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羊中醫基礎課01】我的大中醫觀
在網上普及中醫這麼久,有太多太多的朋友都問我這兩個同樣的問題。
中醫怎麼學?
想學中醫不知道怎麼入手?
剛開始,我也是很有耐心的給他們一個個的分享,分享自己的一點學習中醫的經歷和心得。希望對後來者們有所啟示。但隨著越來越多的朋友問我,我個人的時間和精力也有限索性整理出來,系統的分享給大家。
這麼多年學習中醫的知識和一些想法總結分享給大家。材料都是多年學習的筆記和近兩年來重學經典的學習心得。希望對初學中醫或者想學中醫的朋友有一點點的幫助。
中醫全局觀
正確認識中醫
要想學習中醫,當然第一你得明白什麼是中醫?
什麼才是真正的中醫?中醫的內容又包括哪些?
到底什麼是中醫?對中醫起碼有一個大概脈絡的認識。
到底什麼才是中醫?我學了這麼多年的中醫,也一次次在心底問自己。
在我的印象里,中醫的模樣總是那樣的朦朧。好像一個披著紗巾的美人,許多人都努力接近它,窮盡一生想得到她,想一睹它的芳容。但她總是猶抱琵琶半遮面般,永遠讓你想要而不得。
這也許是傳統文化的魅力所在,如同國畫一般,充滿了煙雨朦朧的美,又有大片大片的留白,讓人充滿想像。中醫的文化,美倒是美了,但是它的終究還是一門治病救人的學問。來不得半點含糊。
到底什麼是中醫?
中醫是祖傳秘方?
中醫是走街串巷的郎中,
中醫是把脈、看舌頭?
中醫是奇怪的經絡穴位
是把人紮成刺蝟的銀針
是刮痧、拔罐…
中醫是一對草草根根、樹葉枝椏…….
又或是中醫是那電視裡面演的那樣,女主生病了,男主千辛萬苦買來幾大包葯。然後又是吹火弄灰,搞得塵土黑面,最後端上一大碗黑褐色的葯汁到床邊。
看到一大碗黑褐色的葯汁女主直皺眉頭。男主角舀上一湯匙葯汁放在嘴邊輕輕一吹,鼓勵安慰之下,女的閉眼皺眉,一口口喝下藥汁。
然後,然後女主就奇蹟般地病好了。
看到這也許你會情不自禁地笑了。
是的,似乎這些就是大家所認識的中醫。
電視劇就喜歡那麼演,為什麼呢?比起去藥店直接買白加黑、感冒靈或者男朋友拚命的叮囑多喝水來說,中醫中藥更具有人情味、更有溫度,要麼怎麼說良藥苦口呢。
一提到中醫,朋友們也大多會聯想到苦苦的中藥、針灸、拔罐….
還有開口便是什麼陰陽五行啦,
你又這也虛啦,
那又有寒,這裡又有熱拉
還有一堆莫名其妙又解釋不出道理的道理。
甚至還有一些奇怪的偏方、怪方諸如魯迅筆下的人血饅頭、原配蟋蟀,更有奇思妙想的藥引子……
為什麼中醫這麼容易被誤解呢?
中醫的需求太大了,但老百姓卻又很少真正懂這個中醫。
我們看看如火如荼的養生節目,滿大街的養生產品就知道了。深得阿姨、阿婆們的喜愛。
只是這些搞養生的打著中醫的旗號,把中醫的名聲搞臭了。大家也很少看到真正的中醫。
介於這個原因,在學習中醫之前,大家一定得知道什麼是中醫,什麼才是真正的中醫。
真正的中醫
在搞清楚社么是真正的中醫之前。大家先來看看一個案例。
這是我的一個病人,頭暈兩年就診,經她姐姐介紹過來。她是一個中年女性,49歲正處在年期,頭暈厲害。
她自己說這個頭暈已經嚴重影響到了她的工作生活,反覆就醫一年不見好轉,我們來看看她的就醫經歷:
一開始找西醫看,去大的三甲西醫院,只能掛專科。
頭暈先看頭,去神經科看,從血管到腦子MR、血管多普勒、腦電圖能查的全查了。檢查結果沒有明顯異常,醫生下了診斷:大腦供血不足。打點滴,通血管好像好一點,但是過幾天又回到老樣子。
又聽人說,你這個頭暈可能是頸椎病引起的,跑去看骨科,頸椎又是X光,椎間盤MR又檢查一遍。骨科醫生說你這個是頸椎病,醫生開始了一堆外用藥,口服中成藥。搞了三個月頭暈還是沒太多好轉。
骨科醫生也沒辦法了。問她,你這個神經科看了,那耳朵的問題也會引起頭暈?去五官科看看。
又跑去五官科,又是CT,又是耳鏡一堆檢查,你這個好像美尼爾綜合症。打針、吃藥搞了半個月。誒,一打止暈的針似乎好些,但只能維持一兩天又開始暈了。
就這樣,反反覆復,該看的專科也都看了,該檢查的,什麼都做了,半年過去。頭暈依然在。
查了半年,治療了半年,最後醫生又給下了一個診斷:神經官能症。通俗講就是神經過敏,自己想出來的病。
被逼沒辦法還是看中醫吧。
跑去看中醫內科,老中醫說你這個是肝腎虧虛、氣血虧虛。
補氣養血、補肝腎、活血化瘀幾輪中藥下來,頭髮身體出汗都是中藥味了。頭暈還是時不時犯病。
期間又擔心頸椎問題去做按摩針灸又搞了一通。最後,半年又過去了,這期間一邊找針灸科醫生治頸椎,一邊自學中醫,還學了刮痧、拔罐、艾灸。頭暈還是沒解決。
來找我時,
我一看,這是一個肥胖患者,全身皮膚蠟黃,身上的肉都是鬆鬆垮垮的,伸出舌頭水滑,苔膩。以痰濕為主,一個虛實夾雜證,難搞。
再從頭到腳也檢查了一遍,脫髮,頸椎錯位,四肢經絡很多結節點。
再問,有慢性胃病,一直容易噯氣、胃脹,手腳冷,失眠,大便爛,頸椎、肩膀膝蓋等關節痛,容易累。
不管她西醫什麼病。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中醫治,就是對證治療。治療之後,把病因找出來,斷了病根就能徹底把這個病解決掉。
她是一個脾腎兩虛證,臟腑經絡都有病。臟腑以脾腎兩虛為主,全身水濕泛濫。氣血也不足,經絡不通,體表關節疼痛。
很複雜的一個病。
給了她治療方案:
第一步先通,第二步健脾排水,第三步,以調理脾胃為主的慢補。
「通」一個是督脈,把頸椎脊柱錯位糾正。再一個通經絡。
一周五天的中醫傳統療法:
第一天,平衡火罐、刮痧,針刺。祛風、水濕、通利排邪。
第二天,正脊、針、灸法。通督脈,通經絡,止痛。
第三天,刺血、艾灸、針。通中加溫補。
第四天,經絡推拿、針。繼續通經絡、調氣、排邪。
第五天,經絡推拿、艾。繼續通經絡,補氣、排水濕。
周六、天休息
後兩周,隔天一次針、灸。療程三星期回去了。
口服中藥湯劑10劑量後,改中成藥鞏固三個月。
自訴,頸椎、全身關節痛解除,再到胃口改善、頭暈慢慢改善到消失。
針對形體方面,頸椎、經絡方面,先讓正骨的同事正脊,推拿的同事通經絡推拿。我自己給她針、艾灸、加中藥。
挺複雜的一個病,治療不只是針對治頭暈,頭暈只是慢慢消失,到最後沒發病。
這個患者用前後用到了正脊、推拿、針、灸、刮痧拔罐、刺血…中藥湯劑、中成藥…
你說到底哪個療法對她有用,各有針對性。
跟大家說這個案例,讓大家知道,有時候不去治整個人,盯著某一個癥狀去治效果甚微。
帶出兩個觀點:
一是真正的中醫
二是大中醫。
真中醫離不開辯證。辯證,辨的是病位,病性。辨的個性化針對治療。
中醫的核心都是辯證論治療,整體觀。
好的中醫需要有「全局觀」才能辯證準確。
「全局」包括兩個含義:
1、對病人全身全局把握,不要一葉障目不見泰山。
2、對中醫療法的全局把握,方葯、針、灸以及傳統療法都不能偏廢更不能偏激。
兩種中醫
第一種中醫,大家熟知的內科中醫,開藥。他們一部分知到針,其他療法知道的就比較少。
第二種,我所追求的具有大中醫觀的「良醫」。方葯、針、灸會用甚至其他療法也要了解。
孫思邈·千金方:論曰∶其有須針者,即針刺以補瀉之,不宜針者,直爾灸之。然灸之大法,但其孔穴與針無忌,即下白針若溫針訖,乃灸之,此為良醫。
其香港腳一病,最宜針之。若針而不灸,灸而不針,皆非良醫也。針灸而葯,葯不針灸,亦非良醫也,但恨下裡間知針者鮮耳,所以學人深須解用針,燔針、白針皆須妙解,知針、知葯固是良醫。」
藥王孫思邈說,一個良醫要知道葯、針和灸,任何一個偏頗都不算良醫。
目前有一個怪現象,許許多多的中醫人都拿著自己的方葯、療法當治萬病的利器。甚至向外界傳播這種思想,我覺得很不符合實際。
例如:某些個正骨大師說內科病也都是脊柱毛病導致的,通過正脊、小針刀等治療複位就可以治療這些慢性病,高血壓、糖尿病等等都不在話下。
他們的書中還舉很多有效的案例,也通過中西醫各種理論說明自己的認識的正確性、科學性。
就好比金庸里的武俠江湖一樣,各個門派都想爭個「老子天下第一」。
於是中醫就有很多多派別和口水戰。你站在你的角度治病病,他站在他的位置看患者,誰都不服誰,誰也說服不了誰。
「橫看成嶺側成峰」同樣一個東西,就是不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看一看,那樣顯得自己不如人。
孔子說,不可與夏蟲子語冰。倪海廈說,講了也是雞同鴨講。
大家都死死的抓著那個「我執」不放,在那裡爭論不休。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看看,說不定看到是別樣的風景。
在學習中醫過程中尤其重要,不放下自己的「我執」,很難接受古人的東西,很難看懂中醫古籍,很難接受別人的思想。
這個我深有體會,很長一段時間害了自己,只一葉不見泰山。
你看任之堂余浩也開始搞針灸了,只是我不喜歡那些學他的人把那個九針當神來供奉,當治萬病來宣傳。劉力紅也開始推廣五行針灸。
跳出去看,任何療法派別都只不過是中醫這片森林的一片枝椏、一花朵罷了。
中醫四大經典才是中醫的根。
大中醫觀是怎樣的
大中醫雖然不能做到什麼療法都精通,但至少知道某一療法的特長,根據患者具體病情採用最快、最適合的療法。
自己不會,可以推薦別人解決。有許多的老中醫,搞內科一輩子了,卻不知道針灸、艾灸的功用。也許知道針、灸、推拿等都能治病,但自己不會用,也不知道適應症。
例如,一個頸椎寰樞椎錯位引起的頭暈,也許通過按摩,正脊,關節錯位複位,頭暈可以馬上緩解。半個小時就可以搞定。如果不知道推拿,不知道錯位,只顧埋頭開中藥,即便你再有經驗,我想效果都來不及複位的快。
一個頭暈患者來了,是否能判斷他的頸椎有問題?問題出現在哪?用什麼療法效果最快最好?等等都需要去了解。
現在中醫分專科越來越細,整體觀也越來越淡化了,中醫也都快變治專科病的專家了。要知道,在古代,中醫是什麼病,內外婦兒都治療的。
我對大中醫的理解:
1、 中醫治病,本不離辯證。因為辯證實為應變之法,以固定成法或者驗方治病,或固守曾見,偏頗一方或一個療法都不是大醫。
2、 放下「我執」,采一家之言,納百家之常。
3、 大中醫的具體內容:天人合一觀念、人體整體觀念、方葯傳統療法都不可偏頗。
小結:
兩個核心:天人合一 整體觀念
一個要點:辯證論治
兩個著力點:道 術
放下包袱、放下「我執」放空自己上路:
從經典學起,從各家各派學起,從方葯
或針、灸,傳統療法。。。都可以。
學一家之言,納百家之常。
下手點
一個是從內經、傷寒,『道』層次
從上而下,高屋建瓴
一個是從『術』下手,治病之方、針、灸...
腳踏實地
內經大道需要不斷領悟
臨床各種實用技術需要掌握
一個目的,看好病
我對自己的要求:
走在中醫的路上,兩條腿走路
經方跟針灸,互補為用,同步前行。
以上大中醫三點是我對中醫框架的理解,也是對我自己的要求和對未來的發展規劃,供大家參考: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