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財的第一要旨:評價自身財力,做一個滾雪球的人
本文系融360專欄作者「財梳學淺」原創作品,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融360官方立場,轉載請聯繫作者授權。
孫子所述乃用兵之道,其意在指明雙方會戰既要客觀評判己方實力,又要探知敵方虛實,做到知己知彼,方能運籌帷幄,決勝千里!反之則有大害!
筆者藉此來闡述理財之道的第一要旨:評價自身財力(這裡的財力包含兩層意思:一是現有的資產多寡;二是創造財富的能力)。這是理財規劃的自我認知,只有釐清自身財務現狀,評價自身所處的社會財富分層,才能合理地選擇理財路徑,實現財務目標。
01.財富分配的層次
市場經濟環境下,現實的財富分配是無形而殘酷的,它不像"讓一部分人先富起來,先富帶動後富,最終實現共同富裕"那樣的高尚和理想主義,它更像《聖經》里所說的「馬太效應」——富者愈富,窮者愈窮。這是市場經濟本質所致,優勝劣汰,金錢永遠朝著最有效益的地方流動,誰掌握優質資源,誰就有撬動財富的槓桿,它可以是權力、土地,或者是稀缺的技藝等等。《窮爸爸富爸爸財富自由之路》提到一個現金流的象限圖,每個象限對應不同的身份,也對應著不同的人生:
這是一個進階的過程
圖中四種角色定位,他們分別掌握不同的資源,資源的區別和多寡決定了其社會層次。每一種資源都有其時代的烙印,用一種宏觀的角度來看問題:
①封建時代王權至上,士農工商等級森嚴,權力一定程度上象徵著財富,這在市場經濟當中就是「權力尋租」,掌握權力者或者攀附權力者,因勢利導,站在財富分配的制高點。
②改革開放時代,農村土地制度的改革釋放了土地的流轉,讓建立在土地之上的勞動力得到了更好的解放,這是原始的農戶爆發。再到後來的住房供給制度改革,由公有分配到市場化供給,導致土地之上的商品房價格泡沫高築,土地財政成了一些地方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另一方面,中國人的理財方式由此迎來了一次重要的轉變,那就是——負債!
這是老一輩與年輕一代不同理財觀念的一次碰撞,傳統的"儲蓄為王"慢慢被打破,中國人開始有了西方「提前消費」的概念,這其中表現得最淋漓盡致的就是「居民住房貸款」,有多少人因這一制度而實現了財富自由甚至改變家族命運?又有多少人在這場財富分配浪潮中沒有把握機會或者連參與的機會都沒有而導致財富縮水?
聰明的人學會用「負債」撬動財富的槓桿,以低息獲得「勤勞致富」者存放於銀行的存款,經過幾番房屋買賣,獲得數十倍收益,而後者後知後覺恍然發現通脹已經番了幾番,個人存在銀行的錢早已不是當年5毛錢一個雞蛋的錢了。這就是財富分配的無形和殘酷!
③互聯網時代催生了知識經濟時代,我們慶幸這樣一個時代的到來,它讓知識變得可貴,世界變得更加通透,今天的你具備某一項技藝,那麼你可以較以往任何時代更好地變現。這個時代崇尚"工匠精神",鼓勵創新與分享,你的技藝、知識、經驗可以為你創造財富,這是一次新的財富盛宴!
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
今天的你如果沒有官二代、富二代那樣的資本原始積累,那麼知識會是你改變命運最有利的武器。
階級通論儘管客觀存在,階級與階級的圍牆也有風化斷壁殘垣的時刻,唯一牢不可破的是不求上進、放棄學習的階級固化心態。在通往財富自由的道路上,是資源一次又一次的交換和分配,傳統的墨守成規、"儲蓄為王"的時代已經結束,"你不理財財不理你"!
理財不是簡單的炒股或者買理財產品,在人生漫長的收支曲線中,理財其實就是理生活,是一種科學的金錢觀:通過評價自身現有的財力,確定人生不同階段的合理目標,然後通過相應的理財工具去實現財富增值最終實現財富自由的一種處世智慧。
收支調配是一門管理藝術
2.如何評價自身財力?
這裡借用"家庭收入支出表"和"家庭資產負債表"來進行分析:
舉個栗子:
大頭先生30歲,某一線城市互聯網科技公司的產品經理,年薪30萬,處於事業上升期,無房貸,無車,準備結婚。以下是其財務狀況:
大頭的錢袋子
從大頭先生的資產狀況可以看到,大頭先生的收支情況較為均衡——收入穩定,喜歡把錢花在享受生活與自我提升方面,沒有負債壓力,有一定的儲蓄,整體上經濟狀況較為不錯。且大頭先生目前正處於事業上升期,未來財富增長能力後勁充足。這便是大頭先生的財力。
美中不足的是,在他的資產負債表中缺乏風險投資及負債,唯一的投資渠道就是儲蓄和固定收益產品。這種方式雖然可以降低風險,但收益率也大幅降低,很難跑贏通脹。
放到單身漢身上,這個收入和資產分配情況是很完美的,一人吃飽全家不餓。可是一旦結婚後,問題就出現了。月收入2.6萬,扣除房租4000元和給父母的贍養費3000元後,還剩下1.9萬可供支配,而個人每月花銷卻高達0.9萬元。
要知道,一旦結婚後,生活就不再是一人吃飽全家不餓的狀態了。需要為買房買車以及孩子日後奶粉錢做準備,中年危機隨之而來。對大頭先生來說,一方面要開始節儉過日子,把可有可無的開支盡量縮減;另一方面,也要找一些收益率略高的投資途徑,比如理財或者基金定投產品,只有這樣才能維持婚後長遠開支。
再者,大頭先生沒有配置任何的人身風險保障,隨著中年的到來和家庭的組建,大頭先生背負的家庭責任和壓力將大幅增大。在創造財富的道路上,健康永遠是第一資本,家庭理財的安全墊就是要確保家庭成員(尤其是主要勞動力)的人身安全,一次意外或者一場大病將會對家庭財富造成嚴重縮水,這種損失包括風險事故造成的客觀損失,還包括隱性損失:比如因病而降低或失去勞動能力、再次勞動的時間成本等。
每個人的財務狀況不盡相同,但相信有很多人會有著跟大頭先生一樣的財務煩惱。為什麼年薪30萬還會面臨中年危機呢?財富自由的門檻到底有多高?
保羅·薩謬爾森幸福公式
著名經濟學家保羅.薩謬爾森有一個幸福公式: 幸福=效用/慾望
效用可近似看為你的個人財富,幸福可近似看為滿足感,它是現實生活狀態和心裡期待的比較,效用和慾望兩者落差越大,幸福感越差。
如果你接受這個理念,那麼財富自由就不單取決於個人財富的多寡或者具體某一個數字了,它還取決於個人對物質的滿足欲和對生活質量的不同期望。後者因人而異,旁人無法左右,但財富的多寡、財富的創造能力卻是你可以改變的。
3.財富創造的能力
眾所周知,投資收益=本金×收益率×時間。
①本金指的是你的可投資資產,資產量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你在社會財富分配上的位置和優先權,比如信託基金的投資門檻是100萬,固定收益率8%;某銀行貴賓理財產品投資門檻50萬,收益6%;銀行大眾理財產品的門檻則多數是5萬,收益率3.5-4.5%;貨幣基金的門檻是1元。
②投資的質量~收益率,因投資環境、投資工具、個人投資能力而異。收益率與風險同在,風險與流動性同在,通常而言,高收益對應高風險,風險越高的投資工具流動性越差。股票與存款就是最先明的對比。保守型的投資者墨守成規,不敢涉足風險投資,獲得安全性的同時也便失去了財富增值的機會,在某種程度上筆者並不認為這是一種真正的安全,通脹的存在使得你放在銀行里的錢實際是貶值的!
③時間看似人人平等無法左右,殊不知時間的背後是複利,複利的魔力需要在時間的沉澱中才能體現:同樣是1塊錢,5%的收益,不考慮通貨膨脹,按照單利和複利分別計算,50年後1元的資產變為:
1×(1+5%×50)=3.5元
1×(1+5%)∧50=11.47元
後者是前者的3.27倍!如果你把本金放大到10萬,那麼你會發現前者跟後者的財富差距是35萬跟114.7萬的差距,其帶來的生活品質差距更是數字所不能言說的。而這樣的差距僅僅是因為理財方式的不同,如果再把後者的收益率提升,那麼就會應驗了馬太效應「窮者愈窮,富者愈富」的魔咒!
然而上面的公式只能說是反映財富創造能力的標配版公式。對於富裕階層而言,下面的公式才算得上是高階版:
資產性收入=資產×槓桿倍數×收益率×時間-槓桿成本
給我一個槓桿我將撬動整個人生
這裡引入了槓桿的要素,也就是資產負債比率。假如上面的案例中,大頭先生在資產負債表中引入負債,比如在消費領域可以藉助信用卡進行信用消費,不僅能夠享受到信用卡消費折扣優惠,還能享受信用卡免息期內的資金占用,藉此提升資金的利用效率,讓你賺銀行的錢。
進一步說,如果大頭先生準備買房,還可以進行住房貸款,跟親友借貸等,從而撬動個人資產,倘若大頭先生能夠把握到房價上升的利好,那麼他也能夠實現資產的翻番!
當然槓桿不是越高越好,槓桿的有效利用在於資金利用效益大於槓桿成本,以及跟個人財富能力相匹配的槓桿比率。一般來說,家庭財務槓桿以1-2倍為宜,或者說負債比率控制在50%以內。
綜上,一個人的財富歸根到底是由資產能力、投資能力以及槓桿能力決定的,不同人之間的財富差距就是在這樣一個公式中被拉開的。
認清現實,對自我財力進行客觀評價,資產能力、投資能力、槓桿能力,擇善而從之,在時間的沉澱中你也可以成為一個滾雪球的人。
孔子——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愛財,更當治之有道。 《諫太宗十思疏》: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
作者:財梳學淺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