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式父母的糟思想:6歲毀你童年,26歲毀你人生!

中國式父母的糟思想:6歲毀你童年,26歲毀你人生!

2 人贊了文章

「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

這句話經常都能聽到。

但它真的對嗎?

我同校的一個師兄,畢業後他沒有聽從父母的要求回家考公務員,而是留在了廣州闖蕩。

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並認為他在廣州這樣的大城市一定做不出什麼大的成就。

但師兄現在有了自己的遊戲小團隊和工作室,接到的單子也越來越多,賺到的錢也比公務員的待遇翻了一翻。

我並不否認老一輩的人認為公務員是個鐵飯碗的想法,但對於無數衝勁十足的年輕人來說,可能這個想法就太局限了,所以難免有人把它列入「糟思想」的大軍中。

那什麼是「糟思想」呢?

「糟思想」就是父母用他們認為好的方式或思想來幫助孩子成長,但他們的方式和思想對孩子的成長不一定是有利的。

不可否認的是,「糟思想」是當代父母的通病

那為什麼說「糟思想」是身為父母的你們都有的呢?因為它就真的潛藏在你和孩子們的生活中。

1

我不是你們期望的「別人家的孩子」,但你們也不是「別人家的父母」。

打小愛玩的我,總是和小朋友玩到飯點才回家,進門第一句媽媽總會說:「你看鄰居家的小朋友在家多認真寫作業,再看看你就知道到處去玩。」而我只會不服氣的撅噘嘴當做沒聽見。

到了現在一年到頭都是工作的年紀,我媽還是會在飯桌上說:「你看xxx家的女兒工資都好幾大千了。」

每當我媽這樣教育我時,我並不會因此變得上進和努力,反倒是認為我媽完全不理解我。

似乎「別人家的孩子」是成長必經的磨練,他總是比自己好一點,甚至更多。父母似乎對其有很深的誤解,他們都覺得這是一劑催孩子奮進的良藥,更有甚者會加大劑量,可得出來的效果只會微乎其微,甚至適得其反。

但其實誰不知道,自家的孩子還是自家的最疼,自家的父母還是自家的最好呢!

其實換一種說話方式,往往會令事情事半功倍。它可以是將對比變成鼓勵,每當孩子貪玩不愛學習時,父母不要再說:「你看看隔壁孩子每次考試都考第一,再看看你!」孩子聽到只會很反感,並不會朝著父母想要的方向去努力。

但父母可以說:「你看這道題其實你是會的,只是粗心寫錯了,只要你細心一點,下次分數也就提上來了。」孩子對於這種說話方式心裡是可以接受的,時間一長,孩子也會多少發生轉變。

這樣父母留有充分的時間對孩子們進行正確的引導,孩子們給出的反應也會截然不同。

2

請尊重孩子興趣。

人有千面,每個人興趣不一,這是件不足為奇的事情。我的一個表妹,她跟身邊的同齡人愛好不太一樣,她偏偏對古典音樂情有獨鍾,但是周圍很多同學都喜歡周杰倫或者是王力宏等流行音樂歌手。

別說表妹身邊的同學疏遠她,就連表妹的父母也對此十分不解,他們一來認為這種東西既浪費錢,二來覺得也不實用。至此,他們不再支持表妹繼續學習古典音樂,也了斷了她的興趣之路。

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興趣愛好也一樣。每個人在興趣選擇的道路上不盡相同,但只要是打心底的喜歡,這樣的喜歡是難能可貴的,並且是值得尊重的事情。

不管是古典音樂,還是流行音樂,如果鍾愛古典樂並且能讓孩子從中得到快樂,那家長為何要反對呢?孩子們能夠快樂成長,不也是家長所希望的嗎?

所以,對於家長和孩子們之間,要有一個自由度,他們有自己選擇的權利,何況孩子需要一個長大的經歷,而不是只要是好的就要去拿。

很多時候,父母眼裡認為不好的東西,實物本身並不是不好,或許只是這條路彎路比較多,但正是這樣,孩子才能從中得到更多應有的鍛煉。

3

不要讓孩子替你們的愚昧買單。

曾有一段「家長給孩子喂活蝌蚪」的視頻一下子在網上火了,並引來網友們的轉載熱議。

視頻中家長認為這是讓孩子能強身健體的偏方,有解惑者說明了蝌蚪入葯的起源,指出了動物入葯需要經過特殊處理。隨意活吃蝌蚪非但不能強身健體,弄的不好可能還會引起寄生蟲病,畢竟青蛙是裂頭蚴載體,反倒得不償失。

天啊!確定這是偏方?難道不是毒藥嗎?

電視上和網上盲目使用偏方造成的悲劇真的太多了,所以請不要信偏方而對孩子造成傷害。

這樣的悲劇時間還有很多:

福建省羅源縣未滿月的小軍突然發高燒,父母不願去醫院,而是用各種偏方,如銀手鐲煮水喝、珍珠粉泡水喝、酒精擦身,最後害孩子丟了性命;

父母用無花果葉子煮水給孩子泡腳想治腹瀉,最後孩子的腹瀉沒治好,反而灼傷了皮膚;

孩子還很小,還沒有分辨是非能力。家長是孩子們最信賴的人,不要因為你們的「愚昧」辜負了孩子們對你們的信任。

此時換位思考就顯得格外重要了。我們總是認為這個是好的有益的,但是孩子看來這個並不好,可能是之前有過不好的感覺或者心裡抵觸,所以產生了逆反心理。

我是不會相信父母自己是願意嘗試蝌蚪入葯這個偏方的,所以既然身為父母的你們都不願意,那何以勸服孩子呢?

強擰的瓜不甜,被逼迫的孩子不快樂。

所以,父母的這些「糟思想」不可取。

不要想著既然這些都是父母的通病,不願意自己搞「另類」,就任由自己繼續隨大流,進而一」糟「再」糟「下去。

父母也應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要將「糟粕」強加給自己的孩子。其實,孩子是父母的投射,彼此間相互學習,你我共勉。


-END-

作者 ▎姨姨

設計 ▎Gerry醬

更多社會教育探討在【家長指引】微信公眾號,戳下面二維碼獲取▼


推薦閱讀:

提高孩子學習成績的十個好習慣
校園慘案頻發生,誰來救救孩子
365天培養計劃:積少成多,教會孩子利用零散時間(附案例)
讓媽媽回家,不如幫助孩子進城
孩子經常離家出走是誰的錯

TAG:孩子 | 兒童教育 | 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