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做自己」
08-15
什麼是「做自己」
當每個人都可以以「內容」的形式存在,把對外界的一切舉動概括為「作品」時,不管他們有沒有意識到,每個人事實上都成了文化的載體,他們的一舉一動都是在輸出文化,只不過,大多數人輸出的是被他者灌輸的文化:政府灌輸給民眾民族自豪感,企業灌輸給員工安分守己積極上進,家長灌輸給孩子要買房買車找個安穩的工作……大多數人聽了,明白了,照做了,哦了……然後總覺得缺點什麼。 小時候常看周星馳的電影,但是等到《美人魚》上映後的很長一段時間我都沒有想著去看,因為網上關於影片的差評不少,我不想再一次被國產片欺騙。但是最終,我還是忍不住「周星馳」這三個字的誘惑,邁進了電影院:等到燈光暗下,聲音響起,從電影第一個帶口音的台詞,從電影的第一個畫面開始,心裡就慢慢開始坦然,直到那隻大叔裝扮的美人魚終於從魚缸里爬出來,並被打到街上,被扯下褲子露出半個屁股時,我確信,這就是周星馳的電影。同樣的,王家衛,侯孝賢,蔡明亮,金基德,寺山修司,讓-皮埃爾·熱內,無不如此,你一看,就知道,哦……這是他們自己的東西,別人取代不了。 我也是希望可以像那些人一樣,不受局限於他者的文化,讓自己心中無處安放的暗流可以流經洪荒天宇平野大江,然後匯聚在一個隱蔽的低處蓄成一窪越來越好的「內容」,通過經驗,知識和時間的積累凝結成好的「作品」,經由「手藝人」的技藝打撈出去發揚光大,傳播屬於自己的文化。「做自己」,不僅僅是「be yourself」,而且還是「make yourself.」而傳播自己的文化,希冀的也僅僅是當你和別人表達時換來的不是面紅耳赤的爭辯,而是一個默契的會心的微笑。
推薦閱讀:
來自專欄讓思考成為一種習慣6 人贊了文章
每次春節回家,都免不了要被父母,親戚,同學,朋友詢問我到底在做什麼。從有限的渠道所獲取的信息而言,他們大概很難把我這幾年在做的事情歸納成一個成體系的工作。
旅行,出書,拍紀錄片,寫劇本,跟導演;偶爾做一些好玩的網路小短片,經常滿亞洲飛,有時候像是在做生意?有時候又像是在經營一家公司?網紅,電影,音樂,娛樂?新媒體?什麼是新媒體?最近好像又開始在弄一個微信公眾號,喂,所以你到底在做什麼?問的人越來越多,感興趣的人也越來越多,為了中和掉空氣中迷茫著的濃烈的好奇,把所有的答案都收集完之後,他們會發現…其實…我一直在做的都是「自己」。 這幾年的生活經歷一直在變化,但是自己的生活狀態卻相差無幾,因為我有一條關於生命的方針,自始至終,它都沒有變過:從幾年前向學校遞出的第一份休學申請開始,我就希望可以更多地了解這個世界,同時,也更多地了解自己。在《世相》上曾經看過一段特別棒的話,大致的描述是你在生命中會經歷很多事,每件事都是有顏色的,熱情的是紅色,平和的是綠色,憂傷的是藍色等等。你在經歷這些事情的時候,身上就會慢慢混合不同的顏色,它們經過時間的作用,最終在身上沉澱出你自己的成色。於是,我開慢慢意識到自己在逐漸凝結出一個屬於自己的「內容」,並且,我希望這個「內容」可以變得越來越好。
大概去年七八月份的時候,我利用閑暇的時間做了幾個小視頻,沒想到發出去之後在自己的朋友圈收穫了上百個好評,並且還被推薦到了一些視頻平台的首頁。平台上觀眾,反饋密密麻麻,這不僅讓我興奮得難以入眠,還開始讓我決定對原有的生命方針進行一些補充:不再僅僅是要成為一個越來越好的「內容」,而且還是要將這些內容呈現出來,變成好的「作品」。在我看來任何可以向外界輸出信息的方式都視為作品的表現形式,所以「作品」可以是你和別人的一次對話,可以是一段文字;可以是一張照片,一段視頻,一段音樂;美術,建築,造型,表演……無所不可。我想要去學習那些精湛的技巧去表現自己的內容,但是後來發現每一項技能都需要長時間的磨練來積累,絕非一朝一夕之工。這多少有些讓人氣餒。不過,後來我意識到,其實每個人的「存在」就是他自己的作品。「我」,就是我的作品。如果我在和一個人交談,那麼我就在閱讀他的作品,以面對面的方式;同時,他也在閱讀「我」,一個提煉了20多年尚沒定型的,我的作品。只是,這樣面對面進行閱讀的作品形式終究是小眾的,不便於流通,每個人的時間也無法允許他閱讀全世界幾十億的「作品」。所以更討巧的辦法是將這類粗糲的「作品」進行再加工,打磨成普通人日常理解的作品。由此便不難理解很多文藝創作者為什麼要去到鄉間田野,去感受生命,去接觸這些原初的素材,捕獲為靈感,進行自己的創作。(回復公眾號:加工廠)。 於是,我也逐漸開始樂於嘗試和不同的「手藝人」去接觸,去探討,去合作,借用他們的技藝和表達方式,去呈現我們的內容:可以是一本書,是一幅畫,可以是一張照片,是一段旅行,一個APP,一首音樂;可以是一家公司,一個共同體,可以是一個家庭,一個孩子,一個家族……(腦洞打開後收不住了)順便也再次感謝庄醬油同學可以理解我的想法,並幫我設計logo,以此自勉可以做更好的「自己」。
(附上對父母的幾句話:但是話說回來,無論是「做自己」還是「做別人」,應對父母和親戚最終都不可避免地要陷入對現實問題的討論中去,比如現在賺多少錢啊,買房買車了嗎,啥時候娶老婆啊,這是他們身上流傳著的文化。 我一直把「賺錢」作為一件優先順序靠後的事,它是一件有了「賺錢的能力」之後才有必要去做的事,只有等你有能力讓花出去的每一筆錢變成更高收入的回報之後,生活所需之外多餘存款才是有價值的。不然給你一百萬你打算怎麼花?給你五百萬你打算怎麼花?給你一千萬呢?不希望坐吃山空?那是否有能力以此賺到更多的錢?所以,在學會「賺錢」之前,我更願意把所有的收入都投資在自己身上,多嘗試沒做過的事,學習更多的經驗和技能(包括上面投資能力),結交更多的「手藝人」,並且期待合作出更多代表「自己」的打動人心的「好作品」。
) PS:微信搜索「x++間隔游」,了解一種新的做自己的方式。微信公眾號:x-plus-plushttp://weixin.qq.com/r/jztRSUzEDRFyrQgq926d (二維碼自動識別)
推薦閱讀:
※(2)關於100分的一些思考
※走過 1000 倍成長背後最慘一年 KPI 只完成不到 20﹪!愛奇藝創辦人龔宇創業 18 年的思考...
※美容院顧客稀少,老闆如何思考解決?
※漫談換位思考
※[裁判一得(第46期)]張 華:《刑法修正案(八)》若干條文解讀與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