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拍行業的國際化

藝拍行業的國際化

中國藝術品拍賣行業已走過25個年頭。十年前,中國藝術品拍賣呈現井噴之勢,以書畫、瓷器等為主營業務的拍賣公司如雨後春筍般湧現。反觀當下,不僅公司數量銳減,很多公司處於停拍狀態,而牌照幾乎無人問津,由此可以看出,十年來拍賣行數量的沉浮變化,其背後是藝術市場的不斷調整。而從市場表現看,拍賣行業龍頭化與國際化成為藝術市場當下發展的顯著趨勢。 牌照遇冷 行業發展兩極化 「當下除了大拍賣行外,小拍賣公司已經基本沒有發展空間了。」資深媒體人張德海曾有過任職拍賣公司顧問的經歷,談及當下的拍賣業現狀,他指出競爭中小公司的生存困境。 盲目擴張帶來藏家資源過度消耗、供給與需求嚴重失衡的惡果。中央財經大學拍賣研究中心研究員季濤指出,「前兩年開始,有很多小拍賣行做一場賠一場,紛紛倒閉。很多留下來的要麼長期歇拍,要麼拍一下做做樣子。」

陸儼少《雁盪山圖》,在嘉德香港2018春拍會上獲價797萬港元 在業界人士眼中,拍賣行業正在競爭中加劇分化,明顯向著龍頭化方向發展。從地域分布來看,依然集中在北京。最新數據顯示,北京拍賣公司以248.1億元成交總額佔據中國內地成交總額393.51億元的63%,比增3%。 藝評人王晶晶表示,大拍賣行之間也正在突破穩定格局,在競爭中走向國際化。中央美院藝術管理與教育學院副院長趙力指出:「從全球徵集、巡展,到走出去辦拍賣行分公司,這種機制已經成為拍賣業和國際結合方面更深層次的遞進。」國外藝術品也被納入拍賣公司業務範圍。2015年,西泠秋拍首次推出「近現代西方大師作品專場」,在中國拍賣公司尚屬首創。而在剛剛結束的嘉德香港2018春拍場上,西方寫實主義大師庫爾貝的作品受到媒體廣泛關注。 競爭加劇 投資型藏家左右市場 對於拍賣業趨於龍頭化與集中化的趨勢,藝評家齊建秋斷言,拍賣公司的數量一定會大大減少。「其實本沒有那麼多市場的硬通貨,好的藝術品數量是很有限的。北京有兩三家拍賣行就已經足夠了。」 伴隨著市場從禮品市場向投資市場轉變,投資型藏家的選擇也使得老牌拍賣行地位穩固。 張德海揭示業內一種交易默契:「藏家競拍作品很多時候不是一種純收藏行為,他會希望與拍賣行達成協議,若干年後,能保證以更高的價格在拍賣行拍出該作品。或者通過以買此件作品的行為來置換賣其他作品的機會。許多拍賣公司是和這些藏家達成一種深層交易的。」在這種投資型藏家看來,從新的或者許多小的拍賣公司競買,即便買的是真跡,也無法保證日後能以高價在此公司賣出——新的拍賣機構或許很快就難以生存下去,無法滿足投資型藏家的需求。在這種行業「潛規則」之下,拍賣公司想要長期立足可能需要3—5年的孵化期,剛拿到牌照就開始賺錢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能在投資型市場中俘獲藏家的老牌拍賣巨頭也不是完全遊刃有餘,同樣面臨著如何在同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問題。齊建秋指出,「當下,大拍賣行致力於尋找高精尖的硬通貨,更看重賣家,給委託方開出了很多優惠條件來徵集好的作品。拍賣行國際化路數雖有待觀望,但也是發展趨勢和方向。」在西方大師藝術品亮相國內拍場的背後,是國內藏家、投資者的藝術品資產配置內容開始全球化的趨勢。業內人士指出,部分具有國際視野或有海外教育背景的富豪,在調整藝術品資產配置的方向,或說在重新構建多元化藝術品資產配置,以降低資產配置風險,他們開始收藏西方藝術品。這些頂級收藏家投資方向具有風向標作用,會引導更多投資者跟進。 在趙力看來,拍賣公司的國際化也不光是迎合投資者的問題。「面對國家文化政策調整和經濟的調整,文化的競爭越來越激烈,這當中涉及到話語權、代表性、國家軟實力的問題。從這個角度講,中國拍賣業的壓力超過了歷史上的各個時期。拍賣人現在都成了空中飛人,運營成本提高,管理也在面臨挑戰,要思考如何國際化和國際接軌。」 借力技術 拍賣發展新利器 拍賣公司龍頭化、國際化所伴隨而來的是行業減量增質發展趨勢。雅昌監測數據顯示,2018年春季拍賣成交額和成交量均呈上升趨勢,成交額增速預計超過12%。在近日召開的2018中國文物藝術品拍賣市場年度峰會上,北京文物局市場處處長哈駿也預言:「我們又將處在文物拍賣市場大繁榮的前夜。」 業界人士普遍表示,區塊鏈通過點對點的加密方式,核心特徵就是去除人工化,是否能夠跟拍賣藝術品的市場有所結合,值得期待。


推薦閱讀:

高端專業培訓 促進行業發展
智能家電行業整體發展趨勢
不讓氣荒重演,行業機會在這裡
2018年中國新能源汽車電機及控制器行業發展現狀及前景分析

TAG:國際化 | 行業發展 | 行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