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黃河文明到一帶一路(9-3)以德制夷:蒙古入貢與王越之死

三、王越之死

朱佑樘「以德治國」的理想不僅體現在內政上,在外交上也是如此。

弘治元年,朱佑樘任命許進為大同巡撫。這個許進之前積极參与彈劾汪直和陳鉞,被朱見深下獄審問過。按照文官集團的道德標準,有這種經歷的那當然是「正人」,必須要重用的。朱佑樘一上台,他就被多次推薦,委以重任。

許進剛來到大同,小王子也來了。早大同城外連營三十里,自稱「大元大可汗」,要求「入貢」。許進向朝廷報告情況,絕口不提兵臨城下的事,而是說:「今小王子以皇上嗣統,感恩向化,遣使入貢」——原來小王子是因為受朱佑樘即位而受到感化,所以才來入貢的。

朱佑樘竟然相信了許進的鬼話,同意小王子入貢:以後我們可就是「天朝和屬國」的關係了。

可問題很快出來了:小王子派了五百人來入貢,一路好吃好喝,強買強賣,幾倍的賞賜都拿回去了,但沒多久又帶兵到河套搶劫。

言官們憤怒了:說好的「感恩向化」呢?

面對諸多彈劾許進的奏章,朱佑樘堅持認為只要我以誠待人、別人一定會誠以待我。這些破壞民族團結的聲音被置之不理。

弘治三年,小王子大舉入侵河套,兩邊都上陣砍人了,這下該撕破臉了吧?但在和平使者許進和熱情好客的皇帝推動之下,雙方關係很快恢復如初了。

朱佑樘和許進始終認為:可以用儒家之道來感化小王子,讓他成為大明的朋友。他們有一個美好的設想:小王子統帥的蒙古韃靼部既然承認了自己是大明的「朝貢國」,那他就可以阻擋更北方的蒙古瓦剌部落的入侵,成為中國北方的屏障。這可是堪比漢朝招降呼韓邪單于、唐朝招降突利可汗的盛事啊!

但他們也不想想,漢朝招降南匈奴單于呼韓邪,是持續一百年以上對匈奴的殘酷打擊之後才取得的成果。而且招降以後,也沒有指望呼韓邪單于能幫助他們防衛北匈奴,陳湯依然遠征五千里把北匈奴單于斬首;唐朝招降突利,也沒指望他能幫忙解決突厥問題,而是派李靖出塞三千里,殺敵上萬,活捉吉利可汗。明朝根本沒有這種軍事優勢,怎麼可能天上掉餡餅,突然讓一個強鄰變成屏障呢?

在朝廷上下一片祥和氣氛中,河套地區的蒙古人越來越多了。當初朱見深逼著大同軍戶賣兒賣女湊足戰馬、預征一年以上的賦稅,十多萬將士多年浴血奮戰,王越和汪直出塞千里冒險奇襲才收復的河套平原,就這樣被蒙古人不聲不響的給佔了回去。

弘治八年,小王子正式撕破了對明朝的偽裝,攻打甘肅、寧夏、宣府,三入遼東,基本上從西到東把「九邊重鎮」虐了一遍。弘治九年,又到宣府、大同、榆林一帶燒殺搶掠。朱見深十多年心血穩定下來的北方安定局面蕩然無存。

這種情況下,實在是沒辦法再假裝小王子是北方的「屏障」了。許進此時已經被陞官了,不再負責邊境防務。朝廷討論了半天,始終提不出合適的候選人。朱佑樘可是真著急了,一咬牙,做出了他這輩子最大膽的決定:

召回汪直!召回王越!

汪直又從南京回來了,從奉御重新升為太監;王越恢復爵位,再次擔任三邊總制。

朝廷這下算是炸了鍋了。北方被蒙古打成狗了那都是小事,可以慢慢研究對策;汪直復出可是要動搖祖宗基業的大事,必須立刻制止。無數大臣上書強烈抗議,還有官員要求辭職,表示與汪直水火不容。

朱佑樘自當皇帝以來,哪裡見過這種陣勢?沒辦法,只好把汪直遣送回南京去了,不過沒有貶職,還是太監。

這樣,大臣們才勉強同意讓王越復出,擔任三邊總制。

弘治十一年,王越復出後第二年,小王子再次入侵河套。王越第三次使出他的看家本領:後方偷襲。派出六千騎兵,從寧夏(銀川)出發,分為三路,七十三歲的王越自帶一路,避開蒙軍主力,向西北行軍三百里,翻越賀蘭山,銜枚夜襲

,大敗後方守軍,斬首四十三級,俘獲牛馬六百餘,焚毀各種帳篷等物資。小王子聞訊立即退兵。

《賀蘭山後大捷》

王越

兵事驅人老未閑,銜枚夜度幾重關。

地空虎穴藏勍

掠,天運神機破大奸。

殺氣平吞湖海水,威聲高壓賀蘭山。

凱歌齊唱紅旗舞,報道元戎得勝還。

進士出身的王越不僅是一代名將,也是明朝著名的詩人,其詩風以重現漢唐邊塞詩的氣魄與雄渾而聞名。這是他寫的最後一首邊塞詩,也是最後一次軍事勝利。

這次勝利讓他又一次陞官,官居一品。但這些並沒有什麼用。文官集團針對他的打擊早就在醞釀了。那個收黃米白米的李廣在賀蘭山大捷之前一年死掉了。朱佑樘拿著那個賬本誰也沒有追究,但文官們卻想辦法把這個事情往王越頭上扯。扯來扯去,說王越幾年前曾經跟李廣結交,讓李廣在皇帝面前說好話,讓他重新回到都察院當官,只是因為遭到言官上書反對才作罷。

這事兒有可能有。因為王越一向不太講究,當初就敢冒天下之大不韙跟汪直結交,貶官回到老家後天天花天酒地,一點也不低調。現在換成了李廣受寵,估計黃米白米也該送就送。

不管怎麼說,反正就是王越一邊在前方打勝仗,言官們一邊在後面彈劾他勾結李廣,有不法行為;另外就是領兵深入敵境,雖然打贏了,但是把軍隊置於危險的境地,屬於貪功冒進,不可效法等等。

對此,如果換了朱見深,既然王越還有用,那是一定要護著的,一邊要下詔安慰王越受傷的心靈,一邊還要譴責言官生事——當年他就是這樣保護項忠、韓雍和商輅的。但朱佑樘什麼也沒有做。

賀蘭山大捷之後五個月,王越在一片彈劾聲中,「憂恨而卒」,享年七十四歲。

王越死後,天下再無人是小王子的對手。此後關於蒙古入侵的記錄,明軍就只有「敗績」、「逗留不進」、「久無功」之類的記載了。

弘治十三年冬天,小王子再次率眾南下,侵佔河套。這次把王庭都搬過來了。朱佑樘實在忍無可忍,任命朱暉(威寧海之戰前,被汪直和王越支開的大將軍朱永的兒子)佩大將軍印,統領五名正一品武將,太監苗逵監軍,盡遣明軍主力,兵分五路進剿。等大軍開到寧夏,蒙古人已經「飽掠而去」,明軍「斬首三級」,宣布取得了勝利,然後退兵。

但蒙古軍隊並沒有真的撤退,不過從寧夏跑到了固原、平涼、慶陽一帶搶劫。這幾個地方的守將全部龜縮在城裡不敢出戰,任憑蒙古軍隊橫行。朱暉帶領大軍慢悠悠的開過去,等蒙古人搶夠了,在後面截殺了幾個掉隊的,斬首十二級。

為了這十五個首級的戰功,「邊民死者遍野,諸郡困轉輸餉軍,費八十餘萬」

戰後,朱暉上報了有功將士一萬多人。朱佑樘全部給予賞賜,並派出太監在北京城門舉行儀式,歡迎得勝歸來的明軍將領,給二百多人陞官一級。

——不管怎麼說,這可是賀蘭山之後三年來對蒙古最大的勝利啊!

朱暉報功人數雖然有點誇張,好歹還有十五個首級作為支持。就在之前一年,三萬蒙古軍到大同一帶劫掠,守軍龜縮不出戰。等到蒙古軍隊劫掠八天之後,滿載而歸,游擊將軍張俊這才帶領六百人追擊,連一個首級都沒有撈到,就上報邀功,聲稱自己擊退了三萬蒙古騎兵。

朱佑樘見了奏報大喜,把張俊提拔為大同總兵!

這件事情實在過於荒唐,想不通朱佑樘是怎麼想的。也許是當時連蒙古人退兵的時候敢於象徵性的追擊一下的將領都沒有了,張俊還能算是比較勇敢的。除此以外實在找不到別的解釋。

當上總兵的張俊後來再無尺寸之功,屢屢被彈劾遇敵怯縮不敢出戰,朱佑樘一概不聽。

弘治十七年,小王子主動絕貢,連派幾十個人進來說幾句好話就能領一大堆賞賜回去的事都懶得幹了。

朱佑樘「以德制夷」的策略終於還是失敗。

「朝廷能與小王子通和,若漢之呼韓,唐之突利,使為外藩,瓦剌雖強,豈能越小王子而入哉?」《孝宗實錄》卷九十七

http://tieba.baidu.com/p/1931296220?pn=4

銜枚:突襲的時候,人嘴裡銜個東西,保證不開口說話,以保持安靜。

勍(讀音,晴):強敵。

《明史·朱暉傳》

==========================

作者李曉鵬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法顯,只有法顯,才是真正的「一帶一路」第一人
一帶一路詩賦
高柏:在一帶一路戰略中如何打理中印關係?
發展「中老鐵路」讓「一帶一路」建設前景更廣闊
「一帶一路」上的瓷器貿易與世界文明再生產(下篇)

TAG:文明 | 黃河 | 蒙古 | 一帶一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