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一定是除了愛丁堡之外最酷的城市
4 人贊了文章
之前給過自己一個25歲之前的to do list,其實並不長,結果現在看來,只有一項是真正完成的:「去一次英國」。不僅這次去了英國,還是豪華超額完成了我的理想,連愛爾蘭也一起去了。感謝我床友的理解和支持。
在吉尼斯酒廠俯瞰都柏林
一般太長的旅行很容易讓人迷失,只覺得自己打卡了一堆地方,而如果這個城市自己沒有個性的話就更糟糕了。
都柏林是個有名的地方嗎,我覺得並不算,比如我在通報了我母上說我去都柏林玩,我母上回復我說「你怎麼又去德國了」。但是就是這種小眾氣質,讓它顯得格外的酷。我曾回答過,如果我沒有出過國,第一個想出國去的地方應該就是都柏林了,因為這是個有王爾德、有貝克特、有葉芝的地方啊,混合著有趣、蒼涼、又夢幻的愛爾蘭文化。
大概是我很容易被那種「堅持自我文化認同」的氣質打動,比如我本身並不喜愛的意呆,但現在越來越被意獃人的執拗勁打動。而愛爾蘭人的氣質就更為吸引人了,沒有了義大利人的自大,歡快卻帶著憂鬱。或許是因為一直面對了太多,所以只能不畏懼地執著吧。
1、愛爾蘭語
從義大利到倫敦玩了幾天,一直在打趣說終於到了四周圍都是英語環境的地方了。然而,飛到了都柏林機場,在長長的機場通道里路過了一個個標誌牌,又感受到了一種莫名的陌生所帶來的恐懼感。定睛一看,才想起愛爾蘭是非英語國家哦。
因為愛爾蘭的官方語言是愛爾蘭語,所以我們又回到了「要從標識上仔細找有沒有第二行是英語」的情況。
在機場把我嚇到了路牌,好像來到了九把刀筆下的恐怖世界
雖然之前聽說愛爾蘭雖然官方大力推行愛爾蘭語,但是畢竟主流使用中英語還是佔了大部分。但就我在那裡的經驗來說,耳邊聽到的愛爾蘭語不在少數,或許也可能是愛爾蘭口音太重的英語以至於我聽不懂了。
我們在後來去高威的大巴上,司機還特別自豪地說,愛爾蘭語才是我們民族的語言,英語是被強迫使用的,我們的人民就是這樣被壓迫到現在,以至於自己的語言都要忘了,所以現在推行愛爾蘭語人人有責。
2、啤酒
喝酒所帶來的「酷」勁,這種概念是不是商業化洗腦的產物?比如看了kingsman之後,我真的會覺得吉尼斯啤酒很酷,於是乎作為吉尼斯啤酒的誕生地,都柏林也真的很酷。(比如有個吉尼斯啤酒廠,直接改造成了啤酒體驗館,還可以自己體驗打啤酒)
吉尼斯啤酒廠的啤酒學院
有個義大利小夥伴酷愛啤酒,而他的最愛就是吉尼斯黑啤,因為他覺得吉尼斯有「咖啡的香氣」,果然這樣就能俘獲義大利人啊。但是他的描述我是基本同意的,因為我也喜歡黑咖啡那種苦味之下的順滑感,通常愛喝甜而淡的啤酒的我,對吉尼斯的苦味倒是並不討厭。
端著一杯啤酒給人很酷的感覺,似乎總是和「大老爺們」聯繫著。所以當我看到吉尼斯有一句廣告寫的是「every girl needs a little black drink」的時候更加覺得吉尼斯太酷了。
當然,還有他們家經典的 fish廣告。
A WOMAN NEEDS A MAN LIKE A FISH NEEDS A BICYCLE.
3、How a PUB shoud be like
除了pub里點現打的啤酒真的很好喝之外,pub也是我和床友在愛爾蘭的覓食所在。因為真的很多家,很方便,便宜大碗,而且我覺得都很好吃。那些藏在路邊不起眼的pub,大概構成了我對都柏林原真性的理解。
那天從吉尼斯啤酒廠出來,我和床友也是急著覓食,就轉進了一家街角pub。結果一進去就被嚇了一跳,是真的被嚇到了,因為店裡坐著六七個老爺子,都喝著酒,我們一進去就齊刷刷地盯著我們看,讓我突然覺得自己是個「闖入者」。好吧,我們的確是闖入了,店裡從頭到腳都是古樸的木質裝修,顯得有點昏暗,還有磨光了的扶手,褪色了的木桌椅,斑駁的吧台,有一點吱吱呀呀的地板,讓人不知道闖到了哪個時代。但是掛著好幾個電視機,放的是賽馬。
店面其實連著隔壁開間,是同一家店,走到另一邊才看到吧台里有兩位女侍者。一位很年輕,看到我們就招呼我們入座;另一位是滿頭紅髮的大媽,手裡不停地打啤酒,然後抬著頭和進來的熟客打招呼。
鑒於剛進門時候的恐怖經歷,店裡滿牆的酷炫裝飾畫也沒能撫平我的心靈,只是越發覺得這是個超級tough的店,超級tough的老闆娘。特別是我還看到了牆上有著幾條告示,「廁所只提供給顧客」,「不許賒賬(你問了你會後悔的)」。
好在,這家店簡單粗暴好吃的三明治,基本符合我這個三明治狂魔的需求。可惜因為我倆剛在啤酒廠里喝了不少,就沒享受大媽的現打啤酒。
結賬的時候,我一開始有點戰戰兢兢,但是腦子冒出來一句:「it is a really cool bar」。結果紅髮老闆娘一下子綻放出笑容了,「yeah! right?」,一種不由自主的自豪感浮了上來,告訴我這家店歷史超級悠久,而剛才嚇到我的隔壁那間,是最原始的店面,超級古老。我趕忙讚歎說,你們家酒吧太酷炫了,特別有歷史氛圍。大媽頭一歪,聳了聳肩,說:well, that』s how a pub should be!
4、超市
比如都柏林的超市裡我找到了一整個貨架的薯片,請問還有更酷的事情嗎!!!
5、第三空間
我最喜歡都柏林的還有一點就是,你既可以找到充滿滄桑感的老酒吧,但是也不乏時尚小清新性冷淡風格的「生活方式」獨立咖啡館,而且後者的口味性價比不會和逼格程度成反比,這一點絕對值得稱讚。
離我們住的地方就有一家叫the third space的,我們連續去了兩次。
第一次是一大早去吃早飯,但是店裡已經有了很多人,不僅是匆匆忙忙的打包就走的人,還有就真的悠閑地坐著看報吃早餐的。作為一個很喜歡早起的人,能看到一個城市醒的很早,不是為了連軸轉,而是為了有一個早晨,我覺得還是很有個性的。
當然更有個性的是他們家的司康餅,床友如饑似渴地點了一個司康,盤踞在盆子里,比拳頭還大,如同一塊大石頭,哈利波特裏海格家的岩石餅乾大概就是如此吧。端起石頭啃的話,好像自己也有了凱爾特人的豪氣。
看遠處那個,石頭一般的司康
第二次去吃的是午飯,店裡人就更多了。雖然一樣是做小清新風的健康食物,這裡的色拉分量還是讓人可以吃到滿足的。而我的床友更加豪氣地點了早晨全餐,就是black pudding, baked beans, eggs, sausages什麼的,你能想到的那種大盤英式早餐,不要黑英國料理了,這個真的很好吃。
我想說的當然不是供應大分量食物的地方就很酷,但是能夠早上供應下午茶點心,中午供應早餐食物的店,還是蠻有氣質的,因為我能想到義大利人連你下午喝一杯卡布奇諾都會覺得是異教徒,早上去吃三明治很多人會覺得你傻了。
這大概是和你有多大程度要堅守傳統,多大程度願意改變有關係。習俗代表著不成文的規矩,也代表著傳統社會,一些約束可能受制於當時的物質條件,也出於當時的社會關係;而在社會發生變革的情況下,有多少力量要打破,該不該打破,打破多少這樣的習俗呢。
就比如在我們已經可以天天吃餃子、湯圓、粽子、月餅的時候,好像就會失去這個食物所附帶的文化。
但比如你就是不允許人家吃甜豆花,好像就沒有任何進步的文化。
我在義大利的時候時常感到惶恐,就是因為我是他們「不成文的規定」的排斥者,我生活在這個習俗以外,我要小心翼翼地窺探這套系統,而比如我早餐想吃三明治就會有著風險。
所以我會熱愛都柏林這樣隨意的城市,不僅是好像沒有那麼多排斥的限制,而是你更加能知道自己的訴求能得到對應的回應。
是的,我一直熱愛城市規模化能產生的便捷感、匿名感,(恩,我不一定會說包容感)。鑒於上海有那麼多all day brunch,我卻不是會讚揚它們,因為我在中午吃早餐全餐的目的並不是我想吃早餐而已,更不是一個情調,不是為了拍照。
而是,我知道這個打破了的食物的習俗,會成為一個故事,而後又產生一些新的關係。
這家店叫third space,我當時想到的是「第三場所」理論,還和床友說這家店一定是我們專業的人開的。想把自己的店打造成第三場所,還是野心不小的。(其實並不是一個詞,我自己聯想的)但就從他們家的上座率和網上點評來說,感覺他們還是做到了。至少他們是一家大家口中能提到的那個地方。
以及他們家的咖啡真的好好喝!
原文來自作者豆瓣,有刪改:
都柏林一定是除了愛丁堡之外最酷的城市(上)
都柏林一定是除了愛丁堡之外最酷的城市(中)
同步發布微信公眾號,歡迎關註:
aHR0cDovL3dlaXhpbi5xcS5jb20vci8wU2hrZkxiRVFPcy1yZklmOTMzRA== (二維碼自動識別)
蟹柳先生
沒有目標,沒有定位,也不會隨便更新(因為沒什麼內容所以也沒什麼人關注所以也沒廣告)的良心公眾號。
推薦閱讀:
※玩轉新加坡:繽紛刺激、閑適自得的花園城市之旅
※中國城市化的新方向
※羅青:城市是怎麼成為藝術中心的
※經濟學者:剩女多則城市興 讓不能消費的男人滾出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