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解「中庸」 釋「中國」

書評人:曲辰人所共知,在中國實際存在著許許多多的「文化之謎」,專家、學者對此也多有探討,各種說詞紛紜複雜,令人耳目繚亂。例如對於「中庸」、「中國」的解釋,亦復如此。其實,有相當一部分「中華文化之謎」都與中國古典哲學的產生歷史、歷史嬗變有著直接性的關係,解不開中國古典哲學產生歷史、歷史嬗變這個最大的歷史謎團,則與其相關的歷史文化之謎便很難徹底解開,很難有一個正確的解說。此以「中庸」一詞的正確涵義、「中國」之名的正確歷史產生與意義為例,進行一點簡要的解釋。為著行文之需,還必須用簡要的文字闡述一下中國古典哲學產生的歷史及其發生歷史嬗變的歷史原因。一、中國古典哲學產生、嬗變之「謎」中國古典哲學產生的時間至少在距今七八千年以前的歷史上,其時尚無文字產生。為了能夠將這種對於人類社會發展極其重要的思想理論傳播開來、傳承下去,中華民族的先祖就創造出一套圖案性掛畫,作為此種哲學的載體以行教、學。這就是「伏犧畫八卦」的歷史傳說;以陝西、青海、山東等地考古發現的材料所證,中國文字最初產生大約為距今六千年左右;黃帝令史官「倉頡造字」述史記事,所反映的,實質是國家制度肇建之始之際,廣泛搜集、整理和增創文字,以豐富其表達語言的功能,用國家行政權力統一推廣使用的歷史;在有了文字使用後的歷史上,人們為了學習中便於理解、記憶,就在原來的一套八卦圖案性掛畫上注以文字,這就是產生以圖案畫為主、以文字注、解、闡、釋為輔助形式的《連山》、《歸藏》兩書歷史原因;軒轅黃帝總結私有制產生以後到處發生掠奪性戰爭的經驗、教訓,以中國古典哲學為指導,不僅建立了一個以「選賢任能」為標誌的民主、法制社會初型,也就是孔子所稱讚的大道之行的「大同」時代。同時,還以中國古典哲學為理論指導,大力開展天文學、醫藥學等科學研究,這就是我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歷史之根;夏禹顛覆了五帝時代的民主大同社會制度,建立起大道既隱,「父傳子,家天下」奴隸制獨裁製度後,就炮製《洪範》,鼓吹「惟皇作極」、建立卜筮制度,千方百計抵制中國古典哲學思想理論,「神道設教」,愚民以治。至商末,「文王演《易》」利用中國古典哲學原始載體的掛畫為占卜,在《連山》、《歸藏》的基礎上,重改卦名、重撰卦、爻辭而搞出來專為占卜用的,就是《周易》。此後,隨著時間的推移,歷史的隔膜,人們便對中國古典哲學思想體系不知,對中國古典哲學名詞、術語做主觀唯心的解釋,中國古典哲學便產生了歷史性的嬗變。中國許多歷史方化之謎也就隨之而生,「中庸」一詞,「中國」之稱,便為其例。二、解「中庸」「中庸」是中國古典哲學中一個極重要的理論觀點,它是對於事物陰陽互感、互引、互動、互滲、互依、互為己存之根本,以及陰陽相對守恆規律在社會實踐中具體應用上的一個名詞。中庸一詞中的「中」字,即一部《易》經始終強調的中正、中行、得中、久中、中和、中道之意。如《乾·文言》:「剛健中正,純粹精也」;《訟·彖傳》:「利見大人,尚中正也」;《屯·象傳》:「雖磐桓,志行正也」;《泰·象傳》:「得尚於中行,以光大也」;《復·象傳》:「中行獨復,以從道也」;《臨·象傳》:「大君之宜,行中之謂也」;《坤·象傳》:「黃裳元吉,文在中也」;《需·彖傳》:「位乎天位,以正中也」……「庸」,為社會實踐之勞,有功之動。「庸,癉,勞也」①。例如:《國語·晉語七》載韓獻子語云:「臣聞之曰;『無功庸者,不敢居高位』。」韋昭注云:「國功曰功,民功曰庸」。又,《國語·周語中》:「服物昭庸,綵飾顯明」。韋昭注曰:「庸,功也。冕服、旗章所以昭其功,五綵之飾所以顯明德也。」換言之,「中庸」之原義,就是人們在其日常生活之中,不論是言行,還是待人接物,以及處理任何事情,都能堅持一種公、平、中、正,不偏激的態度,這種行為的本身就是對社會的一份貢獻,就是功勞,就受到國家的表彰。「中庸」一詞,絕非「文革」中所批判的那樣:「就是不偏不倚,按常規辦事,走老路……中庸之道就是鼓吹折中————————①《爾雅·釋詁下》。調和、宣揚保守復舊、反對鬥爭、反對前進的反革命之道。它是一切反動派鎮壓勞動人民、進行反攻倒算的十分虛偽、毒辣的反革命武器。」①更非世人所理解的庸碌無為。對於「中庸」一詞的不懂與批判,由來已久,魯迅先生就曾說過這種無知的話:「性情表現的形式不一,最普通的,第一就是聽天由命,第二就是中庸」②。此誠如孔子所言:「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國古典哲學理論中之所以提出得中、守中、用中、中正、中行、中和的重要性,就是認為事物的陰陽相對、互依互存客觀規律,人們違背不得。這是因為事物孤陰不生,獨陽不長,就像世界上只須男人生存、不要女人生存,或者只重視男人的生存權而不要女人的生存權,其結果就會是社會上失去人類一樣。所以,事物的客觀規律恰恰是唯有相反,才能相成。唯有相異,才有相同。故立陰陽相交之卦畫命名為《泰》,以陰陽不交之卦畫稱之曰《否》,說明事物只有陰陽平衡才能得健康的發展。至於太極圖上的陰陽互引、互動、互交、互滲、互為依存、相對平衡關係,則表示得更加直觀。「中庸」是具體應用陰陽對稱、守恆客觀規律於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簡明而必須遵守的法則。它是中國古代人提出的一個治病救人、律己修身、整齊家庭、治理國家、平定天下的哲理性總則。先說治病救人:中醫依中國古典哲學理論認為,人體之內五臟六腑,都各具陰陽之性,中醫治病的總則,也就是調理人—————————①《孔孟之道名詞簡釋》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77~78頁。②魯迅:《華蓋集·通訊》。體之內各部分的陰陽,使之平衡。也就是通過望、聞、問、切等各種綜合性手段,確診患者到底患上了什麼病症,其患病的具體原因是什麼,患者的那一部位器官功能受到了損害,由此而使得某一部分器官失去了原有的陰平陽秘狀況。然後,針對具體情況,或用針灸,或以按摩,或施藥物,或動手術,其最終目的,就是扶正祛邪,恢復被病變影響、削弱了的某一器官之正常功能,使其恢復原來陰陽調和的正常狀態。其論曰:「陰者,藏精而起亟也。陽者,衛外而為固也。陰不勝其陽,則脈流薄疾並乃狂;陽不勝其陰,則五臟氣爭九竅不通。是以聖人陳陰陽,筋脈和同,骨髓堅固,氣血皆從。如是,則內外調和,邪不能害,耳目聰明,氣立如故……陰平陽秘,精神乃治,陰陽離決,精氣乃絕」①。此是醫學上的「中庸」之道。次說整齊家庭:《易·家人》曰:「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男女正,天地之大義也。家有嚴君焉,父母之謂也。父父、子子、兄兄、弟弟、夫夫、婦婦,而家道正。正家,而天下定矣。」這幾句整齊家庭的話,也非今人所全能理解。常見有人引之而依漢代以來董仲舒炮製的封建「三綱五常」謬論曲解之。實質上則是不通歷史變化、強不知以為知的謬說。中國古代的禮儀,完全是按照古典哲學理論制定的:認為男為陽,女為陰,夫為陽,妻為陰,父為陽,子為陰,兄為陽,弟為陰。陰與陽之間所存在的是對稱、守恆規律。運用陰陽對稱、守恆規律處理家庭關係,首先就是承認男女、夫妻、父子、兄弟之間在人格上的平等,權利、義務上的平等,這些關係都是一個互相關愛、互感互動、互為影響的關係。其具體要求就是要做到父慈,————————①《黃帝內經·素問·四氣調神大論篇第二》。子孝,兄友、弟恭,夫妻互敬互愛。但是,陽者主動,陰者主靜,父子關係處理不好,其責任首先在父親。「養不教,父之過」,此之謂也;兄弟關係處得不好,責任首先在兄長。就連兄弟共同犯罪,古代的法律上也規定要重責兄長,對其弟則適當從輕。這是因為,兄長也負有教導弟弟的責任;夫妻關係不睦,責任首先在丈夫。對這種家庭倫理行為規範的論述就是:「為人父而不明父子之義,以教其子而整齊之,則子不知為人子之道以事其父。故曰:父不父,則子不子……」① 這就是「父父、子子」簡行文字中所表達的原義。這也就是要以中、以正而治家,調理陰陽,使之和諧的「中庸」之道。古人為什麼在論之以道「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中,先是將個人的修身放在首位,接著就提到家庭,而不是把治國這樣的大事放在首位呢?這就是,全社會要做到講道德,有禮儀,文明、和諧和而有秩序,就必須首先要從每個國民個人的自我道德修養做起。如果,在一個國家之中,每個公民都能講道德,而言行文明,那麼全社會自然也就文明、和諧了。每一個家庭都能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整個民族就興旺發達。如果每一個家庭都處理不好夫婦、父子、兄弟、姊妹之間的關係,那麼,社會便必然產生亂象;一個不能以道修身、正心而按客觀規律辦事,而是絲毫不懂道理的人,他哪裡還能夠整齊家庭?連個家庭都治理不好的人,又何談治國?這就是古人論治國必先從修身、齊家做起的道理。也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最基本含義。再說治國:先秦諸子百家,其學說或異或同,但都言「以————————①管仲:《管子·形勢解》。正治國」。由此而言:「政者,正也。正也者,所以正定萬物之命也。是故,聖人精德立中以生正,明正以治國。故正者,所以止過而逮不及也。過與不及也,皆非正也。非正則傷國。」①這是因為,治理國家,不論有多少繁雜的事情要處理,總歸起來,就是以中正不偏的政策、法律、規章、制度,綜合性地調整各個方面的關係而使之平衡、協調、呈現出良性互動的和諧發展狀態。這就要言中,行中,用中。故《黃帝經·經法·道法》言:「道生法。法者,引得失以繩,而明曲直也。故執道者,生法而弗敢犯也,法立而弗敢廢也。故能自引以繩,然後見知天下而不惑矣……公者明,至明者有功。至正者靜,至靜者聖。無私者智,至智者為天下稽。稱以權衡,參以天當,天下有事,必有巧驗:事如直木,多如倉粟,斗石(讀dàn)已具,尺寸已陳,(此借度量之制以言法度)則無所逃其神。故曰:度量以具,則治而制之矣。絕而復屬,亡而復存,孰知其神?死而復生,以禍為福,孰知其極?……反索之無形(指道理,亦即今稱的哲理),故知禍福之所從生。應化之道,平衡而止。輕重不稱,是謂失道!」「中庸」二字之造,賦予其以強烈的哲理意義: 、② ③,這是依上古戰爭時統帥居中所樹大纛之形而為字,而「庸」字則完全是以「持中為用」之意而造:④⑤⑥。古文字傳達—————————①《管子·法法》。②四期《粹》五九七。③一期《乙》四五零七。④《京》二三零四。⑤虢季子白盤。⑥康侯鼎。給我們的信息說明,「中庸」一詞的使用絕非始於孔子,孔子只是以「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的實際社會情況,而忠實地強調了它的原始哲學意義。我們要建設和諧的社會,就是要根據社會發展的具體情況,不斷調整各種社會關係,使其處在一個公、平、中、正、平衡的度上。所以,我們不是要反對「中庸」,而是要大力提倡「中庸之道」,因為這是一個科學之道。三、釋「中國」在中國的上古歷史上,正因為以中正之道而治國,國名就用一個「中」字為稱。「中國」之謂,其義就是國家在各個方面的社會生活中,都行中道之的意思。唯其如此,古代治理地方之官,其職稱之曰「尹」。「尹」字在甲骨文中是畫一手以三指持針給人治病的簡明圖形,例如甲骨文 ① ②③,這是強調治國也同中醫治病一樣,不斷調整公私關係、供需關係、政權與人民的關係等等,特別是政權與人民的關係,要在一個互引、互動、互交的正確軌道上運作,以達到「上下交而其志同」④,並警告世人:「天地不交,萬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①一期《人》一二三五。②一期《前》七·四三·一。③三期《甲》七五二。④《易·泰·彖傳》。天下無邦也!」①所以,甲骨學家不知中國古典哲學對於社會政治、以及由此而影響到文字之造上的情況,釋甲骨文往往就會出錯。例如釋「 」為:「以手持杖,示握有權力以任事者」,②就是錯誤的。正因為持中、用正,以中正立法治國而調整各方而的關係,使全社會的人們都在一種公平、公正、透明的社會制度之下生活、競爭,所體現的是按中正守恆的客觀規律辦事,體現的是一種社會文明,它是一種哲理在社會生活中的應用。所以,古人就將「中庸」提到一種尊道貴德的高度認識與評價,以恪守中道而為德。說:「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故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③。在古代,為了強調執道治國而用中,就連史官述史,都必須持中、用中、客觀、公正、忠實,而絕不是為掌權者歌功頌德。故「史」字之造,也是「持中」:④⑤⑥。到了現代,就連管理一條道路,不也是需要划出一條中線,而制定出交通規則,使車輛、行人各行其道,行而不亂,動而有序么?因為,偏左偏右都要出亂子。若再要說得寬泛一些,就連造物、制器也得持中、用中,繪圖於紙就得先畫出一條中—————————①《易·否·彖傳》。②徐中舒主編:《甲骨文字典》286頁。③《禮記·中庸》。④一期《乙》三三五零。⑤一期《合》二八一。⑥三期《明》四五零。心線。若設計建造一座建築物,其布局不對稱,則失之以莊重、大方、美觀,重心不正的高層建築物,就會倒塌。這就是「巧工用中」,無規矩而難成方圓之理。在中國,哲學產生很早,引哲學理論為指導而引治國亦很早,所以「中國」之稱亦是自古已有,如《尚書·梓材》稱:「皇天既付中國民越疆土於先王」。《詩·大雅·民勞》:「惠此中國,以緩四方」。對於「中國」一詞的錯誤解釋,也由來已久。毛亨認為:「中國,京師也」。①裴駰引用劉熙之說,「帝王所都為中,故曰中國。」②現在,則有人認為:「中國」之名是根據河南新鄭而得稱:「鄭州所具有的歷史特點是『天心』、『地中』。」③還有人說,「新鄭是天下中心」,「新鄭縣城的竹園村還保存有『天心石』……」④應該說,這是一種很荒唐的說法。因為「天下」所指就是地球大氣圈之下、地球表面之上。地球之稱,因為它是一個球體,在任何圓球體上,其具體的位置都是相對的,我們所常說的東、西、南、北、中,事實上都是相對而言,而不會有所謂的絕對「天下中心」。即使是在北極點上,夏天太陽不落,而是圍繞著北極點轉圈圈,這恐怕比河南新鄭要「特殊」多了,我們也不能說北極點就是「天下中心」。因為還有一個南極點呢,到了北方過冬天的時候,太陽同樣會圍繞著南極點轉圈圈!—————————①《詩·大雅·民勞》毛傳。②《史記·集解》。③張維華:《黃帝故里與中華第一古都——鄭州》,載《黃帝故里——新鄭》,河南科學技術出版社1993年版第76頁。④ 劉文學:《關於軒炎黃故里地望的探討》,同上書第87頁。中國古代,天文學研究方面是一直走在世界前面的,在黃帝之前,就準確地知道四象二十八宿在視周天上的準確位置的,從黃帝制定曆法之時起,就一直用的是「四分曆」,也就是歲值為365·25日,天球刻度也是365· 度,言「中國」之稱是古人以為自己所居就是「天下中心」,這就有陷於我民族先祖以「無知」和「夜郎自大」之嫌!結語在建設和諧社會、實現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中,必須弘揚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而弘揚民族文化與民族精神,就必須是有分析、有批判、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的正確弘揚。不能一講批判,就一概否定,一提弘揚,又不分好壞的全盤繼承。要做到正確地弘揚中華文化與民族精神,在今天,我們仍然需要做大量的研究工作:對過去批判錯了的方面,要有改正錯誤的勇氣;對於過去漏批了的封建、迷信糟粕,仍然要有勇氣進行歷史、唯物、辨證、實事求是的分析與批判。這,也是一種科學的「中庸」之道。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
推薦閱讀:

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古今隱逸詩之宗
中國古代中央官制
外媒:中國超高音速武器未成熟 美國對手只有俄
中國大陸明年起華僑入境將免填入境登記卡
馬雲1300億元身價成中國首富

TAG:中國 | 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