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胖不起來」和「瘦不下去」之間,你只差這份中醫調理清單

「胖不起來」和「瘦不下去」之間,你只差這份中醫調理清單

5 人贊了文章

在生活中,有這樣兩種「極端」的人,一種是「怎麼吃都不胖」的瘦子,另一種是「喝涼水都長肉」的胖子。

專家指出,其實這兩種體質的人身體里藏著不少健康隱患,而「吃不胖」、「瘦不了」只是外在的表象。

BMI是世界公認的一種評定體重的分級方法。按照2003年原衛生部頒布的《中國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預防控制指南》,體質指數(BMI)低於18.4為偏瘦,超過24為過重,超過28為肥胖。

BMI=體重(kg)÷身高(m)的平方

每個人都應該將體質指數(BMI)控制在18.5~23.9之間

為什麼有些人「瘦不了」

多痰少氣脾腎虛

從中醫角度來講,胖是有深層次原因的。

《黃帝內經》最早將胖人分為「膏人」、「脂人」、「肉人」三類。中醫學認為,肥胖和個人的體質關係密切。

在北京中醫藥大學王琦教授研究的平和、陽虛、陰虛、痰濕、濕熱、氣鬱、氣虛、血瘀、特稟九種中醫體質類型中,流行病學調查結果顯示,與肥胖關係最密切的是痰濕體質。

中醫理論認為,肥胖的病機主要是陽氣虛衰,痰濕偏盛,即「多痰」和「少氣」,主要與脾和腎的功能有關。

脾氣虛弱則運化轉輸無力,水谷精微失於輸布,化為膏脂和水濕,留滯體內而致肥胖。

腎陽虛衰,則血液鼓動無力,體內水液無法正常地蒸騰氣化,導致血行遲緩,水濕內停,形成肥胖。

所以,有的胖人是實性體質(實胖),有的則是虛性體質(虛胖)。

調理:分型減肥才有效

人和人的體質千差萬別,肥胖的類型和表現也不一樣,較常見的有氣虛濕困型、胃腸濕熱型、肝氣鬱結型三種類型。

  • 氣虛濕困型

這類人大多胖而不壯,松垮虛浮,食量不大,伴有疲倦乏力、肢體困重、腹脹便溏、尿少、四肢浮腫等癥狀,調理以化濕、運脾、補腎為原則。

日常飲食宜選擇具有燥濕健脾補腎功效的食材,如赤小豆、薏米、白扁豆、荷葉、茯苓、山藥、板栗、芡實、枸杞子、桑葚、黑芝麻、海參、銀耳等。

穴位按摩可選取太白、豐隆、胃俞、陽陵泉、脾俞、腎俞、內關等重點穴位進行按揉,以達到祛濕化痰的效果。

  • 胃腸濕熱型

這類人大多胖而壯實,食慾旺盛,吃什麼都香,或有便秘、口乾舌燥、怕熱多汗等表現,調理以清胃泄熱為原則。

飲食應以清淡為主,多選擇入脾胃經、具有清熱作用的涼性食材,如綠豆、苦瓜、黃瓜、苦菜、絲瓜、蓮藕、生菜、蘿蔔、梨、柚子等。

按摩可選取內庭、天樞、上巨虛、下巨虛、脾俞、大腸俞等重點穴位進行按揉,可起到抑制胃腸蠕動和胃酸分泌的作用,從而減輕飢餓感,達到減肥的目的。

  • 肝氣鬱結型

這類胖人大多易怒,常感覺胸脅脹滿,女性還會出現月經不調、閉經等表現,調理應以清肝瀉火為原則。

飲食宜選擇入肝經、具有清熱平肝功效的涼性食材,如西芹、菠菜、薺菜、馬齒莧、蘑菇、玫瑰花、菊花、決明子、茵陳等。

穴位按摩可選取肝俞、膽俞、三陰交、太沖、照海、太溪、陽陵泉等重點穴位進行點揉,從而達到疏肝理氣的效果。

為什麼有些人「吃不胖」

胃火大,胃過強

從中醫角度來看,「吃不胖」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胃火偏盛,中醫稱之為「消谷善飢」

這類人吃得多卻容易餓,同時大多伴隨口渴心煩、舌紅苔黃、口臭便秘等癥狀。

這是由於胃對食物的腐熟作用太過,代謝亢進,消耗過多所致,因此多食易飢而且消瘦。

  • 胃強脾弱

這類人在多吃不見胖的同時,伴有大便溏泄,愛拉肚子。

這是因胃消化食物的功能過高,故多食易飢,但脾運化功能減弱,不能正常地將吃進去的食物轉化成營養物質,輸送到全身,故多吃也是消瘦,胖不起來。

調理:養陰健脾按足三里

排除了疾病的可能性,假若消瘦比較嚴重,伴隨明顯的口臭、便秘或便溏等癥狀,可以選擇用中藥調理,一般採用養陰清胃、健脾化濁之法。

食療:可在健脾丸(党參、白朮、陳皮、枳實、山楂、麥芽)基礎上加入黃連、山梔子、連翹等。食療上,可以用党參(或沙參)、淮山、扁豆煲瘦肉湯等以健脾益胃。

按摩穴位:人體有一個調理脾胃非常好的穴位——足三里穴。此穴是足陽明胃經的合穴,是治療脾胃疾患的重要穴位,經常按摩足三里穴可以幫助調理脾胃。足三里位於外膝眼下四橫指處,脛骨邊緣的位置。

按摩足三里穴的要訣在於,按壓穴位的時候一邊緩緩吐氣一邊強壓6秒鐘,如此重複數次。另外也可以艾灸此穴位,一年四季任何時候都適宜進行。

消瘦者還要注意飲食忌宜和日常生活習慣,做到「七分養三分治」。

胃火大的人應多喝水、多吃新鮮水果蔬菜,避免食用寒涼性質的果蔬,以免損傷脾胃,進一步加重脾胃虛弱,加劇消化不良和吸收差的情況。

生活有規律,注意飲食有節,細嚼慢咽,多餐多食。平時多選擇容易消化又富有營養的食物,如魚類、豆製品,少進食油膩、煎炒食物以及纖維素含量過多的食物。


推薦閱讀:

中醫養生七大法 防病療疾又延年
中醫養生精氣神
古法中醫共享:脾胃篇
博粹堂中醫館—中醫養生—經絡養生 2
中醫養生:男人四"虛"如何補?

TAG:中醫養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