼而如群卉爭艷,花團錦簇,更有間關鳥語,彼鳴我和。漸漸百鳥離去,春殘花落,但聞雨聲蕭蕭,一片凄涼肅殺之象,細雨綿綿,若有若無,終於萬籟俱寂。(演奏完)過了很久,大家才從音樂中回過神來,大為讚歎,都說這是仙曲。
過了十多天,客人們離開王大土豪家,篾匠也來送那個乞丐。王大土豪有幾個喜歡搞事的孫子,覺得篾匠居然只是來送乞丐,敢對我王家不畢恭畢敬,就想教訓教訓老篾匠。沒想到拳頭還沒打到篾匠身上,熊孩子自己就掉到河裡去了,好像是華山劍仙出手制止的。
沒過多久,篾匠就不見了。後來有人說在華山上看見了這老頭,因此懷疑他也是個仙人。
易先生從此再也不說自己會吹簫了,經常跟人說「能聽到這個曲子,真是死了也值啊」。易先生後來活到八九十歲自然死亡,大家都認為是因為聽了仙曲。音樂圈裡其他人曾經問他要譜子,易先生說只記得裡面有一句是把「宮商角徵羽」反過來的(即「羽徵角商宮」)。
推薦閱讀:
※金庸小說論實戰能超越張三丰的還有4人, 她是唯一的女性!
※讀《射鵰英雄傳》
※林平之 | 再說愛我,我就砍你啊
※誰共此情多繾綣——評金庸小說中楊過與小龍女的愛情[原創作者:戀戀千尋]
※記金庸筆下一位極工心計的姑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