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視銀行業盈利能力與資產質量

透視銀行業盈利能力與資產質量

2011年03月17日上海證券報⊙沈洪溥

隨著2月份國內銀行信貸數據的發布,5356億元的數據水平明顯低於市場此前的預測,這使得內外部對我國銀行業下階段盈利能力和資產質量的爭論進一步升溫。

筆者以為,我國銀行業的盈利模式確實正在悄悄地發生根本變革,但從現狀來看,在今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盈利增長幅度仍可能要受制於針對資產類業務的調控政策。

哪些銀行的業務轉型能夠儘早成功,哪些銀行的資產類業務占盈利比重能夠儘快下降,將直接反映在下一階段銀行業的競爭格局當中。特別需要注意的是,在調整或轉型的階段,銀行業面臨的風險點正日益增多。

一、我國商業銀行盈利模式

在全球金融危機不斷深化的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業得到了政策的強力支持,不僅獲得了巨額融資的資金支持,而且藉助時機,推行了相對激進的業務擴張計劃。

1.已有巨額資金支持商業銀行努力進行業務轉型。

從資金支持角度看,在去年銀行業集體再融資之後,累計籌資將近6000億元,計入銀行每年的資本內生積累,整個銀行業已經得到了較為充足的資本補充。從2011年初以來,農行、民生和興業三家銀行又相繼推出再融資計劃,三家銀行融資總額超過865億元,已經預留了監管要求提升的空間。

從中國人民銀行2010年4季度發布的貨幣政策報告分析,去年末大型銀行和中小銀行的超儲率分別為0.9%和1.8%,上述連續的再融資活動在相當程度保證了銀行超額儲備率水平。如按照提高未來資本充足率1-2個百分點來計算,只要政策不再出現連續緊縮,應可以支持銀行資產類業務規模繼續較快擴張。

在此背景下,我國商業銀行中的代表性機構普遍選擇了業務擴張。一是試圖跨越國內、國外兩個市場,配合國家產業經濟「走出去」戰略;二是在國內探索綜合經營架構,希望「為客戶提供一站式、多元化的金融服務」。前者的代表是工行、中行和招行,後者的代表是已經獲批以「大銀行+小保險」模式推動業務轉型的建行、農行、北京銀行等。

2.我國銀行經營模式仍高度依賴外延式發展。

截至目前,國內銀行的經營模式基本還是外延式的發展。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信貸驅動業績增長。以招行為例,過去十年間該行的自營貸款總額從1100億元增長到1.3萬億元,而同期,剔除併購並表因素導致過快增長的年份,花旗銀行和美洲銀行的信貸平均增速不過8.3%和7.2%,計入香港主要銀行也不過10%。

融資驅動信貸擴張。從最近一個景氣周期看,國內銀行的業務擴展起點從1999年的不良資產剝離開始。由於政策上採取了資產剝離結合注資的策略,使得商業銀行迅速甩掉包袱,並獲得巨額資本大舉重啟信貸功能。在內源資本無法支持擴張的同時,2004年-2005年間,監管層又支持了主要銀行的外源融資工作。從過去經驗看,基本上每2-3年就會出現一次上市銀行的集中融資或再融資浪潮。

利差驅動利潤提升。從國內銀行的利潤構成看,利差收入佔比超過85%,在五年前更超過90%。而西方主要銀行的非利息收入基本穩定在40%-60%之間,如花旗、瑞穗、滙豐等,基本在50%左右,巴克萊和紐約銀行則可以達到70%。

3.銀行傳統業務發展模式已面臨困境。

當前,銀行業經營的內外部環境已經發生了顯著變化,過去所仰仗的傳統發展模式已經日益難以為繼。

一是環境的變遷。從「十二五規劃」角度審視,我國下一階段經濟發展的主線將是結構調整,降速度、壓規模,我國銀行業傳統業務模式所需要的高增長、高投入正在為宏觀決策當局所拋棄。從制度角度看,央行已經明確釋放了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的信號,這也將導致利差明顯收窄、風險明顯增大,這不啻於對銀行業是一次重新「洗牌」。

二是競爭的加劇。幾乎所有的國內銀行都已經意識到了宏觀經濟環境的變化,積極推進結構調整戰略。大型商業銀行和股份制銀行以海外擴張和綜合經營為主要戰略,城市商業銀行以跨區發展為主要思路,試圖找到一條行之有效、符合自身特點的差異化競爭戰略。一些細分市場的競爭格局已經發生了明顯變化,大銀行的優勢被一點點打破。同時,外資銀行在國內的布局已經完成,正在積極向縣域分支滲透。

三是監管的約束。首先是銀監會根據巴塞爾協議III對國內系統重要性銀行提出了核心一級資本、一級資本和總資本三項比例分別為8.5%、9.5%和11.5%的最低要求,並設定了0-2.5%的反周期超額資本要求。這樣,如果保持以往的資產類業務增幅,不出兩年將再次在銀行業內出現巨大的資本缺口。

其次是銀監會要求銀行貸款損失準備金占貸款餘額的比例不低於2.5%,貸款損失準備金占不良貸款的比例不低於150%,按兩者孰高執行。這樣,國內銀行信用成本將普遍升高,同時需要增加一定幅度的撥備支出,相應沖減利潤。

第三是央行以降差別準備金率動態調整引入宏觀審慎監管架構,要求信貸投放較多、資本充足率較低、經營風險較大的金融機構必須多繳存存款準備金,多繳的存款準備金利息會降低直至為零。最後是監管部門已將貸存比不高於75%設定為紅線,否則停止業務准入,這等於直接要求所有商業銀行必須要儘早做出一個「艱難的決定」。

4.我國銀行經營轉型的進度決定盈利前景的穩定性。

當然,短期內,由於貸款的重新定價效應以及商業銀行普遍加強貸款定價管理(甚至有部分銀行壓縮了相對低收益的個人貸款支持力度),2011年以來,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定價水平確實提升明顯。

同時,存款方面,活期化的趨勢尚未終結,存款成本仍然穩定,兩者也可能在短期內合力支持銀行業息差水平快速提高。此外,銀行業整體資產質量仍表現穩定,撥備計提政策暫未出現進一步的調整,商業銀行整體的信用成本仍有望維持小幅下降態勢。從此角度預計,2011年一季度的銀行業盈利水平應能夠繼續增長。

但是,也要看到,前述不利因素畢竟是在長期內持續發揮作用的,並將在2011年伴隨「十二五規劃」起步而進一步顯化。從此角度看,銀行業機構的經營盈利穩定性將接受嚴峻挑戰。只有那些堅持走集約發展道路的銀行,只有那些堅持探索綜合經營模式的銀行,只有那些堅持將主營業務「走出去」的銀行,才可能取得相對穩定的盈利增長,並在競爭中保持獨特的優勢。

二、我國銀行業資產質量

1.當前銀行業不良貸款狀況

截至2010年末,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4293億元,不良貸款率1.14%%,不良貸款餘額、比例數據繼續「雙降」。但降幅已經有所趨緩,顯示信貸增速放慢及缺乏規模核銷等因素正在產生影響。

總量數據:餘額和比例降幅趨緩。不良貸款餘額和比例季度數據環比變動趨緩的原因主要來自兩方面:一是隨著國家調控政策落實,信貸投放增速放慢,對不良資產佔比稀釋作用下降;二是農業銀行上市後,缺少強力核銷推動因素。

分機構類型:各類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走向分化明顯。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仍延續「雙降」,但餘額降幅趨緩,從其不良貸款佔全部銀行業不良貸款比例走向看,大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餘額反彈壓力較大。

股份制銀行基本扭轉了2009年上半年不良貸款餘額反彈趨勢,重新開始「雙降」,2010年末的不良貸款佔比已達0.70%歷史低位;城市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的「雙降」趨勢強化,從不良貸款佔全部銀行業不良貸款比例分析,城市商業銀行在各類型銀行中的資產質量表現最為穩定;農村商業銀行的不良貸款餘額則出現了明顯反彈,其不良貸款佔全部銀行業不良貸款餘額比例曾較2010年初上升約70個基點,在所有機構類型中升幅最大,資產質量劣化苗頭較為明顯。

與之形成對照的是,外資銀行不良貸款雖也曾在2009年一度出現的「雙升」苗頭,在2010年下半年已得到扭轉。只是從外資銀行在2010年二季度一度出現的不良貸款餘額反彈情況分析, 其在下階段「雙降」趨勢穩固程度還有待觀察。

分資產類別:次級類、可疑類正繼續向損失類「遷徙」。2010年,次級類、可疑類向損失類貸款「遷徙」的現象仍然存在:次級類貸款餘額在連續下降後僅微幅反彈攀升,可疑類貸款持續「雙降」,而損失類貸款餘額仍保持上行趨勢。這表明,在不良貸款總規模減少同時,存量不良貸款劣化趨勢並沒有得到根本扭轉。在將來,即使出現新的不良資產供給,買受方的估值和經營能力將面臨更多考驗。

2.國內金融領域的風險點呈現規模增大、數量增多的特點

市場調整放大房地產類貸款風險。伴隨加息周期臨近和有關稅收制度調整,房地產企業未來可能因為融資困難、銷售不暢及土地佔款等因素出現較嚴重資金壓力,導致有關房地產類貸款風險放大。

一是融資困難導致財務脆弱性上升。一方面,開發商信貸融資能力逐步受到調控政策大幅削弱;另一方面,主要房地產企業的負債率已經出現大幅度上升,整體財務脆弱性上升。一旦部分融資渠道少、負債率高的房地產企業出現破產或重組風險,將影響部分相關貸款質量。

二是交易下降引發資金占用風險。開發商囤積土地總伴隨著較大比例的資金占用,一旦出現市場交易量下降、產品銷售不暢,會使囤積土地較多的開發商資金鏈快速收緊。土地囤積既導致土地當期市場價格明顯偏高,也使得前期高價獲得的土地面臨貶值風險。如果出現土地囤積、樓盤空置、租金回報低等幾個因素疊加的情況,部分開發商的經營風險將顯著增加,影響有關貸款質量。

此外,除了傳統的違規放貸、陰陽合同、假按揭等風險之外,在房地產領域新出現的某些金融風險也值得重視。如在保障性住房融資方面,以廉租房為重點的保障性住房建設存在資金回收期長、管理運營難度大等問題,投放在相關領域的信貸資產存在一定的潛在風險。

部分地方投融資平台和基礎設施建設貸款存在償付風險。一是地方投融資平台貸款風險規模較大。地方融資平台債務被視為是影響銀行業貸款質量的重要變數。隨著經濟進入加息周期,有關地方政府的還款量將逐步增大,部分地方融資平台的償付能力將面臨一定挑戰。二是規模更為龐大的基礎設施建設貸款風險不容忽視。

總之,我國銀行業歷時較長的經營景氣周期可能正在過去,業務轉型階段正在全面到來,在這一過程中,監管政策的調整、競爭格局的變化乃至宏觀經濟的波動,都可能導致銀行盈利能力、資產質量對應出現明顯的波動。這方面需要引起市場投資者的高度警惕,不宜過度關注短期內富有吸引力的估值水平。

(作者單位:信達資產管理公司金融風險研究中心)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商業智能助力 銀行業數據「挖金」
良性、不良與醜陋的中國銀行業貸款
葛士堯:銀行業無度紛爭拷問行長們
全球銀行業大裁員 中國或裁減20萬個營業網點

TAG:銀行業 | 銀行 | 行業 | 資產 | 能力 | 透視 | 盈利 | 質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