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在Marketing工作六年後的一些感悟
7 人贊了文章
不知不覺又快到了畢業季, 距離自己大學畢業也快滿六年了。
從剛進大學對marketing這個領域的一無所知,到做過幾份不同的marketing實習後的一知半解, 再到正式踏入社會工作後的的摸爬打滾,一番折騰後開始慢慢開竅,突然有種衝動想寫篇文分享一下這些年的感悟,當作是紀念一下在marketing領域工作的這六年光陰。
1
Marketing領域裡各個環節的玩家以及部門之間的邊界正變得越來越模糊
我2012年大學畢業後加入了WPP旗下的一家叫Mindshare的media agency 做數據分析師(digital analyst)。當時marketing這個領域裡不同環節的角色定位還是明確的。大家壁壘分明,各司其職。 廣告商品牌(brand) 要製作廣告就會找廣告公司 (advertising agency), 要策劃以及投放媒體就會找媒體整合公司 (media agencies), 要做公關找公關公司(PR agencies),要做市場調查就會和市場調研公司(market research companies)合作。 而媒體公司(media companies)以及廣告科技公司(ad tech companies)處於marketing領域供應鏈的下游, 除了大型的幾家公司,少有能跳過media agency直接和甲方接觸的。
彼時各種media agency, PR agency,和advertising/creative agency的analytics部門也是處於發展階段,扮演的多是後勤輔助的角色, 沒有太多直接參与到前期的strategy過程。當時還沒有data science這個工種, Mindshare 剛設立內部的trading desk和business intelligence部門還在擴展階段,新招的人還擠在小角落裡沒有受到很多人的關注。
如今隨著programmatic advertising, video advertising, 還有native advertising等各種新型數字營銷廣告的興起,以及大數據被越來越多的廣告商重視,marketing領域裡各個環節的玩家以及部門之間的壁壘和邊界正在被打破,進入了猶如春秋戰國時期的混戰。
諸如Buzzfeed和New York Times 等publishers成立了內部的creative部門專門研發和製作原聲廣告還有視頻, 直接搶advertising/creative agency的生意。還有publishers 不想再通過第三方ad tech公司賣他們的廣告, 自發圖強成立了programmatic trading部門,來優化定價過程, 賺更多的利潤。
與此同時, media agency 也不能再靠著和客戶多年的關係一直保持合作關係了。他們隔三五差地被廣告商新官上任三把火的CMO要求重新比價,利潤一再地被壓縮。一邊要打著防衛戰與同行競爭, 一邊又要提防知名的consulting公司也來插一腳分一杯羹, 直接和廣告商高層合作做更strategic的digital marketing。
就連廣告商客戶們面對越來越多的乙方,一方面為了節省開支, 一方面為了加強把控和審核,也開始把一些digital marketing的重要工作譬如programmatic advertising轉到in-house做,甚至不惜出重金在agency和ad tech領域裡挖角招人才。
這就意味著作為被其中任何一方僱傭的你,掌握的技能和經驗越是通用,你的出路越多, 越可以跳槽到marketing供應鏈的其他環節做。
就以我個人經歷來說, 我要感謝我在Mindshare做analytics的第一份工作的經驗, 給我打開了之後的很多扇大門。即使我最終沒有在analytics深入地做下去, 而是轉到了更偏creative的其他角色,在這個數據為王的年代, 這項技能給了我足夠的底氣和經驗去做一個全方面發展,用數據說話的營銷經理。
2
在日新月異的Marketing的領域裡,三年河東,三年河西
比起法律,金融,會計,教育這些行業,marketing更直接地受到科技創新的衝擊。昨天的龍頭老大, 難保眨個眼就是明日黃花。不管是公司還是個人,都不會永遠地立於不敗之地。只有快速地試錯,成長,找到自己的定位, 才能進步, 才不會被行業拋棄。
曾幾時, 美國本土的很多marketing畢業生擠破頭都得到4大廣告集團旗下公司的實習和正式工作。
如今,agency受到了客戶削減費用的壓力,ad tech挖掘人才的衝擊,還有consulting公司的競爭, 已經不復當年勇,正面臨著identity crisis, 得趕緊摸索出該怎麼重新定位自己才能不失去顧客的眷顧。於是data science這些更advanced的數據部門受到了更多的重視和投資。
現如今,即使data science, machine learning, header bidding 這些東西你不懂得做,也要懂得個原理,否則你都不好意思說自己是在marketing圈子裡混的。
另外一邊,媒體publisher和其他ad tech公司都在苦苦抗衡著Google和Facebook,以及Amazon的霸主地位。絞盡腦汁地想出給如何獲取更有價值的數據或者更有效的產品,來幫助廣告商更準確地target消費者,增加轉化率和營銷額。
在這期間, 很多產品不具備有獨特競爭力的媒體publishers和ad tech公司相繼倒下了,裁員了不少。能存活下來的都經過了痛苦的轉型期,或者被併購。
在風起雲湧的時代, 人才的流動自然也是瞬息萬變的。能在marketing領域裡的乙方 (agency, ad tech, publisher) 同一家公司待超過三年的人是鳳毛麟角的。一方面是金錢和職位的誘惑,另外一方面是大家在動蕩的時局都在不斷地換押寶的地方。
因為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自己的公司會因為策略失誤或者經營不善開始大規模地裁員減薪,所以只能更小心謹慎地選擇短暫棲息的地方。 當然, 不是你想跳槽, 就什麼地方都能去的。
3
只有成為良禽,才有資格擇木而棲
同樣是跳槽, 有些人是華麗轉身,有些人是飢不擇食, 還有些人是落荒而逃,區別在於積累了多少籌碼和底氣。
剛踏入社會的時候, 被老闆訓幾句就玻璃心, 工作稍微不懂就撒擾同事。直到有天加入了一個只有五個人的營銷部門, 要擔起很多以前都沒有做過的任務的時候我才意識到:公司請你來是做事的, 不是學習的。
老闆不是老師, 公司也不是學校。別人不幫你是本分。肯教你幫你不是看你有多少福分,而是看你們之間有多少情分。
不管你是在甲方乙方還是丙方, 大部分的marketing部門永遠缺人手。 大家都很忙,忙著完成自己分內的工作, 達成自己的指標, 操心自己的破事, 沒有人有義務手把手地帶你把活幹完。如果你有幸進入大公司, 也許還有一周時間給你點工作方面的training。
但是大部分公司就指望你來hit the ground running的, 所以有事請google,沒事好好乾。不會photoshop, 不會iMovie,不會code? 趕緊當場網上搜視頻學起來或者業餘時間自己掏錢去上上課程掌握新技術。
如果有幸碰到一個好同事好老闆肯執導你, 一定要感激涕零地好好珍惜人家,加倍努力回報對方的恩情。
直到終於有一天, 媳婦熬成婆了, 恭喜你, 你離倦怠期瓶頸期不遠了。工作遇上倦怠期瓶頸期,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事實上, 公司越大工作崗位越細分, 你遇到瓶頸的速度越快。因為現在很多的工作職責都是十分細分化的。所以你負責耕的就是那麼一畝三分地,日做夜做肯定是會膩煩的。
這個時候很多人就開始蠢蠢欲動了,也會面臨以下幾種選擇:
- 向老闆要加薪升職, 希望從金錢的補償上得到心理安慰
- 申請轉到別的部門學新技術
- 跳槽到其他公司做類似的事情
- 一邊充電,一邊計划下一步路該怎麼走,並且開始鋪路
我們《十場MarTech領域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的幾位導師們,大多都經歷了華麗的轉身過程。
他們中有從ad tech公司的analytics轉到online dating公司變成產品經理,有從agency的analytics被挖角到媒體公司做data science,看似水到渠成,順順利利, 其實無不是利用自己業餘的時間去充電, 來讓自己在跳槽的時候多一些籌碼和勝算的。
好奇他們的職業生涯?來聽聽這十位導師的故事。
https://st.h5.xiaoe-tech.com/st/1XkgDTy4O (二維碼自動識別)
4
你永遠只為自己打工
沒錯, 名義上你是公司的一名僱員,但是除去賣身(用手打字)和腦力,你不能賣你的靈魂和理想。公司和老闆最終只關心的是他們自己的利益, 而不是你的。他們樂見你呆在同一個位子上貢獻最大的價值的同時還不叫苦叫累叫喊要加薪升職。
可是你的青春是寶貴的, 你的時間是有限的。你的career你的自由你做主。
我們《十場MarTech領域的Informational Interview》的Ice導師總結得很好: 如果把每個人的職業生涯分成三段, 每段十五年, 剛開始的十五年我們要竭盡全力找到自己喜歡並且擅長的事情,然後專註做下去。
大部分的職場新鮮人剛畢業想做的工作和能拿到的工作還是有些差距的。這個時候時務者為俊傑地先從低做起為上策。 但是當你通過最初的工作經驗慢慢發現自己真正的興趣點的時候, 你就需要好好計劃自己的職業發展路線了。
怎麼轉型?每個人的做法不一樣。有些辭職了重新回爐重造拿新的證書資格, 有些先和公司內部和外部的人士networking來了解他們感興趣的領域需要具備什麼硬體和軟體條件。 之後通過不同渠道,比如online courses或者informational interviews去學習補充新知識,思考如何轉移現有的知識,再去投簡歷的勝算會大很多。
總而言之,學習是終身的。應對環境的迅速變化,最好的心態就是——擁抱變化,堅持學習。
歡迎關注我的微信公眾號:MarTechCareer
一個來自紐約,專註MarTech領域的知識分享 | 技能學習 | 求職服務的終身學習平台
推薦閱讀:
※0017數據處理:數據抽取-欄位合併之CONCATENATE函數法
※數據分析養成系列(一)
※R語言常用命令總結
※P3-用 Tableau 來做電影數據可視化
TAG:職業規劃 | 數據分析 | MarketingAnalys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