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三大宗教共同的聖城耶路撒冷

幾千年來,作為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共同的聖城,耶路撒冷不曾享受過片刻的安寧。儘管它的名字是「和平之城」,儘管這裡的人們早已厭倦了戰爭,但曠日持久的較量從來就沒有停止過……

耶路撒冷具有5000多年的悠久歷史。它位於巴勒斯坦中部朱迪亞山區之巔,為海拔800米左右的山城。東離死海約24公里,西離地中海約56公里。在古代,它是連接歐、亞、非各國的重要樞紐。

「耶路撒冷」是希伯來語的稱呼,「耶路」的意思是「城市」,「撒冷」的意思是「和平」,合起來的意思是「和平之城」。在猶太人來此之前,迦南人「耶布斯」部族從阿拉伯半島遷居於此,故耶路撒冷亦有耶布斯城之古稱。

據《聖經》記載,大約於公元前1000年,以色列人進入聖城附近的迦南地區,並擊敗了原來居住在那裡的迦南部落—耶布斯人,並定都於此。

「耶路撒冷」雖然意為「和平之城」,但自古以來,為了爭奪這個聖地,猶太教、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教眾不知發生了多少血腥的衝突和征戰。時至今日,這個帶著美好希冀的名字,已經成了對現實的一種諷刺—因為無人敢斷言這座城市究竟是哪個國家的首都。

在1967年之前,阿拉伯人一直統治著這裡。可是,在1947年和1967年所爆發的兩次中東戰爭中,以色列軍隊先後侵佔了耶路撒冷西半城和東半城,並在那裡建立了猶太人定居點。1980年7月,以色列國會制定《基本法》,宣布統一的耶路撒冷為其「永遠且不可分割的首都」,而這一法案遭到了聯合國的反對。

根據國際社會的普遍看法,耶路撒冷是巴勒斯坦首都,以色列的首都是特拉維夫。但事實上,耶路撒冷一直由以色列控制。

縱觀耶路撒冷城的歷史,這座希伯來語意為「和平之城」的名都古邑,自公元前6世紀誕生之日起,至公元20世紀初,一直處於周圍大國的爭奪、佔領中,多次易主,備受戰火洗劫。先後有迦南人、埃及人、亞述人、迦勒底人、猶太人、波斯人、希臘人、羅馬人、阿拉伯人、中世紀歐洲十字軍、馬穆魯克人、奧斯曼人、英國人佔領過這座城市,曾50多次被圍困,36次被征服,18次被夷為平地。

據《聖經》記載,古代以色列和猶太聯合王國的創始人大衛王,於公元前1000年從耶布斯人手中奪得耶路撒冷,將之定為其統一王國的首都,稱「大衛城」。此後,大衛王之子所羅門王,用了12年的時間擴建耶路撒冷,並建成了所羅門王宮和第一聖殿。

公元前588至前586年,巴比倫王尼布甲尼撒帶兵圍城18個月,於公元前586年攻陷耶路撒冷,燒毀其聖殿,滅掉猶太國,並把大批猶太人擄到巴比倫國,史稱「巴比倫之囚」。

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征服巴比倫,允許被擄的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這些猶太人返回耶路撒冷後重修城牆和聖殿,稱第二聖殿。此時的猶太人屬「波斯統治時期」。

公元前63年,羅馬大將龐培進軍耶路撒冷,猶太人喪失獨立,進入「羅馬統治時期」。為反抗羅馬人的專橫統治,猶太人爆發多次起義,但終以失敗告終,耶路撒冷第二聖殿也被毀,從此不再被修復。

從7世紀到20世紀初的大部分時間裡,耶路撒冷是由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所統治的。這期間的中世紀里,東征的基督教十字軍曾在這裡建立了耶路撒冷拉丁王國,前後存在了將近兩百年(1099—1291年)。1917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對耶路撒冷的統治結束,巴勒斯坦作為國際聯盟的託管地由英國實行管理。

二戰後,英國政府於1947年4月將巴勒斯坦問題提交聯合國處理。同年11月29日,聯合國作出在巴勒斯坦建立猶太國和阿拉伯國兩個國家的181號分治決議,面積分別為1.49萬和1.15萬平方公里,耶路撒冷由聯合國託管。猶太人歡天喜地,阿拉伯人則怒不可遏,發誓要把猶太人趕下大海。

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國宣布成立,第二天便爆發阿以戰爭。戰爭結束後,耶路撒冷被以色列和約旦佔領。1967年6月的「六日戰爭」中,以色列佔領了整個耶路撒冷。

1980年,以色列立法將耶路撒冷定為永久和不可分割的首都。巴勒斯坦也不甘示弱,1988年宣布建國,定都耶路撒冷。猶太人則聲稱要他們放棄耶路撒冷,「除非重寫《聖經》,抹去我們3000年來的全部信仰、希望和祈禱。」

耶路撒冷這座「和平之城」之所以變成「戰爭之城」,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它引以為豪的光榮之處:它是世界上三大宗教—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共同的聖地,是世界上五分之三宗教信徒的精神家園。

在猶太教傳說中,上帝耶和華開天闢地的第一道光,是從耶路撒冷的錫安山射向全世界的,他用耶路撒冷的土創造了第一個人—亞當。在這裡,耶和華與猶太人的先祖亞伯拉罕「立約」,將「流奶與蜜」的迦南地(包括耶路撒冷)許給猶太人,並讓其後裔「永遠為王」。猶太人則永遠做耶和華的子民,侍奉耶和華。無疑,對猶太民族來說,耶路撒冷是一個極為神聖的地理和宗教符號。

羅馬佔領耶路撒冷之後,被焚毀的耶路撒冷聖殿僅留下一堵約高20米、長50米的斷牆,被猶太人稱為「哭牆」。後來返回此地的猶太教徒視此處為聖地,常在此悲悼其歷史的厄運、痛哭其民族的不幸。

對基督徒而言,耶路撒冷同樣刻骨銘心。公元1世紀,基督教在巴勒斯坦問世。耶穌就是誕生在耶城南郊的小鎮伯利恆。公元30年左右,他曾三次進入耶路撒冷,收門徒、講道、傳福音,最後在那裡受難被釘十字架。三天後又復活,40天後升天。

據說,從今天耶路撒冷的獅子門進入,沿著十四處景點到達聖墓大教堂,就是當年耶穌被捕、受審、跌倒、受難、安葬、復活之路。每年全世界各地都有基督徒到這裡,背負十字架,重溫耶穌當年百感交集的心情。如今,《聖經》中提及的人名、事件和地方,在耶路撒冷城幾乎都有相應的印記可尋。

耶路撒冷在阿拉伯語中被稱為「古德斯」,意即「聖城」。《古蘭經》記載,穆罕默德在傳播伊斯蘭教的第9年里,受天使迦百列的引導,從麥加乘天馬夜行至耶城,踏上一塊岩石,接受了安拉的啟示。後來,穆斯林在岩石上建造了圓頂清真寺,在不遠處建了阿克薩清真寺。

據說,穆罕默德最初選擇耶城作為禮拜的朝向,並強調在阿克薩清真寺禮拜一次相當於在其他清真寺禮拜500次。在穆斯林心目中,這裡是僅次於麥加和麥地那的第三大聖地。

可見,世界三大宗教同在耶路撒冷確立了神人之間的關係。猶太教始祖亞伯拉罕在這裡與耶和華立約,確立了猶太民族特殊的選民身份。基督教創始人耶穌在這裡完成受難、復活,確立了上帝對人類的救贖關係。伊斯蘭教的先知穆罕默德在這裡聆聽天啟,確立了伊斯蘭教的天啟宗教地位。

從種族上追溯,猶太人和阿拉伯人本是同宗兄弟,同為閃族人;從宗教發展史看,三大宗教之間也有解不開的淵源,出自同一源頭。有人將耶路撒冷城所存的不可調和的衝突歸結為三大宗教絕對的排它性。同為一神教的三大宗教之間的衝突,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都難以避免。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路遙的鄉土文學:世界以痛吻我,我卻報之以歌
3個經典唱段,帶你走進血性girl《卡門》的自由世界
「水果俠」主題世界本月28日亮相都江堰
花葉世界,我自如來
比爾蓋茨:馬雲將取代自己,成為世界首富!馬雲的回答讓人深思!

TAG:世界 | 宗教 | 耶路撒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