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專訪|玉雕大師張小洋:赤子之心成就精品玉雕

名家專訪|玉雕大師張小洋:赤子之心成就精品玉雕

本文來自玉雕名家官網


蘇州玉雕是古老的漢族民間雕刻藝術,也是中國玉雕的發源地之一。早在明末宋應星所著的《天工開物》中就有記載「良玉雖集京師,工巧則推吳郡。」(註:吳郡即為今蘇州姑蘇區。)本次在昆明石博會上,由紅掌柜珠寶舉辦的玉雕名家展區就將來自蘇州的各大玉雕師匯聚在了一起,而我們也利用這個機會,對各個蘇派玉雕大師進行了專訪,與玉雕師品茗話玉。今天我們要為大家帶來的是關於玉雕名家——張小洋的專訪內容。

意外邂逅 成就二十年的緣分

張小洋,1979年出生於江蘇徐州,1999年入玉雕場老技師庄克來先生門下,自此正式踏上了長達二十年的琢玉之路。在進入玉雕行業以後 ,張小洋潛心學習玉石雕刻,後來還特意到蚌埠學習玉石浮雕技法,到2006年,又跟隨蘇工名家劉海港先生學習鑽研蘇工雕刻。

談及入行原因,張小洋表示,這完全是來自一次與玉雕的意外邂逅。「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看到了玉雕作品的加工過程。原本一塊平淡無奇的石頭,在玉雕師的打磨之下竟能變得如此美麗,當時的我內心受到了很大的衝擊,於是就有了成為玉雕師的想法,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雙手,『理其璞,而得寶焉』。」

如今已經入行二十年的張小洋,仍然對玉雕充滿了熱愛。他說自己能夠堅持做玉雕到現在,是因為自己在做的事情剛好就是自己喜歡的事。「我是發自內心的喜歡玉雕這件事」張小洋強調。

現在的張小洋不僅是蘇州有名的玉雕師,還是蘇州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滄浪區分會常務理事,蘇州市玉石文化行業協會南紅專業委員會理事,蘇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玉雕專業委員會會員,職業藝術品鑒定師等。其雕刻的作品,也先後獲得了「陸子岡杯」、「百花玉緣杯」等行業知名獎項。

和田玉花開見佛

琢玉不在材料 而在用心

秉承著「欲琢石,先問石」的玉雕理念,張小洋成立了自己的工作室,其玉雕作品主要以小件為主,山子、花鳥、器皿、人物均有涉及,使用的玉雕材料也包含了綠松石、南紅以及和田玉等。張小洋認為對於玉雕作品來說,材料始終只是一個載體,真正重要的是玉雕師通過這個載體呈現出來的工藝和藝術效果。

就像大家在購買書法作品或者繪畫作品時 ,都不會去在意紙墨的好壞,而是更在意於作品的藝術性。張小洋希望,有一天大家在選購玉雕作品時,也能像買字畫一樣,更多的是對匠人、對工藝、對藝術的認可,而不是在意料子的貴賤。

和田玉花開見佛側面

對於如今不太景氣的市場,張小洋反而覺得這是一個重整玉雕行業的契機。張小洋說,「以前市場環境好,在很多人眼裡,玉雕是一個很好賺錢的行業,你只要隨便雕一雕,就能把錢賺到手,這就導致了整個玉雕行業沒有人肯靜下心來認真鑽研工藝、藝術,也不願意花時間去創造、創新,大家都埋著頭做商品,沒人肯做作品。而這兩年玉雕行情不好了以後,反而大家可以有大量的時間靜下心來,把心思用到創作、創新上面,把玉雕的工藝做到最極致。這就是市場反過來影響我們這些做工藝做手藝的人的結果導向。」

綠松石佛影福來吊墜

玉雕就是不斷學習的過程

說到作為玉雕師最重要的能力,張小洋認為是學習。他舉列說:「當初引領我入門的那件帶給我很大衝擊力的玉雕作品,等我真正進入玉雕這個行當以後,我才發現它其實離真正好的玉雕作品還差很遠,好看是好看,但是缺乏藝術性。」張小洋認為,當你真正的用心學習,不斷的積累學識,開闊視野以後,你能看到的美和發掘的美就更多了,層次也會更豐富。尤其是對玉雕的工藝、藝術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以後,對同一件作品又會有不同的看法,而不再只是局限於其表面所呈現的東西。「做玉雕,做藝術,都是要不停學習的,所謂學無止境。」張小洋說道。

南紅香插

對於紅掌柜旗下的玉雕名家項目,張小洋也表達了自己的看法。現在的時代是以營銷為主的時代,所以對於玉雕師的推廣和宣傳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可能有人會認為這樣會讓玉雕師變得浮躁,讓玉雕作品失去靈氣,但張小洋認為結果恰恰相反。當玉雕師被更多人熟知以後,他其實壓力會更大,對於自己的玉雕作品也會有更高的要求。所以隨著玉雕名家項目的推廣,以後勢必會出現一大批高品質的玉雕師。


推薦閱讀:

獨山玉雕 精品
揚州玉雕大師作品賞析
紐約佳士得秋拍將推「歐洲私人珍藏玉雕」專場
佛像藝術與佛教題材玉雕(上)
玉雕預備軍或將斷層,「千萬手臂」恐將難造

TAG:和田玉 | 綠松石 | 玉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