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上海曌豐文化講述大汶口文化陶器

上海曌豐文化講述大汶口文化陶器

上海曌豐文化怎樣為你講述大汶口文化陶器

大汶口是1959年首次在山東寧陽大汶口發現而得名,分布範圍主要在山東和江蘇北部一帶。大汶口文化是承襲當地新石器時代早期北辛文化的陶器發展而來,其年代據碳-14測定,約為公元前4040~前2240年,大體和中原地區的仰韶文化中晚期時代相當,已經發掘的遺址和墓地有十餘處。

根據大汶口文化的地層疊壓和陶器特徵,可將其文化區分為早、晚兩期。大汶口文化早期陶器,以砂質紅陶和泥質紅陶為主,晚期紅陶雖仍較多,但是灰陶與黑陶的數量則明顯增多,並出現了白陶器。早期陶器以手製為主,晚期在慢輪修整器形的基礎上出現了輪制陶器。

陶胎一般較為細膩而精緻,陶器器表多素麵磨光,並飾以劃紋、弦紋、籃紋、圓圈紋、三角紋、鏤刻紋等紋飾。彩陶的紋樣有圓點紋、條帶紋、圓圈紋、水波紋、渦旋紋花瓣紋、網紋、三角紋、勾連紋、連弧紋、方心八角紋等,系用紅黑、白三色彩繪,有較高的藝術水平。其中有些彩繪紋飾和河南仰韶文化彩陶的花紋圖案極其相近,呈現出大汶口文化和仰韶文化之間相互密切交融的表證大汶口文化的陶器:器類中作炊器有斂口或直口深腹鼎;作飲食器有敞口、帶流、袋足鬻,長流、三足盉,淺盤、高柄豆,敞口、高柄觚,帶耳或高柄杯和長頸、深腹壺;作盛儲器的有深腹罐和尊類器等,其中白陶器皿有相當大的數量。山東泰安和寧陽一帶大汶口文化墓葬內出土的白陶器皿,有數十件之多。其形制有斂口、深腹、三磷狀足鼎,敞口、淺盤、高圈足或鏤孔豆,敞口、折沿、長頸、深圓腹或扁圓腹、平底壺,斂口、折沿、圓腹、平底或假圈足罐,小口、深腹、帶鑿、平底或高圈足杯,敞口鳥啄形流、長頸、扁形鑿、三袋狀足鬻,斂口、扁圓腹、帶嘴、平底或三足盉,侈口、高領、扁圓腹、圈足尊和大口、斜壁、覆碗式器蓋等。有些白陶器皿製作精緻,顏色潔白,燒成溫度也比較高。

推薦閱讀:

歷史的追憶與重塑·每日商報
中國歷史—(中華人民共和國)2000
袁崇煥死於反間計?歷史上的這位督師究竟是什麼樣的人物
歷史教科書犯的錯:活字印刷術是「四大發明」嗎?

TAG:人文 | 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