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文的「北洋人生」
4 人贊了文章
原文發表於微信公眾號ID:彰武大都督(zhangwudadudu)
姜文的「北洋三部曲」終章《邪不壓正》(改編自小說《俠隱》)馬上就要上映了。之所以有「北洋三部曲」的說法,是因為這三部作品都發生在北洋軍閥統治時期(1912~1928年)。
《讓子彈飛》發生在北洋時期南部中國(四川)。
《一步之遙》發生在北洋時期東部中國(上海)。
《邪不壓正》發生在北洋時期北部中國(北京)。
姜文是中國電影界的鬼才導演,在他導演生涯的六部電影中,發生在北洋時期的故事就有三部。不知為何,姜文會對北洋時期如此感興趣。
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和革命者,或許他的骨子裡想要成為一個亂世英雄,也許他是屬於那個時代的。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姜文的「北洋三部曲」和他的「北洋人生」。
「讓子彈飛一會兒」
姜文是一個有著強烈表達慾望和藝術追求的導演,他從來不刻意追求和迎合市場。跪著掙錢,他覺得很他媽寒磣。
2010年,姜文執導的第四部電影,「北洋三部曲」的第一部,《讓子彈飛》,在口碑和票房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按照張牧之(張麻子)的話說,他站著把錢掙了。
《讓子彈飛》表面上講了一個土匪消滅惡霸的故事。故事發生在北洋時期,軍閥混戰的四川。這裡的大小軍閥名義上聽從北洋政府號令,實則割據地方。四川儼然是一個獨立王國。
軍閥、官吏、豪紳搜刮民財,政府賣官鬻爵,百姓民不聊生。鵝城就是這個時代的縮影。
張牧之早年跟隨蔡鍔參加革命,後來蔡鍔病死,軍閥混戰。他心灰意冷,只得浪跡江湖、落草為寇,成為了嘯聚山林的麻匪「張麻子」。
張牧之帶領手下兄弟劫了一列火車,車上坐的是買官後帶著夫人和師爺準備上任的縣長馬邦德。馬邦德為了活命,謊稱自己是湯師爺,並表示只要縣長上任,就能拿到錢。於是張牧之決定假冒縣長,去鵝城上任。
在鵝城,張牧之和湯師爺(馬邦德)遇到了隻手遮天的惡霸黃四郎。在經歷了暴打武教頭、六子慘死、鴻門宴、縣衙槍戰、綁架黃四郎(替身)、真假麻匪、出城剿匪等等與黃四郎的諸次較量後,六子、老二、師爺、夫人相繼慘死。張牧之決心殺回鵝城,徹底剷除黃四郎,最終發動群眾的力量,扳倒了黃四郎。
而勝利後,他的兄弟們卻離開他去了上海,成為了新的既得利益者。只留他一個人孤獨地繼續革命。
《讓子彈飛》雖然有明確的時代背景,卻又像一個發生在鵝城的童話寓言故事。
張牧之代表了堅定的革命者形象,他早年投身革命。而革命勝利後,獲益的卻是那些革命中的投機者。
他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的理想是,公平,公平還是他媽的公平。
革命理想無法實現,他選擇浪跡江湖、歸隱山林。而當遇到革命的獲利者和投機者黃四郎後,他決心重新拾起革命的熱情。黃四郎被打倒了,但革命還遠遠沒有成功。
黃四郎是一個張狂跋扈的舊時代當權者,出身豪紳家庭,還有可能留學東洋。他早年在旁邊親眼目睹了辛亥革命的發生,成為了革命的投機者。從大清到民國,他一直是一個既得利益者和剝削者。在與革命者張牧之的較量中,敗在了張牧之的腳下。然而千萬諸如黃四郎的人,何時才能真正被推翻?
湯師爺(馬邦德)則是一個唯利是圖,在兩派勢力間權衡利弊、搖擺不定的江湖騙子。他與張牧之從宿敵變成了莫逆之交,即使搖擺不定,但我相信他的內心是站在張牧之這邊的。雖然在他的心裡,這個土匪是鬥不過黃四郎的。
他在死前說有兩件事騙了張麻子。我覺得第一件是他曾出賣過張牧之,老二的死跟他有關;第二件是他所謂的妻兒是假的,是他為了給自己留後路,來騙錢的。
湯師爺死了,張牧之燒掉了麻匪面具。
「你沒了,張麻子也沒了,真的也沒了,假的也沒了。」
他決定不再穿著張麻子的外衣,不再做隱於山林的麻匪,他要重新做回徹底的革命者,將黃四郎連根拔起。
鵝城有一群逆來順受、搖擺不定的百姓。他們都赤裸上身,麻木不仁、沒有尊嚴地活著。
千百年來,百姓有逆來順受的本性,也有揭竿而起的基因。在看到黃四郎(替身)被殺後,革命熱情被徹底點燃,紛紛揭竿而起。
然而他們沖向碉樓,卻只是顧著哄搶東西。張牧之雖然發動了群眾,但人民的思想還沒有被喚醒。
還有那一群卑躬屈膝的狗奴才,在舊主人被打倒時,會迅速倒向新主人的腳下。曾經的走狗武教頭,在哄搶黃四郎碉樓時反而沖在了最前面,成了最革命的那一個。
革命彷彿勝利了,但張牧之的兄弟們卻只是那個時代的普通人,那些曾經快意恩仇,有勇有謀的麻匪去了上海,成為了將來的「黃四郎」。
張牧之是一個徹底的革命者,革命尚未成功,我輩仍需努力。只有他一個人看到了理想,只有他一個人在孤獨地追求。
《讓子彈飛》相對比姜文的前作《太陽照常升起》,是一部大家都能看懂的片子,但誰也不敢說,完全看懂了。姜文有個理念叫做事做到「七成」,《讓子彈飛》的內涵,我們看懂的也許還不到七成。上映那麼多年後,依然有眾多的影迷不厭其煩地對它進行解讀。
《讓子彈飛》彷彿是一個象徵大於寫實的寓言故事,有很強烈的話劇感。電影中有很多荒誕的元素和與眾不同的黑色幽默。很多台詞也都充滿了隱喻和內涵。
電影最終還有很多未言明的故事情節,給人留下了無限遐想的空間,這也是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所在。
優秀的藝術品,從它創造出來那一刻起,就不再屬於藝術家,而屬於觀眾。這一點,我相信,《讓子彈飛》是做到了。
「To be or not to be」
時隔四年後,姜文推出了「北洋三部曲」的第二部,《一步之遙》。然而這次,卻在票房和口碑上雙雙失利,成為姜文導演生涯中口碑最差的一部作品。絕大多數人表示沒有看懂,不知所云。
To be or not to be?影片以《哈姆雷特》的經典獨白開場。這是一部關於抉擇的電影。接著是一段對《教父》的致敬,還有一段馬走日因大清亡了而自責的獨白。
故事從武大帥的兒子武七說起,武七找馬走日幫忙洗白貪污的軍費,馬走日提議,辦一場花國選美大賽。並煽動觀眾,將花國總統頒給了情人完顏英。聲勢浩大的花國選美大賽讓馬走日和發小項飛田聲名鵲起。
一天夜裡馬走日與完顏英在大街上飆車,第二天馬走日在車禍現場醒來,而完顏英已經死了。
驚慌失措的馬走日,想找武大帥的女兒,自己愛慕的好友武六幫忙,卻在大帥府發現了被關起來的發小項飛田。項飛田與武七貪污軍費被大帥發現,將要被處決。
馬走日猶豫再三,不顧自己的麻煩,還是求大帥放了項飛田。面對武六,馬走日欲言又止,還是沒有說出自己想要求救的事,而是開始了亡命天涯。
完顏英死亡的新聞不脛而走,馬走日成為最大的嫌疑犯。處事精明的在項飛田將捉拿馬走日當做加官進爵的籌碼,一對莫逆之交變成了生死宿敵。
時隔兩年,馬走日的案件被以訛傳訛,戲劇明星王天王將其改編成一出惡俗話劇,一炮而紅。隱姓埋名的馬走日不堪忍受王天王對完顏的侮辱,暴打王天王,最終落網。
了解到馬走日冤情後的武六,決定要救出馬走日。而項飛田卻不顧往日恩情,慫恿武七,一心要置馬走日於死地。
在武大帥娶小老婆的婚禮上,武六救走了馬走日。眾人隨後追趕而來。最終在一個風車前,馬走日不願拖累武六,挺身而出,從容赴死。死前還在重複著那段大清亡了的獨白。
這部電影很像一部舞台劇,信息量過大,還加入了旁白、黑白默片、百老匯歌舞等表達形式。
前半段的花國選美大賽令人眼花繚亂,精彩紛呈,滿屏都是白花花的大腿,彷彿是在看一部歌舞劇。有人說姜文是在諷刺當今的選秀與直播,而我覺得這並不是。「花國選美大賽」的情節其實是由民國奇案「閻瑞生案」改編而來。
「閻瑞生案」是北洋時期上海最著名的案件,當年舞女選美的花國大選轟動一時。不久後,獲得「花國總理」稱號的舞女王蓮英被謀殺,最終兇手閻瑞生被槍決。「花國選美大賽」的故事雖然看似荒誕,確是那個年代真實發生的故事。
「閻瑞生案」被多次改變為戲劇、電影等藝術形式。郭德綱也曾說過單口相聲《槍斃閻瑞生》。
電影中的馬走日是一個前清老貴族,是一個講究和體面的人。他在新時代,沒有趨炎附勢。在「誤殺」完顏英後,他寧願亡命天涯,也沒有利用武六的關係為自己洗脫罪名。但卻在王天王侮辱完顏名譽之時,他不惜拼上性命也要暴打王天王。
我本以為這是他作為落魄貴族對最後一點尊嚴的堅持,士可殺不可辱。而當他對武六坦露心聲時我才明白,原來他是對完顏的死充滿了悔恨和自責,他是為了維護完顏的名譽,為了給死去的完顏最後的尊嚴。
「我沒有殺完顏,完顏是因我而死,槍斃我,我不冤枉。可是完顏,不應該受辱罵,她是個體面的人,她是個要強的人。」
而同樣身為前清貴族的項飛田,卻成為了新勢力的走狗。他恩將仇報,將抓捕馬走日當做加官進爵的籌碼。
一個走日,一個飛田,在棋盤上僅僅一步之遙。但兩個人的命運,一個身敗名裂,一個如魚得水。To be or not to be?這麼活還是那麼活,兩種不同的抉擇,兩種不同的人生。
很多觀眾都覺得《一步之遙》看不懂,覺得整個故事十分荒誕,不知所云。特別是對於喜歡總結中心思想的中國觀眾,竟總結不齣電影想要表達什麼。票房和口碑雙雙失利也是在所難免了。
姜文在一次採訪中曾解釋道,戲劇理論主要分為兩派,即俄國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以及德國的布萊希特體系。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體系是以內心體驗為核心的戲劇體系,講究表演真實反映生活,讓觀眾產生身臨其境的共鳴感。這也是目前主流電影的手法。
而布萊希特體系則強調陌生化的「間離」效果,讓觀眾置身事外,有種圍觀的既視感。
這兩種戲劇理論的區別,我認為倒很像是遊戲中的第一人稱和第三人稱視角。
《一步之遙》無疑是屬於後者。其實電影的故事本身並不算十分荒誕。只是其中運用了過於誇張和荒誕的台詞,與大量超現實主義元素。給人很強烈的不真實感和荒誕感。
無論是隱喻愛情,隱喻政治,還是隱喻個人和國家的命運,甚至可以解讀為一部中國近代史。《一步之遙》都是姜文內心最真誠的表達。
一部無法獲得大眾審美認可的電影,應該不能算是一部成功的作品。但我依然願意尊重姜文的藝術追求。
姜文的「北洋人生」
在「北洋三部曲」之前,姜文還拍出了三部改變中國影史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鬼子來了》和《太陽照常升起》。
姜文導演的電影數量不多,卻每一部都堪稱精品。他的作品中帶有強烈的表達慾望。正如前面提到的那樣,他的作品裡充滿了大量的荒誕、超現實元素,以及各種隱喻。
有人說電影是全世界人都能看懂的藝術,但有時觀眾往往看不懂姜文在說什麼。但按照姜文的話說,總有一天觀眾會懂得,等他懂的那天再回想,會覺得老薑真對得起我。
姜文曾說:把一個電影寫的有起承轉合、有聲有色、有滋有味,不難。但想通過一個電影的方式,試圖表達一點對生活、生命的感受,這樣的機會很難得。
正是由於這樣的追求,他的作品才會如此天馬行空。電影是造夢的藝術,失去了做夢的能力,才令人恐懼。
時隔4年,「北洋三部曲」最終篇《邪不壓正》終於要上映了。相信這個發生在北洋的故事,依然能讓我感到驚喜。
我喜愛姜文的藝術,也喜歡這個風雲變幻的北洋時代,我相信還有更多的故事等待姜文去挖掘。
我期待姜文繼續他的「北洋人生」,期待他帶給我們的驚喜。即使我們又一次看不懂,但我相信,他會給我們翻譯翻譯什麼他媽的叫他媽的驚喜!
姜文的「北洋人生」推薦閱讀:
※送給姜文的掌聲,居然在《一步之遙》開場時就用完了
※大部分電影的評價非好即壞,為何唯獨姜文卻總讓人爭論?
※同父同母不同命,姜文、姜武感情態度大不同,一個情種,一個鍾情
※讓姜文飛起來
※和羅晉姐弟戀,與姜文玩曖昧,40歲離婚,剃光頭,如今她還戀上小17歲鮮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