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怖主義為何如此「青睞」法國

恐怖主義為何如此「青睞」法國

4 人贊了文章

前不久,法國尼斯發生恐怖襲擊,截至此稿完成時,已造成80人遇難,上百人受傷。

7月14日,是法國的國慶日,1789年的這一天,法國民眾攻佔了巴士底獄。就在昨天,法國各地都舉行了盛大的慶祝活動,尼斯——一座美麗的海濱城市,自然也不例外。筆者的幾十位學長學姐如今正在尼斯,襲擊發生前,他們正和不久之後遇難的人近在咫尺,一同欣賞盛大的煙火表演,野風君的朋友圈被他們拍攝的煙火盛況和美麗的沙灘刷屏,但幾分鐘後,悲劇就發生了。

                 (尼斯的海邊)

近兩年,法國已經發生了多起恐怖襲擊事件,而歷史上,法國也一直被恐怖主義所「青睞」。那麼,處於歐洲腹地,發達的法蘭西,為何常常成為恐怖主義襲擊的受害者呢?

法國遭受過哪些恐怖襲擊?

當我們回顧歷史,我們會發現,二戰之後,法國所受的恐怖襲擊之多在發達國家中實在罕見:

  • 維特里勒弗朗索瓦火車爆炸:1961年,一列由法國斯特拉斯堡開往巴黎的火車遭遇炸彈襲擊,導致28人遇難,100多人受傷;

  • 奧利機場槍擊案:1978年,巴勒斯坦激進分子向前往以色列特拉維夫的旅客射擊,導致8人死亡,3人受傷;

  • 猶太教堂爆炸案:1980年,一輛摩托車攜帶炸彈闖入巴黎一座猶太教堂,造成4人死亡,20多人受傷;

  • 巴黎猶太區槍擊案:1982年,槍手闖入巴黎猶太區一家餐廳,向人掃射並投擲手榴彈,造成6人死亡,22人受傷;

  • 法航劫機案:1994年,4名劫機者假扮地勤人員,在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爾布邁丁國際機場登上飛機,劫持飛機到達法國馬賽,後劫機者被擊斃,乘客全部生還;

  • 巴黎聖-米歇爾地鐵站爆炸案:1995年,恐怖分子利用事先設置的定時炸彈,在地鐵站引發爆炸,導致4人死亡,有分析稱該事件與阿爾及利亞和法國的緊張局勢有關;

  • 巴黎地鐵1996爆炸案:1996年巴黎地鐵站再次爆炸,4人遇難,60餘人受傷;

  • 猶太學校槍擊案:2012年,法國南部圖盧茲的一所猶太學校發生槍擊案,造成4人死亡,同時,在此事件前後,也有7人被槍殺;

  • 《查理周刊》槍擊案:2015年1月7日,曾刊登了諷刺穆罕默德的漫畫的巴黎《查理周刊》被2名恐怖分子襲擊,造成12人死亡、11人受傷。

  • 巴黎連環槍擊、爆炸案:2015年11月13日,8名恐怖分子分組在巴黎六處地點進行槍擊和爆炸襲擊,共造成132人遇難。

            (11·13襲擊後,民眾舉行的悼念儀式)

對法恐怖襲擊的動機

以上列舉的恐怖襲擊案件中,襲擊者的動機不盡相同,但大致有如下幾類:

  • 愛國主義:法國作為非洲很多國家的原宗主國,二戰後也在非洲保持著強大的影響力,上世紀六十年代爆發的阿爾及利亞獨立戰爭中,法國和「阿爾及利亞解放陣線」發生軍事衝突,即使在阿爾及利亞獨立之後,兩國關係對立依舊。上世紀法國遭受的多次恐怖襲擊都與阿爾及利亞局勢相關;

  • 種族主義:無論是巴勒斯坦極端分子對前往以色列的遊客的襲擊,還是種族主義分子對猶太人的襲擊,我們都無法將其與「愛國主義」完全聯繫,很大程度上,這些襲擊產生的原因只是狹隘的種族主義而已。法國作為歐洲最具種族多元性的國家之一,不同文化和民族之間矛盾一直是一個巨大的不安定因素;

  • 極端宗教思潮:與上世紀的案例不同,近些年,在中東地緣和宗派矛盾加劇,難民湧入法國的大背景下,極端宗教分子成為了對法恐怖襲擊的主要實施者。

法國恐怖襲擊高發的因素

法國境內恐怖襲擊的頻繁發生有著深刻的內外因素,既有「法國特色」的存在,又體現了發達國家的通殤,和其對當前國際局勢的無奈:

  • 法國社會對「民族」的認知:與大多數國家的社會形態不同,在移民眾多的法國,社會傳統意識更強調「文化認同」,而不是「民族認同」,也就是說只要有一定的文化共識,大家都是「法國人」。

在知乎上,一位對法國社會頗為了解的中國人寫道:

「法國人不強調,甚至刻意淡化民族認同,我的法語老師告訴我,在法國,民族這個詞,也就是『race』是不能說的,現在大部分人認為『race』=『raciste』。」

               ——知乎用戶「喂蜀黍」在知乎上的回答

儘管該用戶也對其老師的這種說法可靠性存疑,但是既然一個法國人說出這種話,那麼至少它是代表了法國社會對民族問題的一種觀點。

作為現代「民族國家」發源地的法國,在兩百年後,「法蘭西民族」成為了民眾的最高認同,而這種不基於血統、信仰或者種族基礎上的「民族認同」,只能由「文化認同」得以維持,但當基於更牢固基礎上的「民族認知」與其發生衝突時,這種「文化認同」往往並不可靠;

  • 法國獨特的民族和宗教政策:由於法國現行憲法(2008年7月23日由現代的第五共和國最後修改憲法第[2008-724號])第二條宣稱:

「法蘭西是不可分的、世俗的、民主的和社會的共和國。它保證所有公民,不分出身、種族或者宗教,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它尊重一切信仰。」

                ——法蘭西第五共和國憲法

因此,法國沒有「民族政策」,政府也沒有專門協調和處理民族問題的機構,甚至沒有將民族成分以及宗教信仰列為人口登記和普查的內容,所以也沒有關於各民族和信仰宗教人口的官方資料;

因此法國對於民族和宗教問題不但是「寬容的」,甚至是「置於無控制狀態的」,這也是為什麼霍梅尼等許多中東的宗教和民族領袖選擇法國作為他們的避難地。但在這種狀態下,當極端主義裹挾民族和宗教之名撲來時,法國便會面對著額外的威脅;

  • 法國的社會組成:法國總人口約為6500萬人,人口的種族和宗教成分複雜。據「全法阿拉伯人協會」和「黑人法國人協會」等非政府於2008年給出的保守估計顯示:當時法國約有400~700萬阿拉伯人和300~500萬黑人,鑒於這是「保守估計」,而且近幾年來有大量阿拉伯和黑人移民進入法國,所以,我們有理由相信,如今法國的阿拉伯人和黑人人口在總人口中已經達到四分之一;

  • 法國政府的社會治理能力:法國的社會治安狀況極差是眾人皆知的,筆者接觸過很多法國人和留法的中國人,他們曾經做出過這樣的評價:

「我在巴黎的時候,一個人晚上肯定是不敢走在地下通道或者偏僻的巷子中的。」                  ——筆者留法多年的法語老師

「法國的治安的確是不好,特別是巴黎,巴黎有幾個區我們都稱為『巴黎斯坦』,裡面有很多的穆斯林,還有的區是很多黑人,治安也不太好,巴黎的警察晚上都不太敢一個人進去。」

     ——留法多年的筆者的學長(就讀學校即是位於尼斯的Telecom分校)

「之前在巴黎和前幾天在尼斯,我的感覺是法國治安沒有想像中的差,但現在,我真的是······」

                  ——現正在尼斯,親身經歷恐怖襲擊的學長

結合之前報導歐洲杯的中國記者被搶劫等事件,有理由相信,法國對社會秩序的管理能力是與其面對的威脅不相適應的;

更能說明問題的例子是,比利時安全部門確認:11·13事件中的一名恐怖分子曾被比方向法方通報為「危險分子」。但法國顯然沒有管控住這個已知的威脅;

  • 歐洲國家普遍面對的困難:歐盟對難民的接納(尤其是法德兩國)和歐洲內部人員的自由流動,都給法國帶來了巨大的恐怖襲擊的風險,而且不同於德國頗為高效的社會安保體系或英國嚴格的准入制度,法國的自然和政策條件都使得經由土耳其等地而來的難民大量湧入法國,而政府對這種狀況的應對往往是不得力的;

  • 極端思潮的影響:由於難民的湧入、伊斯蘭原教旨主義的傳播、本土極端思想的萌芽的等因素,結合法國本身的民族和宗教狀況,越來越多法國本土人具有了極端傾向。比如此次卡車襲擊的嫌疑人便是一位突尼西亞裔的尼斯本地人(有報道稱他在被擊斃前曾高喊「真主萬歲」),之前巴黎連環襲擊案中也有法國本土人的參與。這體現出極端主義思潮在法國的強大生命力;

  • 法國的對外政策:作為傳統強國,有著殖民歷史的法國向來信奉干涉主義,無論是對阿爾及利亞的戰爭,對馬里、中非局勢的介入還是對中東的軍事干涉,都體現了法國人對「自由、強大法蘭西」的追求。但一如上世紀阿爾及利亞恐怖分子的湧現,如今法國的對外干涉也使得它成為了很多恐怖襲擊的「合理目標」。

                (法國「陣風」戰鬥機)

所以,法國之所以成為恐怖襲擊的高發地,固然有外界因素的影響,但也不難發現深深植根於法蘭西社會、歷史和文化的因素的作用。

無論如何,筆者都相信,以平民為目標進行無差別殺傷的行為不可能是正義的,當他們以「Allah Akbar」(真主至大)為名行使他們的正義時,他們的受害者中難道就沒有和他一起「侍奉真主」的穆斯林嗎?

但我們如果因此對某一個群體而「全面仇恨」,這或許就達到了極端者們「培養仇恨」的目的了。幾天前,伊拉克也發生了炸彈襲擊,上百人傷亡,所以,在恐怖主義面前,我們都是受害者。將我們區分的不是我們的種族和信仰,而是我們是否追求真正的和平。

              (圖片來自於網路)
推薦閱讀:

或許只有陌生人,才有機會在我們的世界來回詢問
人生與社會的自由秘笈
當下的選擇
中國社會問題的總根源
M型社會正在形成

TAG:時事新聞 | 社會問題 | 政治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