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學者:中國10年內價值觀不會轉型 20

美學者:中國10年內價值觀不會轉型 20-25年後或轉變

2013年09月23日 13:37來源:人民論壇 作者:羅納德·英格爾哈特

.share{float:right;padding-top:16px;position:relative;width:157px;overflow:hidden;}/*替換單頁樣式*/.share-bar-btn a{float:left;display:block;width:36px!important;height:28px!important;margin:0!important;padding:0!important;background:url(http://y1.ifengimg.com/e01ed39fc2da5d4a/2013/0722/sharebg.gif) no-repeat!important;}.share-bar-btn span{float:left;line-height:28px;}.share-bar-btn .bds_tsina{background-position:0 0!important;}.share-bar-btn a.bds_tsina:hover{background-position:0 -114px!important;opacity:1.0!important;filter:alpha(opacity=100)!important;}.share-bar-btn .bds_qzone{background-position:0 -38px!important;}.share-bar-btn a.bds_qzone:hover{background-position:0 -152px!important;opacity:1.0!important;filter:alpha(opacity=100)!important;}.share-bar-btn .bds_tqq{background-position:0 -76px!important;}.share-bar-btn a.bds_tqq:hover{background-position:0 -190px!important;opacity:1.0!important;filter:alpha(opacity=100)!important;}分享到: .cmt em{padding-right:3px;vertical-align:middle;}#cmtTitle em{padding-right:3px;vertical-align:middle;}

33人參與 2條評論

原標題:中國尚未進入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階段

美國藝術與科學學院院士、美國密歇根大學政治學教授 羅納德·英格爾哈特(美)

民眾世界觀的根本性轉變正在重塑我們的經濟、政治和社會生活

我從事政治文化方面的研究長達40年之久,分析40多年的數據,主要有兩個發現:

第一,現代化理論的基本觀點是正確的。歷史上,有幾位學者,如卡爾·馬克思,馬克思·韋伯等都提出過現代化理論。我的研究與他們的觀點一致,即現代化是經濟發展的產物,經濟發展會帶來社會結構及社會生活的變化。經濟發展為什麼會改變世界?有很多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物質條件不同。在歷史的大部分時間裡,很多人都處於飢餓邊緣,這種生存的不確定性決定著人們選擇和改變自己不同的生活策略。第二,我在40多年前預測的轉變目前都已發生。上世紀70年代,我提出代際價值觀轉變理論,認為發達工業社會的政治文化可能正在經歷一場轉型。它似乎正在改變特定幾代人的優先價值觀,因為條件的變化影響著他們的基本社會化過程。我做出一些預測,認為年輕和年老群體之間在價值觀、動機、文化等方面存在很大差異。距此預測已經過去足夠長的時間了,現在可以檢驗這個預測是否應驗。我幸運地看到,預測幾乎都已發生。解釋這些轉變的理論不僅適用於西方國家,同樣適合於任何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高的國家。

西方價值觀轉變: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崛起

我和來自很多國家的同事進行世界價值觀調查項目,這個項目已經涵蓋100多個國家、90%的世界人口,形成一個龐大的資料庫。我們有100多篇相關領域內發表的學術文章,並有不同的發現。在這些發現當中,我們找到共同的、非常有趣的結論,比如人的態度、人的價值觀具有一致性。這種一致性,我們用兩個基本的跨文化差異維度來表示:第一,世俗與理性的維度,即工業化帶來了從傳統價值觀向世俗理性價值觀的轉變。與傳統價值觀有關聯的內容包括:宗教信仰,國家自豪感,以讓父母榮耀為自己奮鬥的目標,等等;另一個維度是自我表現價值觀。自我表現價值觀的轉變與經濟高度繁榮有關,也同知識社會有關,這個轉變是後現代主義社會的轉變,是從生存價值觀轉變到自我表現的價值觀。

綜合上述兩個緯度,我們將強調經濟和人身安全的價值觀稱為「物質主義」,強調自主和自我表現的價值觀稱為「後物質主義」。物質主義與後物質主義包括性別平等、民主、工作動機等方面。就工作動機而言,物質主義工作動機的目標是使收入最大化,而對後物質主義者來說,工作的動機來自於工作是否有趣。秉持後物質主義價值觀的人們在性別平等、性觀念等一系列問題上比物質主義者都更加寬容。

經濟發展與這兩個維度有緊密的關係,所有高收入國家在這兩個維度上的排位都比較靠前,而所有低收入國家在這兩個維度上的排位都比較靠後。這說明隨著低收入國家的發展,這些國家的人們的價值觀會隨之轉變,越來越接近高收入國家的價值觀,越來越往自我表現價值觀和世俗理性價值觀這一端上升。

讀者可能希望可以用更簡單明了的理論來說明,即經濟發展導致這一切。但是我不能,因為歷史、文化同樣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說宗教、殖民歷史這些因素都會對國家的發展有很大的影響。我們有一個新教歐洲的概念,在歐洲國家裡,它們的文化影響比較相似,這是歷史的因素,不是因為他們現在是新教國家,而是歷史上他們就是新教國家。儒家文化系統里的國家都屬於受儒家文化影響的一個系統內,這些國家雖然經濟發展水平不同,但文化系統是相似的,它們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通過教育實現社會流動。總之,除了經濟因素之外,文化和歷史也是價值觀轉變的重要影響因素。

我來回顧一下通過調查數據得出的關於物質主義向後物質主義轉變的結論。1970年,我們做過一個針對歐洲六個國家的實證調查,發現年輕群體與年老群體之間有巨大的文化差異,在較老的幾代人中,強調經濟和人身安全的「物質主義」價值觀佔據絕對的主導地位,但是當我們從年老群體轉到較為年輕群體時,強調自主和自我表現的「後物質主義」價值觀變得越來越廣泛。一種解釋認為,這種現象的原因是人年輕時比較愚蠢或不是很現實,等他們慢慢長大了,他們的價值觀可能就和年長的人群一樣了。我不同意這種觀點。我認為,這是一種價值觀的代際轉變。這些與年齡相關的差異反映的是代際價值觀轉變,而不是人們由於年齡的增長變得更物質主義。

這項實證調查歷時40多年,形成了40多年的時間序列數據,從這個時間序列數據得出的結論是,年輕人並不會隨著年齡的增長變得更物質主義。否則,所有的代際曲線都會呈下行趨勢,但我們看到這些曲線呈上升或保持原有水平。年老的群體會隨著調查年份的增加進行樣本剔除(因為死亡),而由新的年齡群體補充進來。經過這樣的替代,我們同樣會發現,年輕人並沒有更物質主義,大多數保留他們的後物質主義態度。反映在整體上,表現為隨著時間的不斷推進,大多數人變得越來越後物質主義,後物質主義者的數目逐漸超過物質主義者的數目。隨著國家經濟的繁榮,各國都會經歷這樣的價值觀轉變,整個世界的價值觀轉型不會停滯。

中國尚未進入後物質主義價值觀階段

我認為中國不會馬上變成後物質主義國家,中國還處於發展較為早期的階段。中國正處於大轉型時期,它經歷了大躍進、饑荒,在最近幾十年用最短的時間實現了經濟的最高速發展,像戰後的日本和德國一樣,從溫飽危機、社會不穩、貧窮落後轉型到比較富裕的階段,但中國尚未進入後物質主義階段。

雖然我認為中國近十年內可能不會發生價值觀的轉型,但長期看還是會走上同其他國家一樣的軌道。這種轉型是非常廣泛的,包括性觀念、家庭觀念、社會寬容度,包括層級制、防禦性態度的社會觀念向比較開放的、利他主義的形態轉變。這種預測有很長的經驗證據提供支持。一方面中國仍存在生存不安全的因素,生存不安全導致很多社會現象;但另一方面,安全感在日益增長,它可以促進人際信任,對外國或外部群體的寬容態度,支持性別平等,民主政治制度等。我預測,在20-25年之後,中國會有個代際的轉變,這個代際的轉變會類似美國、西歐國家上個世紀60年代的情形,它們在那個年代出現了代溝,這和他們的經濟奇蹟以及受經濟奇蹟所影響的那一代人有關。這些轉變最有可能發生在中國受教育程度比較高、比較年輕的一代人身上。當然,必須承認,現代化並不是唯一理想的國家發展路徑,隨著經濟發展,文化對社會也會產生持續、長久的影響。

作者簡介:羅納德·英格爾哈特教授今年80歲,第一次來到中國大陸。他在政治文化和社會轉變的研究中成果卓著,他提出的物質主義/後物質主義價值觀、後現代價值觀和代際文化轉變等重要概念及理論為當代政治文化研究最有分量的成果之一。2011年,他與皮帕·諾里斯共同獲得被視為政治學領域諾貝爾獎的瑞典烏普薩拉大學約翰·斯凱特政治學獎。

(本文根據英格爾哈特教授在社科文獻出版社舉行的講座採訪整理而成)

[責任編輯:PN043] 標籤:物質主義 時間序列數據 1970年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暴力美學,簡單讓你帥出側腹肌!
音樂童年「音樂、美學、藝術」研習完美收官!
?《我的前半生》:舊式女權和亦舒美學
地獄美學武士刀

TAG:中國 | 美學 | 價值觀 | 價值 | 轉型 | 學者 | 10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