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確對待自閉娃開口之前的「沉默期」
7 人贊了文章
2016年1月24日:
孩子語言的習得是個非常複雜的過程。我們經常認為能說會道的孩子聰明,而面對沉默不語的自閉娃,則非常焦慮他們的語言能力。對於自閉娃語言能力的習得,或許這個「聰」字的構成能給我們一點啟示。「聰」字左邊是個大大的「耳」,意味著「聽」的重要性。右邊有「口」有「心」,證明有了大量聽力的輸入和積累,「口」頭表達就會變得相對容易,而語言習得經歷了由「耳」輸入,再到「口」輸出的過程,自然也就會熟稔於「心」。
打這個比方我是想說,作為家長,我們一定要正確對待自閉娃開口之前的「沉默期」。語言習得的前提首先是讓孩子具備一定的聽覺敏感度以及大量的聽覺輸入,讓孩子盡量多地儲備一些基本的聽覺辭彙,這些積累和儲備正是促成孩子開口說話的關鍵因素。
語言習得的理論有這樣幾種假說。早期學者認為語言習得的前提是要有輸入。基於這個觀點,我們大量地跟孩子說話,為孩子讀兒歌、講故事等等正是增加語言輸入的機會。後來有學者對語言輸入的理論進行了修正,認為只是單純的輸入並不能保證語言習得的發生。輸入是有條件的,一定是孩子能夠理解的內容,也就是可理解性輸入,所以我們跟孩子的對話不能抽象,不應拔高,一定要根據孩子現有的水平選擇合適的表達方式,否則再多的輸入也只是做無用功。舉個例子,孩子能聽懂「喝水」,就別一定要求孩子明白「去把杯子里的水喝掉」。
其實,每個孩子在學習開口表達之前都會有一段「沉默期」。正常孩子兩歲左右開始說話,兩歲之前就是他們的「沉默期」。在這個時期,大量的聽覺輸入刺激著孩子的感知和認知經驗,直到孩子有足夠多的儲備了,語言就也就自然而然地產生了。自閉娃也是一樣,只是他們的「沉默期」相對更長。在這個時期,家長最正確的干預方式就是為孩子建立語言與事物之間的關係,跟孩子做的每一件事都盡量簡單明了地說給孩子聽!只有足夠的語言輸入的積累,才能最終促成語言輸出的形成。所以,在自閉娃的「沉默期」,我們不要總是憂心忡忡孩子能不能開口,而應該多問問自己,我為孩子的開口做了哪些準備,我給孩子輸入的語言信息是否足夠多到可以讓孩子的語言從量變到質變產生飛躍?只要持之以恆對孩子進行可理解性輸入,再輔以各種口唇及氣息的訓練,絕大部分自閉娃是能夠開口表達的。
我的一位美國朋友,她的孩子從一歲半左右開始進行干預,到5歲多才出語言,我還聽說過一個自閉娃到12歲才開始說話。可見,每個孩子「沉默期」的時間跨度不等。但是,只要堅持,總有一天你會守得收穫!
推薦閱讀:
※對自閉症兒童早期干預訓練幾點建議
※孤獨症兒和腦癱兒開發語言的區別訓練
※自閉症介紹
※嬰幼兒語言發展參照表
TAG:自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