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霞客每天都吃什麼?住哪兒?從大數據語義分析看《徐霞客遊記》的細節

徐霞客每天都吃什麼?住哪兒?從大數據語義分析看《徐霞客遊記》的細節

9 人贊了文章

本文作者:常雪松,北京清華同衡規劃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旅遊所

一、寫在前面的話

馬上又是一年一度的中國旅遊日(每年5月19日),之所以將這天定為中國旅遊日,與中國古代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和文學家徐霞客有密切關係

徐霞客出生在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市)一個有名的富庶之家,書香門第,自幼飽讀詩書,但他不喜仕途,少年便立下「大丈夫當朝碧海而暮蒼梧」的旅行大志,徐霞客一生遊歷時間達24年,足跡遍及今19個省、市、自治區,行程超過5萬公里。總結下來,徐霞客一生的遊覽經歷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28歲以前的紀游準備階段。重點放在研讀祖國的地理文化遺產,並憑興趣遊覽太湖、泰山等地,沒有留下遊記。

第二階段:28歲(1613)至48歲(1633)的紀游前段,歷時20年,遊覽了浙、閩、黃山和北方的嵩山、五台、華山、恆山諸名山。但遊記僅寫了一卷,約佔全書的十分之一。

第三階段:51歲(1636)至54歲(1639)為紀游後段,歷時4年,遊覽了浙江、江蘇、湖廣、雲貴等江南大山巨川,寫下了9卷遊記。

徐霞客生前寫下的諸多遊記,他本人並沒有將這些遊記整理成冊,他去世後別人將這些著作搜集整理成《徐霞客遊記》。除佚散者外,遺有60餘萬字遊記資料,世傳本有10卷、12卷、20卷等數種。這些遊記對地理、水文、地質、植物等現象,均作了詳細記錄,在地理學和文學上做出卓有價值的貢獻。

5月19日正是徐霞客寫下第一篇遊記的日子,為了紀念這部鴻篇巨著,中國旅遊日定在這一天。在今年的中國旅遊日即將到來的時刻,希望以此篇文章表達對偉大先人的緬懷敬意。

二、這篇文章會做怎樣的分析?

對於《徐霞客遊記》的分析研究已經眾多,但基本屬於整體評述或者專項研究,對於遊記通篇的細節研究很少,主要原因在於遊記原文超過60萬字,對每一字句的細節理解已經超出人力範圍。此次研究希望利用大數據語義分析手段對《徐霞客遊記》進行一次全新的嘗試和解讀。主要分析和結論將涉及:

  • 徐霞客一路上都在哪兒吃飯,和誰一起,吃些什麼?
  • 徐霞客每天都住在哪兒?環境怎麼樣?他的遊記是在哪些住處寫成的?
  • 除了行走,徐霞客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什麼?
  • 徐霞客一路都買了哪些紀念品?
  • 遊記透露出的諸多細枝末節如何反映整個大明王朝的命數?

儘管徐霞客遊記已經屬於白話文學範疇,但畢竟明朝與現代的語言習慣有很大差別,因此在沒有專業詞庫和分析經驗的基礎上,我們選擇了譯文進行分析,版本是朱惠榮先生的《徐霞客遊記全譯》。

三、徐霞客一路的伙食問題

首先下個斷論:徐霞客完完全全不是一個吃貨。

徐霞客一路上最主要吃飯的地方不是大飯店,不是當地特色菜館也不是連鎖快餐店,而是——寺廟。徐霞客通常以拜訪寺廟的名義留在那裡解決餐飲,這其中徐霞客用到一個高頻詞「施捨」,可以看出徐霞客並沒有得到平等和舒適的待遇,而且徐霞客對「燒火做飯」的過程很關注,似乎也經常參與其中。這些都或多或少看出徐大俠旅途並沒有享受到很好的餐飲「服務」。

何以至此?用餐時間的高頻關聯詞提供了答案。

文章中出現了大量的「急忙」與「吃飯」的共現片語,而且還有很多「二里」、「三里」和「五里」的詞,返回原文查看,這些詞基本是描述他在遊覽完成後通常會再急著趕幾里路才能找到吃飯的地方。徐霞客遊覽的都是深山老林,即便再走三里五里也不一定能返回配套服務相對完善的城區,只能找到位於「山頂」、「峽谷」、「山嶺」的寺廟,所以,徐霞客大多時候是被迫接受寺廟並不舒服的餐飲,是被遊覽時間和當時貧瘠的旅遊服務設施所迫。

當然除了寺廟,徐霞客還是有一些比較舒服的進餐環境的,比如旅館和農家,在這些地方吃飯,不但飯食質量提升,而且經常還會有飯後茶可供享用,甚至心情好的時候,徐霞客還會在「晚上」買一點酒肉回來,和「挑夫」、「腳夫」和「顧仆」一起小酌幾杯,當然按照徐霞客的想法這种放松也往往包含著對跟隨他艱辛一路的隨從的「犒勞」。

另外一個問題是徐霞客到底每天都在吃什麼?

進而延伸到明朝時候的民間食材如何?

從整體高頻關聯詞來看,徐霞客的主食是米飯,配以蔬菜和肉類。但是具體的蔬菜和肉食類型並不是徐霞客描寫的重點,這也說明,他對餐飲相對隨意的態度。為了完全弄清楚這個問題,我們將原文所有的高頻詞進行詞性和社會屬性歸類,篩選得出一張食材表。

徐霞客吃的最多的肉類是魚肉,而且種類相當豐富,從原文看,包括:鯉魚、卿魚、香魚、螂魚、綠級魚、金線魚、青魚、白魚、隨龍魚、蜻魚、黑魚、竹魚等。除了魚之外,雞肉和牛肉等也是徐霞客主要的肉類食材。這側面反應出,在明朝,至少在明朝的南方省份,豬肉和羊肉的流行程度不及雞肉和牛肉更不及魚肉。

根據史料記載,豬肉在明朝時候逐漸開始流行,萬曆年間,豬肉一斤要0.018-0.02兩紋銀,而一斤牛肉則只要0.013-0.015兩紋銀,所以價格因素也可能是限制徐霞客和普通老百姓選擇牛肉更普遍的原因。

徐霞客提到最多的蔬菜包括竹筍、韭菜和芹菜等,吃的最多的水果是荔枝和龍眼,另外,松子成為徐霞客認為最美味的零食小吃。

關於餐飲還有一件事比較有意思,就是早餐。雖然徐霞客對午飯或者晚飯往往不那麼如意,或者他本身也不是很在乎,但卻極其重視早餐。語義圖可以看出,他對早餐的相關描述佔據了很大部分。為了趕更多路,徐霞客往往「雞一叫」、」「「天一亮」甚至「黎明」時分就要起床準備出發,但是不論多麼著急,他都必須吃過早餐再出發,以致不惜讓「船夫」、「馬幫」等為此而等待。從這一點,不得不說,徐霞客是為位養生專家,為常常不吃早餐弄壞胃口的現代人立下了好榜樣。

四、徐霞客的住宿環境

比起餐飲,徐霞客的住宿環境並沒有多大改善。

「縣城」的「旅館」是他最主要也是最舒服的住宿地點,他往往在「傍晚」時候「抵達」旅館,徐霞客抵達旅館後,一般就不再出門,連飯食都直接在旅店內解決,之後他會挑選「樓上」的「房間」入住,在那裡開始他的重要工作——寫「日記」。

所以,現在我們知道,《徐霞客遊記》這部曠世著作的大部分是完成於一個個旅店的二樓房間。正是因為安靜和相對舒適的住宿環境,讓徐霞客詳實和完整地記錄了他的整個旅程,可惜徐霞客對於這些旅店的名字所提甚少,不然又是一處處人氣旺盛的文化旅遊景點。

值得注意的是,徐霞客在旅店裡寫下的文字,除了日記外,還有很重要的一部分內容是——家信。雖然徐霞客在外遊走二十有四年,但是他對家鄉的思念,對親人的感情卻從未減弱,據原文的記載,這些信多是夜深人靜,徐霞客輾轉反側之時寫就,望月懷遠的情緒必定使這一封封家書包含著沉甸甸的牽掛,聯繫著相隔千里之遙的徐大俠和他的至親。這些信的內容已經無從知曉,但有理由相信,這些信必然包含有如「吾妻安否?」「吾兒讀書否?」這樣樸實和日常的問候,思之令人動容。

除了旅店,寺廟再次成為徐霞客無奈的選擇,「茅屋」、「竹樓」里的一張「床鋪」成了徐霞客的「寄宿」之地。另外,「當地人」也常常在天色比較晚的時候向徐大俠伸出援助之手,給他安排「房屋」。儘管這些住宿條件不及縣城旅店舒服,但畢竟有屋子,有床鋪,更慘的時候,徐霞客只能住在「船上」,甚至露天的「荒山野嶺」。

另外,徐霞客並不是一位輕裝上陣的背包客,他的「行李」很多也很重要,因此不論餐飲維度還是住宿維度的關鍵詞都反應出他為了這些行李僱傭挑夫、腳夫等隨從的現象。

五、徐霞客靠什麼走完全程?

在沒有現代交通工具的幫助下,徐霞客是如何走完他的旅程的呢?對原文的字頻進行統計,提取了關於交通的關鍵詞。

徐霞客這一路主要的交通工具是他的兩條腿,「行」以及與之相關的「走」、「布」等字出現的數量占所有交通類關鍵字的比例超過70%。所以儘管有人說徐霞客24年走了5萬公里並不算遠(這樣的評價顯然是參照了現代交通系統的尺度),但是這5萬公里的70%是靠雙腿走出來的,而且是在以上那種食宿環境下完成,所以徐霞客是真正意義上用腳步丈量祖國河山的第一人,這樣的壯舉,值得所有後人敬仰。

舟船是徐霞客藉助最多的外力交通工具,比騾馬驢等高出很多,這說明在路況和交通工具都比較差的古代,中國南方省份充分利用河流豐富的優勢開發處方便、快捷和複雜的水路交通體系。

以上便是徐霞客旅行中「食住行」三個最基礎的部分,對於旅遊六要素的後三個「游購娛」中的「遊覽」的研究已有很多,徐霞客主要的遊覽對象是祖國各地的山川河流、民俗風情和土著文化等。

徐霞客的旅程中並沒有太多的「娛樂」活動,一方面他志不在此,出行目的主要是多欣賞山水;另一方面,很多時候「被困」深山老林的寺廟道觀,與和尚共餐,與道士同寢,所謂娛樂活動大概也就只有參禪悟道了。

因此,就剩下「購物」:

六、徐霞客都買些什麼紀念品?

出乎意料也在情理之中的是,徐霞客購買最多的東西是大米,與之相關的還有魚、柴火、香蕉、橘子、衣服和火把等,對於一路上風餐露宿的徐大俠,生存應用之物應該才是購物清單上的最必需和奢侈的物品吧。

由於購買的多是日常用品,採購地點也多是「城鎮」的「店鋪」、「市集」和其它相關「市場」,而且這些市集很多都是臨水而建,所以,徐霞客往往是坐船前往,等船「停泊」「靠岸」後再上岸進行購置。徐霞客還有一個重要賣家是「和尚」。所以,即使徐霞客經常在寺廟解決食宿,接受施捨,但也不總是能免費,有時也需付一點「費用」,不過從出現最多的費用相關辭彙是「銅錢」和「文」來看,這種費用通常不會太多。徐大俠經常在「中午」逛市場購買東西,有時候也在「下午」或「晚上」,依時間安排和興緻而定。

當然除了生存必需品,徐霞客也偶爾買一些紀念品,提到最多的是「石頭」和「扇子」,這和徐霞客的文人氣質是相符合的。

說完了徐霞客旅程中的具體細節,接下來分析一個比較宏觀的問題,這個問題可能連徐霞客本人也沒有意識到,那就是:

七、《徐霞客遊記》揭露出的明朝走向衰敗直至滅亡的證據

徐霞客生於1587年,現在看來,這是一個特殊的時期,因為徐霞客誕生後第二年即是明朝萬曆十五年。

按照黃仁宇先生著作《萬曆十五年》所述,雖然這一年在明朝歷史上看起來並無大事發生,但從大歷史觀看,正是這一年的諸多小事,奠定了大明王朝的滅亡。徐霞客正誕生在這樣一個對於明朝帝國乃至整個中國歷史都極其重要的轉折時期,直至他50歲完成全部旅程時候,大明王朝的衰敗之氣愈顯嚴重,而徐霞客遊記中的諸多內容都反應出了這一點。

自古中國王朝的衰敗先兆無外乎政治腐朽、社會動蕩;民不聊生、人心浮動;強番悍夷,軍隊散漫;體制僵化,不思進取等。

對反映涉及當時政治、人民生活、統治階級和起義暴動等的相關描述進行輔助詞群提取後再進行情感分析。超過60%的相關描述為負面情緒結果,這一結果屬於整體很消極。

對消極描述進行高頻關鍵詞統計,發現盜賊、叛軍、土司、軍隊、官吏是主要的主語名詞,與之對應的謂語多是擄掠、搜刮、搶劫、賄賂、反叛、作亂等,而主要的地理名詞是廣西和雲南。

徐霞客旅程中多次被盜、被搶、被勒索敲詐,甚至威脅安全,他親眼看見以土司為首的邊境勢力糜爛腐朽,互相殘殺;看見軍隊組織混亂,懶散僵化;看見沿途各地王爺窮奢極欲,搜刮民脂;看見農民紛紛揭竿起義,暴亂不斷;也看見刁民趁人之危,敲詐勒索。徐霞客不加粉飾,真實記錄下一切。

這些都說明徐霞客時代的南方諸省早已不再是一片祥和盛世,而是上層腐敗暴戾、下層水深火熱、軍隊散漫、邊番強悍、叛亂不斷、民風彪悍的一片亂世之狀。這些似乎每個時代或多或少有之的小問題加在一起就敲響了大明王朝走向滅亡的喪鐘。

八、總結一下

朱惠榮老師說,《徐霞客遊記》是導遊手冊,是地學百科全書,是歷史實錄,也是文學名著。這些是讓它成為曠世著作,為後人傳頌的基礎。更可貴之處在於,因為這部書的完整、真實和詳細的描述,為後人研究當時社會諸多細節留下線索。

在5月19日中國旅遊日這個與徐霞客千絲萬縷的日子到來之際,希望通過此文讓更多人了解《徐霞客遊記》,了解他為後人留下的文化遺產。


推薦閱讀:

【國學典籍】《徐霞客遊記》---楚游日記十四
【國學典籍】《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二十三
《徐霞客遊記》十二

TAG:大數據 | 徐霞客 | 旅行遊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