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神童」故事所想到的——我們應該如何面對成功
來自專欄精神分析房間31 人贊了文章
我們知道,失敗讓人痛苦,而成功令人興奮。不過,事情往往會走向反面,失敗雖然帶來了痛苦,但卻讓人更清醒的認識了自己;成功雖然能帶來興奮和成就感,卻容易讓人自戀膨脹,並為之而付出巨大的代價。
在成功面前,每個人都會出現偏執的心態,只看到有利的部分,看不到不利的方面。人們只看到了聚光燈下的輝煌,沒有看到成功所付出的艱辛,人們習慣性地美化成功者的心理扭曲,否認或合理化成功所帶來的傷害。
成功會有什麼傷害呢?
在《范進中舉》的故事中,一種突然到來的成功,讓范進出現了短暫性的精神崩潰,他的神經系統無法容納這突如其來的刺激。這個例子可以看出,突然的成功是一種刺激,會帶給人一定的心理衝擊,心理功能弱的人會無法承受。
王思涵、張滿意、張炘煬,這些幼時的「神童」後來卻不能正常大學畢業,或者成為一個又一個的「怪人」。他們的成長經歷的共同特點是,幼時因為好成績而備受關注,受到特殊的待遇,比如破格錄取、免試入學、各種獎勵等,最終,這些誇獎和優待不但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反而害了他們。因此,幼時過多的成功,容易阻礙一個人心理的健康成長。
有一次參加家長會,老師在台上說「我們班的同學總體還是挺出色的,但就是沒有特別突出的學生」。我不免為兒子不是撥尖者有一些略微的失望,同時心想:看來,老師也需要拔尖人才啊,這會不會是一種集體潛意識呢?
假設出現了這樣一個尖子生(我們姑且稱呼他為小童),他成績非常好,幾乎每次考試都是第一。他不那麼喜歡交往,更喜歡動漫作品,看漫畫書和動漫電視,構思動漫情節帶給他很多的快樂。
由於成績好,經常能為班級,為學校爭得榮譽,小童讓周圍的老師、同學都很讚賞,他的父母也非常為他驕傲,甚至向周圍人炫耀兒子的成績。在學校里,聰明的小童總能得到一些優待,比如可以不做作業,為了準備比賽可以不來上學等等。
最初,周圍人的讚賞以及偶爾獲得的特權讓小童覺得有些意外,也並沒有太多的感覺,因為那個時候,他更痴迷於那些動漫作品。慢慢,他越來越喜歡這種感覺了,直至後來,被人讚賞成為了他的必需品,當偶爾失去第一的位置時,他顯得特別焦慮。由於一定程度的智力優勢,他保持著良好的成績,那些讚賞一直持續著,他的心情基本是穩定的。
競爭激烈的高中生活開始了,小童發現身邊的人比初中同學強多了,他越來越擔心會失去第一的名次。他被迫地努力學習著,到了後來,幾乎所有的時間都用於學習,而且還拚命擠出時間來學習。在高二成績略有下滑時,他每天四點鐘就起床複習。
這種過度努力的學習一直持續了一年多時間,在高考前他差一點要崩潰了。不過,個性頑強的他還是堅持了下來,高考考出了很好的分數,進入了名牌大學。
在一般人看來,萬事大吉了,生活充滿著陽光,未來充滿著希望。但高考的結束並沒有帶來放鬆,他驚訝地發現,自己根本放鬆不了了。他每天眉頭緊縮,心情壓抑,感到大腦緊繃,後背有一種被繩子牽拉著的異樣感。一個暑假下來,空虛感、無意義感、壓抑感一直困擾著他。
由於過度努力,他得了神經衰弱,他難以放鬆下來,他的身體是緊繃的,心理是壓抑的,生活是封閉的。
我們看到了這樣的故事:一個幼時單純、可愛,喜歡動漫的小孩,由於一時的智力優勢而帶來周圍人大量的讚賞,逐漸地,他迷失了自己,追求讚賞,害怕失去讚賞成為了他生活的全部。對他來說,學習不是為了獲取知識,得到成長,而是為了名次,成績,周圍人的讚賞。一種自私而狹隘的動機佔據了他的全部,壓力、空虛、不滿成為了他更多的情感體驗。
孩子幼時的成功當然是好事,但父母及周圍人的態度很重要,如果父母(包括周圍的老師、親戚)把自己壓抑的「自戀願望」投射到孩子身上,有意無意地強迫孩子去實現這種願望,那麼,孩子就會迷失自我,成為周圍人自戀願望的附庸,當遇到嚴重挫折時往往容易出現各種心理生理問題。
我們生活在一種對成功過度看重的文化中,因此,類似的故事會不斷地上演著。對成功過度追求的背後,往往反映了內心的匱乏感:對生活,對自己的持續的不滿意感。通過自己或者孩子的成功,才能填補這些匱乏。
所有的成功者都要過這樣的一關:放下對成功的執著。如果做不到這一點,就會出現「成功成癮」,並伴隨相應的癥狀:過度努力、工作狂、貪婪,以及突然出現的心理崩潰等。
一個35歲的外企中層管理人員有一天開車上班時,突然出現強烈的焦慮感,他覺得心跳加快,呼吸困難,透不過氣來,似乎快要失控了。他把車停在了一邊,打了110後被送到醫院,心理科診斷為「驚恐發作」,這是一種突然出現的強烈的失控的焦慮狀態。
這位男子一直為了生活在打拚,要賺更多的錢,想實現財務自由,他每天為了這些目標在忙碌著、計算著,但每年總不太有結餘,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從小以來,他一直是父母、老師心目中出色的人,他一直為證明自己,不讓周圍人失望而努力奮鬥著。
由於一直非常出色,他壓抑自己的負面情緒,很少跟家人吐露自己的壓力。遇到困難時,他習慣性的應對策略跟小童類似:不是調節或放棄,或者求助於別人,而是繼續逼迫自己努力。直至這種心理調節機制的失效,最終導致了他的情緒崩潰。(具體的原因還有一些,這裡不再展開)
這次突然的崩潰,讓他清醒過來,他認識到這種追逐背後的無力,體驗到了那些被壓抑的情緒。這個癥狀以及隨後的治療改變了他的生活,慢慢的,他不再那麼執著了,他更多的探索了內心,接觸了心理學,通過心理學的幫助,雖然有時仍然會有突然的焦慮,但他不再那麼害怕了。很意外的是,恰恰是這段經歷所帶來的收穫與領悟,以及隨後的分享與創造,大大地改善了他的經濟狀況。
老子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也。」每個人都需要學會以正確的心態面對成功,成功只是手段,不是目的,成功是暫時的,不需要執著。離開了成功,才能感受到生活更本真的內容。
這是看了一些神童故事,以及聽了很多幼時成功而現在痛苦的來訪者的經歷之後的感悟,供大家參考。
——————
如果你想通過閱讀來得到一定程度的成長和改變,建議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俞林鑫心理工作室
推薦閱讀:
※幼兒園經營不好,虧錢怎麼辦?
※只有教育公平能化解起跑線上的擔憂
※長大後,父母只剩背影,故鄉只剩冬夏
※背景弱,不被看好,卻能逆襲名校的「黑馬們」,都是如何做申請的?
※商丘商貿吉爾吉斯國際招生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