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學習方法應該是這樣的

好的學習方法應該是這樣的

來自專欄悟恩說事|公眾號kokyo985 人贊了文章

好的學習方法應該是這樣的

文 | 悟恩 圖 | 花瓣網

01

新媒體的興起是好事。

紙媒式微的事實,多年前已見端倪。

彼時,看書不如看電視爽,刷論文不如刷怪爽,如果不是新媒體尤其是智能手機與移動網路的普及,我們的閱讀量未必有今天這麼大

——現如今,只要有台智能手機,關注了幾個公眾號,一天總會瀏覽幾篇文章,也算是看了期刊雜誌的幾頁紙了。

然而,正如「已知圓」的擴大會造成「未知周長」的延長一樣,你懂的越多,會發現自己不懂的,則更多。

前幾天幫發小搬東西,搬完東西就一起去沐足解乏。

那個技師聽發小說我是寫東西的,就問我有沒有聽過某知識APP,說幾天前有個客人也來洗腳,那客人從頭到尾都戴著耳機聽APP的音頻,還向她推薦,說這個APP讓TA學到很多東西。

視界擴充的同時,知識的焦慮感,匱乏感甚至饑渴感也緊隨而至。

然而,這種焦慮、匱乏與饑渴,未必是必需且於己有益的。

02

我直接訪問過的富商(加上一些文化藝術界的大家)有100個左右,這些人年齡在二十多到七八十歲不等:

前者占極少數,以富二代為主;後者才是白手起家的。

說說後者。

這些大商因為兒時身處的時代背景的原因,大多是被生活所迫而早早出來工作、創業。也因此沒有機會受過太多的教育。

其中一個L生很年輕,幾年前受訪時才五十歲左右。

他出生於貧困農村,按他說,兒時窮得連飯都吃不飽。

只有走出去,才有出路。

於是跟著老鄉到廣州打工。

先是跟著老鄉在十三行的服裝城做苦力。每天或拖著板車,或扛著黑色大塑料袋,擠過熙熙攘攘的人群,穿越狹窄的過道。

來來去去,揮汗如雨。

攢了一點錢,開始單幹。

見牛仔褲熱銷,於是選擇做牛仔褲。

在市郊的城中村租了廠房(說是廠房,不過是幾層的小居民樓)。工藝也很落後,從牛仔布的染色到牛仔褲後期的破洞、磨白、抽絲,純靠手工。

按L的說法,那時候身上都帶著一股染料味。染料還浸入手上的皮膚,手指都變藍了。

生產,銷售,送貨,早出晚歸。

就這樣,L賺到了他人生中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桶金。

直至上世紀九十年代初,VCD、DVD面世、熱銷,L生也緊隨市場風潮,開廠生產VCD等小家電,生意極其火爆。

火爆到什麼程度呢?名副其實的供不應求——來拿貨的經銷商都是先交款,半個月甚至個把月後才能提到貨。

因為轉型迅速,節奏也踏得准,L生的企業成功轉型,而且開始迅速擴張。

如今,L的電子廠在華南地區已經是數一數二的大廠,不但為國內外很多知名品牌做OEM,也有了自己的品牌——當然不容易,發展過程中少不了驚濤駭浪。這裡不表。

而L生,也成了L董。

那次訪問,我問過L一個問題:現在覺得最遺憾的是什麼?

L幾乎是不假思索地回答:沒讀多少書,覺得自己的知識不夠用。

L並非特例。不少鉅賈(尤其年紀較大的)都在受訪時發出過這樣的感嘆。

我當然相信他們的話是真誠的。

但與此同時,我也認為,他們是把「知識」簡單地看做是書本的理論,或者說,過於看重書本的理論了(當然也有「缺什麼想什麼」的心理因素在作祟)。

實際上,他們自身踐行的成功經驗,可能比他們考個學位,看多一百本書更有價值與意義。

因為他們已經找到了專屬的、適合他們的成功路徑,這於他們,才是最寶貴的。

03

知識要發揮效用,少不了「內化」二字。

何為內化?在我看來,可以分兩個方面。

一是針對自身需求,讓知識體系化、系統化,達致一門深入,專且精。

除卻我這種通過寫文謀生的人(說難聽點是以販賣知識、思想為生的人,某APP當然也不例外。於我們而言,多看多寫是基本功課),你要取得進步,應該在學習時有所側重。

如你是做運營的,那應該重點學學與營銷、用戶心理、經濟等與之相關的專業知識,其他方面作為輔助即可。

如同大學分專業,工作則分領域。

在現實生活中,與其做個「礴」而不精的萬金油,還不如成為某個領域的專家,那樣你的價值指數才能迅速飆升(《價值=精通×稀缺×交易》)

知識面廣當然是好事,但在追求知識面之前,請先像李嘉誠那樣(《李嘉誠的讀書方法》),系統地、成系列地學。

先一門深入,再順勢拓展,內化的效果才會好。

書是看不完的,知識也是學不完的,甭說現有的知識已經汗牛充棟,更有每天不斷更新、補充的呢,即便窮盡一生,又能學幾何?

你這也學,那也學,學了又不能用或者用不起來,看似努力到感天動地,其實只是在消費自己的時間。

二是通過親身實踐,拋棄不適用的。

理論用在實踐上的效果,也是因人而異的。

現在很流行講自律,如幾點起床,幾點睡覺,看幾頁書,跑多少公里,但同樣是一套計劃,用在不同人的身上,會發生不同的結果。

有的人本來生活、工作節奏就挺好的,中午工作效率更高,卻偏偏要跟著改變,結果反而大不如前。

無論多麼高大上的理論,發現在自己身上不適用,就應該果斷拋棄,直到找到適合的,就一以貫之。

其實說到底,以上兩點可以合併為一點說,那就是:適合自己的。

通過學習,找到、運用適合自己的那一套,而不是別人認為對的那一套。

像我訪問過的那些大商,儘管他們沒有讀過多少書,但他們其實已經找到了那一條適合他們的成功之路,這才是他們最寶貴的財富。

這些財富,是他們看多少書,讀多少高精尖的理論,都未必學得到的——即便他們某些專業知識有所欠缺,但他們的統籌管理、整合資源、進賢用能的能力,足以彌補。

總之,法無定法,條條大路通羅馬,於個人而言,在專、精的路上,找到適合自己的,一路走到底,才是對自己最有裨益的。

而毫無章法,左一棒子右一榔頭,看似在知識的海洋里遨遊,其實是被知識的海洋湮沒,這樣學來的東西,頂多在茶餘飯後多一些談資而已,並無大用。

學習與生活,本不應該是割裂的。

為了學習,丟了生活,..像《讀書讀成強迫症?教你迅速成長讀書法,絕對乾貨!》文里說的那個家庭主婦那樣,為了讀書把日常生活都荒廢了,就更是南轅北轍了。

讀書當然不能太功利,但在時間有限的前提下,以學習、進步為前提的讀書,講講方法,總不會錯。

我是悟恩(公號kokyo98),共勉。

註:本文說的是學習的方法,把讀書當消遣的不在此列。

推薦閱讀:

優秀的人都是怎樣讀書?
學習大咖的整體性學習方法介紹
閱讀使人獲得力量
《我懂你的知識焦慮》讀書筆記
解惑 | 如何做一本書的思維導圖

TAG:學習方法 | 高效學習 | 讀書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