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 加息≠緊縮貨幣
央行加息並不出乎預料,6月17日,當我們預期「加息在即」之時,實際上,所有加息條件基本已經全部成熟,只是時間問題了。央行把加息推遲到7月1日之後,可以理解。但是,我依然堅持反對「無度加息」,更反對加息是針對「物價上漲」的說法。理由我們已經說了許多次,不再重複了。
問題是加息可不可以抑制通貨膨脹?注意,在我的概念中,我是把「通貨膨脹」和「物價上漲」區別看待的,我這裡所說的「通貨膨脹」指的就是「貨幣超發」。就因為,通貨膨脹與物價上漲之間不是充分必要條件。通貨膨脹可以引發價上漲,但物價上漲不一定是貨幣發多了。也就是說,通貨膨脹只是物價上漲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所以,兩者之間不能畫「等號」。這是最基本的邏輯學常識。
在此,我們只說通貨膨脹與加息之間的關係。一般而言,加息可以抑制通貨膨脹。但是在中國,這件事不一定成立。注意:我說的是「不一定成立」,而不是「一定不成立」。要搞懂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從「加息抑制通脹」的原理上加以考量。
加息如何會抑制通脹?因為,存貸款利率的上漲,直接結果是「銀行存款增加,貸款減少」――這一定會縮減「商業銀行創造貨幣的能力」,用專業一點的語言表述就是「減小商業銀行的貨幣乘數」――這就是所謂的「流動性減少」或稱「貨幣緊縮」。
但我們必須注意:「加息抑制通脹」的所有「論述過程」,全都是在單一貨幣條件完成的,無論是弗里格曼還是米什金,所以貨幣學論述,都有這個「隱性的前提」――「沒有明明白白地說出來」的前提假設:採用單一貨幣的、一個相對封閉的國家。
邏輯學基本原理告訴我們:「前提」變了,「結論」隨之而變。上世紀60年代,當弗里格曼「撰寫」貨幣學的時候,世界各國的經濟依然相對封閉,更談不上「經濟一體化」。況且,學人為了論述清除問題,也需要規定一系列的前提假設,有些前提甚至是「默認」的「隱性條件」。所以,弗里格曼依然是偉大的貨幣學家,他的理論讓我們看清了許多問題。
但是,時代在變,社會現實條件在變,理論也必須「與時俱進」。當今世界與上世紀60年代最大的變化就是: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整體,產業全球化分工早已完成,金融市場更是打破了國界的限制,彼此之間形成了巨大的相互依存性。而且,強勢貨幣可以用他們發行的鈔票購買弱勢貨幣的商品,但弱勢貨幣國家的貨幣卻不能購買強勢貨幣國家的商品。就像,美元、歐元可以購買中國的商品――中國接受美元、歐元,但人民幣卻買不了美國、歐洲的商品――美國、歐洲不接受人民幣。
這是事實。在這樣的條件下,中國加息一定會改變全球資本的流動,中國與歐美利差一旦加大到一定程度,「套利熱錢」必然流入,這同樣也是被歷史多次印證的事實。
一方面,加息減小貨幣乘數,收縮了貨幣;另一方面,加息引發「熱錢」流入,加大央行通過外匯占款的基礎貨幣投放。兩個方面比較,誰多誰少?如何收縮得多,投放得少,那總體當然相對緊縮;但如果收縮得少,投放得多,那相對就不是緊縮,而是寬鬆;如果一樣多,則是對沖。
那到底是貨幣乘數減小「貨幣收縮的多,還是外匯占款投放得多」?我們沒有統計數據。但從央行每次加息,外匯占款都會大幅增加,需要上調兩次「存准率」才可以對沖「乾淨」的事實看,如果不是「提准」、「大發央票」去回落貨幣,那加息一定是在「投放貨幣」。
換個角度看。我們至少可以定性地判斷:如果中國不斷地加息,當加到中國與歐美利差足夠大的時候,早晚會出現「熱錢流入所對應的外匯占款投放」大過「銀行貨幣乘數減小所帶來的貨幣收縮」。這就是我否認:在中國加息可以解決通脹的根本原因。
有人會說,只要我們不管「匯率升值」,也就是央行不用人民幣去購買外匯,那外匯占款的投放不就沒有了嗎?對!但是,那只是站在金融的立場上的觀點,而站在實體經濟的立場上,我們的結論就會不同。我可以肯定地講,當中國的經濟結構不可能立即實現轉變,無法立即擺脫出口加工業對經濟、就業的支撐作用之時,任由人民幣升值,任由中美利差擴大,那這樣的做法,將會給中國經濟帶來「災難性的後果」――倒在新產業尚未建立,舊產業已經死去――「青黃不接」之時。
還有人可能會問。美國加息,不也會導致全球資本流入美國,也會加大美國市場的流動性,那為什麼美國加息可以實現貨幣緊縮?問得好。因為美國的情況和中國完全不同,而關鍵在於美國的特殊的貨幣發行機制。
金融危機之前,美聯儲的負債只有不到1萬億美元,但世界上有多少美元貨幣?僅各國外匯儲備中的美元數量就有4.5萬億左右。再加上美國本土的美元數量和全世界個人持有的美元現金,數量將超過10萬億美元――貨幣乘數10倍。這不算什麼。美國本土僅僅金融衍生工具一項,其市場總值高達450萬億美元。可見,美國金融機構通過「槓桿率」創造貨幣的能力何等強大。
難怪有學者認為:美國的貨幣發行權不在美聯儲,而在商業金融機構,金融機構的體量約龐大,信用級別越高,創造貨幣的能力越強。有鑒於此,
第一,美國金融機構所使用的「槓桿率」――貨幣乘數數十倍於中國。金融危機暴露出美國的金融槓桿率最高會達到60倍,最保守的商業銀行所用槓桿率也在20倍以上。槓桿倍率越高,加息所形成的收縮力度越大。
第二,換個角度。金融機構的「不斷放大槓桿率」的過程,實際是商業金融機構在「發鈔」,這是美國貨幣發行的機制上的重要特徵。因此,加息,抑制商業金融機構的「槓桿率」,實際是抑制商業金融機構的發鈔能力。這一點,跟中國完全不同。
第三,全世界的美元,絕大多數都是美國金融機構發行的,當美聯儲加息,商業金融機構的「槓桿率」減低之後,美元會在全球範圍內收縮。
第四,美國的金融市場有足夠大的容量,對貨幣的吸附能力「遠遠遠遠」高於中國。
因此我們必須看到,在美國行得通的理論,在中國可能大相徑庭。最近,越南降息了,而且一次降100個基點,至14%。為什麼?今年上半年,越南CPI同比大幅增長16.03%,其中6月份升幅突破20%。那為什麼要降息?對不起,越南已經發生嚴重的「滯脹」。如果中國「無度加息」,情況也不會好到哪去。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貨幣政策拐點來臨 看全球各大央行如何過招
※幣咖,讓天下沒有難炒的幣
※過半數字貨幣漲幅超100%,比特幣衝擊10000美元關口
※貨幣供應偏緊是假象
※號稱數字貨幣中的美金 -- USDT(泰達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