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國文學的巨匠 托爾斯泰

俄國文學的巨匠 托爾斯泰

來自專欄玖爺的哲學筆記52 人贊了文章

托爾斯泰那三部最重要的作品,六十年代的《戰爭與和平》,七十年代的《安娜·卡列尼娜》和八十年代的《復活》,幾乎可以說是耳熟能詳了。這三部哪一部最有代表性,還是很難決定的,不過由於以現實主義為基本盤的中國小說評論傳統,對後兩部自然是更看重的,也有細緻的分析,所以就將其後兩本單獨拿出來作總結吧。

老實說我個人更偏好歷史題材,但是我們站在21世紀回望19世紀那時的現實主義小說,難道不是和看歷史題材一樣的嗎?19世紀歐美的資本主義初興時期的社會,對於我們來說也不過是歷史而已,又怎能抱著「現實主義」的教條不放呢?

我的朋友葉落嘗試寫作奇幻,它採用的背景是18世紀末19世紀初法國大革命前的歷史,主角以紅衣主教黎塞留為原型,而我的另一個朋友朋友大少提供歷史知識和細節。如果一本使用超自然的設定要素(比如魔法與龍)的小說,內部形成了一個獨立的世界,這個世界還和真實的歷史有千絲萬縷的聯繫,那我們又有什麼理由不認為它是,在某種程度上,是「現實主義」的呢?

冬蟄意:小指頭、封建制與架空文學的「真實」?

zhuanlan.zhihu.com圖標

於是現實主義就這樣從它初始的樸素的「經驗現實主義」,僅僅指小說能反映現實生活(批判現實主義屬於這一類現實主義的一個特殊分支),變成了一種創作思路和創作方法。任何成熟的小說都必須是現實主義的,因為其滲透了一整套組織作品內部的「現實主義手法」。

|生平和創作

托爾斯泰出身於俄國一戶農莊貴族,受過良好的教育,曾就讀喀山大學。後來退學回到自家的農莊,嘗試在自家進行農莊改革,但是沒有成功,之後參軍。

50年代發表自傳體小說三部曲《童年》《少年》《青年》,寫貴族青年尼古林卡的個人成長。一方面寫惡劣的貴族生活作為外界環境對青年的腐蝕,另一方面寫個人的道德修養可以克服外界環境的影響。本書細膩地寫出了主角的性格和感情變化,展示了作者心理分析的才能。

50年代還有短篇小說集《塞瓦斯托波爾故事》,寫克里米亞戰爭,將貴族軍官和下層士兵進行對照。本書是戰爭題材,顯示出史詩式的敘事風格,初步展現出以後構思《戰爭與和平》的創作才情。另一篇自傳體小說《一個地主的早晨》則取材於作者自己進行的農莊改革,寫青年地主聶赫留道夫回到自家的莊園進行改革,企圖幫助農民脫貧,但是卻得不到農民的理解。小說寫出了小莊園內農民的普遍貧困,揭示了地主和農民之間的對立。

1862年托爾斯泰和當地名醫的女兒索菲亞結婚,婚姻生活幸福。63開始,托爾斯泰專心從事文學創作,有中篇《哥薩克》問世。這部中篇寫貴族青年奧列寧厭倦了貴族生活,於是來到高加索山民中體驗淳樸的日子,但是最終無法適應,返回貴族社會。人物的心理描寫和廣闊的社會背景描寫相結合,為之後寫作《戰爭與和平》做了準備。本文也有自傳性質,從中顯然可以看到浪漫主義敘事的影響。

63年到69年,托爾斯泰寫作了《戰爭與和平》,本書使他成為世界文壇的大師級人物。小說以四個貴族家庭為線索,從戰爭和和平兩個角度表現俄羅斯民族同拿破崙侵略者的衛國戰爭,寫俄國社會制度與其人民的矛盾。

小說著重對安德烈、彼埃爾和娜塔莎三個主要人物做了塑造,以此來回答貴族的命運和出路問題。

安德烈出身於名門望族,在戰爭中認識到真正英雄是堅守陣地的平凡士兵,生活的意義就是要接近人民,最後死於一次會戰當中,死前接受了福音書中博愛的宗教道德。彼埃爾是一個不滿於自己生活的花花公子,在戰俘營里接受了宿命論和宗教博愛思想,並因此獲得靈魂拯救。娜塔莎一開始受到風流生活的誘惑,險些墮落,但是後來很快擺脫出來,成為一個理想中的賢妻良母,並在莫斯科撤退中表現出高尚的品德。

對待衛國戰爭和人民的態度是作者評判人物的標準,也是作家思想的集中體現。作者嚴厲批判那些遠離人民,不關心祖國命運的上層宮廷貴族,將外省的莊園小貴族加以美化,認為他們才是貴族中的清流。

本作品沒有什麼太突出的地方,但是能把極為繁雜的事件和人物加以妥善安排,敘事功力可見一斑。總的來說本書構思宏偉,敘述氣勢磅礴,文筆描寫,尤其是人物心理分析也很卓越,除了有時長篇大段的議論有點煩人之外,整體還是很強的。

70年代有《安娜·卡列尼娜》,寫完此書後,托爾斯泰思想進行了一次徹底的轉變,完全站在了宗法制農奴的一側,形成了自己「不以暴力形式抗惡」和「道德自我修養」為中心的「托爾斯泰主義」,這在他的很多論文中都有顯示。

這個轉變因此催生了他八十年代九十年代的創作激情,這段時間他有很多作品問世,重要的有劇本《黑暗的勢力》,寫農民尼基塔不擇手段獲取金錢的經歷,反映了資本主義對宗法制農村樸素道德的摧殘。還有《克萊采奏鳴曲》,這本書是《安娜卡列尼娜》關於婚姻和愛情主題的發展,認為生命的意義在同情慾作鬥爭,禁慾就是解決人生問題的辦法,具有很強的東正教色彩。

90年代有《復活》,這本書是托爾斯泰的總結之作,藝術成就很高。

托爾斯泰創作的突出特點有二,一個是全景式的史詩敘事,另一個是細膩的心理描寫,敘事的驚人廣度和人物內心的細膩刻畫交相輝映,藝術上非常全面。車爾尼雪夫斯基將他寫人物心理的描寫概括為「心靈辯證法」,列寧對他作品中反映的社會生活尤為讚賞。

|《安娜·卡列尼娜》

小說被認為是托爾斯泰在藝術表現方面最為成功的一部,歷來受到文學史家的交口稱讚。

小說採用了雙線並行的結構,一條線寫安娜和沃倫斯基的愛情,展現彼得堡上層社會的生活,另一條線寫列文的探索及其與吉提的婚姻,展現了宗法制農村的生活。安娜不滿足於自己的婚姻生活,追求真誠的愛情,於是公開同青年軍官沃倫斯基結合,這引發了普遍的非難和侮辱。面對這種道德圍攻,沃倫斯基害怕這會影響自己的前程,於是拋棄了安娜,使安娜在付出了一切的情況下,也沒能收穫自由的愛情,在絕望中卧軌自殺。另一條線寫進步貴族列文的探索,他一方面探索莊園的改革,另一方面探索人生的意義。最後庄園改革失敗,列文在宗教和幸福的家庭生活中找到了人生意義。

劇情結構上比較少見,被稱為「拱形結構」。兩條主線大體上是相互獨立的,並沒有什麼突出的聯繫,除了奧勃朗斯基和道麗的家庭能直接將兩條線相連接(這就是所謂的交匯的拱頂),兩條線是平行發展的。但是兩條線的關係實際上是相互對稱的,安娜和列文兩人構成了最完美的對照,兩邊的人物各自在每個領域都達成相互對比,因而在主題上隱隱構成一個整體。這種結構拓展了事件之間的關係,很有獨創性。

人物上安娜和列文的形象很突出。

安娜是一個具有個性解放思想的貴族婦女,不滿於封建婚姻,想要追求自由的愛情。托爾斯泰認同她追求自由的精神,認為她的悲劇是由普遍虛偽的環境造成的,批判性很強。但是他又指責安娜缺乏責任心,行事過於放蕩,還安排了另一條線的吉提來與之對比。

列文則是一個力圖保持宗法制莊園基礎的地主,企圖用地主農民共同參股的集體經濟形式來進行改革,但卻失敗了。失敗後陷入絕望和悲觀主義,這是得到了幸福家庭生活的安撫,還從手下一個農民那裡領悟了博愛的宗教美德,人生的意義就在於進行道德的自我完善,於是獲得了心靈的平靜。這樣一個開明地主反映了作者的「托爾斯泰主義」。

托爾斯泰的人塑強調一個變化過程和強烈的情感矛盾,被稱為「心靈辯證法」。安娜對自由愛情的追求和列文對農民問題以及價值實現問題的探索是一個整體的過程,而在每次變化過程中複雜而激蕩的心理使得這種變化尤為可信,也就是,做出來了「人物弧線」。

小說的環境背景也很重要,本書主要寫家庭題材,但是家庭的衝突是和時代背景結合在一起的。安娜線的背景重點放在批判上層貴族的墮落上,彼得堡的三個社交集團,卡列寧為代表的政府官吏集團是一群冷漠僵化的官僚機器,伊萬諾夫伯爵夫人為代表的老年貴族集團體現出極度的虛偽,另一個青年貴族集團則崇尚放蕩和享樂。而列文線所處的外省社會處於「一切都翻了個身,一切都剛剛開始安排」的轉型期,舊的封建宗法制正在崩壞,資本主義制度正在建設當中,封建農奴制的莊園難以為繼,每一個人都陷入對前途的恐懼。而樸素的舊道德則受到金錢秩序的衝擊,道德也處於崩壞狀態。

小說的思想就是所謂的「托爾斯泰主義」,崇尚用宗教和道德來解決一切的問題。托爾斯泰主義有對資產階級樸素道德的追求,對自由獨立人格持有同情的態度,但是整體上還是趨於保守的。

小說的文筆體現在人塑上,對於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行為細節的描寫尤為帶勁,而且突破了以前心理描寫通常是富有理性和條理的定勢,突出了心理話語間斷跳躍等非理性的流動,比如安娜卧軌之前的心理描寫就很典型。

本書在托爾斯泰的創作中起到了承上啟下的作用,小說的批判加深了,但還沒有達到後期的深度,煩人的道德說教變多了,但還沒有到《復活》那麼嚴重。很多人物形象均為托爾斯泰創作常用的人物,比如探索出路的外省年輕貴族,比如年老有德的宗法制農民等。

另外,我還有一點要說的,為什麼19世紀的女性人格解放通常被放在愛情敘事中,以追求自由戀愛和融洽家庭的形式出現?性別正是通過固定的敘事模式而執行它的操演的,男性可以在職業等方面追求自我實現,但是女性卻只能被限制在愛情敘事中,所謂男頻類型和女頻類型的刻板的劃分正反映了深刻的性別偏見。

|《復活》

《復活》是托爾斯泰一生創作的總結,是其晚期創作的精髓。

故事寫善良的貴族青年聶赫留朵夫受到外界影響而墮落,誘姦了自己一直喜歡的瑪絲洛娃,之後又對其始亂終棄,使其在社會中不斷沉淪,淪為妓女。瑪絲洛娃在這段經歷中變得麻木不仁道德腐化,被捲入一場案子里,無辜蒙冤被判處流放。法庭上聶赫留朵夫重逢了瑪絲洛娃,在驚恐中將其判為流放,之後良心覺醒,四處為瑪絲洛娃奔走。在這段歷程中,兩人都經歷了靈魂的洗禮,在努力脫罪卻無效的情況下,兩人共赴西伯利亞並結婚。

小說劇情並不跌宕起伏,結構也不封閉,托爾斯泰刻意避免了戲劇性的高潮和結局,人物的命運如同生活一樣連綿無盡。這種情節結構使得小說能夠承載更為廣泛的社會內容,通過主線展現的是接力棒一般的人物和走馬燈一般的事件,將十八世紀末俄國社會各個層面的生活都展現出來。

人物上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的形象豐滿而複雜。

聶赫留朵夫開始是一個正直高尚的貴族青年,懷有淳樸的愛情,但是周圍的社會環境使其被腐化了,墮落成一個典型的自私自利者,誘姦並拋棄了自己的初戀。而在法庭上與舊愛的相遇驚醒了他的靈魂,在為瑪絲洛娃的奔走中了解到監獄囚犯普遍無辜和法律制度的黑暗,於是憤而與自己的階級決裂,完成了自己的救贖。

瑪絲洛娃在少女時代是個天真可愛的姑娘,但是只是因為階級出身就被聶赫留朵夫看作是享樂的工具,被始亂終棄以後又被趕出莊園,在社會上漂泊的她最終淪落妓女,性格變得輕佻孱弱。在監獄中的日子裡,她有感於聶赫留朵夫的變化,還同周圍的獄友患難與共,從而獲得了新生,同覺醒的聶赫留朵夫一起去了西伯利亞。

這兩個人的人塑手法大體上發展了《安娜卡列尼娜》的手法,重在人物弧光和複雜的情感激蕩,兩個主要的人物經歷了從純潔到墮落再到覺醒的歷程,而心中複雜的二元結構(種種善惡之間的鬥爭)也豐富了人物的形象。而在群像上看,人塑的安排主要突出人物間的對比。

這本書是托爾斯泰作品中社會批判色彩最重的一本書,作者甚至於放棄了部分劇情上的完整性結構和戲劇性效果,只為了能更好地表現社會面貌。對於統治制度的各個方面,托爾斯泰都進行了批判。法律制度上參與審判,決定囚犯命運的法院工作人員各個昏庸,而整個法律制度也呈現出對人民的壓迫。宗教上批判官方教會的虛偽和罪惡,宗教神聖的外袍下面隱藏的全是罪惡,這引起了沙皇的強烈不滿,於是監獄祈禱一章被完全刪節乾淨。而地主和農民之間的矛盾也很尖銳,在土地私有制的狀況下,農奴制的改革帶來的反而是農民的普遍赤貧。

思想性上除了表現對社會的批判以外,托爾斯泰自己的保守思想更明顯一點。「托爾斯泰主義」把希望歸結於道德修養和自我完善,以及宗教上的寬恕和博愛,長篇大論的說教蠻影響閱讀的。

文筆上當然有托爾斯泰一貫的心理描寫這一優點,但是本書還突出一個諷刺筆法,多種多樣的諷刺手法極大地增強了本書在社會背景設定描寫上的批判效果。

推薦閱讀:

人靠什麼活著 〔俄〕列夫·托爾斯泰
「我從哪裡來,為什麼在這裡,明天要去哪?」
[俄]列夫·托爾斯泰/裴家勤譯:窮人
托爾斯泰的history model and its validation
列夫·托爾斯泰名言(197條)

TAG:俄羅斯文學 | 文學 | 列夫·托爾斯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