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選什麼專業?為什麼
5 人贊了文章
最近有過兩次關於專業和擇業的討論。
一次是上周在一個江浙大學生實習群裡面做了一個微信講座,從自己的經驗角度聊了聊關於大學生應該如何破除迷茫從目前的專業和實際情況去為未來的擇業做好準備。
前兩天與美院的兩位畢業生討論關於未來是否應該出國和回國後就業還是創業的問題。
那麼今天來討論下三個問題:
一,大學的專業應該怎麼選?
二,不喜歡自己的專業未來應該怎麼找到好的工作?
三,是否應該為了未來更好的就業而出國?
第一個問題,這個基本上是高中生才會考慮的了,或者大學讀了一年的新生還有換專業的可能,或者像我們以前在浙大一樣,前面一年半是平台培養,沒有專業到後面才選具體方向。無論何種情況,除了一小部分是否清晰自己知道自己要幹什麼的同學,大多數都不知道自己未來要幹嘛以及選這個專業是不是對的。(PS:這個是有數據支撐的,從我過去一年到過的大學和講座現場的學生調查來看,屬於前者的學生數量絕對低於10%,甚至低於5%)。
那麼,到底應該選什麼專業呢?是否要換個專業呢?任何問題的思考,都應該有一套邏輯來做支撐。 那麼我個人認為行之有效的邏輯是從家庭情況出發和從未來來倒推。
從家庭情況來看,家境相對不那麼優越的學生群體(這個群體應該占多數)應該儘可能地學有技術壁壘或者技能型的專業,比如大部分的工科專業,再比如現在吃香的不行的CS,或者文科類的就比如外語類或者法律之類的,當然還有偏商科的會計之類。因為這些專業屬於技能型比較強的專業,好找工作。說白了家裡窮學技術好找工作,早點賺錢補貼家用嘛。然後這個是從純粹工作角度來說的,我們從未來倒推,家境不夠好,你可能以後想賺更多錢,那麼你可能會選擇去自己倒騰啥或者創業之類的,而家境的原因導致家庭可能不會為你的創業提供什麼資金,自己積累資金又幾乎不可能(靠工資積累創業資金是比較難的),所以最好的方式是選擇啟動資金特別少的項目,那麼你必須擁有足夠強的技能。這就是為什麼現在互聯網創業這麼流行,很多都是2-3個IT男湊一下就可以搞項目了,又不需要什麼啟動資金。所以這麼來講,家境一般的都應該去選技能類專業,就別選什麼中文系、歷史系、管理之類的比較虛的專業,除非你很有天賦和興趣很強。那麼反過來說,如果家境好,則應該更多的務虛,因為要學的更多的就是跟人打交道溝通,因為最後不管是接班還是創業還是從政,更多的需要的是協調和溝通的能力,以及宏觀判斷力。那麼剛剛講的那些專業會有用的多。
那麼討論完第一個問題,來說第二個問題,如果我們說選了個自己不那麼喜歡的專業怎麼辦?或者說選了個比較虛的專業怎麼辦?沒關係,如果不喜歡這個專業,能換趕緊換,不能換就說服自己這個好找工作,多學點技能。這點也適用,選了些比較虛的專業的人,舉個我大學同學的例子,一個哥們學的中文系,但自己數學功底不錯,然後覺得可能以後中文不太好找工作,於是大學期間自學去把CPA幾門都考了,還整了個CFA初級,然後畢業時競爭力就很強,要務虛的能力人家有,要實際的技能人家也有,於是很多金融機構都爭著要。
那有些壓根沒什麼學習天賦的人可能要說,我實在考不了這種證啊,要外語我外語不行,要會計會計不行,我就考了個計算機二級,這證書怎麼樣?實際上,這種垃圾證書基本上毫無作用還是不要浪費時間的好。那針對學習天賦不好的人,上帝關了你一扇門一定開了你另外一扇門。早點去實習,早點接觸社會,積累一大堆的實習經歷,不要在乎錢,沒錢也干,那麼就會積累很多的實戰經驗,而這些領悟很多大學生是完全沒有概念的,如果有豐富的實習經歷那找工作一定不會是問題,甚至可以說,原來的公司能留下的機會就很大。相當於你要比同齡人早熟1-2年,那麼最後升職加薪什麼的,肯定機會也會大很多。
最後,來說到第三個問題。那麼應不應該出國呢?
我知道,至少有一半的人出國是因為不想工作,也覺得找不到工作。就是我們剛剛上述說的問題都未能解決的人,於是選擇了第三種。但事實上,這樣的選擇是值得懷疑。我用懷疑這個詞,意思是不一定就是不合適的,也不一定是合適的。
因為還是要從家庭因素和未來角度倒推來分析。從家庭角度而言,尤其是中產以上的家庭,很多家庭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什麼壓力的,穩穩噹噹的有份工作,不用賺很多錢,中產階級的積累足夠幫孩子解決房子車子的問題,那麼也就是說,出國還能幫這些孩子看下國外的風土人情,豐富下人生閱歷是件挺好的事情,那麼如果作為孩子的年輕人恰好也這麼想,那麼果斷應該出國,因為年輕的時候遊歷他國,在異國他鄉生活過會是非常美妙的經歷。而且因為這段經歷對於未來而言也是好的,因為最終這些新生代的海歸在對於自己的子女教育,對於社會的態度和個人視野上面都會比原來的自己好一些。(這裡只能說比原來的自己,因為出國中還有一部分是真正的精英,沒有可比性)
但還有一部分出國的或者糾結應該不應該出國的是家境還可以,但還算不上毫無經濟壓力,出國的目的是一定要有所得的,因為這是一種投資。這部分人相當在意投資回報率,生怕這個錢花出去,到時候沒有回報那是不行的。那麼這個時候,糾結的心態會最容易出現。
這個時候,一糾結就需要幫自己建立思維推導的邏輯,只有建立在合理的邏輯上的決定才是有說服力的,才能夠消除糾結。
這個邏輯之一就是如果出國是能夠進入頂尖學校,並且獲得比較好的背景和同學圈增值的,那麼一定要去。我個人認為那些所謂的放棄劍橋、哈佛等世界級名校的人是愚蠢的,因為這樣的學校帶來的增值是非常大的。當然這樣的人鳳毛麟角。
邏輯之二就是如果因為個人素質、背景等原因,只能進入還不錯但不算頂尖的大學的大多數糾結者應該如何抉擇。我的答案是如果你已經工作數年,也真實地感到了瓶頸,你趕緊去吧,因為越往後家庭和年齡的阻力會越大。如果才剛剛畢業或者大四,奉勸一句還是三思而後行,不如先工作2-3年,先找到自己的瓶頸和弱點再考慮進一步出國修學不是更好。
然而還有一種是到了瓶頸,希望也可以出國進修的人,因為捨不得花錢(可能是自己賺的,也可能需要父母資助的)糾結的。這裡,我個人會喜歡用一套強盜邏輯,就是無論花多少錢,我覺得這個是我想要做的事,我都會去做。因為我知道這是一筆投資,未來我可能需要花更多的時間去償還。但因為是投資自己,一定要有自信確信在未來自己可以帶來的回報是數十倍甚至百倍的。對於父母的資助也是如此,因為他們投資在我們身上,能夠拿到回報率應該是目前市面上所有的投資裡面最高的。那這樣的邏輯是一定要自信,同時永遠相信一點,不要讓金錢成為阻礙自己追逐想要的生活和夢想的羈絆。在這套邏輯的支撐下,決定就變得容易得多。
所以,選什麼專業?幹什麼工作?要不要出國?都要自己用一套邏輯說給自己聽,說得動自己就容易做決定了。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