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對孩子的態度,才是孩子後天性格養成的關鍵
當孩子漸漸懂事的時候,天天都會面臨社交問題,比如見了鄰居有沒有打招呼,玩具店非要買玩具,和好朋友一起玩照樣有N多斷不清的官司。作為孩子的第一監護人來說肯定一個頭兩個大,養個娃比寫十份報告還要難。即使讀了書千千萬的方法論,到了實際環境中難免暴露自己的「真性情」來「對付」孩子。
作為全職媽媽也經歷過無數抓耳撓腮的時候,好在邊學邊思考總結幾點有用的建議,給需要的家長參考。
- 看上別人的玩具,非要拿著玩怎麼辦?
即使你家裡玩具堆積如山,在外面也難逃孩子看上人家的玩具,並且非要玩一下的時候。
1、先蹲下來告訴孩子界限原則,東西是別人的,想要必須經過詢問,這一過程需要獨自完成。在你蹲下來和他溝通的時候,孩子能意識到你關注到他的情緒與需求,並且願意和他一起解決這個問題,在心理上已經滿足了一小半。
2、溝通過程中如果對方不願意借予,孩子的哭鬧不能停止的時候,家長可以適度參與。
「借給我們看一下立馬還給你可以嗎?」
「你的玩具真酷,給阿姨看看是什麼牌子的,回頭給他買個一樣的你們一起玩,可以嗎?」
諸如此類,孩子的天性可以適當滿足,這有助於建立自信心。
假如你的孩子哭鬧不止,情緒難以平復,那麼他多半是紅色性格,對於紅色性格的孩子家長盡量不要太刻意控制或改變其想法,可以參與其中幫助。通常這種情況下,孩子拿到玩具後,看一眼立刻就會換回去,他只是需要滿足一下自己的心理需求。
教育不是在孩子情緒失控時,而是等到他平靜後再告訴他,什麼是對什麼是錯,這樣就會事半功倍。
- 在玩具店看上一個玩具,哭鬧著非得要買。
對於稍大點的孩子家長來說,這種情況簡直就和出門堵車一樣頻繁,面對店員、其他不明情況的家長來說,你絕對就是「後爹後媽」的典範,恨不得立馬找個地洞鑽進去。
平時就要給孩子滲透,不是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在家裡可以通過讓孩子做少量家務或力所能及的事情來換取自己想要的東西,孩子會建立一個概念,想要的東西必須通過努力才能得到。
場景切換回玩具店,孩子鬧著要玩具,更甚者可能提著玩具就跑了。這時候你還是要蹲下來,可以試著讓孩子給你講講這是個什麼玩具?怎麼玩的?等等,那麼他的情緒就會從「媽媽買給我買」切換出來。結果分為兩種:
- 講解的過程頭頭是道,你應該高興,孩子很有主見,並且喜歡鑽研,這方面要給予肯定,適當給與誇獎。然後就到我們的談判開始了。列遊戲規則,喜歡這個玩具需要付出什麼勞動,等我們完成後一起將這個玩具帶回家。得到你的讚賞後,孩子的情緒是幸福的,再談條件就比較容易,而且真心喜歡的是玩具可以買回家。
- 說不出所以然,反正就是要,那就是佔有慾在作祟,我們就該給他出主意了:
「我們先了解下這個玩具怎麼玩?」
「我好像記得關於這個玩具有個電影,我們先回去看看多了解一下。」
「那天看到隔壁哥哥玩這個玩具,見到他問問怎麼玩好嗎?」
等等類似的說法。
總而言之,在理解孩子需求,並接納孩子情緒的前提下,婉轉的切換他的思路,這樣孩子就不會一直哭鬧,弄得雙方都比較尷尬,孩子逐漸也會建立遊戲規則,「東西是需要買的,有得到就必須有付出」。
- 你對孩子的說話方式,成為孩子的口頭禪。
跟孩子相處的時間多了,很容易發現你經常說的話成為孩子嘴裡的常見詞,所以面對牙牙學語的孩子,家長的說話方式一定要注意。
這一點很多家庭都已經在重視,和別的小朋友打交道,或搶玩具時,多數家長都能做出適當的謙讓,讓小孩的世界能和平相處,然而背過其他家長,教育自己孩子時確實表情猙獰,言語粗魯,覺得對自己的孩子就應該嚴厲點。
前幾天我就遇到這樣的孩子,當我在場時和Eason玩的很融洽,背過我卻偷偷的欺負Eason,開始發現時我沒有作聲偷偷觀察,後來就問為什麼這樣做?孩子的回答讓我不出意料因為Eason不聽話,為什麼不聽話,講不出所以然,不按照她的思路去玩耍的都被她定義為不聽話,背過家長就可以欺負。
過了幾分鐘,不出意外等到這個孩子的家長,和別的家長聊天時文明禮貌,轉過身對自己孩子說話時大聲呵斥,語音粗魯,並且控制欲也很強。
我要提醒家長們,在孩子面前要樹立正確的三觀,做到言行一致,即使有憤怒的時候盡量避開孩子,盡量不要控制孩子,應該順勢引導。
面對被別的大孩子欺負,我是這樣告訴Eason的,別的小朋友做錯的,必須當面大聲指出,質問「為什麼打我?」,回擊的氣勢一定要拿出來,一般情況下同齡的孩子們面對大聲質問時不敢再次動手。
發文時間有限,這次的總結就先到此。歡迎家長們互相討論~
推薦閱讀:
※「雅安實踐」探路城市為兒童設計
※教特殊孩子的兒歌訓練
※孩子的防拐教育,迫在眉睫!
※如何與1歲寶寶對話?
※窮養富養,都比不上這15條教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