敘利亞:還打不打了
8月21日,敘利亞反對派和親反對派的一些民間組織、活動家在youtube等互聯網平台上突然上傳大量視頻,指控大馬士革當局向大馬士革郊區反對派控制區格胡大地區釋放神經性毒氣「沙林」,此後幾日指控逐步升級,宣稱中毒死亡的人數也由最初的「至少170人」上升到「1700人以上」。
由於去年底美國總統奧巴馬曾划出「化武即動武」的「紅線」,今年5、6月間,美、英、法又異口同聲指控巴沙爾政府「確實」使用了化武,但並未提供有說服力的證據,也未明確說此舉是否觸及「紅線」,僅以此為由宣布放鬆對敘利亞反對派的軍援限制。此次「8.21」事件的指控非同小可,人們當然關注「打不打」這個問題。
一再拉而不響的戰爭警報
最初幾日,有消息言之鑿鑿,稱美英法軍事干預「最快27日、不晚於8月29日」,27、29日,美國國務卿克里兩度發表講話,宣稱「有證據相信」巴沙爾政權使用了化武,甚至給出了一個「據可靠情報來源」的「死1429人,包括426名兒童」的「化武受害者數據」,並表示「不排除軍事干預選項」,但也就在這一天,軍事干預調門很高的英國卻突然「啞火」:英國下院以285對272票的否決表決,讓躍躍欲試的首相卡梅倫在剎那間被捆住手腳,且這一天並沒有任何軍事干預發生。
繼而有人信誓旦旦稱「8月31日會打響」,這一說法在8月29日晚,白宮官方宣布奧巴馬將在次日凌晨發表重要講話之際被許多人信以為真,然而等來的卻是奧巴馬一方面重提「巴沙爾化武責任」,另一方面將「戰與不戰」決定權交給國會兩院表決的結果。
9月3日,俄羅斯通訊社突然發布消息,稱在東地中海海域監測到兩枚「彈道運行物體」向東地中海飛去,一些性急的傳媒和分析家據此紛紛哄傳「打起來了」,然而事實證明,這不過是又一次「烏龍事件」罷了。
且不說「8.21」事件是否化武襲擊,又是否系巴沙爾當局所為,既然美、英、法等國將「化武」作為軍事干預的「紅線」,又認定巴沙爾當局「使用化武,證據確鑿」,那對它們而言就已具備了動武的口實,要打就打,要不打就不打,一再拉警報,總也拉不響,這葫蘆里賣的,究竟是什麼葯?
配角有苦衷 主角有顧慮。
英、法兩國自敘利亞內戰爆發至今,軍事干預的調門一直比美國還高,英國是第一個提出援助敘反政府武裝的國家,而法國是率先承認敘利亞「全國委員會」前身「敘利亞過渡委員會」為「敘人民合法代表」的國家,一系列武裝干預的版本,如「禁飛區」、「安全區」、「緩衝區」等,也大多是這兩個國家的「發明創造」。
由於經濟和社會福利改革等問題,英國的卡梅倫政府和法國的薩科奇政府在國內政壇的地位都不算穩固,自「阿拉伯之春」爆發以來,也都不同程度嘗到過借軍事干預轉移國內不滿,提振民調支持率的甜頭。此次兩國率先喊打,自也有這方面用意,且在他們看來,此事鬧得如此之大,國際社會不會沒有反應,美國也不可能不出手,喊出「國際社會有責任作出反應」的高調,目的在於逼美國走到前台,出手、挑頭、擔綱,自己跟風,這樣不僅風險小,投入的本錢也可以省得多。
然而兩人似乎都錯估了形勢:卡梅倫低估了民調反對力度和反對黨的杯葛決心,導致信心滿滿的議會投票出了洋相;奧朗德或許料到法國民意主流反戰(費加羅/RTL-LCI聯合民調,反對軍事干預比例高達59%且有繼續上升跡象),卻未料到除自己的社會黨外,左、中、右翼反對黨一邊倒反對軍事干預。
英國的問題一是財力、軍情不許可,二是當年布萊爾輕信美國「薩達姆有化武」指控積极參加伊拉克戰爭,導致英國勞民傷財,被拖多年,讓英國人至今心有餘悸;法國的問題更複雜,馬里軍事行動尚未結束,軍事上分身乏術,法國人傳統上不買美國帳,對奧朗德的積極姿態本能反感,以及許多人擔心軍事干預會導致法國長期派駐黎巴嫩的900名維和部隊,會成為堅定支持巴沙爾的黎巴嫩真主黨襲擊目標,等等等等,都讓奧朗德焦頭爛額。
不過它們都是、也只想當配角,美國動它們才會跟風,美國不帶頭出擊,它們也不可能單獨動手。
問題恰出在美國身上。
從8月30日奧巴馬那番講話中可知,奧巴馬對軍事干預的態度,是猶豫的,因為對他而言,打與不打都要蒙受巨大政治風險:不承認巴沙爾「化武罪責」,則自己任期內最大自主外交成果——推動「阿拉伯之春」就會喪失「政治正確」,而一旦認定,不動手就等於自食其言,坐實了「猴皮筋紅線」的譏諷,有成為政治失信的弱勢總統風險;真的動手,問題同樣很大,首先民調不支持(路透社早先民調顯示,即便有證據證明巴沙爾當局真的使用化武,也有多達60%的美國人反對軍事干預,而無條件支持軍事干預的比例還不到10%),當年伊拉克戰爭導火索——「薩達姆有化武」的不實指控,導致美國陷入代價高昂、曠日持久的伊拉克泥淖,美國人對此記憶猶新,當然不願意重蹈覆轍。不僅如此,敘利亞內戰打了兩年多,「聖戰者」等宗教極端勢力在敘反對派軍事力量中的分量、比例,他們一旦得勢後的前景,美國社會已開始普遍警覺,奧巴馬當然也不會不考慮,畢竟類似扶持「基地」和薩達姆導致反嚙自傷的前鑒,也並非很遙遠的事。
奧巴馬的解圍和奧朗德的尷尬
既然打或不打的決心都難下,責任都不好擔,那麼索性把這個決心和責任推卸掉——這恐怕是8月31日,奧巴馬發表「讓國會授權」講話時的真實想法。
這樣做等於是把原本屬於自己的難題轉嫁給國會:打是你們要打的,打錯了是你們的責任;不打也是你們不要打的,將來有人批評「該打沒打」,那也不能怪我。
美國自獨立至今已歷200多年,涉外用兵大小不下百次,開戰前走過國會授權程序的,據說只有3場(一說有5場),最近一場可追溯至越戰,如今「紅線」是奧巴馬畫的,作為行政主管和武裝力量總司令,決斷一次按奧巴馬所言「目標和規模都有限」的軍事行動,卻要訴諸國會,且鑒於國會目前參、眾兩院民主、共和兩黨席位分布,表決結果很難預料,這種情況下堅持「國會說了算」,用心可謂一目了然。
問題是國會也不是傻子,已有人指出,根據美國法律原則,即便國會否決,奧巴馬想打一樣可以打。
這次奧巴馬的「踢皮球」看似得計,但政治風險恐怕不亞於自己拍板決策打或不打。
首先,「踢皮球」姿態過於明顯,當斷不斷卻推卸責任,可能損害其政治聲望;其次,由此造成的軍事決策拖延,未必會帶來國際輿論和民意的積極變化。
最尷尬的莫過於奧朗德。
英國的突然熄火本已讓他手忙腳亂,奧巴馬的「議會決定說」,又恰給一邊倒反對動武的左中右各派政黨以口實,連日來他們理直氣壯要求奧朗德效仿英、美,也來個議會表決。對此執政黨心知肚明,如今的力量對比,表決後果堪虞,而一旦表決失敗,儘管法國憲法修正案規定,理論上總統仍可獨立決策開戰,但那樣做的後果可想而知,且原本支持率就偏低的奧朗德倘在議會遭此重挫,今後的日子就會更不好過。
奧巴馬和奧朗德的對策,是宣布「握有鐵證」,希望藉此說服國內外反對者。
9月2日,法國總理埃勞在法國議會提交了「鐵證」,包括一些照片和數據,並稱「沒有人否認巴沙爾大規模對本國人民使用化武的事實」。但正如法國《新觀察家報》所言,不論「鐵證」意在向俄羅斯等敘利亞支持者施壓,還是意在說服一邊倒反對軍事干預的法國非執政黨議員,顯然都沒達到目的,由於黨派之爭,9月2日向國會提交證據後,沒有跡象顯示原先持反對立場的議員有誰被說服,法國民主黨人和獨立人士聯盟主席讓-路易.;伯洛的意見最有代表性,他表示「這些是推理,不是證據」。而執政黨「沒有理由不相信總理」的說辭,對反對黨而言顯然沒有說服力。該報文章稱,如果僅僅靠男人、婦女和兒童死亡的圖片視頻博取同情,卻無法提供早就聲明擁有的、敘利亞政府大規模使用化武的獨立證據,奧朗德政府將越來越被動,並直言埃勞「無人否認說」結論「下得過於武斷」,因為事實上從化武話題誕生起,內戰雙方就相互指責,且都說「鐵證如山」,但雙方的說法都缺乏說服力。
美國方面迄今還未公布更多「鐵證」,但即便公布,效果估計也大同小異,因為奧朗德所面對的一系列困難——政黨對立、民意冷漠、缺乏獨立消息來源,奧巴馬面前一樣不少。
說到底,敘利亞戰爭迄今已兩年多,最初導致反對派獲得普遍同情的加分因素,如「和平示威」、「手無寸鐵」、「民主訴求」等,如今已越來越少人採信,「一群混蛋打另一群混蛋」的「敘利亞無義戰」情緒佔了上風,既然都不是好人,那麼又何必插手?
到底打不打
打不打的關鍵在美國,平心而論,奧巴馬並沒有很強的軍事干預意願,但倘認定找不到不干預的口實,或評估後發現不干預的政治風險更大,打的概率還是不小的。
打的目的和規模,奧巴馬「有限說」當屬可信,當然,戰端一開,能否如期「休止」,就未必由發起者說了算。
美國參眾兩院前者決定9日舉行表決,後者9日才開聽證會,儘管事實上奧巴馬無需真的等表決授權才有權動武,但既然已做了一次有爭議的政治賭博,他當然沒理由在短短几天內再失信一次,去提前開火。而美國不動,法國等可能參戰的其它國家也不可能單獨提前冒險。因此,照情理9月9日前並沒有開戰風險。
奧巴馬的拖延和推託讓法國決策參戰變得更加困難重重,從目前情況看,奧朗德已無退路,此時退卻,左中右各派反對黨勢必乘勝追擊,令其政治影響力更趨衰微。因此只要美國動手,奧朗德幾乎別無選擇,只能跟進賭一把。
英國方面同樣無懸念:卡梅倫已明確拒絕了「再表決一次」的建議,在賭博與穩妥二者間,他顯然選擇了後者,寧可違背本意對奧巴馬說「抱歉」,也要避免被國內潛在的政治風暴所傷。
其它歐美傳統美國盟國,態度也大同小異,要麼強調「必須先獲得聯合國安理會授權」,如義大利、西班牙和巴西等,要麼直接表示「不參與」,如德國、加拿大等。
9月1日,阿拉伯聯盟22國提前兩天召開敘利亞問題緊急會議,會後聲明雖照例譴責了巴沙爾當局,卻只談及「敦促採取威懾性措施」,以防止化武使用,含糊呼籲國際社會「承擔責任」,並明確強調必須在聯合國框架內,而沒有對任何西方主導的軍事干預表示明確支持。這些阿拉伯國家中,埃及、阿爾及利亞等原本就對軍事干預不感興趣,對反對派也不抱好感,沙特、卡達一直是敘反對派武裝最直接財政來源,之所以此次未表態支持西方軍事干預,是因為大多數阿拉伯國家擔心此舉造成地區危機擴散和局勢失控,且深知國內民意對這種軍事干預普遍不認,且沙特和卡達之間也矛盾重重,形不成合力。這意味著美國一旦下決心動手,很難如利比亞干預那樣,在阿拉伯世界內找到許多幫手。
目前看來唯一積極主張干預、且幾乎一定會參加干預的區域內國家,是土耳其。土耳其不是阿拉伯國家,其總理埃爾多安幾年前甚至還和巴沙爾稱兄道弟,但屬原教旨派系的埃爾多安一直希望爭奪遜尼派主導話語權,恢復昔日奧斯曼在區域內的影響力,因此敘利亞衝突爆發後,站在了積極支持遜尼派為主反對派、針對什葉派阿拉維派為主的巴沙爾政府立場上,且土敘間有邊界爭端,也有庫爾德跨界問題,正因如此,「8.21」后土耳其是全球範圍內「喊打」最響的國家,且不僅要打,而且要「打到底」即推翻巴沙爾政權。當然,土耳其是「配角的配角」,作為突厥人和昔日奧斯曼的繼承者,阿拉伯世界對其插手「自家事」素來警惕,而埃爾多安對世俗派居多的本國軍界也芥蒂重重,只要美國打,土耳其肯定會跟進,但打到怎樣算個頭,就不是埃爾多安說了能算的了。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聯合國通過決議譴責敘利亞
※敘利亞是埋葬美國霸權的墳場4
※伊朗力挺敘利亞 敘伊締結軍事同盟
※俄羅斯再扳回一成!用護衛艦對敘利亞幹了件狠事,直接讓美軍看懵
※普京的敘利亞棋局
TAG:敘利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