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量時代的追逐與焦慮
我們,似乎進入到了一個得流量者得天下的時代。
於是,我們看到大熱的拼多多招股書里, 2016年虧損2.92億元,2017年虧損5.25億元,今年一季度,虧損2.01億元,儘管虧損不斷擴大,但有著相當可觀的營收增幅,今年一季度的營收13.8億元,已然是去年同期的37倍,與此同時,單季用戶增長5000萬,這些流量數據掩埋了利潤的不可觀,將其推向風口浪尖,取得240億美元的估值。
所有的這些,背後都離不開對流量的追逐。流量的增長代表著未來與希望,代表著無限可能,在實體零售的時代流量就已經佔據了重要地位,而隨著互聯網經濟的推進,流量被一步步奉上神壇,吸引消費者成為第一要務。因此,2017年以來,我們看到,生鮮、便利店等由於高頻消費進一步可能成為流量彙集點特徵促使這些零售業態成為資本爭奪標的之一。
伴隨而來的,是品牌對於流量的焦慮。流量的地位讓更多品牌蜂擁而上,然而蛋糕畢竟有限,流量市場上有贏家,就會有落寞者,門可羅雀,無人問津成為品牌難以忍受的事情。對於流量的追逐伴隨著對流量的焦慮,成為零售市場關心的重點。
流量爭奪之路不止一條
事實上,流量的獲取關鍵詞之一便是位置,即使是互聯網時代,也逃不開「location,location,location」的魔咒。實體零售時代的地理優勢只是換成了資源位的形式展現出來。隨著爭奪的加劇,有限的資源為最大化利益,價位提升,各方運營成本也水漲床高,而線上流量成本的提升,正是促使線上線下融合新零售產生的原因之一。
如果在位置的搶奪之路上不佔優勢,那麼就要祭出差異化的殺手鐧。沒有好位置的品牌如何讓消費者克服「懶」,費更多精力輾轉選擇「酒香巷子深」的品牌?顯然,要給消費者一個奔波而來的理由,就要有區別於其他品牌的優勢價值,或是無懈可擊的商品,或是直擊人心的營銷,或是獨特極致的服務……通過建立差異化運營和消費者建立更緊密的連接,從而將流量收入囊中。
流量爭奪是手段而非目的
對於消費者流量的獲取從未停止。消費者的流動性如此之強,正因為要獲取消費者,才要不斷去提升體驗。如果一味依靠損耗自身的方式吸引消費者,必然聚集大量非忠誠用戶,日後大約也難以獲利。
流量的提升在一定程度上是擴大市場,積累用戶的必要條件。流量與利潤在短期內可能存在相悖的狀態,但長期內勢必要要從流量獲取利潤,單純為了吸引人,而無長久方案的模式最終難逃曇花一現。所以,從一開始,就要明確提升的流量將從哪個方面提升品牌利潤,這個利潤可能不是立竿見影的,但是從未來角度來說,一定是助力的。
因此,我們在強調各種營銷手段之外,也一直強調體驗的重要性,強調智慧手段背後運營的重要性,如同大數據,搜集只是過程手段,不是目的,並非看著一堆數字而興奮跳躍,合適地推薦,流量的有效轉化才是正事。
推薦閱讀:
※ZARA、優衣庫、H&M動作頻頻 開啟快時尚新零售之戰
※新零售案例
※阿里巴巴為什麼考慮收購 Rocket Internet 在巴基斯坦的零售業務?
※陪跑十年 蘇寧欲用場景互聯領跑新零售
※傳統零售陷入困局,該如何破解零售升級的陷阱? 雷彬.新零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