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追過的香港書展

香港回歸祖國20載,香港書展也28歲了。最早,香港書展創辦後,7、8月是貿易淡季,為了避免場館空置,一下子辦了六七個展會,有一半辦了幾年就停了。伴隨著香港的回歸祖國,香港書展越辦越大,直至今日,已成為一年一度的亞洲文化盛事。尤其是近些年,幾乎所有從事中文寫作的作家們都來過香港書展,或是演講、或是售書、或是參觀。晶報記者從2004年第一次採訪香港書展以來,見證了香港這一文化盛會的崛起。

不僅文化圈的人愛看書買書講書,香港書展的吸引力還輻射到了娛樂圈和政界。比如不喜露面的影星林青霞也會帶著處女作來人山人海的香港書展分享寫作心得,還會有香港立法會議員講飲食、香港政務官員講如何學英文。這邊,搞嚴肅文學創作的作家可以談文學理論;另一邊,網路作家和武俠作家也有自己的擁躉。香港書展能夠如此長盛不衰,也許正因為它的廣泛包容性。

▲林青霞在香港書展

由於主辦方香港貿易發展局並不是文化推廣機構,於是他們專門請了一批文化名人來做文化顧問團,由香港的出版界、文化界、教育界資深人士組成,前些年評選出來的年度作家則由他們選出。此外,每年的主題、「年度作家」人選邀請的嘉賓也都有文化顧問團來商議確定。

可以說,香港書展從香港一地的商業性貿易集會擴展到亞洲的文化盛事,主辦方下了很大的力氣。請來的嘉賓也是各領域兼有,不只是知名度高的名家,有一些在香港地區比較陌生的作家,也藉由香港書展的平台,引起更多香港讀者的關注。香港書展作為一個多元化的平台,回歸祖國20年來自始至終都沒有改變過。

  

也因此,香港書展從最初的不到100家參展到今年670家參展,參展商以香港為主,雲集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內容豐富了很多。而主辦方對於書展的參展要求,只要是老少咸宜、主題健康,沒有不良內容的書都不設置門檻,目的就是保證書展的多元化和自由。

  

多元化和自由,使讀書買書不再只是文化人的事,吸引了更多市民前來。這些年,香港書展參觀人數一再刷新紀錄,去年共吸引超過102萬人次入場參觀,打破歷屆紀錄,入場人士平均消費902港元。通過銷售,實現了知識和文化的傳播,自然就增強了書展的文化功能和文化效應。

  

▲香港書展的盛況

這些年,香港貿易發展局每逢書展前夕還會專程到內地多個城市進行推介,吸引內地遊客赴港參加書展,除此之外,更有來自廣州、深圳及上海的內地團專程參觀書展。調查顯示,近年每屆書展都約有十多萬參觀者來自香港以外的地區。而這些人中,有一半是專程為了參加書展而赴港的。越來越多的非香港居民讀者參與,既證明了書展的影響力之大,也意味著香港書展也已不只是香港一城的書展。

2008年

不少人去香港只有一個理由——掃貨。這個粵語辭彙精妙之處在於,它給人一種在瑣屑生活中的暢快感。但自從晶報全面報道香港書展後,不少深圳人也是帶著這種暢快感應約而至,只是他們掃貨的對象不是限量版的LV手袋,不是SASA的護膚品,而是書籍。

到了2008年,香港書展已舉辦了19屆。可對於赴展的人來說,它依然是個謎。謎之因素就在於書本身——這一次我能淘到什麼書,能遇見哪位作家……都是書展里的未知數,等著你去發現、去解開謎團。但解開這個謎的努力是無趣的,生活本來也是一個謎,管它呢,如果這個謎每年都能給幾十萬人們一個與書親近的理由,讓河對岸的深圳人多一個到香港的理由,這該是一個多麼迷人的謎啊!

很多人會說,除了香港書展,並沒有感覺香港有多少買書的地方啊。這其實是個錯覺。這一年,晶報的書評版編輯就親自去采點探訪香港的淘書之地,為讀者寫了篇「淘書寶典」,頗受歡迎。走過香港繁華的街道,路邊的大型連鎖書店隨時恭候你的停留,而仰頭便能望見那些鮮艷的書店招牌,那些特色的書店就蝸居在狹窄樓梯通道的某個盡頭,這也是香港一景了。

(記者 劉敬文)

2009年

這一年,香港書展走了20年,這也是晶報記者第6次來這裡。

  

20年歲月,我們見證了香港書展從一個購書打折的活動到現在辦得越來越專業的文化盛會,它的流行代表著某種時尚。早期的香港書展最熱鬧的就是漫畫展,隨漫畫附送的各種器物為香港青少年爭相收藏,當時的書展其實更像是大雜燴,漫畫、文具應有盡有。直至1998年,香港漫畫界單獨設立了香港漫畫展,香港書展變得更具專業性。可是,這並沒有減少青少年逛書展的興緻,通過20年的努力,香港書展已經成功打造成城中盛事,青少年即便不想買書,為了趕時尚,也必須到書展去逛一圈。

  

香港一直以國際化和多元著稱,而它作為中文寫作整合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視。華語出版界都將香港書展作為打擂台的最好去處,因為到當年為止,在整個華語社會,香港書展仍是最自由、最多元的去處,尤其是開放內地自由行以後,香港書展的入場人群已經真正能夠做到「只要是講中國話的,都能夠看到」的地步。

(記者 劉敬文)

2010年

一些首次去香港書展的讀者,進了偌大的展場,也許會望著擁擠的人潮,不知從何逛起。這一年晶記報記者教你如何逛書展。

  

首先逛你感興趣的書籍。比如,內地讀者喜愛原版書,就先從港台和外文書籍區開始。當然,書展上都有優惠價格,不妨多走走看看。還有一些極具個性的小型出版社也會出現在香港書展上。追求個性化的讀者也不要錯過了。

  

其次就是尋找經典。曾經有一本很經典的書放在你的面前,一不小心就錯過了。尋啊覓啊,就是不見蹤影。去香港書展,仔細挑挑,或許你會尋到那份擦肩而過的緣分。中華書局印書館、遠流、正中書局等出版機構都會銷售一些再版的經典老書。

  

最後要想輕輕鬆鬆淘到心儀的書籍,就要切記「早起的鳥兒有蟲吃」和「他人身動我未動」兩個口訣。如何理解?很簡單,上午觀展的人較少,此時購書環境相對較好。而要想等到「大甩賣」,則要熬到最後一兩天參展商大打折扣的時侯。

  

此外,書展上一些關於年度書目的海報,提袋,印刷品等都別具一格,這些另類的包裝創意也會成為讀者收藏的對象。

(記者 周亦楣)

2011年

本屆香港書展的主題是:「從香港閱讀世界,在閱讀中發現自己。」如果說「在閱讀中發現自己」是各地閱讀的共性,那麼,「從香港閱讀世界」的確體現了香港閱讀的特點及優勢,而此屆香港書展更是明確地提出打造多元文化盛宴的目標。

  

翻看一項項文化活動可以感覺到,香港書展這一場多元文化盛宴,含義是多重的。首重含義是,香港的閱讀並不限於中文閱讀,還有大量的英文閱讀。

  

「名作家講座系列」歷來是書展的重頭活動,遍邀內地、香港、台灣三地的知名作者,備受期待和重視。

  

多元的第三重含義還體現在活動的多形式、多樣化上,有面向兒童的「名人講故事系列」,有面向大眾的「名作家講座系列」,還有面向小眾讀者的「經典讀書會」。活動要求,只有讀過討論書目的讀者才能參與,雖然參與的人數有限,但是由名家來解讀和主持研討,使得每個到場者的收穫達至最大。這樣的小眾活動,也使香港書展顯示出細緻的傾向。

  

香港書展不僅是購書的好去處,也是香港文學成就的展場,香港書展推出的香港「年度作家」,就是一項有宣示意義的活動。

(記者 庄向陽)

2012年

對於香港人來說,書展是一種已成習慣的儀式和生活方式。對一河之隔的深圳人來說,香港書展也同樣是一年一度的文化狂歡。

  

很多人都問過這樣的問題——香港為什麼叫香港?香港怎麼就這麼香?也許這香,就是書香。

  

可光有書本的墨香還不夠,香港書展的開展還需要創意。說到這屆書展的創意之處,「未來閱讀體驗區」算是一個。

  

在這個體驗區,虛擬店長可以透過「面容辨析」,透視讀者的喜好,並推介相關書籍。在這個體驗區,讀者還可以啟動特定應用程式(App),免費閱讀特選書籍。香港人管那些在書店蹭書看又不買書的行為叫「打書釘」,那麼,如此蹭看電子書,也可以叫「電子打書釘」了。

本屆香港書展最大的亮點就是未受歐債陰霾影響,投資書不乏捧場客。其次是政治人物著作也比較受歡迎。原因是這一年是香港的選舉年,讀者也多有期待。

(記者 劉憶斯)

2013年

「從香港閱讀世界——閱讀·令世界美好」是24屆香港書展的主題。緣此,也許還可以說:香港書展發展至今,已然讓閱讀變得更美好。

  

關於讀書的境界會經歷三個階段,一是讀書就好,二是要讀好書,三是有選擇、有主題地閱讀好書。大多數香港讀者也許還只處於「讀書就好」的階段,相信經過香港書展的推動,越來越多的人會加入「要讀好書」的行列,自然也會有更多的人會「有選擇、有主題地閱讀好書」。讀書是最個人的事情,急不得,別人也代替不了,頂多是從一點一滴的事情做起,慢慢地去潤澤人心,香港書展所做的,正是這樣的事情。

香港書展或有「墟市」一面,其實真心發掘,文化內涵還是豐富的。尤其在這一年,香港文化人重申,香港書展的人文性、本土文學性。但本屆書展展租金之貴又讓許多小書商頗有壓力。書展每個六平方米標準展台要港幣一萬五的租金,展期只有一星期,又必須另聘人手看攤位。另外,從不少參展商口中得知,以團體租用展位愈多,就可以愈早選擇攤位位置。所以大家一入場就可以發現,所有顯眼的位置都是大集團大書店的,只租一個攤位的團體,就只能選擇場館較靠里或角落的位置。

(記者 庄向陽)

2014年

在2014年,香港書展的觀展人數突破了百萬人次!百萬這個數字,對書來說無疑是一個殊榮,更是書榮。

  

可有種論調在香港一直存在——「香港書展是大賣場,沒有文化。」不過香港書展依舊舉辦得如火如荼,而且引得眾多內地讀者眼熱。書展究竟是賣場?是文化?還是只是習慣性地湊個熱鬧?誰在乎呢。

本屆書展還有一個疑問,香港書展的「商業味」是不是比「書香氣」更濃?「年度作家」董啟章覺得,香港書展最有「文化味」的部分,是超過470場的文化活動。他說,「參展商賣書自然是商業目的大於文化目的,每年都差不多,而形形色色的演講、對談,每年都會邀請華人世界乃至歐美的作家親臨現場,無論何種思想、理論和觀點,在這裡都能找到舞台和觀眾,這才是最重要的。」

除此之外,「香港書展是否塑造了港人的文化生活」的問題也被提及得很多,現實中也不乏質疑的聲音,有人就說過:香港人只有在書展期間才會買書、才會關注文化——董啟章承認,最理想的情況當然是人們在書展之外一如既往地關注文化,而這就不只是主辦方香港貿發局一家的責任了,「書展之外的文化事業,需要民間與政府去合力推動。」

(記者 劉憶斯)

2015年

此屆書展以「從香港閱讀世界·一讀鍾情」為主題,可以說,無論是「年度作家」的遴選,抑或是文化活動的選題,無不在貫徹這種概念。

  

其中最受大家喜愛的當屬本屆書展「文藝廊」特設「詞情達意香港粵語流行歌詞半世紀」展覽,追溯上世紀70年代至今香港殿堂級填詞人的詞作。

粵語流行歌的歌詞往往講述都市生活中的悲歡離合、愛恨情緣,通過這次書展讓一些粵語歌曲發燒友了解到粵語流行歌與傳統文化之間的淵源。

從事音樂行業超過20年、曾挖掘出一批流行歌手的向雪懷,毫不懷疑粵語流行歌脫胎於粵劇中的「小曲」,小曲是傳統粵劇的過場譜子,除原有的廣東譜子外,大量套用易於上口及流行的國語時代曲、歐西流行曲以及外省民歌,填上粵語曲詞,以粵曲的唱腔及配樂出現。

本屆書展有些調查很有意思,在會場內抽樣訪問了800位遊客中,99%的受訪者表示自己曾於過去一個月閱讀印刷書,平均閱讀時間為25小時;而曾於過去一個月閱讀電子書的受訪者則佔據六成,平均閱讀時間為22小時。受訪者在過去一年購買印刷書的平均花費為1786元——這些數據也引發了「香港人不讀書、不買書」說法的爭論。

(記者 魏鼎)

2016年

2016年的香港書展首設「年度主題」,第一次的主題便是「武俠」——這是最能代表香港文學在華語文學中的高峰、影響力遍及海內外華人社會的文學。

  

本屆書展雖然首設「武俠文學」主題,但「武俠文學已死」的論調卻叫得最響。大家都認為古龍、梁羽生去世、金庸封筆後,「武俠文學黃金時代已過」,現在設立「武俠文學」也無非是一種懷舊的方式。

武俠小說家溫瑞安相信,正如武俠文學一樣,俠義精神也會隨著時代進化,「當俠不能發生在現在,那就只是一個遠古的迴響。金庸筆下說"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精神絕對正確,但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我覺得有大俠有英雄出現的地方其實是悲哀之地,因為那裡有不平、有不公,所以我不希望做英雄和出現太多英雄。俠是不問職業的,有俠心我認為就是俠。"俠之中者,為情為義』,多記恩義不記仇,武俠小說中的背叛自己天天遇到,但我覺得報仇的時間不如用來報恩,我自己盡量做到不欠情不欠錢不欠義。」

(記者 熊奇俠)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香港人申請國籍變更個案增加
香港旺角數百名暴徒縱火襲警 喪失理性
常洛聞:香港旅遊業鬧出人命,港媒竟……
李飛:遵守香港基本法 支持普選方案(2015-5-31)
移民香港須知

TAG:香港 | 書展 | 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