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學概論》第六版增刪(重點)筆記
來自專欄新傳考研2 人贊了文章
《新聞學概論》第六版增刪(重點)筆記
李良榮老師的《新聞學概論》第六版在原先第五版的基礎之上進行了一些內容的增刪。刪除的內容說明在一定程度上不再適用於當下的新聞業態,而增加的內容是新聞界日新月異下新聞理論所忽視的東西。因此,無論是對於刪改內容還是增加內容,我們都需要做到心中有數,尤其是增加的內容,很有可能會成為2019年考研的考點,因此要作為重點來記。
一、 增刪概述
1. 刪去了第十四章「中國新聞事業的工作原則」,改編為三章,即第三章「真實性是新聞的本質規定」、第十一章「黨性原則是中國新聞事業的基本制度」、第十二章「輿論引導和輿論監督」,這三章都重新編寫。
2. 增加一章,第七章「互聯網造就傳媒新業態」。
3. 第十五章「新聞媒介的運行體系和管理模式」增加一節,即第四節「中央廚房的新聞生產模式」。
4. 第十九章「新聞從業人員的專業理念、職業道德的修養」的第三節「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質」全部重新編寫。
5. 第二十章「新聞改革」原第三節「中國新聞媒介的走勢」全部刪去,改為「學科建設:『小新聞』走向『大傳播』」。
綜上可知,第六版教材涉及到的章節有:第三章全部、第七章全部、第十一章全部、第十二章全部、第十五章第四節、第十九章第三節、第二十章第三節,以下列出的筆記內容就是這幾個章節涉及到的知識點,要作為重點來記。
二、 筆記內容
第三章 真實性是新聞的本質規定
第一節 真實性是新聞的本質規定
·新聞真實性:新聞真實性指的是在新聞報道中的每一個具體事實必須合乎客觀實際,即表現在新聞報道中的時間(when)、地點(where)、人物(who)、事情(what)、原因(why)和經過(how)都經得起核對。真實性含義的基本要點就是新聞所報道的事實必須同客觀事實相符合,具體有三個方面的要求:(1)細節準確真實(2)新聞報道的事實和客觀的事實總體要一致(3)揭示事物的本質。真實是新聞的生命,堅持新聞的真實性是新聞工作最基本的職業屬性。
·和新聞真實直接有關的幾組概念
(1)新聞真實和事物之間的相互聯繫
世界上任何事物都是相互聯繫的,一個事物的產生、發展、消亡都是在相互聯繫中展開的。新聞報道要真實地反映一個事件,必須注意它上下左右的聯繫。這就要求新聞工作者從事實的全部總和中去抽取事實,而不是帶著固定的觀點到現實中找例子,或者孤零零地表現一個事件。
(2)單個真實和整體真實
有些學者稱其為微觀真實和宏觀真實。這些學者認為,新聞真實性不但要求每篇新聞都真實,而且通過連續不斷的新聞報道反映出整個現實的真實。這要求新聞工作者尤其新聞媒介的負責人從整個現實出發,審時度勢,決不漏報、瞞報重大新聞事件;力圖做到新聞報道的平衡。但要做到整體真實有相當難度,尤其是難以有準確的評估。
(3)新聞真實和本質真實
「本質真實」一直是中國新聞界爭論不休的一個概念,因為「本質真實」這一概念所指實在太多。但很顯然「本質事實」不能成為新聞真實性的衡量標準,新聞報道的真與假只有一個標準:是否符合客觀實在。
(4)真實與真相
報道真實的新聞不易,揭示事情的真相更難。一個事件的發生,人們看得見、摸得著,而真相隱蔽在事件背後,錯綜複雜,撲朔迷離。有更多事件可能要經過若干年才能顯示真相,或許真相永遠查不清。「離我們最近的是真實,離我們最遠的是真相」,記住這句話對記者非常重要,會使記者保持清醒頭腦。
(5)真實性與客觀性
真實性與客觀性是新聞工作中一對相關聯的重要概念。客觀性原則是實現新聞真實的基本途徑。客觀首先是以超然的實錄方式將事實的本來面目記錄下來,這是實現新聞真實的基礎。儘管我們不贊成新聞報道中的「有聞必錄」,但新聞中包含的信息必須是客觀事實的反映,必須有客觀的根據,如此才能去證實新聞的真實性。
第二節 真實性是新聞的生命
·在我國堅持新聞真實的極端重要性
(1)堅持真實,才有助於黨和人民正確認識客觀世界,更好地改造客觀世界。
一切正確的判斷和決策都建立在真實的、全面的情況之上。人們獲得客觀世界變動的情況當然會通過各種各樣的途徑,但大眾新聞媒介無疑是人們獲得國內外所發生的重大事
件信息的主要渠道之一。它對於人們的思想、行動,不論是領導機關的重大決策,或是企業單位的生產安排、人們的日常生活,都有巨大的影響。新聞的真實性直接關係我國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工作和人們的思想、日常生活。這就需要新聞工作者以高度的責任感來維護新聞真實性,細心謹慎地對待每一個事實。(2)只有堅持真實,才能堅持真理,我們的宣傳報道才會有力量,人民才會跟著共產黨走。
在革命戰爭年代,儘管我們黨的新聞事業的物質條件極差,規模也很小,但它卻能贏得人心,並擊破國民黨的謠言攻擊,一是靠我們的新聞事業為人民說話,二是靠真實取信於民。報紙上只要有一個事實失實,人們就會懷疑九十九個事實的準確性。一旦人們對報紙心存戒意,將信將疑,報紙的宣傳作用就將大大降低,甚至完全喪失。
(3)只有堅持真實,才能切實加強黨和人民的聯繫,才能使人民和黨心連心。
黨的方針、政策,總是根據現實的變動,考慮到全面的情況來制定的。要使黨的方針、政策為群眾所理解、所接受,不但要講清道理,還需要把現實情況真實全面地告訴人民,讓人民和黨一起來思考,人民才能正確地理解它,自覺地去執行。同時,黨的領導機關也需要通過新聞機構來了解政策在實際執行中的情況,了解人民的反映,根據實際情況,加以修訂、補充,不斷趨於完善。保證新聞真實和情況反映真實,是黨和人民相互聯繫的這座橋樑上的鋼鐵支柱。一旦真實性原則受到動搖,這座聯繫的橋樑也將動搖。
(4)只有堅持真實,才能使我們的新聞事業取信於民,贏得人民的尊敬和信任,我們的新聞媒體才能具有權威和公信力。
宣傳要使人民信服,最重要的因素是宣傳者在受眾心目中的信任度。信任度越高,宣傳就越能取得效益。最好的宣傳者是受眾把他們當作「自己人」,這就是「自己人效應」。很明顯,信任的,人們就不會懷疑;懷疑的,人們就不會信任。一旦受眾懷疑宣傳者的誠實,那麼宣傳者即使講真話也一時難以使受眾信服。
(5)只有堅持真實,才能「讓中國了解世界,讓世界了解中國」,營造有利於中國發展的良好國際氛圍。
當前,經濟全球化不可阻擋,尤其是中國在2001年正式加入WTO以後,中國經濟加速和國際接軌,中國公眾通過媒介來了解世界,世界各國公眾同樣通過媒體了解中國。特別是近10 年來,中國經濟高速發展,國際地位日益提高,世界各國對中國的變動日趨關切。新聞報道的真實性,直接關係到中國對世界事務的判斷,和世界各國對中國事務的判斷。
第三節 新聞失實的主要表現
·新聞失實的主要表現
(1)無中生有、憑空捏造
這類新聞多指新聞中出現的現象在現實中根本不存在,或把想像當現實,或把道聽途說當現實。在互聯網新聞生態下,近年來「網帖新聞化」的現象越來越突出,專業媒體對網路社區上的網帖未經證實即轉發,使得有些憑空杜撰的網路謠言搖身一變,成為有板有眼的社會新聞,甚至是經濟新聞。這種現象值得警惕。
(2)添枝加葉、層層拔高
這類失實,在過去大量表現在追憶傑出人物、先進典型的報道里,作者以為「油多不壞菜,好話說多人不怪」,說了許多過頭的好話。媒體好說過頭話、誇大、渲染,是為了讓新聞有更大的價值、更大的賣點,但結果往往造成新聞失實。當前這種類型的失實在讚揚社會優秀典型、弘揚社會正能量、激發社會慈善的新聞中比較突出。
(3)要件殘缺、隱瞞事實
上述兩種失實,作者是採取憑空添加辦法,「從無到有、從少到多」。與此相反,有些作者採取「減」法,在一個完整的事件中抽去部分事實,給讀者造成假象。在許多圖片和視頻新聞中,斷章取義地表達部分新聞事實常常會導致新聞失實。
(4)偷梁換柱、移花接木
在新聞中,還有一種失實是:把過去發生的事情寫成現在出現的;把眾人共同努力的成果說成一個人的成績;把別人做的事說成某個人做的。
(5)因果不符
新聞指出的事件所發生的原因不符合實際情況,或把事件發生的多種原因說成只有一個原因,或者風馬牛不相及。近年來,在互聯網生態下,煽情八卦和捕風捉影的新聞失實現象尤為突出,這類報道常常是報道者憑空想像的「作品」。
·新聞失實的分類
(1)非故意性失實:在采寫編新聞過程中,作者並沒有覺察到自己報道的事實與實際 情況不符。這種失實主要是由媒體從業者的專業能力不足造成的。有的記者採訪不深入,以訛傳訛,造成失實。也有編輯把關不慎,核對不嚴造成新聞失實的。
(2)故意性失實:明明知道自己所寫的新聞與實際情況不符,卻明知故犯,造成新聞 失實。其原因比較複雜,有新聞隊伍內部問題,也有社會原因。這樣的新聞失實是對新聞理念與價值的巨大傷害。
第四節 維護新聞真實性永遠在路上
·新聞失實呈現的特點和趨勢
(1)純粹假新聞越來越多,新聞失實愈演愈烈。雖然專業媒體故意造假的新聞已不多見,但社交網路的繁榮,公眾參與新聞生產、利益團體的鬥爭等使得純粹假新聞層出不窮。
(2)虛假新聞呈現出高度的媒介融合特性。互聯網環境下,在虛假新聞的鏈條上,往往是新聞網站、客戶端、微博微信公眾賬號、傳統媒體等不同形態的媒體都參與其中。從新聞內容形態來看,以圖像、視頻為主的融合新聞產品逐漸佔據新聞生產和傳播的主體地位,不同表現形式的虛假新聞「異彩紛呈」。
(3)社會敏感問題成為虛假新聞高發區。在相當一段時間裡,新聞失實主要集中在娛樂新聞上。近些年,新聞失實向公共領域蔓延,危及大眾的切身利益,包括衣、食、住、行以及大眾的日常生活,工作密切關聯的方方面面,甚至捏造政府的公共政策。
(4)虛假新聞的存活周期較短,往往很快就被發現和揭露。雖然互聯網時代虛假新聞出現的頻率高,傳播得十分廣泛,但伴隨而來的是虛假新聞被揭穿、被澄清的速度也大大加快。各種新媒體工具的應用提高了新聞的可視化程度,增強了新聞的透明性,也在客觀上為社會各界揭露虛假新聞提供了便利。
·新聞失實的原因
(1)有些地方、有些部門黨風嚴重不正,個別領導人想利用新聞來自我吹噓,騙取榮譽;或掩蓋劣跡,欺上瞞下。他們或者親自出面向新聞記者提供假情況,或指使、暗示、強迫本單位的通訊員搞假報道,或採用組織手段,精心布置一些座談會,提供假情況。
(2)記者、編輯隊伍中的作風問題是造成新聞失實的重要原因。有些記者心浮氣躁,急於成名,不惜弄虛作假博取知名度;有些記者怕苦怕累,不深入實際,靠電話、道聽途說、想像編造故事。
(3)一般來說,近年來專業媒體記者惡意造假的新聞相當罕見,更多是由於各種主觀或客觀原因產生的失誤,其中對新聞信息的核實不足尤為突出。保證新聞報道準確性的最為有效的方法就是核實與查證,即記者運用一切手段,通過不同信息渠道,對信息的真實度進行驗證。在互聯網的新聞環境下,一方面是消息來源和新聞素材的極大豐富,信息溝通的便利性大大提升;另一方面這些網路工具的便利性使得記者更多地待在編輯部里。
·後真相:2016年11月,《牛津詞典》將post truth(後真相)選為2016年的「年度辭彙」。該詞描述的是訴諸情感與個人信仰比陳述客觀事實更能影響民意的種種狀況。後真相時代的基本特徵:情緒在前,真相在後;認知在前,真相在後;成見在前,客觀在後。造成後真相的原因眾多,如技術與媒體的演進、經濟與社會的不穩定性等等,但事實的土崩瓦解是最大的原因,當下中國新聞傳播的大眾化轉向社群化傳播的路徑是後真相的深層原因。
·蠶繭效應:蠶繭效應又稱為信息繭房效應,是哈佛大學教授桑斯坦2006年在《信息烏托邦》中提出的概念。它是指人們的信息領域會習慣性地被自己的興趣所引導,從而將自己的生活桎梏於像蠶繭一般的「繭房」中的現象。蠶繭效應產生的原因是信息技術提供了更自我的思想空間和任何領域的巨量知識,一些人可能會進一步逃避社會中的種種矛盾,成為與世隔絕的孤立者。在社群中的交流更加便捷的同時,社群之間的溝通並不見得比信息匱乏時代更有效。
·合理想像:合理想像這個術語,是在討論通訊《馬特洛索夫式的英雄黃繼光》時提出來的。它是指從已知的事實去推測記者沒有採訪到而可能發生的「事實」,並作為事實來報道。然而,新聞是事實的報道,以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事實為依據,不允許以可能發生、將要發生的事實為「依據」。以已知的事實去推測可能發生的事實,這是邏輯推理的任務,而這種推測也只有在得到事實證明後才能成立;用想像來寫作是文學的創作方法,不能用在新聞上。如果合理想像可以成立的話,記者就可以憑他的主觀想像來寫新聞,人們就無法核對事實,就很難保證新聞真實。
第七章 互聯網造就傳媒業新業態
第一節 新媒體持續衝擊大眾傳媒
第二節 新聞生產:從專業化到社會化
·UGC:UGC ( User-Generated Content )即用戶生成內容,指受眾通過互聯網發布文字、圖片、影像等資訊和觀點,相關媒介組織通過各種網路(如博客、微博、Facebook、Twitter等)抓取相關信息編輯成完整新聞加以報道。UGC是伴隨著以提倡個性化為主要特點的Web2.0概念而興起的。UGC的主要特徵有:內容生產的主體是非專業人士;內容的製作渠道是非專業化的;內容的傳播渠道是網路平台;用戶內容生成是一種創造性勞動,勞動成果具有使用價值。
·眾包新聞:眾包新聞(Crowdsourcing)是新聞機構藉助網路技術組織化地從用戶那裡獲取報道靈感、素材以及資金等幫助的一種新聞生產模式,它是新聞機構和用戶之間一種通力合作。在新聞傳播領域,眾包新聞這一概念是伴隨著西方新聞機構仿效商業公司開展眾包式的新聞生產模式而被提出的。最著名的眾包新聞莫過於維基百科,突發事件一旦發生,一兩個小時內維基百科依據網民上傳的信息編輯出一個頁面,一條最初的新聞一兩天內可能有數百次上千次編輯,更新程度遠勝任何新聞媒體。
·迭代新聞:迭代新聞(Iterative Journalism)的概念由美國學者保羅·布拉德肖提出,它的報道流程是以互聯網為核心平台進行的新聞生產,專業人員與用戶進行廣泛深入的互動。在迭代過程中,在快速基礎上,逐漸逼近事件真相,抵達受眾對新聞深度的要求。這一模式反映了網路媒介環境的巨大變化:新聞從靜態的「產品」變成了動態的「過程」。迭代新聞一般分成快訊、初稿、報道、背景、分析、互動和定製7個階段。
·自媒體:自媒體是經營者獨立生產原創內容的媒體。對於自媒體,目前很難有統一提法,但自媒體與一般博客、微博、微信參與者不同。自媒體的經營者中有相當數量來自大眾傳媒的記者、編輯。自媒體自我做主,包括一個人做主或一個運作團隊,不再會有大眾傳媒那樣的把關人。為了吸引公眾,自媒體必須要有鮮明的個人風格,這包括內容的選擇和表達風格。為此,絕大多數自媒體都只在一、兩個專業領域深耕。從收人來說,自媒體大多數靠廣告,有少數一些自媒體憑藉興旺人氣發展會員、收費入門。
第三節 新聞接收 :從受眾到用戶
·媒體與受眾關係的變化
(1)從消費者變成既是消費者也是生產者
除了生產新聞,公眾通過新媒體還生產知識、娛樂,新媒體極大地展示了公眾的才華,迸發出巨大的創作熱情,真正成了「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平台。
(2)信息接收:從統一發布到私人定製
三大傳統媒體報紙、廣播、電視雖然介質不同,但有一個是共同的:所有內容都統一發布。新媒體給用戶一個不同體驗:他們不再被動地接收,而是主動尋求自己感興趣、適合自己的內容,為自己量身定製信息,各取所需。新媒體真正實現了小眾化、個性化。
(3)從受眾反饋到用戶體驗
用戶體驗就是「人們對於正在使用或期望使用的產品、系統或服務的認知、印象和回應」。過去受眾對於報紙、電台、電視台的反饋都是被動的且延緩的,而用戶體驗與反饋的不同就在於新媒體傳播的交互性,媒體與用戶形成即時的、充分的雙向交流。
·新媒體帶來的新挑戰
(1)當用戶可以自由地在網路上發聲,可以上傳圖片、視頻,就可能傳播謠言或謬誤,也可能侵犯個人隱私。
(2)互聯網雖然把世界連成一片,但卻讓社會支離破碎。過去的報紙、廣播、電視的主流媒體基本上都是綜合性媒體,各類信息全面兼顧,便於公眾了解全局。從受眾到用戶,公眾的信息需求私人定製,他們只定製符合自己價值觀的新聞,形成志同道合的小團隊,這就在網上編織了一個個「信息蠶繭」,他們拒絕聽取與他們觀點不符的信息、意見,「信息蠶繭」之間不再有溝通,整個社會就碎片化了,在一些基本問題上很難達成社會共識。
第四節 新聞機構:從單一媒體到融合媒體
·媒體融合:媒體融合是指各種媒體形態的邊界逐漸消融,多功能複合型媒體逐漸佔據優勢的過程和趨勢。目前國內外對「媒體融合」並無統一的定義,大體可以從廣義和狹義兩個角度來理解。從狹義上講,「媒體融合」指不同的媒介形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種新的媒介形態;而廣義的「媒體融合」則包含一切媒介及其相關要素的結合、匯聚和融合,如媒介形態、傳播手段、所有權、組織結構等要素的融合。媒介融合主要是基於技術、經濟、受眾等因素而興起的。
·融合新聞:融合新聞又稱多樣化新聞,主要指利用多媒體手段進行新聞傳播活動。不同的媒體例如報紙、電台、電視台和網站及手機等,集中在一個信息操作平台上,統一策劃、相互協調,取長補短,根據各自媒體和受眾特點對信息進行分類加工,發揮各自的傳播優勢,有針對性地傳播給特定受眾。融合新聞的理念最早是由芝加哥論壇公司和媒體綜合集團兩家媒體公司率先進行實踐的,這兩家媒體為融合新聞的發展探索出不同的發展模式。融合新聞可以運用多樣手段來全方位呈現重大新聞事件的全過程並深入揭示其成
因、性質、意義、影響。第五節 新聞體制:從單一國企體制到混合體制
·混合所有制的傳媒新格局
(1)資本大鱷積極布局新聞傳媒業
無論在什麼國家,在過去20年里,新聞報道都不是互聯網的主業。但近年來,在報紙、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紛紛擁抱互聯網,尋求轉型發展的同時,資本裹挾技術也積極對傳統媒體進行合併、延伸,兼并收購浪潮層出不窮。
(2)傳媒業混合所有製成型,民營新媒體佔據主導地位
隨著資本進入傳媒業,以混合所有製為標誌的傳媒業新體制已經逐漸成型。在傳媒業新的混合體制中,不同性質的媒體地位和作用自然不同,從總體來看,民營資本控制的新媒體的社會影響力越來越大。在國營新媒體中,除了像《人民日報》這樣的中央媒體,依靠其傳統的口碑優勢和政策傾斜,博得了一定的關注量,其他脫胎於國營傳統媒體的新媒體普遍影響力較小,不及民營新媒體。
第十一章 黨性原則是中國新聞事業的基本制度
第一節 黨性原則——馬克思主義新聞思想的精髓
·習近平關於黨性原則的思想:習近平同志擔任中共中央總書記以後,多次視察中央媒體,就新聞輿論工作發表多次講話,堅持新聞工作的黨性原則是習近平同志一以貫之的思想。習近平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黨的新聞輿論媒體的所有工作,都要體現黨的意志、反映黨的主張,維護黨中央權威、維護黨的團結,做到愛黨、護黨、為黨;都要增強看齊意識,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都要堅持黨性和人民性相統一,把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變成人民群眾的自覺行動,及時把人民群眾創造的經驗和面臨的實際情況反映出來,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第二節 黨性原則是中國新聞事業的一項基本制度
·中國共產黨黨性原則的表現
(1) 政治上,必須和黨中央保持一致;
(2) 思想上,必須堅持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努力實踐「三個代表」重要思想;
(3) 組織上,必須無條件地遵守黨綱、黨章,服從黨的一切決議,遵守黨的紀律。
·黨性原則的要點
(1)對新聞媒體定性:所有新聞媒體都是黨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基於這一點,所有新聞媒體都必須在政治上和黨中央保持一致。
(2)主要任務:黨所領導的所有新聞媒體都必須無條件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國家法令法規和政府施政綱領。
(3)組織原則:黨管媒體。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強調,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堅持黨性原則,最根本的是堅持黨對新聞輿論工作的領導。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
(4)堅持正面報道為主,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團結穩定鼓勁、正面宣傳為主,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必須遵循的基本方針,要增強吸引力和感染力。
(5)為確保上述要求實施 ,國有資本擁有對所有新聞媒體絕對的控股權。
(6)採用行政手段來扶植主流媒體,尤其黨委機關報。除了資金注入、稅收優惠、郵發優惠等措施外,最主要是採用行政手段來確保主流媒體的市場佔有率。
·在貫徹黨性原則中,需要處理好四個方面的關係
(1)堅持鮮明的傾向性和真實性的統一。
在一些重大事件中,在一些重大的是非問題上,黨報必須自覺地捍衛黨性原則。在日常宣傳中
,應該鮮明地表達黨的立場、觀點、態度。同時,我們共產黨人新聞事業的立場、傾向,是建立在新聞真實性的基礎上,建立在尊重事實的基礎上,建立在對客觀規律科學認識的基礎上。(2)堅持維護黨的利益和人民利益的統一。
從新聞史上看,凡政黨報紙都是一個政黨的宣傳工具。任何政黨
報紙在這一點上沒有區別。無產階級政黨報紙和資產階級政黨報紙的區別在於:無產階級政黨報紙既是黨的喉舌,又是人民的喉舌,宣傳黨的理論、綱領、方針、政策和反映人民的願望、要求,維護黨的利益和維護人民利益,對黨負責和對人民負責是一致的。(3)堅持宣傳黨的原則和掌握靈活的宣傳策略的統一。
黨的新聞事業在任何時候、任何場合都應該堅持黨的立場,宣傳黨的主張。但是,堅持原則立場並不意味著我們的新聞事業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都只能是同一張面孔、用同一種腔調發言,而必須從實際情況出發,靈活地運用宣傳策略。
(4)堅持嚴肅的態度和生動活潑的文風的統一。
黨的新聞事業既然是黨的喉舌,那麼新聞工作者的工作作風必須是嚴肅的,其風格應該是莊重的
,特別是在宣傳黨的重大方針政策時必須一絲不苟,以維護黨的政策的嚴肅性。但同時還需要有生動活潑的文風,運用群眾所喜聞樂見的多種形式。第三節 堅持黨性原則的極端重要性
·堅持黨性原則的重要性
(1)堅持黨性原則是使黨的新聞工作永不變質的保證
既然黨的新聞事業的性質是黨的喉舌,那麼它必須服從黨的領導,必須無條件地宣傳黨的主張,必須和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為了和黨中央在政治上保持一致,真正起到黨的喉舌作用,那就必須用黨性原則來約束黨的新聞事業,用黨性原則來要求每一個黨的新聞工作者。堅持黨性原則,這是由我們黨的新聞事業的性質決定的;反過來,堅持黨性原則是使黨的新聞事業永不變質的保證。
(2)堅持黨性原則才能使黨的新聞事業保持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和立場
黨的新聞工作面對著複雜的現實世界,承擔著繁重的宣傳任務。我們靠什麼來把握方向,靠什麼來完成任務?最主要的是依靠黨性。只有按照黨性原則,我們的新聞工作才有堅定不移的政治方向,才能在紛繁複雜的社會現象中把握事物的本質,分清是非,才會有正確的立場。
(3)堅持黨性原則才能充分發揮黨的新聞事業的積極作用
在我國,黨的新聞事業具有很高的威望,有很大的社會影響和權威性。這種威望首先來自黨。從新聞史上看,任何政黨報紙的興衰榮辱總是和政黨的命運緊緊相連的。我們黨的新聞事業的威信,首先來自黨中央和中央人民政府的威信,來自黨的新聞部門忠實地傳播中央的聲音。因此,只有緊緊地依靠黨的領導,只有依靠黨性原則,才能充分發揮黨的新聞事業應有的積極作用。
(4)堅持黨性原則才能劃清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和資產階級新聞事業的界限
黨性原則,是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區別於一切資產階級新聞事業的根本特徵。我們絕不拒絕去學習
、吸收資產階級新聞事業在新聞採訪寫作、編輯、傳播等方面的先進技術和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但我們必須拒絕資產階級的那些腐朽沒落思想。劃清無產階級新聞事業和資產階級新聞事業界線的最主要標準就是黨性原則,防止、抵制資產階級腐朽沒落思想的最銳利的武器也是黨性原則。(5)堅持黨性原則才能推動、指導我國的各項改革(包括新聞改革) 沿著健康的道路發展
在當前,堅持黨性原則還有其十分緊迫的現實意義。我們國家正處於歷史性的轉變時期,各行各業都在進行改革,每時每刻都在出現許多新情況、新問題。反映這場偉大的改革,推動、指導這場偉大的改革,這是黨的新聞事業最重大的課題
。為了完成這樣艱巨的任務,新聞工作者更需要增強黨性,和中央保持政治上的一致。(6)堅持黨性原則才能在網路輿論場把握輿論話語權
進入互聯網時代,網路很快成為輿論的主陣地。各種思潮迭起,各種觀點交鋒。輿情複雜,輿論多變,只有堅持黨性原則,我們才能有明確的政治方向,才能把握輿論導向的主導。
第十二章 輿論引導與輿論監督
第一節 輿論監督與輿情引導相輔相成
·輿論監督:輿論監督就是新聞媒體公開揭露、批評政黨、政府、社會團體、公職人員以及社會一切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德的言行。從一般意義上來講,輿論監督主要的監督對象是政府和政府的公職人員。輿論監督與其他的監督方式是要消除黨內、政府內的腐敗、不正之風,只有這樣,才能讓公眾真正體會到我們黨和政府是真心實意為人民服務的。在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中,輿論監督主要被理解為媒體的批評功能。在具體實踐中,輿論監督的實際主體是媒體,而媒體輿論監督的權利來自公眾。
·輿論引導:輿論引導又稱輿論導向,就是新聞媒體勸服大眾尊重、遵循、實行國家的法規、社會公德及政府的方針、政策,達成社會共識,形成共同行動。從一般意義上來講,輿論引導主要的引導對象是一般的公眾。我國黨和政府高度重視輿論引導,因為這是政府施政綱領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一環,是黨和國家命運所系。輿論引導和其他的引導方式是要讓大眾認識真理,認清方向,認可黨和政府的一系列決策。輿論引導這一概念顯示我們黨執政理念的改變,顯示黨和群眾的新型關係。
第二節 輿論引導
·國內外出現的新形勢、新情況
(1)中國已進入以多元利益為基礎的多元社會,這已成為常態。互聯網給予多元利益群體公開表達的機會,不同區域、不同職業、不同社會階層、不同社會地位以及不同興趣群體都公開表達自己的訴求,林林總總的各種團體都在網上集聚,甚至網上網下互動,在社會上或明或暗形成各種團隊,非政府組織風起雲湧。各種各樣的群體在網上網下為各種不同議題分分合合,甚至爭議不休,爭吵不斷。這給社會整合帶來巨大挑戰,給在國家一些大政方針上達到社會共識,形成社會底線帶來極大困難。這使輿論引導十分迫切。
(2)互聯網帶來全新挑戰。在互聯網的去中心化—再中心化過程中,出現了一個以網路意見領袖為代表的新的社會權力層。網路意見領袖具有強大的社會動員能量,尤其在引導網路輿論方面有強大的影響力。網路意見領袖絕對不是一股敵對勢力,但事實表明,他們和我們的新聞媒體在引導輿論方面存在著輿論主導權、話語權的博弈。在不少網路事件中,他們和新聞媒體有相互配合的一面,促使事件圓滿解決;也有相互對抗的一面,在不少網路事件中,網路意見領袖誤導網民,激化事態爆發,激化部分群眾與政府矛盾。這就使我們的輿論引導,比以前要困難得多,緊迫得多,重要得多。
(3)國外敵對勢力在中國進行「顏色革命」的活動從未停止,存在著輿論失控的危險。隨著中國綜合國力提升,中國國際地位和影響力在不斷提升。但無論硬實力還是軟實力,「西強我弱」的基本格局沒有改變。西方反華的敵對勢力在某些國家政府或明或暗的支持下,在中國竭力煽動「顏色革命」,顛覆我政權的圖謀從來沒有停止過。他們或公開傳播極端宗教,煽動暴恐;或暗中浸透西方意識形態、生活方式,途徑多樣,手法多變,而網路更是他們的捷徑。從中東的「茉莉花」運動看出,輿論失控是一個國家政權崩潰的前奏,也是共同特徵。
·做好輿論引導的基本原則、基本態度和基本方法
(1)要有理論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這些自信本質上就是相信我們最廣大人民群眾充分擁護黨的領導,充分信任黨中央,認可我們選擇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道路,這是我們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必需的自信和實力。有這樣的自信,我們才會堅定不移的做好輿論引導工作。如果缺乏這樣的自信,前怕狼、後怕虎,事不敢明說,理不敢明擺,情不敢明顯,畏畏縮縮,輿情引導只是一句空話。
(2)公開信息、揭示真相是輿論引導的基本原則。事實無數次證明,在許多突發性重大事件爆發以後,在現實社會和網路上引發公眾情緒的熱點事件,最後的順利解決都是因為把真相原原本本告知公眾。謠言止於真相,過激的情緒止於真相,合理的解決基於真相。
(3)相信大眾、尊重事實、敬畏法律是輿論引導的基本態度。儘管大眾有時會有偏激情緒,會誤信誤傳,但我們應該相信,中國的大眾是通情達理的,他們相信事實,服膺真理,千萬不能居高臨下去訓斥大眾,動不動就說「一小撮別有用心的人,煽動不明真相的群眾」,這隻會引發公眾的對抗。
(4)講究輿論引導的藝術是輿論引導的基本方法。輿論引導是一門學問,得講究輿論引導的策略。不同的情況下,輿論引導有不同的策略,但以下基本方法卻是共同的:緊貼社會熱點,新聞媒體不失語;先發制人,搶佔輿論制高點,搶佔公眾的「第一印象」。
第三節 輿論監督
·運用新聞媒介開展輿論監督的重要作用
(1)新聞的輿論監督能產生強大的威懾力,迫使違法亂紀者不得不收斂或改過自新,促使問題得到很快解決。我們可以看到,有些地方的問題在揭露前往往拖了數年得不到解決,媒體一曝光,幾天以內就把數年的「老大難」問題解決了,充分顯示了輿論監督的力量。
(2)新聞的輿論監督,就是把黨和政府的各級領導置於廣大黨員和人民群眾的監督之下,把自上而下的監督和自下而上的監督結合起來,有利於防止、克服腐敗行為和一切不正之風。
(3)新聞的輿論監督有利於加強黨和人民的聯繫,密切黨群關係。黨政府內的腐敗行為和不正之風,嚴重敗壞了黨的信譽,損害黨和群眾魚水相依的關係,是經濟建設的巨大障礙。這些問題當然不能光靠新聞媒介來解決,但運用新聞媒介公開加以揭露,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但有助於問題的解決,還使人民群眾看到黨對人民的關心,看到黨在真心實意為人民謀幸福,看到黨和人民是心連心的,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就會大大提高,人民對黨更加信任。
(4)新聞的輿論監督體現了我國新聞媒介的根本宗旨,是衡量新聞事業黨性的一個尺度。對於我國新聞工作來說,是否敢於經常開展批評和自我批評,是否敢於公開揭露人民群眾深惡痛絕的人和事,這是衡量新聞事業黨性強弱的一個尺度。
·我國新聞媒介開展輿論監督的特點
(1)權威性:由於我國的新聞事業絕大多數是各級黨組織領導的,尤其是黨委機關報,幹部、群眾習慣把報紙、廣播、電視台當作黨的聲音的來源。正由於黨在人民心目中的崇高威望,報紙、電台和電視台的批評才具有很大的權威性。
(2)典型性:由於新聞媒介面向社會,新聞媒介所揭露、批評的問題就應該有一定的代表性,要直接關係到黨和人民的切身利益,從而引起社會的廣泛注意;要對社會有普遍的教育意義,從而引起人們的警覺,推動實際工作。
(3)緊迫性:新聞媒介所揭露、批評的問題都應該和當前的工作、生產、人民生活有密切關係,「火燒眉毛」,非要立即下決心解決不可。
(4)重視社會效果:從有利於矛盾的轉化,有利於問題的解決出發,著眼於提高人們的認識和覺悟。
·開展新聞輿論監督的基本原則
(1)從有利於黨和人民的利益出發,堅持正確的揭露批評。
(2)實事求是是保證批評報道成功的基礎。
(3)適時、適量、適宜是批評報道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一環。
(4)保護批評者的合法權利,保留被批評者的申訴權利。
(5)既要有獨立負責的精神,又要自覺接受黨委領導,積極爭取各級黨組織的支持和幫助。
(6)謹防媒體審判。
·媒體審判:媒體審判又稱為媒介審判,是指新聞媒介超越正常的司法程序對報道對象所做的一種先在性的「審判預設」。它的歷史沿革是西方國家的法律審判實行大陪審團制度,陪審團由普通公眾組成,如果大眾傳媒在開庭審判前就對案件或涉案的當事人做過多的報道和渲染,就會影響陪審團的公正投票,從而間接影響判決的公允。媒介審判是新聞競爭日趨激烈下的產物,從法理學的視角看,它損害了媒體作為社會公器的形象,是新聞媒體的職能錯位,它使得司法獨立和新聞自由的天平過分傾斜,有悖於法治精神。
第四節 輿論新格局
·兩個輿論場:輿論場是指新聞輿論所集中發生的場所。輿論場的產生需要兩個條件:一是媒體的聚集,二是有大量受眾的關注。新華社原總編輯南振中於1998年提出現實生活中存在「兩個輿論場」:一個是老百姓的「民間輿論場」,一個是主流媒體著力營造的輿論場。兩個輿論場重疊的部分越大,輿論引導的針對性和有效性就越強;如果兩個輿論場根本不重疊,主流媒體就有喪失影響力的危險。當下我國客觀存在兩個輿論場:一個是黨媒、國家通訊社、國家電視台等組成的官方輿論場,一個是都市報,特別是互聯網、自媒體組成的民間輿論場。要處理好這兩個輿論場的關係,使之良性互動,正確引導輿論。
·輿論新格局
(1)新聞媒體形成的輿情新格局具有巨大的歷史進步意義,尤其是推動民主政治建設,推動和諧社會建設,對於反腐防腐等方面的作用尤為突出。公眾擁有新媒體,使得眼睛無處不在,耳朵無處不在,嘴巴無處不在,從而使政府與政府官員對公眾產生敬畏,使違法違規者產生威懾,至少不敢在大庭廣眾之下為非作歹。
(2)網路輿情只能在一定程度上、一定範圍內代表民意,但並不必然代表民意。民意也並非天然代表正確。網路輿論場是各種力量的博弈場,有政府的意志,有資本的力量,有公眾的訴求,有社會各種團體的企圖,還有國外各種勢力的滲透,等等。在不同事件中,各種力量有不同組合、衝突。所以,對各種輿情事件要作具體分析,切不可盲目跟風。
(3)隨著網民數量爆炸式增加,輿論的主陣地已逐步從傳統媒體轉向新媒體,但輿論的主導權仍然在傳統媒體,而且傳統媒體必須牢牢把控輿論主導權,才能真正引導輿論,形成健康向上的輿論環境。
第十五章 新聞媒介的運行體系與管理模式
第四節 中央廚房的新聞生產模式
·中央廚房:中央廚房又稱為全媒體平台、中央編輯部,是傳統媒體進行深度媒體融合、資源整合的一種機制,是對新聞產品形態、采編髮生產流程和生產方式、組織架構、管理考核和盈利模式等的重構和再造,也是當前新老媒體融合的一種主要探索模式。中央廚房這一概念源於連鎖餐飲業,是企業集中採購、集中化生產成品或半成品的場所。傳媒業引入這個概念,是希望藉助數字化、智能化的技術平台,實現新聞產品的集約化生產和傳播,整合資源,節約成本,提升生產效率,同時在內容傳播過程中統一價值觀,形成合力,增強媒體的輿論引導能力。
·中央廚房的基本架構和業務流程
中央廚房組織架構的突出特點是:統籌調度是核心,技術平台是支撐。中央廚房模式的關鍵是統籌協調采編力量,特別是在一些重大、突發事件的報道上,通過專人實時監控、隨時調度,可以第一時間進行融合採集、加工、生產和傳播,這一模式的優越性也更加凸顯。技術系統使得所有新聞線索、選題策劃、傳播效果、運營效果都有數據支撐。數據化、移動化、智能化歸根究底是為了讓技術變得更簡單、更方便、更廉價。
依託中央廚房,過去報紙的「采編合一」開始轉為「采編分離」,編輯的地位較過去更為重要。比如《人民百報》的地方部、經社部、政文部、體育部改為了完全的採訪部門,原有的版面編輯任務移交總編室負責。記者在前方採訪提供包括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形式的「半成品」,編輯要將新聞素材加工成符合不同終端傳播特點的新聞產品,有時還要就具體細節與前方記者保持溝通協調,並關注用戶反饋,無論是記者還是編輯,工作量都有所增加。
在新聞內容生產和推送方面,流水線式的內容生產提高了新聞生產的效率,新聞全天滾動、全球傳播成為常態。但也出現了內容同質化的現象,有些編輯為了省事,把已有的新聞直接複製粘貼到其他平台上。
媒體中央廚房目前主要採用三種手段提升內容質量:一是建立工作室制度,如《人民日報》的融媒體工作室,鼓勵不同部門的采編人員按照興趣組合,項目制施工,釋放全媒體內容生產能力;二是高頻率的策劃機制,如重大項目、重大節日的報道策劃;三是尋求差異化的報道策略,實行「快、全、深」的操作模式,對同一新聞事件的報道,第一波搶時效,第二波求全面,第三波講深度,突出滾動稿件與報紙稿件的差異性,在報紙端強化深度與延伸閱讀。
·中央廚房存在的問題
(1)中央廚房的建設投入資金很大,一般都在億元(人民幣) 以上,比較先進的都在數億,而且後續的維修、改進、技術升級還需不斷投入,一般中小媒體難以承受。
(2)在運作中,內部協調、人員、機構重新布局普遍存在矛盾,甚至衝突。因中央廚房不僅僅是對新聞生產線的重構,更主要是對媒體內外關係的重構,打亂了幾十年甚至上百年以「部」為基礎的機構設置,這對新聞工作者的要求大幅度提高:從過去前寬後窄(大批記者在第一線採訪,後台編輯只是配角)到前窄後寬(大大壓縮第一線記者的數量,注重後台製作),第一線記者從過去單一型必須變成全能型(各條線都要採訪,采、寫、編、攝一氣呵成),而後台編輯也從單打獨鬥變成團隊作戰(編輯和技術人員協作進行數據挖掘和可視化表達),因此人才短缺成為各地中央廚房運作中最大的制約因素。
為此,曾任南方報業集團董事長、社長的范以錦先生呼籲,各地各媒體在創建中央廚房時,應多點理性思考,不能一哄而上,要依據具體條件,量力而行。
第十九章 新聞工作者修養
第三節 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養
·中國新聞工作者的基本素養包含哪些
(1)政治思想和道德素養
進入互聯網時代,新聞每時每刻都是新的,新的事件,新的現象,新的問題,新的觀點,無時無刻不從各種新老媒體中噴發。面對如此複雜多變的現實,如何去報道、如何去解讀、如何去評論,都對中國的新聞工作者提出嚴峻挑戰。面對嚴峻挑戰,做一名合格的
新聞工作者需要有更高的政治思想和道德修養。堅持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尤其要強化黨性,掌握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理論,能夠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觀察問題、分析問題,這樣才能在錯綜複雜的局面中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2)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
新聞工作是艱苦的工作。新聞工作不但動腦、動手,還動腳,「記者永遠在路上」,新聞隨時隨地發生,記者始終枕戈待旦。記者是一項高風險的工作,災害、衝突、戰爭,哪裡出事故,記者就在現場,真是「明知山有虎 ,偏向虎山行」。正是這樣性質的工作,需要新聞工作有高度的工作責任心、嚴肅認真的工作態度和工作作風。
(3)敏感的眼光和熟練的業務操作能力,尤其是表達能力、溝通能力
在當下全球化和互聯網時代,專業的新聞工作者需要敏感的眼光和快速的應對能力,抓得住稍縱即逝的新聞線索去深入發掘,能很快意識到有些新聞有弄虛作假的嫌疑,分辨真假,這考驗著新聞工作者的真功夫。當下,從中國到世界各國,媒體融合正如火如荼。而在融合媒體中都需要全能記者,全能記者就是能用各種手段來表達的記者。
第二十章 中國的新聞改革
第三節 學科建設:從「小新聞」走向「大傳播」
·中國新聞傳播學學科建設歷程
(1)承認學科規定性:「小新聞」 框架的確立
這一階段是從1979年到1991年。與新時期的新聞實踐和新聞改革相伴,通過一系列的討論、爭論和研討,「小新聞」框架最終確立。
1979年到1982 年,和整個中國社會一樣,新聞界也進行了「撥亂反正,正本清源」的工作。新聞事業的「正」與「本」,當然是新聞規律。這四年間,新聞界否定了「報紙是階級鬥爭工具」的性質說,恢復了報紙是刊登時事為主的、面向社會大眾的傳播機構;摒棄了「假大空」 的做法,重新確立了新聞真實性的權威;肯定了「讀者需要論」和「社會需要論」的合理性,進而確認新聞價值是選擇新聞必不可少的標準。
1983年,信息概念的引人立即引發了關於新聞和宣傳的爭論,其結果是導致媒介功能的重新定位,即向社會傳播信息是新聞媒體的第一功能和生存依據,新聞媒介不但要從事宣傳,還必須承擔提供信息、介紹知識、提供娛樂等多種功能。自此之後,信息的概念、功能被新聞界普遍接受,並主導了三十年的新聞改革,導致媒介結構、媒介內容、新聞報道樣式等發生重大變化,也拓寬了新聞學學科領域。
1980 年代末關於輿論監督的討論,1989 年下半年到 1991 年底新聞界對黨報黨性原則的權威的確立,明確了中國的新聞改革必須堅持「一個中心、兩個基本點」。這些討論引發了全社會的關注,但它仍是對新聞媒介功能的探討,仍在媒介內部的範疇內。
至此,通過對新聞規律的重新確認,對新聞學基本理論的釐清,對傳媒性質的確認,對新聞媒介內容、結構、報道方式、功能的實踐和學術爭論,從而奠定了新聞學學科框架,學科規定性得以確立,即「新聞學是以人類社會客觀存在的新聞現象作為自己的研究對象,探索新聞事業的產生、發展的特殊規律和新聞工作的基本要求」。「小新聞」的框架的確立。
(2)新聞學走向大眾傳播學:突破「小新聞」框架
這一階段是從1992年到1990年代末。1992 年,中共十四大正式確立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市場經濟的運行有賴於巨量的、多樣化的信息,以信息傳播為第一功能的媒介在市場經濟中開始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這在相當程度上促進了新聞媒介功能的轉化,進而促使媒介改變內部結構。1993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關於加速發展第三產業的規定》,正式將報刊列入第三產業。在媒介內部,信息產業概念的引進,突破了以往把新聞業局限於上層建築範疇的認識,使新聞界明確了新聞業既屬於上層建築領域,同時也屬於第三產業即信息產業的雙重屬性。
媒介市場化浪潮從此蓬勃而起,報紙開始了大眾化之路,電視將新聞與娛樂並重,媒介集團紛紛組建。新聞業走向市場立刻引發了以爭奪受眾和廣告為目的的激烈競爭,媒介從單一的黨報走向多元化的報紙結構,媒介的功能從唯一的宣傳走向多元化功能,媒介經營方式也越來越多。
於是,從 1992 年以後的新聞改革,重點不再放在媒介的功能以及 媒介的傳播內容上,而是轉移到媒介的外圍即經營管理上。新聞學研究逐漸突破了立足於媒介內部如采寫編評等新聞業務以及內部管理的研究,即突破「小新聞」的框架,將重心向媒介與信息、媒介與市場、媒介與受眾的關係方面轉移,探討整個信息傳播業與社會其他領域的結構性關係。新聞學開始走向大眾傳播學。
(3)走向「大傳播」:新傳播革命重構學科格局
互聯網和新媒體正水銀瀉地般地滲透到政治、經濟、社會、文化諸多方面,正深刻地改變著世界。傳播與社會治理、國家治理、全球治理聯繫勾連在一起,不僅是一個未來趨勢也是現狀。在國家戰略、世界格局的層面上觀照新聞傳播現象,就打開了新聞傳播研究無比開闊的新視野,也是新聞傳播學大顯身手的機會
。而綜觀近些年的新聞傳播學研究,學者們已經在這一信息技術引發的全局變革的背景下展開了學術研究,並取得了相當豐碩的成果。這些研究及成果突破了「小新聞」的框架和大眾傳播學的領域,體現出寬廣的學術視野和包容的學術胸懷,說明新聞傳播學研究在不斷深化、擴展,「基礎漸厚,蓄勢待發」。
·「小新聞」走向「大傳播」的含義
「小新聞」走向「大傳播」,不是放棄傳統新聞學和大眾傳播學的研究而「另起爐灶」,而是在新傳播革命的背景下,將新聞學、傳播學研究推向更為廣闊的領域,進一步確認學科發展的方向,確立學科建設的重心,確定學術研究的課題。具體來說,從「小新聞」走向「大傳播」有兩層含義:(1)新聞學研究超越媒體內部,面向整個社會。(2)超越單一學科。,實現跨學科的融合。
·「小新聞」走向「大傳播」的途徑
新聞傳播學學科每個階段的理論創新與實踐突破,都是學界、業界對信息新技術、媒介新形態做出的回應,都是新聞人在觀念的進步與更新中推進的。新媒體時代,更要具備這樣的創新意識。「小新聞」走向「大傳播」,新聞傳播學者自然不能畫地為牢、自我封閉,要樹立開放的觀念,站在學科建設的高度,以開闊的學術視野,海納百川的胸懷,融合多學科、多專業、多取向的相關研究,為新聞傳播學所用;也要以新媒體時代的理論勇氣和學術智慧,不固於「小」問題,進一步開拓學科的領域,重新開闢新聞傳播學研究的新課題,規劃學科建設。
在此指導思想下,新聞傳播學界必須不斷更新知識結構,組建具有多學科背景的科研、教學隊伍。
總之,「小新聞」走向「大傳播」,是媒介變遷、社會轉型對新聞學、傳播學提出的新要求,我們應抓住歷史機遇,從理論創新、學科結構設置、教育教學改革等多個角度探索轉化路徑。
推薦閱讀:
※ru的一些筆記
※炒股犯 | 7.31筆記
※20天,碎片化時間,266頁西瓜書。大神筆記拿走,快速學起來
※讀思筆記143:讀巫鴻《武梁祠》隨筆
※《梁寧產品思維30講》課後筆記
TAG:做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