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中國農業該反思了!
美國最古老的非營利有機農業研究機構曾發布報告稱,認為有機農業能夠拯救世界,這是否誇大其詞了呢?羅道爾研究所(RodaleInstitute)(美國最古老的非營利有機農業研究機構)最近公布的一項研究報告是有關有機農業和氣候變化之間的關係。它得出了這樣的結論:如果地球上每一片耕地,每一畝牧場都轉而採用有機的方式經營,那麼我們不僅能立馬阻止氣候變化,而且還能將它逆轉。
他說目前的土壤研究機構表明如果地球上所有耕地以有機的方式耕作,就能吸收大氣中41%的溫室氣體,而牧地能吸收71%。如果世界上一半的耕地和牧地得到轉變的話,那麼有機土壤可以吸收大氣中55%的碳排放。「這樣,我們感到我們不僅能完全應付目前的碳排放(通過有機農業),而且還有餘力並開始降低一些氣體的超額排放。」
有機農業對氣候的大影響?斯莫爾伍德說:「這要從土壤說起,一切都是由有機土壤開始。」健康且富有營養的土壤實際上能儲存二氧化碳,讓它不再停留在大氣中,引起溫室效應和全球變暖——全球變暖會導致更多的強烈風暴,古怪的氣溫變化(包括極地渦旋在2013-2014年冬天席捲美國大部分地區),更多嚴重的過敏現象,昆蟲傳播疾病的進一步傳播和各種各樣的健康和環境問題。二氧化碳通過光合作用進入到土壤里,植物利用這一過程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利用陽光將它轉變為能量,然後將剩餘的通過它們的根部排出,二氧化碳就這樣被儲存在土壤。健康土壤中的微生物和有益菌將二氧化碳作為原料,土壤就變得充滿活力而且富有營養,能夠產出活力十足且營養豐富的食物。
他指出,化學農業不能培育出吸收碳的肥沃土壤。破壞性的農作方式,比如翻土和年復一年地耕種同一種農作物,會引起二氧化碳的釋放和土壤營養物質的流失。農民嘗試用氮肥補充流失的營養,而氮肥是溫室氣體的另一種來源。斯莫爾伍德指出,土壤中的生物通常會被農藥殺死。牧民加重了這一問題,他們讓一大群動物擠在一小塊空間里,動物會產生甲烷,這又是另一種溫室氣體。論文中提到:「在過去的十年里,這些直接的農業排放每年增加1%,占年總排放量的10%。」「整個食物體系的排放量,包括飼料、肥料、農藥生產、加工、運輸、冷藏和廢物處理,占年總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30%以上。」
有機農業還能養活世界斯莫爾伍德說:「我認為土壤是地球的胃,營養物質在這裡交換。它是我們擁有的最珍貴的資源。它提供了一樣每個人都需要的東西——食物。但我們卻在破壞它。」
雖然有機農業不能避免運輸、冷藏和廢物處理帶來的排放物,但它能通過斯莫爾伍德所稱的「再生的」方法減少這些排放,這些方法能夠培育健康的土壤,抵消二氧化碳對我們的星球和未來的巨大破壞。有機農業還能養活世界。養活九十億人口是化學農業幾十年來的口號,但是斯莫爾伍德指出世界各地的研究——埃及,伊朗還有這個研究所長達31年的農業試驗——證明有機農業比化學農業能生產更多的商品糧食,包括玉米、大豆、小麥、大米,甚至還有向日葵。「他們的把戲就是提出轉基因作物能提高產量,但這是一個謊言。我們已經證明了這點。」事實上,在羅道爾研究所,在長達31年的時間裡,有機農業比傳統農業的產量多29%到34%。
針對上面了解的有機農業,中國農業也有很多企業和創業者有聲有色的在做,具體離真正的有機有多遠,我們大家都是心知肚明的。而我們國家作為諾大的農業大國,應該怎麼學習和改變呢?我們拿一個實際的例子來對比一下,多少應該知道我們欠缺的一些方面。就拿丹麥來說吧。
一、在丹麥,法律限量農藥化肥,保持農業高產優質
丹麥雖然只有4.31萬平方公里,但耕地面積卻占國土面積的62%,達到2.7萬平方公里。丹麥有560萬人口,農業人口約17萬人,占勞動力總數的3%左右,卻生產出可供養1500萬人口的糧食。也就是說,一個丹麥人能生產出三個人的糧食份額。多年來,丹麥66%以上的糧食、黃油、豬肉、牛肉等農產品出口到世界170多個國家和地區,其中出口到歐盟的農產品佔60%,故此丹麥有「歐洲食廚」之稱。要知道,丹麥農業的高產優質,是在嚴格限制化肥和農藥使用量的情況下取得的。從上世紀80年代起,丹麥政府就制定了相關法律,限制化肥和農藥濫用。而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80年代的時候,正是大量化肥農藥使用的開始。以至於造成了一些地方的思想觀念上是,只有增產,不關土地怎麼樣,能多施肥就多施肥。
再來看看丹麥,化肥和農藥使用量一直呈下降趨勢。以化肥為例,上個世紀80年代初至1996年,每公頃土地平均消耗的氮肥從136公斤下降為107公斤、磷肥從45公斤下降至7公斤、鉀肥從43公斤下降至30公斤。三大類化肥總體施肥量,則從上個世紀80年代初的224公斤下降到1996年的144公斤。目前,丹麥化肥用量還一直保持在這個水準上下,遠低於發達國家為防止污染而規定的每公頃化肥施用量225公斤的上限。
相比于丹麥,我國目前農用化肥單位面積平均施用量達到434公斤每公頃,是發達國家安全上限的1.93倍,而且化肥的利用率不高,氮肥利用率僅30%~35%,很多地方甚至只有20%~30%,而丹麥化肥利用率接近60%,其他發達國家的利用率一般也超過50%。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資料顯示,1980年至2002年中國的化肥用量增長了61%,而糧食產量只增加了31%。肥料利用率低,對自然環境造成污染,一直是中國農業生產存在的很大一個問題。
丹麥實現了農業的規模化和集約化生產,農業科技全球領先,在少用化肥農藥的情況下,他們的農業依舊保持了高產優質,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鑒。現在我們國家也注重規模化,集約化生存,但真正做到減少化肥農藥使用量,卻需要走很長的一段路,特別是像現在國內服務規模農業電商平台的陽光喬這樣的企業更是少之又少。陽光喬的運營方式和理念是很值得我們國內規模種植戶學習和借鑒的,特別是現在大家都在做的合作社以及家庭農場這樣剛起步和規範的種植單位和企業。
上個世紀四五十年代,化肥和農藥使用在世界範圍內泛濫,丹麥也不能例外,但丹麥人很快就體會到其巨大的副作用,他們在肥料的使用上加了許多條條框框,受益至今。
二、丹麥肥料使用條條框框極多
丹麥是個臨海島國,境內沒有大江大河,地表徑流很少,國民的飲用水全部來自地下水。因此,過量使用化肥和農藥,那些沒有被植物吸收的部分,滲入地下污染水源以及流入海洋造成富養化,對環境造成極大損害。
此外,過量的肥料積聚在土壤中,對植物生長也極為不利。以氮肥為例。氮肥在施入土壤以後,只有一部分通過農作物的根莖被吸收,其他的則在土壤中積聚。如果積聚得太多,就會對農作物的生長起到很大的負面作用。像禾本科作物,會出現生長過旺,葉片下垂,莖稈軟弱和抗病蟲害差等問題;同時,生長過旺還會導致植株之間相互遮蔽,影響光合作用的正常進行,令作物貪青晚熟,空秕粒增加,質差產量低。此外,對葉菜類作物來說,氮肥積聚過多則會令葉菜組織柔軟多汁且不耐貯藏。最終,丹麥政府痛下決心,以立法的方式去規範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針對不同的土壤和不同的作物,制定了極為細緻的農藥化肥使用標準。例如,氮肥的施用量為強制性標準,農戶施用時絕不允許超過標準。磷肥和鉀肥為推薦性標準,種植戶可以根據土壤條件彈性施用。所以我們更多的應該考慮,怎麼提升化肥的吸收利用率,而不是一味的用而已。
我們來具體看看丹麥的規定:冬小麥,如果是在砂質粘土上種植的,而前輪種植的又是冬小麥,每公頃允許施放的氮肥上限為195公斤,磷肥和鉀肥推薦量為26公斤和65公斤;如果前輪種植的是豌豆,則每公頃氮肥的施放量上限為165公斤,磷肥和鉀肥推薦量同樣為26公斤和65公斤;如果前輪種植的是玉米,則每公頃氮肥施放量上限為175公斤,磷肥和鉀肥推薦量為53公斤和160公斤。如果種植的是牧草,在其一年的生長期中,每公頃氮肥施放量上限為160公斤,磷肥和鉀肥推薦量為25公斤和120公斤。這樣的施肥標準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農殘和重金屬的含量,從而控制食品的安全問題。
當然,如果預期作物的產量可以提高,施肥量也可適當增加。比如,冬小麥的產量一般為每公頃7.5噸,如果能在此基礎上增產一噸,氮肥允許多用12~13公斤。而春季穀物,如果每公頃能增產一噸,氮肥則允許多用10公斤。
為了降低土壤中氮肥的積聚和滲透,丹麥還規定,在冬季,農地不能完全荒棄,農場主至少要種植65%的農地,吸收積聚在田地里的余肥。丹麥政府還鼓勵農戶優先採用有機農家肥,但在施用時間、種類和數量等方面同樣作了很具體的規定,因為有機肥使用不當,同樣會對水源等環境有污染。例如,禁止採取直接噴洒的施肥方法(化肥同樣),只能採用注射和軟管澆施兩種,注射法是採用專用注射器,將固態動物糞便按一定比例稀釋後往植物的根部注射,能減少肥料的流失和增加肥料的利用率,但操作成本相對較高,因此,目前75%的肥料是採用軟管澆施法施放的,即用軟管將肥料引至田間澆施。澆施有機肥的時間,只准在春秋兩季進行,不準在夏季和冬季進行,這是因為,夏天太熱,有機肥容易揮發,造成損失;冬季天氣寒冷,則不利於有機肥的分解。當然,對於我們國家的農業來講,高科技的使用和普及還達不到,但是我們應該是有科學的施肥方式和方法,合理全面施肥,保持土壤最合理的平衡。而陽光喬也是以這個為基礎,服務全國的規模種植戶,讓種植戶科學合理的施肥,逐步改善土壤,使土壤達到一個綜合營養的平衡條件。
在丹麥,每戶農民都要在政府主管部門登記註冊,有自己的註冊號和相關材料,對自己施用有機肥和化肥的時間和數量,要通過網路向丹麥農業部門報告,並接受技術顧問的監督,如發現濫用,所受的處罰極為嚴厲。現在我們國家有一個比較大的問題,跟多是對作物了解的過,而對土壤了解的少一些,跟多的是關注作物長的如何如何,但是作物生長是要通過土壤里的綜合營養來實現的。
三、使用農藥要交高達54%的農藥稅
1986年,丹麥制定了第一個「農藥作用計劃」,確定在1997年之前,將農藥的使用量減少50%。但是,由於該計劃受到相當部分的農場主反對,因此,效果並不顯著。上世紀90年代初農業部門的檢查發現,農場主使用農藥一共是213種,但只有78種是經過批准的。1996年,丹麥政府果斷引入了農藥稅。對農藥的徵稅率為54%,除草劑與殺菌劑的徵稅率為33%,立竿見影的效果顯現了。
多年來,農藥和化肥在丹麥的銷售和使用,須經過政府部門許可,各項指標絕對不允許超標。袁士疇說:「正是通過集中管理,丹麥才能保證農藥使用能得到有效監控。另外,丹麥政府還常常對農田進行藥物殘留抽樣檢測,對問題農場處罰毫不手軟。」丹麥政府還在2012年11月通過了一項新的行動計劃,打算在未來三年內把農藥對環境的負面影響再降低40%。這一計劃包括對農藥的使用採取更高的標準和更嚴格的檢查,具體措施達52項之多。我們以除草劑滅草松為例說說。滅草松是一種用於雜草苗期莖葉處理的除草劑,以前應用廣泛,但由於擔心使用會對水體產生污染,丹麥在上世紀90年代出台了限制滅草松使用的法規,但當時並沒限制滅草松在苜蓿草這種作物上使用,這是因為苜蓿草是一種有「牧草王」之稱的優質牧草,在丹麥種植面積廣大,是畜牧業的重要飼料。最近幾年,丹麥環保署根據新的建模數據發現,在苜蓿草上噴洒滅草松具有很高的污染地下水的風險。今年上半年,丹麥環保署還向公眾發起諮詢,討論是否需要限制滅草松在苜蓿草種植中使用。
由於實施嚴格的化肥和農藥限制舉措,很多人擔心這會影響丹麥農業的生產效率。然而,事實卻超出很多人預料。丹麥嚴格的化肥和農藥使用標準於上世紀90年代實施後,與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相比,農作物的單位產量不僅沒有下降,反而呈上升的趨勢。如每公頃小麥的產量從70年代中期的5027公斤上升到1997年的7172公斤。丹麥的經驗與國內外的許多實驗都已證實,只要科學種植,合理施肥施藥,限制化肥和農藥的使用依舊可以讓作物實現增產。而陽光喬的健康種植體系,特別是針對我們國家的規模種植戶來說,更是在我們國家農業的歷史背景下,降低30—50%的化肥農藥使用量,逐步實現5—10%的連續增收,在不懈的努力下是可以做到的。
四、在丹麥,每18個農民就有一個專職農科專家為其服務
丹麥農業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出色的成績,離不開它的良好制度和優異的組織基礎。
首先,得益於它的農業合作化。丹麥農業合作化運動始於19世紀末,經過百多年的發展,這種合作化已經非常成熟和完善。現在,幾乎所有的丹麥農民都是某個專業合作社的社員或者是股東。合作社把分散的家庭農場的經營活動融入成一條龍的生產經營體系,從而最大限度地發揮整體效應和規模效應。作為社員的農戶,可以從自己所加入的不同專業合作社以優惠的條件獲得良種、化肥、農藥、農業機械,生產成本能得到大幅降低。
農產品收成以後,合作社社員需要向合作社履行交送全部產品的責任,而合作社則履行接收社員全部產品並將之集中加工並以一定的商品品牌分級銷售的責任。這樣的合作形式讓農民在生產時十分注重保證農產品的質量,同時也不用擔心所生產農產品的銷路。另外,和丹麥的合作社一樣,丹麥的農業行業組織已有悠久的歷史,行業組織既擔負維護農戶應得權益的職責,也負責監督和約束農戶的行為,政府制定的化肥和農藥限制措施能得以迅速落實,行業組織功不可沒。
丹麥化肥和農藥的控制使用能夠被嚴格執行與農業從業者的素質也有很大的關係。在丹麥,要成為一位農民並不容易,需獲得相關的資格證。按照有關規定,通常要有42個月學習和農場實習的經歷,才能獲得「技術農民」資格,再繼續學習和實習24個月,才能獲得「綠色教育證書」。此外,全國共有25所農業院校,每年招收新生1200人,但最終能獲得「綠色證書」者往往只有900人。
另外,按照丹麥法律,大於30公頃的農場只能由持有「綠色證書」的農民購買。農場主不得向子女贈送或饋贈農場,子女必須從其父母那裡按市場價格購買農場。這些舉措也保證了農場主的高素質,為保證農產品質量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當然,數量眾多的農業專業諮詢人員也為農業科技的推廣和應用立下了汗馬功勞。目前丹麥農業諮詢服務中心在全國下設95個地方諮詢服務中心,平均18位農民就有一名專職農業專家為其提供各種服務。政府為諮詢人員提供70%的工資以及再教育經費、部分差旅費。正是這支專門從事農業諮詢服務的隊伍,使得一項新技術在農業上的推廣應用周期往往不到一年。然而在我們國家,像這樣的服務中心,還是靠社會力量在做,像供銷總社在之前有一部分的功能,但是現在沒有了那麼大的作用,而社會上的,也就是合作社或者陽光喬縣域服務中心,這樣的企業在摸索著前進。
高成本必然帶來高價格,來自丹麥的農產品價格並不便宜,丹麥農理會近日公布的一項報告顯示,丹麥的農產品價格要比歐盟28個成員國平均價格高39%,但是這種高價格並沒有阻止安全質優的丹麥農產品的暢銷。
丹麥農業的發展,給力我們諸多的啟示,這也是需要我們國內正在做農業的人們一起來做的事情,總的來說,中國農業,轉型在即,任重而道遠。
你的讚賞是我堅持原創的動力
讚賞共 0 人讚賞推薦閱讀:
※小班樹葉鳥活動反思
※冤案反思錄-----「以捕代偵」現象反思
※學問 | 明亡前後的江南士大夫:中國古代史上規模最大的一次「歷史反思」
※用「反思」來制衡「瘋狂」
※網曬「父愛正能量」引共鳴 國人熱議中反思為父之道