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過去的龍年看未來的中國(一)工業巨龍

(一)工業巨龍

剛剛過去的2012年是不平凡的一年,經濟危機的紛擾、世界末日的預言、政治版圖的變幻、各種衝突的加劇,所有這一切都將被長久地保留在我們的記憶當中。然而,很多年以後,當我們再次提到2012年的時候,一定會說,那是一個龍年,因為這一年是屬於中國的,是屬於中華文明的。在這一年裡,各種跡象表明,中華文明已經完成了從農業文明轉向工業文明的嬗變,工業化打造出了龍的鋼筋鐵骨和鋒牙利爪,並且給了龍在天空翱翔、海底潛游和陸地飛奔的力量,中國龍不再是個傳說,而是真實地出現在了世界上。

A.見龍在田

這是一條工業的巨龍,各種主要工業品的產量均傲視各國,從鋼鐵、煤炭和水泥到手機、電腦和汽車,有些甚至已經了佔據世界總產量的一半以上。從總體上看,中國已經成為一部人類歷史上最龐大的工業機器。即便是按照匯率計算,2012年中國的工業總產值也達到了美國的1.3倍。

不必對這個數字感到驚訝和懷疑,從電力指標也能得出類似的結論。中國的發電量早已超過美國,而且其中大部分都被用於工業。中國的工業用電佔總用電量的約73%,而美國的數字是26%。2011年,中國的工業用電量為3.463萬億千瓦時,美國是0.976萬億千瓦時,中國是美國3.55倍。從1992年到2012年,美國的工業用電量已經連續20年徘徊在1萬億千瓦時左右了,而在此期間中國的工業用電量則增加了大約6倍,達到2012年的3.606萬億千瓦時。

更為重要的是,中國不但是工業大國,也一個實實在在的工業強國,不僅龐大,而且強大。這個強字表現在產業的廣度和高度兩個方面。在產業分布的廣度方面,中國擁有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和525個小類,是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產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從而形成了一個舉世無雙、行業齊全的工業體系,能夠自主生產從服裝鞋襪到航空航天、從原料礦產到工業母機的一切工業產品,可以滿足民生、軍事、基建和科研等一切領域的需要,中國產業界藉此贏得了獨一無二的巨大範圍經濟效益,成為中國競爭力的重要源泉,也是進一步的產業升級所必須的基礎和動力。在產業高度方面,中國的工業產品的質量和技術水平方面也在不斷攀升,全面佔領中低端產業的同時,正在向高端產業發起衝擊,在個別領域已經取得了世界領先的地位。

很多人指摘中國的工業不夠強,算不上強國。其實,這種說法所指的無非是中國和少數幾個世界最強工業國相比、在少數幾個頂尖行業中尚存在差距。綜合來看,中國作為一個能靠自己的力量建造全球最快的高速鐵路和機車的國家、一個能獨立建立載人空間站和完成深空探測的國家、一個能自力更生打造航空母艦和艦載飛機的國家、一個能自主設計和製造中央處理器和超級計算機的國家,是當得起工業強國這個稱號的。目前中國所欠缺的,是還沒有做到全方位的最強,而這將是中國龍的下一個目標,到那時,中國將不僅是最大的工業國,而且同時成為最強的工業國。

其中的關鍵在於「工業」二字,正如古代世界裡農業(包括畜牧業)是國家的基礎,現代社會中工業才是立國的根本,第一產業和第三產業都是以第二產業的作為基礎和前提條件的,所以工業GDP而非全部GDP才是衡量一個國家實力的最佳指標。從化肥、農藥和育種到灌溉、收割和加工,工業對農業的支持是全方位的。沒有工業支持的農業只能在低水平上維持,比如今日的印度,工業GDP僅略高於農業,佔GDP的18%,雖然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的GDP超過日本居世界第三,卻不仍能擺脫饑荒的陰影,相當比例的人每天只能吃一頓飯。沒有工業支撐的GDP是虛弱的,正如百多年前的中國,靠農業產量撐出來的GDP雖然數字龐大,卻到底擋不住工業化國家的進攻,從割地賠款走到了亡國滅種的邊緣。同樣,沒有工業支持的第三產業也是空虛和脆弱的,脫離實體經濟支持的虛擬經濟表面上雖然風光無限,無論GDP的數字多麼好看,最終只會在危機中破產,姑且不論冰島、希臘、塞普勒斯這些小國,即便是當今世界的第一強國――美國――也不能倖免。現在美國的工業GDP所佔比例已經下降到了19%,在十大經濟體中僅僅是略高於印度,而其第三產業佔據GDP的80%,但是這輝煌的數字反而讓美國深陷經濟危機的泥沼,以至於喊出了讓製造業回歸美國的口號。相比之下,現在中國的GDP雖然剛剛超過日本、排在美國之後,但其中47%是由工業貢獻的,代表著實實在在的國家實力,和金融泡沫不同,是戳不破、打不垮的。

當然,可能還有人會說,中國的人均數字還是很低,算不上強國。確實,目前中國的人均工業GDP只有美國的45%,單獨拿出一個人比較的話我們還算不上強。幸運的是,我們不是單打獨鬥,而是作為一個整體參與國際競爭的。作為一個擁有十三億人口的國家,我們的種種人均雖然不多,但聚集起來卻可以成為巨大的力量,讓我們能做到很多人均更高的國家所望塵莫及的事情,比如搞出兩彈一星,比如從利比亞撤僑,從而讓我們每個人能享受到超越人均水平的國防安全和公民權利。歷史的經驗教訓已經一再表明,只有作為一個整體,我們才是一個強國,才能生存下來並且有效地保護和發展自己,否則只是一盤散沙,只能任人宰割,分裂和單幹是沒有出路的。從另一方面看,我們也只有團結成一個整體,把整個國家搞好,最終把人均提高到傲視環球,同時成為總體強國和人均強國,那才是中華文明的真正復興。

要達成這個目標,中國還必須在工業化的道路上繼續前進。今日的中國雖然已經稱得上是工業大國和工業強國,但尚有一半國民沒有進入工業循環、還有很多高精尖的工業產品不能製造,全國範圍的交通網、通信網、能源網還沒有全部完成,很多人均指標還不高……,前面的道路還很長,中國龍的騰飛才剛剛開始。即便如此,從2012年中發生在中國身上的幾個小小片段來看,從國家到個人,從國際到國內,中國已經脫胎換骨,不再是過去的那個中國了,必須重新審視、全面觀察和認真看待,而不是停留在過去的眼光和心態當中,才能把握這頭巨龍的現在和未來。

B. 工業中國

從傳統上,我們中國人總是以農業國自居,把農業當成根本,總愛說我們有幾億農民。不過,從2012年起,我們的觀念必須開始轉變了,因為中國已經開始成為工業國了,工業給中國帶來了廣泛而深刻的變化,其中一個標誌性的事件便是:城鎮化率超過50%。

這是中國繼工業產值超過農業產值之後的又一個里程碑事件,意味著中國的工業人口已經超過了農業人口,中國在工業化的進程上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中國發展城市靠的是工業,通過進城打工的形式把農業人口吸入城市,把農民變成工人,把農業人口轉變成工業人口。和某些發展中大國不同,中國的城鎮化人口是切切實實的工業化人口,不是聚集在貧民窟中的、脫離工業化的、統計意義上的城鎮人口。目前中國已經擁有6.9億的城鎮人口,而且是工業化人口,構成了人類歷史上最大的工業化人口集團,超過了全部八個主要工業國家城鎮人口的總和,即G8集團――美國、德國、日本、俄羅斯、英國、法國、義大利和加拿大――的城鎮人口之和,這既是中國工業化的成果,也是中國工業化的動力,更是中國在屹立於世界之林的資本,任何國家、任何集團在與中國打交道時,都不得不考慮這個數字背後所代表的含義。

當然,目前還有約兩億城鎮人口仍然是農民工,面臨著戶籍、養老和子女教育等諸多問題,相信這些都會隨著工業化進程的加深而逐步解決。因為隨著工業的擴大,會需要更多的人口加入城鎮,於此同時,農村的剩餘勞動力不斷減少,另外,隨著工業化從沿海發達地區逐步向內地輻射,更多的人可以在本鄉找到工作,於是城市也必須向這些人提供更多的接納和回報,才能把他們吸引過來工作,並最終平等地成為市民。中國開始出現的民工荒現象和戶籍制度改革試點都表明了這一點。

今日中國社會的另外一項顯著變化就是汽車的普及,從中心城市到偏遠小鎮,汽車正在進入千家萬戶,堵車開始成為常見的煩惱。

中國的汽車社會不是買來的,是造出來的。2012年中國的汽車產量和銷量都突破了1900萬輛,不僅產量超越美國繼續保持世界第一,而且連續刷新著單一國家汽車產銷量的世界記錄。全年中國汽車產量為1927萬輛,佔全世界總產量的23%,幾乎相當於第二名美國(1033萬輛)和第三名日本(994萬輛)的總和。中國的汽車出口也是連創新高,2012年中國汽車的整車出口超過100萬輛,同比增長約30%,其中奇瑞和吉利均超過10萬輛,出口的主要車型為轎車和貨車,所佔比重分別為45%和28%。汽車不僅是工業社會的標誌,也是最能反映工業化水準的工業品,其涉及的產業鏈之長之廣,覆蓋了從冶金、機械直到電子和軟體的幾乎所有工業部門。中國進入汽車社會不單意味著個人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且意味著這個工業體系的提升和進步。

工業化不僅給中國帶來了種種變化,也正在改變著世界經濟的版圖,中國製造不但改變了中國,也正在改變著世界。回首近年的世界經濟,我們不難發現中國的各種經濟指標都在不停地向上攀升,一項接著一項,從第N到第二、第一,再到超過第二到第N的總和,有的甚至超過其他所有國家的總和,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比較的目光從仰視逐漸變成平視,再變成俯視,有的甚至成了無視,而我們比較的對象,也從中國和那些國家慢慢變成中國和那幾個國家,再成為中國和某個國家,有的甚至成了中國和其他所有國家。那些曾經遙不可及的目標就這樣被一個個踩到了腳下。2012年,中國成為世界最大的貿易國。

中國的對外貿易是用工業製造力撐起來的,不僅有數量,而且有質量,絕非簡單的血汗工廠,也不是靠賣資源和搞三來一補。在中國的出口貨物中,服裝、鞋帽、傢具、玩具等工業品的比例只有17%,機械、電子、汽車、儀器等中高檔工業製成品所佔的比例超過51%,中國還是世界上最大的機械出口國,美國第二,德國第三。中國的高技術產品出口名單中包括飛機和衛星,在個別的高新技術領域,中國甚至對美國實行了用途限制和出口限制。這一切都要歸功於中國的工業化和產業進步。

在中國作為一個整體成為工業大國、貿易大國的同時,作為其組成部分的中國企業也在世界的經濟版圖上佔有了自己的位置。繼GDP總量超過日本之後,2012年,中國在世界500強企業中佔據的份額超過了日本,上升到第二的位置。

和美國、日本的下降曲線不同,中國的500強企業數量在十幾年的時間裡始終保持著明顯的上升勢頭,並且有逐漸加速的趨勢。這同樣是一個標誌性的事件,說明中國經濟的整體實力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在這些中國公司中,除了傳統的資源類、能源類和金融類企業,還包括鋼鐵、船舶、電信、化工等重工業和高科技企業,有以華為和大唐為代表的電信企業,有以武鋼、中國建材、中國機械、中船重工和中國化工等為代表的傳統重工業企業,還有以吉利和沙鋼為代表的民營企業。

有人說,中國的這些企業不過是憑藉壟斷地位或者國家補貼做大的,沒有什麼了不起的。這話不對,恰恰相反,它們都是在殘酷競爭成長起來的,如果出現了任何壟斷的苗頭,國家都會通過拆分和重組加以打破,重新形成競爭格局,電信行業有移動、聯通和電信,石油行業有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銀行業有工農建中四大銀行,鋼鐵業就更多了,單是500強中就有寶鋼、河北鋼鐵、首鋼、武鋼、沙鋼和鞍鋼六家。那些500強中的外國企業反而往往是本國本行業內的壟斷者,比如印度的塔塔集團。除了國內的競爭,有些中國企業還面臨著極其激烈的國際競爭,比如在個人電腦領域,市場環境接近於經濟學中的完全自由競爭,國際國內存在著不計其數的廠家和品牌,其競爭的激烈程度用殘酷來形容也毫不為過。

聯想電腦的例子充分說明了中國企業具有怎樣的競爭力,這不但是在市場中真刀真槍殺出來的,而且是在外國政府的歧視性採購政策之下做到的,因而顯得更加難能可貴。類似的遭遇同樣發生在了中國的太陽能企業和華為等電信企業身上。隨著中國企業實力的上升和產業的升級,在可以預見的未來,我們將會更多地遇到類似的情況。這是必然的,因為中國不會滿足於被那些發達國家安排好的產業位置,中國人也不可能永遠只靠做襯衫去換飛機,要過上更好的生活,就必須自己製造更高級的產品,這必然對那些發達國家的產業構成競爭,也就必然會面對來自他們的種種壓力。過去他們樂意接受我們的產品,是因為那些都是臟活苦活累活,他們自己只需要輕鬆的干一點點高級工作,便可以換來這些產品,悠閑之餘還可以站在道德的高地上批判我們破壞自然環境、勞工條件惡劣。現在我們也可以製造出和他們一樣的東西了,甚至更好更便宜,那些高高在上的老爺們怎麼能高興呢,怎麼能容忍呢,明裡暗裡的排擠和打壓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中國的工業發展到目前的階段,這個坎是必須要面對的,從世界500強名單的逐年變化和聯想電腦的例子來看,這個坎也是會被邁過去的。

C.見微知著

工業化對中國的影響是全方位的。除了國家層面和企業層面,在個人層面,工業化也為中國人的生活帶來了切實的變化。對每一個普通中國人而言,姑且不論衣食住行上的巨大變化,原先不敢奢望的出國旅遊,如今不再是可望而不可及了。

昔日遙不可及的出國,如今成了普通百姓家的尋常活動,從表面上看,這是因為大家兜里有錢了。但錢又是怎麼來的呢,不是地里長出來的,也不是銀行印出來的,而是工業造出來的,工業越先進越發達,工業品就越多越好越便宜,相對而言老百姓兜里的錢就多起來了,才會有餘錢去旅遊。

在國內遊方面,2012年中國達到29.6億人次,比上年增長12.0%,其中自駕游14.2億人次;國內旅遊花費2.27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7.6%,幾乎佔到了第三產業增加值的一成。枯燥的數字背後,反映出的是人民日益增長的收入,以及更加方便快捷的交通手段。在中秋和國慶形成的超級黃金周里,國內遊客超過4億人次,龐大的自駕游隊伍讓高速公路陷入了癱瘓。如果還有人懷疑普通的中國人是否在中國的經濟發展中獲得了收益,看看這龐大的旅遊人群,看看高速公路上擁擠的車流,就知道了。

其實,與其說是錢多了,不如說是相同時間掙來的錢能買到的東西多了。三十年前一個普通家庭可能需要攢一年或更長的時間的錢,才能買一輛自行車,換到現在,則差不多可以買下一輛普通小轎車。這體現出中國工業能力的長足進步:花費原本只能造一輛自行車的勞動量,現在的中國可以造出一輛小轎車。從老百姓的角度看,這意味著原來只能掙出自行車的錢,現在則可以掙出小轎車的錢,錢就是這麼多起來的。所以,中國人才能進入汽車社會,也才變得有能力出國旅遊了。

工業化給中國帶來的另一項成就表現為奧運獎牌。不必覺得奇怪,現代奧運會本質上是一場工業的比賽,不但是工業化程度的比拼,更是工業水平高度的比拼。

不信的話,不妨看看歷屆的奧運獎牌榜。2012的倫敦奧運會,獎牌榜前十名依次是:美國、中國、俄羅斯、英國、德國、法國、韓國、日本、澳大利亞和義大利,從最近三屆看,儘管名次有升降,但這十個國家的名單始終沒有變化。公認的工業強國恰好佔據了奧運獎牌榜的前十位,既無遺漏也無多餘,而世界十大經濟體中的印度和巴西沒有入圍,這絕非巧合,而是因為工業化質量決定了奧運獎牌的多寡。

工業能力通過幾個不同的方面轉化成奧運獎牌。首先,工業對奧運的直接支持表現在競技器材和技術上,即便不論高科技的場地、裝備和科學分析診斷技術對提高運動成績的意義,如果沒有相當的工業基礎,缺乏基本的項目器材,就無法開展訓練,遑論參賽和奪牌,特別是諸如自行車、賽艇、射擊等,體操、跳水、擊劍也不例外,最簡單的跑步也需要塑膠跑道、起跑器等器材。其次,高度工業化的國家可以對體育提供高強度的資金支持,還可以通過工業體系――交通系統、通訊網路――支撐起高度發達的商業化、職業化體育,比如廣告、贊助、職業聯賽等第三產業,從而拉升競技水平,所有這些沒有發達工業的國家是玩不起的。最後,發達的工業使得少量人口就能生產出足夠的產品,從而產生大量可以脫離直接生產的剩餘人口,再從中挑選有天賦的參與競技體育,剩餘人口的基數越大,選出天才運動員的機會也就越大,再輔以良好的設備和訓練,獲得的獎牌就會更多。那些沒有工業的、工業規模不夠大的和工業水平不夠高的國家,只能寄希望於個別的項目,無法全面參與奧運競賽。

所以,一個國家參與奧運項目的多寡也從側面反映了這個國家工業體系的全面程度。比如具備全面工業能力的三個國家:中、美、俄,恰好也是參賽項目最多的國家,次級工業強國的參賽項目相對較少,工業小國、工業弱國就只能在參與一兩個小項。再看各國奧運代表團的規模,也是基本上和工業規模成正比。可見奧運會是一面鏡子,比賽和獎牌的背後折射出的是一個國家的工業實力。所以,從這個意義上說,從中國的奧運獎牌中所體現出來的,與其說是參賽者的運動成績,不如說是國家工業化的水平。

D.前世今生

那麼,可能有人不禁要問,這一切究竟是怎麼發生的呢,為此,我們必須從中華文明的源頭說起。

中華文明作為迄今世界上唯一生存下來的原生文明,歷經五千年薪火相繼,從部落聯盟直到中央帝國,始終不變的是基於農業的生存方式。開疆拓土是為了獲得耕種的土地,興建水利是為了提高糧食的產量,抵抗游牧是為了保衛收穫的果實,國家制度是為了維護耕種的秩序,手工業也是作為農業的配套產業而存在的。毫無疑問,在這方面中華文明取得了極大的成功,建立了人口眾多、國土廣大、經濟繁榮、文化發達、政治穩定的統一國家,內亂後能自我重建、分裂後能重新統一、異族入侵後能再次復國,自誕生之日起傳承不絕。

然而,在遙遠的西方,從15世紀開始,一種新的文明形態開始在地中海地區萌發。到17世紀,這種文明在古希臘和古羅馬的廢墟上獲得了新生,為人類帶來了一種全新的生存方式——工業,有別於以往的手工業,這是一種基於機器製造的工業。工業在其誕生後的短短百多年時間裡,就創造出了比過去一切時代的總和還要多的財富,並從那時起開始席捲全球。然後,對於其它地方的人來說,那些率先實現工業化的人們帶來的,卻是征服、奴役、掠奪乃至毀滅,包括中國。

歷史上工業的萌芽也曾在中國一再出現,甚至一度可以大規模地製造具備互換性的工業品——秦弩機,但卻總是一閃而過,沒能持續發展下去。當西方工業文明興起的時候,中國也是從一開始與之有了接觸,從紅衣大炮到自鳴鐘,人員往來和技術交流始終存在。有人說那時的中國是閉關鎖國的,其實閉鎖的不是物質,而是心靈。中華文明沒有看到工業中隱藏的無窮力量,滿足於以農業為基礎的生存,拒絕了尚在幼年期的機器工業,以為那不過是些奇技淫巧而已,錯過了把學習吸收工業的最佳時機。後來,當中華文明再次遇到和已經發展成熟了的工業文明時,才猛然發現,自己面臨的是滅頂之災。此時歷史已經進入了19世紀。

1840年,一個對中華文明來說屈辱的年份,最大的農業國敗給了最大的工業國,從那年開始,在接下來的一百年中,中國的每一頁史書上都寫著割地賠款和喪權辱國。同樣也是從那時開始,中國人走上了艱難曲折的工業化之路。然而,從滿清到民國,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一直在內憂外患之中蹣跚不前。起初中國人對自己的文明還有些自信,認為無非是器物不如西方,中體西用即可,於是搞起了洋務運動,派留學、辦工廠、買艦隊、練新軍,也攢了些家底,隱隱地有了些新氣象,號稱同治中興,但沒過多久,先是輸掉了馬尾海戰,接著更是在甲午戰爭中輸了個徹底。從失敗走向失敗,從輸給老牌列強到輸給新興鄰國,於是中國人徹底喪失了自信,覺得這一定是制度問題,於是開始了變更制度的探索,從保皇、立憲直到革命,最後把兩千多年的帝制乾脆利落地送進了歷史的垃圾堆,換成了共和制。

可是制度的更替並未帶來預想中的奇效,皇帝走了,議會和選舉來了,中國卻仍然一步步向下沉淪,明明是一戰的戰勝國,卻還是要被割地被殖民。這回中國人連自己的文化也不再自信了,孔家店要打倒,要全盤西化。制度層面的革新嘗試也在持續,既然滿清換成北洋還是不見起色,那就繼續打倒,換成國民政府。但中國的情況並沒有太多的好轉,好不容易發展了一點工業,也號稱「黃金十年」,卻被日本的入侵輕易擊得粉碎,之後是山河淪陷、生靈塗炭,陷入了亡國滅種的危險境遇。才有了「用我們的血肉築成我們新的長城」的歌詞,這是中華民族不屈的怒吼,同時卻也是無奈的宣言。正是因為沒有工業,我們才不得不用血肉之軀去抵擋那些被鋼鐵武裝到牙齒的侵略者。

從那時起,從中華文明淪落到最低谷的那一刻起,我們痛定思痛,艱難而頑強地走上了工業化的道路,用最原始的方法開始造槍、造炮、造子彈、造炸藥、造地雷,直到趕走了侵略者。緊接著,為了決定中國的未來,兩個政黨、兩種道路、兩種前途在中華大地上展開了殊死的決戰,最終,主張依附買辦的去了小島,主張自主自強的贏得了政權。之後,靠著志願軍戰士的英勇、機智和犧牲,抗美援朝的勝利為中國從蘇聯贏得了工業的種子。以此為發端,中國開始在工業化的道路上義無反顧地前進,其間雖然不乏挫折,前進的腳步卻始終沒有停止過。三十年過去,從無到有,中國已經初步建立了完整而獨立自主的工業體系,是中國的立國之本。

在接下來的三十年里,帶著這筆來之不易的寶貴而微薄的本錢,中國毅然投入了資本主義世界的經濟循環,在巨大的技術差距、國際資本的龐大洪流和反覆的政治態度中掙扎求生,各種崩潰的預言不絕於耳。但是,奇蹟般地,中國沒有崩潰,中國的工業沒有崩潰,不僅沒有崩潰,而且在世界產業大循環中不斷壯大和攀升,無底洞般地吸收各種原料、資本、產業和技術,成為了世界工廠。

工業化給中國帶來的變化是深刻而全面的,其中包括數千年來作為中國立國之本的農業。今日的中國農業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工業基礎上的,或者不如說已經是工業生產的一部分了,從育種、耕地、播種、收割到深加工,其間使用的農藥、化肥、農膜和灌溉體系,無處不是高度依賴現代工業的成果,包括化工、機械、能源、交通、水利、生物乃至衛星技術。所以,隨著中國工業化進程的不斷加深,農業生產也逐漸從個體農業、小農生產轉化為機械農業、大農業生產,糧食和各種作物的產量節節攀升,這首先要歸功於工業的進步。相比之下,我們南邊那個人口和中國相當的大國,耕地面積是中國的1.4倍,糧食總產量卻只有中國的42%,單位畝產只達到中國的三成,其根本原因來自於兩國在工業上的差距。按照購買力平價計算,印度的工業總產值是中國的17%,按匯率計算則只有9%,這種差距不是靠發展第三產業、讓各產業在GPD里的百分比接近於發達國家可以解決的。發達國家的標誌是工業總量,不是第三產業的比例。

回首中國的工業之路,如果說新中國的第一個三十年解決了有和無的問題,建立了工業基礎,完成了初步工業化;那麼,後三十年則解決了大和全的問題,把一半的人口帶入了工業化,建立了完整的產業鏈和具備了強大的產能,並且達到了相當的科技水平,使中國成為工業大國和工業強國。展望未來,中國將要面對的問題是如何讓工業更高更強,一方面要把全部中國人口帶入工業化,另一方面要在各個產業和技術領域達到世界領先水平,不但在總體上成為最強的工業國,而且要把人均也提升至世界中上甚至更高的水平。在此基礎上,中國也將會在科學領域對人類作出更大貢獻。這一階段可能會需要二、三十年的時間。

由此我們看到,無論政治鬥爭風雲變幻,無論是求生還是求強,工業化的問題從始至終貫穿了全部的中國近現代史,而且將會延續到可以預見的未來。在工業化的道路上,從農業國到初級工業國,再到工業大國,直至工業強國,中國已經走完了前面兩步,現在已經進入了最後的衝刺階段。看待中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如果脫離工業發展這條脈絡,就無法準確理解和把握已經發生、正在發生的和即將發生在中國身上和周邊的一切。

下面,不妨讓我們從剛剛過去的龍年裡擷取幾個片段,看看工業到底給中國帶來了那些變化,看看現在的中國究竟是什麼樣子,看看中國的未來終究會走向何方。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糾結過去,失去一切
散步途中,狗狗突然拖著主人往回走,跟過去後,竟看到驚險一幕!
我保證 這些大咖一定想刪了這些過去!
報告:過去40年全球近乎所有地區的貧富差距都在加劇

TAG:中國 | 工業 | 未來 | 過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