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學習曲線

15:學習曲線

來自專欄終身成長詞典66 人贊了文章

前置思考

請閱讀《樂羊子妻》中的一段故事,並思考:這給你什麼啟發?

羊子拜師求學一年後,回到家中。妻子跪起身,問他回來的緣故。

羊子說:「出行在外久了,心中想念家人,沒有別的特殊的事情。」

妻子聽後,就拿起刀,快步走到織機前說道:

「這些絲織品都是從蠶繭中生出,又在織機上織成。 一根絲、一根絲地積累起來,才達到一寸長,一寸一寸地積累,才能成丈成匹。

現在如果割斷這些正在織著的絲織品,那就無法成功織出布匹,遲延荒廢時光。

你積累學問,就應當每天都學到自己不懂的東西,以此成就自己的美德;如果中途就回來了,那同切斷這絲織品又有什麼不同呢?」

羊子被他妻子的話感動了,重新回去修完了自己的學業。

Q1:什麼是學習曲線?

A:

1、學習曲線(Learning curve),是一個組合概念,學習+曲線

曲線,與直線相對應,指的是方向連續變化的線。

學習是曲線的限定語,意即刻畫學習狀況的一種曲線。

組合起來,學習曲線有兩個涵義:

一是指經驗曲線,刻畫的是,隨著學習(練習)次數的增加,單位成本就會下降。

二是指學習上的S型曲線,是今天詞條探討的內容,指的是:

學習效果不是一條直線,筆直向前,而往往是曲線前進。

也就是說:努力與時間未必成正比,是非線性關係。

典型的學習曲線,學習成果隨著學習時長增加的變化情況,如下圖所示:

2、學習曲線分為3個區

第一個是緩慢開始區,第二個是加速提高區,第三個是高原區。根據這3個區,我們可以劃分不同人的學習狀態。

大部分人在「緩慢開始區」放棄

所謂的緩慢開始區,就是變化不大,觀察不出,覺得學習上的投入,沒有什麼產出。

為什麼會緩慢?

原因有很多,比如說,沒有獲取到優質的、合適的學習資源,也可能是閱讀質量不高,理解不到位,還可能是沒有整合到自身知識體系中。

諸如此類,可稱之為「萬事開頭難」。

要解決這些學習障礙,在針對性歸因後,找到解決方案,施行仍然需要花費相當的時間。因此,我們需要充分的耐心。

甚至,有時候會出現因為引入了新方法,不熟練,學習效率和工作效率反而降低的現象。

這個時候,我們對於「緩慢開始區」的緩慢,要有清晰的認識,保持信心,堅持到通過進入「加速提高區」的關鍵轉折點。

總的來說,身處「緩慢開始區」,我們要遵守的原則就是:「學,就對了;做,就對了。」

高原區是普通人才與一流人才的區分點

進入加速提高區時,很多人都能體會到成就感,有點欣欣然,但很快就會碰到高原區。

因為容易掌握的已經掌握,只留下難啃的骨頭,如果沒有目標感和系統觀,容易驕傲自滿,自我感覺良好,於是止步不前。

所謂的「職人」和「匠人」,就是一群永保謙虛之人,一群認為永遠都有改進空間之人。

克服高原反應,才能成為人才;能夠連續通過多個高原區的人,才能成為一流人才。

前置思考中,羊子的妻子用「織布」來類比學習,談的就是類似的道理,半途而廢,就成不了人才。

Q2:怎樣加速學習?

A:

1、完整實施學習過程

不少人對於學習的理解比較片面,以為讀完就是學習。如果持這種觀念,學習效果往往不好。

在精讀君看來,一個典型的學習過程,包括以下5個步驟。

獲取

意即,尋找優質的學習資源。比如說,在精讀微信公號上找到終身成長詞典;比如說根據選書的方法挑出優質書籍。

高質量的輸入,才可能有高質量的輸出。找到優質的、適合自己的學習資源,事半功倍。

但很多人在這方面花的時間和金錢,與該步驟的重要性相比,不成比例。這也體現了搜商的不足。

最後出現的結果往往是,隨大流學習,別人學什麼自己也學什麼,而不管適不適合;或者是貪圖便宜,免費學習資源存儲很多,但也就只是存儲而已。

閱讀

這裡的閱讀是廣義的,包括狹義的閱讀,以及聽音頻課,學視頻課,看現場演示等。

這一步的關鍵,如閱讀質量中所講,做一個「主動閱讀者」,帶著問題和目標去閱讀,運用分析閱讀和主題閱讀,來促進知識消化。

整合

意即:將閱讀的內容,連接並整合到自己既有的知識結構中去。這一步是夯實第二步閱讀的成果。

如果沒有做到這一步,即便在閱讀的當下,覺得收穫滿滿。所學知識也會變成碎片認知,難以被調用。

隨著時間的推移,如果沒有及時重溫,所學知識就會遵循艾賓浩斯遺忘曲線,慢慢淡忘。屆時,此前的閱讀,就好像從來沒有存在過的那樣。

要整合,比較實用的方法是,將學習成果輸出

如果寫不清楚,說明沒讀明白。如果沒有寫出與自身其它知識的聯繫,就沒有整合。

為了實現有質量的輸出,可以參考寫作流程讀書筆記,或者畫概念地圖、思維導圖、流程圖等。

應用

非虛構作品,往往會有Know-how等知識類型,通常有清晰的步驟,可以直接運用。

同時,即使是文學類的虛構類作品,也可以找到應用方向。例如,小說往往能夠提高我們對於人性的認知水平,並拓展我們的歷史觀。

問題只在於,很多人只滿足於看,而不願意去嘗試。

原因可能是,閱讀了新鮮內容,感覺到學習了新知識,成就感很強。而運用一個知識點,堅持不懈,直到變成技能,時間很長,也相對枯燥。

兩相對比,很多人就止步於閱讀和理解。

因此,精讀君的建議是,主動地自我提問:今天讀的這些內容,我可以怎麼用?

要知道,我們並不是電腦的硬碟,學習並不是把內容裝到硬碟上就了事,而是要爭取轉化為某個具體技能,或者是提高我們的認知深度。

在運用的過程中,我們要注意的是:

所學知識,自己可以在哪些方面去應用;基於什麼樣的假設,有什麼樣的前提,要具備哪些條件,採用什麼樣的方法,用什麼來驗證效果。

如果這些沒有梳理清楚,那就是盲動,而不是主動運用。

反思

在應用後進行效果檢討,這裡的執行原則,同樣是量化反饋。

反思閱讀整合時學到的知識和技能,是否經得起實踐的考驗。如果成功,轉化為經驗;如果失敗,總結成教訓。

反思後,修訂並整合到自身的知識體系中。在有疑惑之處,生成新的問題。

然後,再用這些新問題,來指導下一輪的學習,重新啟動「獲取」步驟,開始新一輪的學習循環。

2、多方法組合式學習

對於學習方式,很多人可能都有留意到,不同人傾向於不同的學習方式。

比如說,有些人是聽覺型,聽老師講,學習效果比較好。有些人是視覺型,看著文本,學習效果比較好。

這是有科學道理的。下圖是「學習金字塔」,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研究成果。

該圖用數字形式形象顯示了:採用不同的學習方式,學習者在兩周以後還能記住多少內容,意即:平均學習保持率。

首要的區別在於,是主動學習還是被動學習。

古時候的學習達人,並沒有現今這麼好的學習條件,仍然成為大家,原因就在於他們積極主動學習,在有限的學習資源中,深入思考。

其次的區別在於,不同的學習方式,有不同的學習效果,有低有高。圖中列的是一般情況,但每個個體的情況,又會有所不同。

不過,無論哪一種學習方式,即使是以教為學,都很難達到100%。為了提高學習質量和效率,最好的方式是,組合使用。

俗話說的:眼到、耳到、口到、手到,與此類似。多管齊下,總體最優。

3、針對薄弱刻意練習。

舒適區之所以舒適,就在於是在我們的能力圈內,運用自如。但停在舒適區,並不是學習。只有在舒適區外,才算學習。

遵循完整的學習流程,組合式學習,這的確會提高我們的學習效果。但前提是,我們要離開舒適區。

重複閱讀自己已經掌握的內容,指點評論,的確是很愉悅,但只會讓我們停在緩慢提高區的某個位置上,而不會讓我們往前進。

正如選書中精讀君所說的那樣,我們需要堅硬一點的閱讀。只有感覺到堅硬,理解起來有困難,才是學習。

而所謂的刻意練習,就是要針對自己知識體系的薄弱之處,持續練習,直到完全掌握為止。

比如說,我們練習打羽毛球,初步掌握後,很多人就會隨性打,這就是停留在舒適區。

而刻意練習則是,哪裡薄弱就堅持練哪裡。例如,發球不行,就一直練發球,這遠比對打單調、無聊,但只有這樣才是在學習區,才會進步。

否則,就一直在運用已經掌握的技巧,那就很難進步。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打了很長時間羽毛球,水平一直上不去的原因。

類似的,想要加速學習,就要每天都在學習區,每天進步一點點。

當然,這裡的執行原則仍然是,邁進學習區,而不是到恐慌區,那樣,難度太大,難以承受,很容易受打擊而放棄。

比如說,學習溝通課程,對於一個有點社交恐懼症的人來說,舒適區就是「宅」,「在公眾面前做演講」則是恐慌區,而學習區則是每周進行一到兩次實際溝通。

這裡的關鍵點,就是要持續給自己找點剛剛好的「不適」,因為從「不適」到「適」,就是學習的過程。

在詞條的最後,精讀君要強調的是:學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學習是曲線,不如直線那樣容易預測。

因此,在緩慢區、高原區時,我們首先要有耐心,不急躁。

接著我們去分析、去歸因,再針對性提升,從而過渡到下一個加速提高區,畫出第二條學習曲線(S型曲線)。

後置思考:

①你的學習過程典型嗎?你經常處於學習曲線的哪個區?

②你身邊能人加速學習的經驗,有哪些值得你借鑒學習?

作者:精讀君,《終身成長詞典》開發者。

每天精讀一個新概念,持續精進更好的自己。閱讀更多詞條,優化知識體系,請搜索微信小程序:終身成長詞典


推薦閱讀:

沒有一蹴而就,只有不斷積累
形象改造實例-夏日穿搭指南
內心的平靜是打開投資的秘鑰!
現在偷的懶,將來是要用一輩子還的
獨居筆記028:字裡行間,有我么?

TAG:學習方法 | 學習曲線 | 自我提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