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禧太后駕崩前都留下了什麼遺囑?
1908年11月份的大清帝國發生了三件重大的政治變化:光緒死亡、慈禧太后死亡和新皇帝登基。人們對此議論紛紛,猜測大清皇室內部究竟發生了什麼?
本來慈禧的死並沒有引起人們的懷疑,在人們的思想中,儘管慈禧享受著當時最好的醫療和生活待遇,但她畢竟是70多歲的老人,在時間面前,慈禧身體狀況畢竟不是很好,大自然生死法則並不會因為她的尊貴而網開一面,而令人們感到懷疑的是光緒皇帝的死太蹊蹺:雖然有病畢竟年輕的皇帝怎麼會死?並且死後不到24小時,慈禧太后也死了。
據《崇陵傳信錄》記載:「有譖上者,謂帝聞太后病,有喜色,太后怒曰:『我不能先爾死』。」
清宮檔案記載,慈禧在年輕的時候,就有月經不調之症,以後又陸續患過喘咳、痔瘡、面風、腹瀉、腸胃不和等病症。慈禧在70歲以後,身體開始出現日益衰弱的跡象。一位曾經陪伴慈禧的女官德齡在《贏台泣血記》中寫道:「太后根本已沒有什麼精神來監視光緒。因為她老人家已經病了,國事的棘手,和年齡的增長,終於也使她進入了每個人所不能避免的老倦階段。最近她除掉還能進些飯食之外,一切的政事,都完全不問,每天只在宮內服藥將息。」光緒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六月以後,慈禧已經明顯感到身體不適。九月,慈禧增加了腹瀉病,且久治不愈。十月初十日(11月3日)慈禧慶祝完自己的74歲大壽後,因為勞累,身體更加虛弱。清宮《內起居注》記載,自十月十六至十九日,慈禧沒有政務活動。這說明慈禧的病情加重了。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日(公元1908年11月13日),慈禧卻在這一天也就是光緒死前的一天,連續發布了三道上諭。
第一道將醇親王載灃的兒子、3歲的溥儀抱進皇宮撫養。
第二道是將醇親王載灃封為攝政王。
第三道上諭確定了攝政王在朝中的地位。
這三道上諭的發布,給人的印象就是慈禧在安排光緒帝後事,因為如果光緒死了大清國不能沒有新君,不能沒有掌管朝政的大臣,而光緒帝沒有後代,因此慈禧就先抱來一個小孩,等待接替光緒帝的皇位。而這個孩子的父親則被任命為攝政王。為了使這一切計劃能夠順利付之行動,慈禧在實施計劃之前,把能影響她計劃的軍機首輔重臣慶王奕劻調走,令其到東陵恭送佛像,並查看東陵工程。計劃的最終實施的結果就是光緒帝死了,而且是死的很快,在慈禧發布三道上諭後的第二天光緒帝就如期的死了,自己安排的載灃的3歲兒子也當了新皇帝。看到結果如此順利,慈禧心情特別開心,在光緒死後的當天即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一日(公元1908年11月14日)再次發布三道命令:
一、攝政王載灃的兒子溥儀為大清入關後的第十位皇帝;
二、溥儀即位,算繼承同治帝皇位,即溥儀算是過繼給同治帝的兒子,但同時也是光緒帝的兒子。
三、載灃雖是監國,有管理朝政的權力,但一切國家事情還是由她這個已經是太皇太后的人負責。
慈禧最大的政治對手光緒帝死了,也再次確定好了自己在大清國的政治地位之後,平時神經緊張的慈禧在放鬆的同時卻加重了病體,在生命彌留之際,慈禧依然想到政治權力:假如她死後大清權力誰來掌握?慈禧深知由於她的專權帶給侄女隆裕皇后的不是幸福,而是生活悲劇,對於一個女人來說,一個很普通平凡的女人需要的也許就是夫唱婦和的夫妻生活,而光緒死了,剩下的就只是一個寡婦的日子是很艱難的,她知道隆裕沒有什麼才能,但為了彌補對侄女的精神補償,慈禧決定把大清國權力交給了她的侄女皇后,於是規定:「假如我一病不起的話,國家大事由攝政王裁定,但重大事情必須請示皇太后,才能施行。」就是這樣的規定,使得隆裕掌握了大清國至高的權力。
光緒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公元1908年11月15日)未刻(下午1點至3點),統治中國長達48年之久的慈禧太后再也堅持不住了於是病死在西苑中南海、儀鑾殿,享年74歲。當天下午,掌管司儀的首領太監用鵝黃吉祥轎將慈禧遺體從儀鑾殿送到皇極殿。二十三日上午八時五分,隆裕皇太后和瑾妃的敬視下,將慈禧遺體裝殮入棺槨。
光緒三十四年十一月十六日,慈禧屍體被放進裝滿金銀珠寶的棺槨,經過將近1年時間的各種繁雜禮儀之後,慈禧的棺槨終於在1909年11月15日被安放在她的獨門獨院的墓地——普陀峪定東陵地宮裡。慈禧在陽世人間的事情算是一個完美的結束了,但她又開始了在陰間生活的繼續享樂。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發布,不代表今日頭條立場。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慈禧太后屍骨實拍:全身只剩一條紅內褲,嘴角被士兵豁開!
※慈禧臨終前留下三條遺囑,十分無恥,讓人聽完唾罵不已!
※慈禧內廷寢宮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