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人文經典共讀空間:發起人寄語
6 人贊了文章
大學應該是青春的園子。
這時,體魄伸展,矯捷強健,精神和內心的力量也如花朵怒放;這時候人擺脫了顢頇懵懂,開始敏感聰慧,彷彿每樣的感官知覺都會放大所有的刺激,色彩燦爛,聲音交響,心思萬端,熱情歡樂。同時世界也向著青春打開,各樣的神奇奧秘,各樣的領地,各樣的可能性,彷彿每一樣都值得人在其中馳騁一生。
但僅僅是弱冠華年不足以算是青春,正如僅僅有學子匯聚於青蔥校園還算不得就是青春的樂園。若不能擺脫對於名利權勢的孜孜以求,患得患失,出見師長則察言觀色,逢迎取巧,交於同儕則勢利刻薄,殘忍卑鄙,居於內室則沉溺網路,玩物喪志,這就不僅不是青春,反而是行屍走肉,不僅暴殄天物,荒廢青春,甚至連此後的成年,也不過是生命的廢墟和餘燼。
真正的青春,還必須有友誼,必須有活潑心智的訓練,也必須有激情煥發的競技,俾能有助於形成有效的判斷力和正直的操守,以及溫良豐厚的性情,為一生持守的基業。友誼,正是其中的關鍵,相交於天,相交於古人,相交於師長,相交於朋友。今日校園中純全友誼的缺乏,堪稱為青春之殤。
所謂友誼,是指人作為位格性的存在與他位格的共有和相交,人藉此而成為人,藉此而生髮活力,藉此而聯結於社會。
星夜仰天而禱問,面壁俯心而省思,身體力行而精業事人,心領神會而知天達運,誠篤謙恭,克己畏天,固然是生命深蘊的根基;寢饋典籍,玩味意旨,神交於古代賢人,也格外為發展心智德行所必須,這些本都是大學的實意。若再蒙學有所得、成就斐然的前輩學者如父如兄,推薦書籍,梳理線索,闡發微義,指點迷津,則近水樓台,事半功倍,何幸如此!
除此以外,還須有同輩友朋,三五成群,秉性各異,志趣相投,奇文共賞,疑義相析,砥礪論辯,情思激蕩,互教共學,亦師亦友。腹有詩書,心無鄙吝,如此心性才德,悄然內育,人脈益友,蔚然外成,一生根基,已備於此。
十餘年前,我們三五同仁,有感這一局面的亟待改變,聯絡學界朋輩,精為編選,推出了四卷本的《大學精神檔案》叢書(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4年7月版),銷行一時,成就一段學界佳話,也欣慰地看到了許多青年學子因這套書而經歷的成長 與改變。時至今日,作為《大學精神檔案》的傳承和延伸,更是出於對人文精神在大學內外日益失落的擔憂,我們發起這一閱讀推動計劃,選出一系列經典,并力圖形成組合個人閱讀、講座、小組討論、專文寫作和發表、研討會等模式在內的一套閱讀推動體系,不期於影響社會成就波瀾,惟願為有心有份的少年俊彥守護青春,不求人數多寡,若能為六七數人有一二分的助益,微心已足。 其要旨有三:
第一,古典人文指向。人文學的指向乃是回到根源(Ad Fontes),我們以中西文明之源頭,也就是以中國先秦的儒家經典和老莊著作,以及西方希臘羅馬文化中影響巨大的典籍為主要研讀內容。關注古典知識是因為其特徵:
質樸和直觀——雖然形成的時代久遠,但並不複雜難解,反而是更加基於人類基本的生命體驗,質樸、直觀、直接,使一個有基本思考理解能力的人無需專門知識也能得窺堂奧,而且古典知識雖然簡單,卻成為各種深奧智慧的入門。
專註核心問題——善是什麼,正義是什麼,幸福是什麼,合理的社會秩序是什麼,中西聖賢都極有深度地專註於這些核心問題來發問辨析,論題事關重大,是人類亘古不變的根本問題。
原型——其概念和模式成為原型,深刻地模塑了其後的世界,實實在在是理解後世紛紜萬象所必須的基礎。
第二,互教共學。我們期待的學習過程既不同於學校的課業課程,有教師講授、學生作業和考試,也不同於鬆散的個人讀書或者網上的讀書群,而是形成互教共學小組,輔以教師輔導、講座和研討會等激勵機制,直接閱讀原典, 理解大意後自有心得,再加以背景、主題、結構等的輔讀和指導,以及各樣的討論交流。
第三,求真的心志。願共同立下尋求真理、愛真理、行真理的心志。讀書固然於自我發展有非凡的助益,但讀書的目標畢竟是求知求真,而非金屋玉顏,其他只是或者相隨的紅利,但於今之世,愛真理者要格外有勇決的心志尋求真知,堅持真理,縱不能獨挽狂瀾,也要能拒絕隨從邪惡,這也是求知的真諦。
推薦閱讀:
※世界見聞錄-6 自然風光,動植物趣聞,人文紀實
※《法然上人文鈔》
※小王子故事關鍵詞解讀 第十章
※人文社科聯合書單·2016年3月丨書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