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社交恐懼症患者自述—我怕的不是鬼,是活生生的人

一位社交恐懼症患者自述—我怕的不是鬼,是活生生的人

8 人贊了文章

我不怕鬼,我怕的是活人。當我來到一個有陌生人的場合時,會覺得難為情。我開始時會出汗,感到恐慌、焦慮,越來越不知說什麼好,直到離開,才會渾身輕鬆。這是保定市世紀陽光心理諮詢中心的一位來訪者的描述。

這種在任何有陌生人的環境中可能襲擊我們的強烈焦慮被稱為社交恐懼症。

保定市世紀陽光心理諮詢中心李軍旗博士表示:社交恐懼症患者害怕的對象主要是社交場合和人際接觸,他們在公共場合把注意力過於放在周圍的環境上,對外界的刺激非常敏感,總覺得別人對自己的一言一行非常關注,總擔心自己會出現錯誤而被別人嘲笑,總處於一種莫名的心理壓力之下。

社交恐懼是人類獨有的奇妙的現象。在動物世界裡,則看不到這樣的現象。社交恐懼看起來是對某些人的排斥,實質上是向內的,是自己對自己的排斥。感覺自己在他人眼裡不完美、可笑、滑稽,甚至從別人眼裡讀出自己內心的可恥、卑劣、病態,把他人正常的行為、聲音、表情看成是對自己的厭惡、藐視。

社交恐懼受什麼因素影響?

在青春期過程中,內向的孩子若不注意調整心態,會更加懼怕與人交往,嚴重的可能發展成社交恐懼症;父母的過度保護或是不斷指責,容易使孩子的自我評價降低,從而引發社交恐懼。

如,有一個女孩子,表現出了嚴重的社交恐懼癥狀。通過心理諮詢,發現這屬於小時候留下的陰影。她性格較內向,小時候不喜歡和別人說話。偏偏她的家鄉需要見人都要打招呼,如果哪個小孩不理人,就會有各種閑話過來,會讓父母很沒面子。她的父母對她教導嚴格,而且屬於特別好面子的人,因此總強迫她與村裡的長輩打招呼,一旦她的表現不佳,就會受到父母嚴厲的責罵。漸漸地,她非常害怕見到人,不敢直視他人的眼睛。在他人旁邊坐有股如坐針氈的感覺。如果她不主動打招呼就會有深深的罪惡感、羞恥感。

如果要追溯家庭環境,可以說,女孩來自父母的管束比男孩更多。女孩的家長要求女兒自斂,要像個女孩的樣子。這毫無疑問地增加了女孩在與人交往中的心理障礙。她們害怕在別人心裡留下不好的印象,於是膽小、謹小慎微,生怕說錯話被人取笑。因此,女孩子患社交恐懼症的幾率要高於男孩子。

另一方面,許多孩子對自己往往有過高的要求和目標,偶爾沒有達到目標,就容易自卑,同時對外界的反應十分敏感。若反應過度,就會縮手縮腳,影響自己的交往,逐漸形成自我封閉。

現代人的一個重要的本領,是學會與人相處和合作,擁有一定的人際交往能力。那麼,該如何克服社交恐懼症?

1.改變關注點,打破焦慮惡性循環

一個消極的人評價他自己的時候想到的都是他過去那些負面的、恥辱的、令人羞愧的記憶;一個積極的人評價他自己的時候想到的卻都是他過去那些正面的、快樂的、榮耀的記憶,每個人的過往必然都有積極的,也都有消極的經歷,自我評價的區別其實就在於每個人的關注點不同.

為什麼有些人不會受到社交焦慮的影響?其實根本的原因就在於他們根本就不在乎自己有沒有社交焦慮這回事,他們也不關注自己在別人眼中是怎樣的,他們根本不會去想焦慮會給自己的生活帶來怎樣的影響。

打破焦慮噁心循環的唯一方式就在於改變你的關注點,不再擔心自己是不是焦慮的,不再擔心別人會怎麼看你,順其自然。

2.建立自我認同

自我認同關鍵詞在於「反思性」與「理解到」,所以你對自己的反思與理解是要基於你對自身對外界都能夠有一個正確、客觀、理性的認知的前提下,才能夠產生良性的自我認同,客觀和理性的自我認知,又需要你建立了完善的心理邊界。

認清自身與外界的界限(我是怎麼樣的人/我的個性、特長與能力如何/我想成為怎樣的人。)學會了為自己負責之後,建立自我認同的過程。

3.建設自己的心理邊界

對於你無法控制的因素,如別人的看法,外界的評價,社會的價值觀等與你個人的意願相悖時,你會明確的意識到這是你心理邊界之外的東西,所以不會對你造成傷害。

而心理邊界對內,你能夠意識到哪些是你能夠控制的,所以你就會意識到自己對自己的責任,你會知道沒有人能夠幫你,沒有別人能夠解決「你自己」的問題,你所擁有的一切都是取決於你自己做了哪些努力,你受到的傷害與損失那也都是由於你自己的失誤與不足。

當你對自己和外界都有了清醒的認知之後,你根本不需要別人教你怎樣努力,怎樣奮鬥,怎樣不在意外界的評價,因為你自己本身就已經到達了那樣的程度,你本身就已經是在自然而然的努力著、自然而然的不在意別人的評價了。

推薦閱讀:

我不想活了 可是沒有勇氣死
全民害羞是什麼畫風?芬蘭,簡直是社交恐懼症的天堂。
怕生,不想跟陌生人交談,社恐的人要怎麼活的更好
社恐的十萬個尷尬瞬間丨你說的這些我全中,是我本人沒錯了
【安利時間】幫你擺脫社交恐懼症

TAG:社交恐懼症 | 心理諮詢 | 心理健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