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覺外科機器人達芬奇的挑戰
文/王海倫 首席創業官
如果說科技醫療最完美的體現是誰?顯然,非醫療機器人莫屬。
醫療機械臂在患者身體開一道幾厘米的口子,出血不到100毫升,兩個小時內就能成功完成一台微創心臟手術,術後恢復三天就可以正常工作,而在此前需要5個月,機器仁讓醫療實現了新的高度。
這就是直覺外科公司旗下達芬奇機器人的價值。
作為全球醫療機器人的領先公司,直覺外科公司創建於1995年,創始人Frederic Moll,核心產品達芬奇系統。
自2000年上市以來,直覺外科公司一直飄紅,從8美元漲到如今的490美元,其股價10餘年間的最大漲幅一度超過100倍。
直覺外科的奇蹟
作為手術機器人領域「大哥」的達芬奇機器人,目前在手術機器人市場幾近壟斷地位。
據統計,2017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規模為118億美元,直覺外科公司2017年財報顯示全年收入為25.47億美元,對比全球的市場規模可以計算出來直覺外科公司竟然佔比達到了21%。據BCG波士頓諮詢測算,到2020年全球醫療機器人市場估值將達114億美元,顯然,直覺外科還將水漲船高。
截至2017年6月30日,有超過4100台達芬奇機器人被安裝在世界各地的醫院,其中2703台在美國,698台在歐洲,538台在亞洲,其餘210台分布在世界其他地方。
自2000年起,達芬奇機器人已經實施了超過四百萬例微創手術,也就是說每42秒鐘,世界上某個角落就有一台達芬奇機器人操作了一台微創手術。
直覺外科公司的收入主要來源於達芬奇系統的銷售以及配件、服務費。達芬奇系統售價普遍在100萬-200萬美元區間,每台系統銷售後的年均服務費用為10餘萬美元。業內人士表示,直覺外科公司的模式屬於典型的「刮鬍刀和刀片」模式,公司銷售後的配件、服務費收入增幅要大於銷售達芬奇系統本身的收入增幅。
當然,直覺外科公司多年備受華爾街推崇的重要原因,並不僅僅因為是技術和模式,直覺外科的成功還有多個要素:
- 直覺外科公司常年保持70%的毛利率;
- 醫療機器人行業較高高,而且複雜的FDA審批流程限制了其他手術機器人的發展;
- 直覺外科公司的知識產權保護讓其他手術機器人的產生構建了技術壁壘。
當然,達芬奇機器人備受推崇的背後最重要的還是它的技術,達芬奇系統屬於甲A類機械,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手術機器人,其重點攻克的微創醫療技術在行業內首屈一指。
以前列腺為例,位於尿道和膀胱介面處,部位很深,而且牽涉敏感神經,傳統的開放手術需要很大的切口,但機器人手術只需開幾個1cm左右的小孔,就能完成手術,出血量更少,病患承受的痛苦也更少。這種手術之所以可以實現則是得力於達芬奇系統擁有著10倍3D視野以及可選裝540度的機械臂關節,這樣一來便可以在一個很小的創口基礎上,完成複雜精細的手術操作。
此外,GPLP君還了解,達芬奇系統每做一台手術都會在相應的期刊上發表一篇學術文章,其中一些高水平的專家,還依託自己的技術,獨創或改進手術方式,獲得了極具價值的學術成果。這對醫生的技術提升、學術地位,或是職稱評定,以及為了醫院的名譽和爭取研究經費都有著極大的優勢。
達芬奇機器人是如何煉成的?
手術機器人的設計理念是使醫生遠程操控機械臂進行精準、微創的外科手術。
那麼後來是如何由理論走到現實的呢?
這裡不得不提到一個Frederic Moll,直覺外科公司創始人。
1994年受雇於Guidant公司的Frederic Moll對SRI遠程手術機器人系統表現出極大的興趣,他認為這一系統除去軍用價值,還具有很好的商業價值,當然,Guidant否認了醫療機器人的想法。
Frederic Moll堅持了下來。
1995年,Frederic Moll從Guidant辭職並結識了Acuson的聯合創始人Rob Younge以及剛離開Acuson公司的John Freund。三人一拍即合,在與SRI成功談判並獲得了遠程手術機器人的技術授權後,成立了Intuitive Surgical Devices公司,同時獲得了包括菲爾德基金、獅子山資本和摩根斯坦利投資者在內的第一筆風投。
後來,為了紀念達芬奇給後人在機器人技術方面的啟蒙,將這套醫療系統命名為達芬奇醫療手術機器人(達芬奇系統)。
1996年4月份,融資後的直覺外科公司組建起了一支工程師團隊。1997年公司將測試改造的新系統命名為最終推出的核心產品「Da Vinci」手術系統出爐。
在經過三年的反覆確認後,1999年在等待FDA批准的同時,直覺外科率先開啟歐洲市場。2000年7月,直覺外科獲得FDA批准,達芬奇手術機器人系統開始在普通外科手術中應用,2001年又進一步獲得在胸腔和前列腺切除術等手術項目的許可。
不過,值得一提的是,在2000年達芬奇手術系統公開銷售之前,直覺外科曾被競爭對手Computer Motion起訴過專利侵權,這家公司曾在1997年發布過Zues手術系統,後來,該公司也轉向了直覺外科的思路。
這讓兩家成為冤家,開始了無休止的法律鬥爭,直到2003年雙方同意結束技術訴訟,走向了合併。
也就是說,如今的直覺外科公司是Computer Motion與直覺外科的統稱。
後來,在多年的推廣及應用當中,直覺外科及達芬奇才形成如今的成就。
達芬奇的挑戰
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全球醫療機器人規模為118億美元,直覺外科公司2017年財報顯示全年收入為25.47億美元,在全球機器人市場佔比高達21%。
只是,接下來,達芬奇該怎麼走?這一直是一個問題。
從價格上來說,達芬奇設備並不便宜。
最新的數據顯示購買一套達芬奇設備將花費2000萬以上。另外手術成本高,機器人手術中專用的操作器械每用10次就需強制性更換,而更換一個操作器械需花費約2000美元。最後則是維修費用高,手術機器人需定期進行預防性維修,每年維修保養費用高達200萬人民幣,這些費用阻礙了達芬奇系統的進一步擴張,因為對於很多醫院來講,即便他們想購買,然而面對高昂的費用只能望而卻步。
在中國,資料顯示,使用達芬奇系統需要醫院申報,然後國家衛計委審核通過後按照匹配額度進行分配。
這跟達芬奇系統的客觀現實有關——手術機器人在臨床應用中會出現一定的觸覺反饋缺失,可操作範圍受到限制;而且整套設備的體積過於龐大,安裝、調試複雜;系統的操作技術複雜,在使用過程中可能會發生各種機械故障,如半路死機等;系統的學習曲線較長,醫生與系統的配合需要長時間的磨合;手術前的準備及手術中更換器械等操作耗時太長等等問題。
因此,這讓其競爭對手伺機而動。
盯住這一領域的創業公司並不少,比如Medrobotics,Auris Surgical等,還有來自中國的邁瑞生物醫療、新華醫療等公司均都加入智能機器人醫療行業。
比如有一家叫做Verb Surgical的公司,據說其做手術的成本遠低於達芬奇系統。
而且,該公司的機器學習和數據分析是在Google開發的「數字手術平台」上來完成的,獲得了谷歌母公司Alphabet生命科學部門Verily與製藥巨頭強生的投資。
當然,還包括美敦力的外科手術機器人,該機器人計劃在2018年推向市場。
面對諸多競爭對手,達芬奇系統能否保持自己的優勢?這值得期待。
數據來源: 直覺外科2017年財報
數據來源: 直覺外科2017年財報
如此高高額的費用同時也帶來的高額的回報。
從2017年的財報中可以看出產品,服務,運營以及稅務費用支出佔到了總收入的80%,那麼剩下來的20%就是公司的純利潤了。相比於其他行業的平均利潤率要高上太多,比如餐飲業的6%,服務業的9%,零售批發業的3%。20%的利潤率可以說是暴利了!
為什麼這麼貴還會有很多人買這台設備?
據了解,達芬奇系統屬於甲A類機械,同時也是世界上最先進的手術機器人。其重點攻克的微創醫療技術在行業內首屈一指。
以前列腺為例,位於尿道和膀胱介面處,部位很深,而且牽涉敏感神經,傳統的開放手術需要很大的切口,但機器人手術只需開幾個1cm左右的小孔,就能完成手術,出血量更少,病患承受的痛苦也更少。這種手術之所以可以實現則是得力於達芬奇系統擁有著10倍3D視野以及可選裝540度的機械臂關節,這樣一來便可以在一個很小的創口基礎上,完成複雜精細的手術操作。
對於患者來講減少了疼痛,同時也改善了一般開放式手術術後的康復時間。對醫院來講患者康復速度加快也就意味著加快了床位的流轉率,一張病床可以服務更多患者,極大緩解了醫院病床緊張帶來的醫患壓力。
有句話叫羊毛出在羊身上,醫院對使用該設備進行手術的患者所產生的費用要比一般手術費高很多。
推薦閱讀:
※外科學丨外科病人的體液和酸鹼平衡失調(2)
※腰腿疼痛什麼情況下可以貼膏藥?原來是這樣
※我是如何當上美國外科住院醫生(general surgery resident)的?-USMLE+match
※卵巢破裂如何發生,謹防是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