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問我這麼有意義的問題,我回答不了

別問我這麼有意義的問題,我回答不了

半個月之前,我發現我總是喜歡交代時間線。可能是我工作的時候總是糾結這該用過去時還是現在時,還是過去進行時之類。我跟一個好朋友去看了姜文的新電影,而到今天我們還是好朋友,也不曉得是誰比較蠢。

電影演完,彭于晏在屋頂近景變遠景,燈亮了,我朋友說,「不對,沒搞對,有點懵。」接著說,「你學電影的,你給我分析一下呢?」

我在黃黃的燈光下翻了個白眼,便來句,「你覺得懵就是懵,是你對這部電影真實的感覺。記住它就好了。」獲收文本後,若不知道,道不明,是多麼正常且符合人性的反應,它並不會讓你喪失話語權。要再反覆咀嚼,則是一自我催眠和二被他人洗腦的過程,產生一種,嗯,「我好像知道了」的消化酶。

追求意義而忽略起先體驗,是個自擾行為,很多人晚上睡不著可能就有這個原因。

話說回來,我看完電影的感覺還挺生動的,生動是指姜文。他是個人風格很強烈的導演,電影前期宣發有關於姜文的採訪。問他,「一天當中什麼讓你最煩惱?」(我的記憶不一定精準,大概意思到位),姜文,想像那個北京腔和渾厚嗓音,他說,「早上起不來。」所有人都在等待他一番這樣那樣的說辭,把這樣那樣換成有意義三個字就稍具有諷刺味道了。這個畫面讓我印象深刻,因為我敏覺到有人在有意識的逃避隱喻。這些隱喻「圈套」。總想套點什麼出來。而大部分人又都被套了進去。

於是我看完電影,浮出的就是姜文那副說著有的沒的形象。

彭于晏和廖凡在房頂上打架,火火熱熱的,彭于晏說我們兩個在這麼高的地方打辦天搞啥子,地上有好幾把槍你記不到了嗎?

廖凡,鬍子一八,對哈,老子搞忘了。

跟王家衛的「念念不忘,必有迴響」那必是不一樣的。

看電影的前一周,參加了公司的周年慶。例會上有一個小活動,叫做寫一封信給三年後的自己,並走20米到前面檯子上將信投入一個郵箱。這回換我第一反應開懵。好歹公眾號寫了幾十篇沒人看,字數起碼是看得過去的。我想了半天下不到筆,如果我把「寫給3年後的自己」理解成「展望未來」不知道合不合主流。記得我們以前初中英語教材就叫「展望未來」。它的意思是,為了通向更好的未來,現在就要學英語。一本有未來的教材,實際要做的跟未來沒什麼關係。用了一個引申意義來帶動當下行為。於是展望未來「似乎「「應該「是與接下來的每天,每周,每個月進行對話。比如我每天記50個單詞,每個月掌握幾種語法。

我現在才反應過來,原來公司是讓我寫接下來的自我規劃,讓每一天都充滿意義。

但當時看著題目,確實叫做寫信給三年後的自己,對象是我的未來完成時。我就想我能對她說什麼呢?她可是以上帝視角在審視我啊,所有我要寫的都是她時間線上的事實。我把字寫的很大,顯得很滿,我對三年後的自己說:希望你已經開始享受,而且我覺得三年太久,我希望再快點。

推薦閱讀:

職業生涯規劃八字預測
關於加快美麗特色小(城)鎮建設的指導意見(發改規劃[2016]2125號)
新教師職業生涯規劃
廣汽新增投資37.5億 規劃年產20萬輛·每日商報

TAG:姜文 | 意義 | 規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